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绿化树在线阅读
对劳动的礼赞——《绿化树》
对劳动的礼赞——《绿化树》
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绿化树在线阅读
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绿化树在线阅读
《绿化树》是张贤亮代表性的中篇。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2期。写章永璘在四年劳动中如何经过“苦难的历程”终变成一个主义信仰者。章永璘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他在劳改时饥饿、羸弱,精神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在饥饿中求生存,在女性的爱抚中渴求爱情,经过劳动的关怀与启示,学习了《资本论》,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营养。作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内心活动的描写,礼赞“绿化树”般的劳动。心理刻画细腻、深刻,语言富于抒情性和哲理性。获1984年全国中篇奖。
张贤亮《绿化树》
这是60年代特殊时期一段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区的独特经历。饥饿、困顿,身体上、精神上各种匮乏,有赶集、做工、生活的场景,有闪着人性光辉的人物,有男,有女。这些故事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文中的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心理活动的描写,对现在也有着启发意义。
《绿化树》是继短篇《灵与肉》(后来改编为电影《牧马人》)之后,张贤亮先生创作的又一部有自传影子的中篇,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二期。
故事的感情线有二男一女。在那个匮乏的年代,一个没有男人的普通劳动妇女马缨花,有一个两岁的女儿,一个干活利落手巧劲大的黄土能人汉子海喜喜,再一个就是“我”章永磷,手无寸铁,写诗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
“劳改”时“我”跟着一同被“劳改”的老们耳濡目染学了一些做土炕的巧方法,这次被遣送到黄土高原,露出一手。但是各种饿啊,面黄肌瘦,皮包骨,多一个萝卜头也觉得好吃,有着温情、怜悯、关怀之情的劳动妇女马缨花变着法子邀请“我”去她的房子里,拿出饥荒时期罕见的白面馒头给吃,身体养起来。
后来经过一系列事情,“我”明白并感动于海喜喜的宽宏大度和男子汉豪爽气概和,也理解了马缨花为了爱情、完全利他的献身精神。后来“我”一直寻找马缨花,她和女儿已经消失在人海。“我”后来知道了,马缨花,红艳似火、异常绚丽,耐沙质,耐干燥,抗污染,也叫“绿化树”。
这本书写于80年代初,讲述的是上个世纪40年代生人的60年代的故事,但是文中很多词汇,现在新世纪20年代读来也不失“时髦”,还一些文学领域的名词,甚至还有一些宗教名词。如:卡路里、100CC、鸡尾酒、祁门红茶、巴西咖啡、过饱和溶液、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巴比伦、好莱坞、中亚细亚、乌兑格人、犹太人、撒马尔罕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波斯语、摩根家族、希腊神话、拉撒路、但丁、歌德、安徒生、普希金、莱蒙托夫、蒙娜丽莎、凡尔赛宫、庄子、崔颢、韩愈、李煜、卢纶、蒲松龄、《神曲》《资本论》《浮士德》《丑小鸭》《灰姑娘》《海的女儿》《青凤》《聂小倩》《马刀舞》《摇篮曲》《参考消息》,等等。
除了这些现在仍有意义仍然让人眼前一亮的词汇,文中的一些饱含深情的句子,也让人读罢心头一震:
《绿化树》读后感
《绿化树》是作者张贤亮根据自身经历写出来的一部中篇,
正因为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思想的高度敏感与不断求索,才能有如此生动深刻的描写,
即使隔了遥远的年代,即便无法理解造成压迫与苦难的历史原因,
你仍然能被作者的笔触打动,跟着作者走进物质极度贫乏人性扭曲的时代,
感受主人公章永璘心灵觉醒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因那一抹温情带来的感动。
当生命只剩下活着
章永璘是一名从富裕的家庭成长起来的知识份子,却因某种原因接受劳改,劳改释放章永璘被分配到农场就业。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章永璘为了活下去,
在劳改场,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每次可以多得一些稀饭;
主动请缨糊窗户砌炉子,省下糨子摊煎饼;
捉弄老农用三斤土豆换5斤黄萝卜;
知识份子的智慧被用在这些卑劣的手段上。
周围的人也同样冷漠自私,当章永璘次见到海喜喜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饥饿,远远比他手中的鞭子厉害,早已把怜悯与同情从人们心中驱赶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当时下人性的普遍写照。
当夜晚来临,思想趋于理性,自比“饿兽”的章永璘却深感痛苦,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放弃尊严和道德的行为反过来深深的折磨着他,“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
精神的复苏和成长
从劳改场出来让章永璘感受到了作为人的自由权利的回归,
“我已经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同时也让他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精神的堕落,
而真正使其精神得以复苏和成长的主要是和马缨花的结识接近。
首先是马缨花每天的那一碗“杂合饭”,满足了章永璘生存的基本需求,让他不必再将全部的心思精力花在身体这副皮囊上,他可以有力气有精力来思考了;
而对马缨花的感情则促进了他的“超越”,马缨花的存在让艰难的岁月有了温暖和希望,马缨花对知识的向往和尊重也温暖了章永璘的灵魂。
通过学习《资本论》,章永璘的思想得以成长升华,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同时也在和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的身上真正理解接受了劳动。
相互取暖的爱情
和马缨花的爱情是章永璘在农场艰难岁月的一抹春色和温暖,
或许是在当时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章永璘满足了马缨花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马缨花成就了章永璘的救赎和理想,
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章永璘对马缨花的感情曾有过变化。
“一方面,我在看的书,她要把我的思想观点转化到劳动者那方面去;
一方面,过去的经历和知识总使我感到劳动者和我有距,
我在精神境界上要比他(她)们优越,属于一个较高的层次。”
直到海喜喜出逃后,在和谢队长一起追寻的过程中,章永璘真正理解了劳动,也从精神上完全接受了马缨花。
虽然又一次受到迫害的章永璘没能和马缨花在一起,但和马缨花的这一段感情是他整个艰难岁月的温暖和勇气。
章永璘的一生反映了当时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张贤亮个人的悲剧。
或许正是这样的痛苦和磨难才造就了伟大的作品,作者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先驱,其文笔之细腻优美也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这种恋恋不舍回味无穷的感觉真的久违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