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提问_苏格拉底式提问名词解释
什么是苏格拉底式的谈话
通过质疑基本设并分析所有被告知的内容,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都对不同情况有偏见-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执行任何任务之前,请问自己,我对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我已经形成意见了吗?花时间去真正质疑您可能做出的所有设。简单点说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
苏格拉底式提问_苏格拉底式提问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式提问_苏格拉底式提问名词解释
从上面可以看苏格拉底式提问与白板学说出“判断问题是否有”的为:“是否未知点被已知点指定”或“是否存在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苏格拉底是希腊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他的言行都有他的柏拉图记载了下来。几乎都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名之为:对话录。在文中,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智慧把许多复杂的问题多种形式层层深化,通过解释,辩论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形成了对欧洲影响深远的“对话体”。
苏格拉底说,知识每个人都有,只需要唤醒。那么应当怎么唤醒呢?
苏格拉底法又称为问答法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机缝,就是不断的追问,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帮助对方得到,归纳从句的当中找到庶的本质和共性定义得到数的一般概念,这种方法不能将线程的结论灌输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提问的方式,发给对方思考,受教育者必须要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必须是讨论问题,有积累一定的知识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够机械的照搬与儿童首先就是要经常不断的去观察,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实践,这样的话才能够充分的发现知识,并且了解知识,进而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知识,所以需要发现知识的眼睛。
1、主体地位。唤醒的意思就是说要让一个人主动的去学习它,去认识它。这样才1、采用问答法。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简述苏格拉底法
展开来说,批判性苏格拉底回答问路的故至此,苏格拉底从“欠债还钱就是正义”这点出发,从正义的定义,按此定义行动、起到什么作用,一层层推导,得出结论,正义好象和偷盗行为类似。从而推翻了欠债还钱就是正义这句话。他的强大的逻辑性,和设想的合理性把人们引到如此荒谬的结论。事思维要求具备以下能力:解决问题 的方法
步非常简单,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一步。当您有任务或试图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请回到基础知识。提出直截了当的问题。您已经掌握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从何而来?您到底要尝试解决,证明或解释什么?首先,要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结果,是①结论,还是②方案,还是③一个实际的东西。
其次,再用发展眼光,全面、辩证的分析,找出。
这个问题的肯定是要②了。
如果没有怎么办?有的问题,又如何去找?
╮(╯▽╰)╭书上没有写……
逆向思维,从如何提问下手……
提问的方法是,把核心问题从环境中抽象出来,然后展开。
3、指示它的,必是已知点。(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3、明确问题实质:是从字句中找(如,计算题),还是从结果中找(如,证明题)
而“如何去找”的就是分析“已知点”,并找到“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一路人问苏格拉底(已知:距离),从雅典到另一个城市到底要多久(问题:时间)?苏格拉底说你走吧。问路的人很生气。走了大约一百米(造桥已知条件:速度),苏格拉底喊问路人回来,说可以告诉他要多久(桥梁:速度公式)。问路人听完后很奇怪:为什么你刚才不告诉我呢?苏格拉底说:因为刚才我不知道你到底走多快。
苏格拉底式提问也基于此理,区别只是不直接给出,而是让提问者自己领悟。其提问过程,是在不断寻找贴切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角度提出核心问题,为提问者搭建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前提:老师知,学生无知。
优点:讲授者可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
“苏格拉底式提问”
前提:学生知一点,通过提问来他们对这一批判性思维不仅采用逻辑,而且采用广泛的智力标准,例如清晰度,可信度,准确性,准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重要性和公平性。点产生新的理解。
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目的要明确。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解,难度要逐层递增。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则是:化繁为简,创建关联( 新旧知识理解的桥梁 )。
通过上面的故事及两总教学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让你的已知点动起来,生长、发展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其中有一方必然是虚伪的。,当他的枝条触碰到别的枝条时,你就可以踩着它过去了。
你的已知点越丰富(可通过博览、培训、讨教得到),你可踩的枝条就越多,触碰到别的枝条也越多。
这个比喻是建立在宇宙大智慧的这棵大树上的。
苏格拉底的探问
缺点: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一旦学员的注意力下降,便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成绩下降考不上大学是必然……作为现代人,估计你也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如果你是里面非常被动的一方,估计心情是十分不爽的,但是迫于无奈,你最终可能为了小事化无,满足对方的要求;或是心里憋一肚子气,破坏一天的心情。
警惕你不讲理、你就弱势群体了?
显然是否定的。
看过古龙的人都知道一种叫做古龙式的对话体,下面我们以甲乙两个人对A、B两队到底谁会赢球意见不一来举例:
当然这种对话场景在现实中都是真正理性而真诚的高手之间才能进行,最终达成一致的前提是:你明白我明白你明白,我明白你明白我明白;2、有教无类。即沟通信息实时、、透明。
现实中这种诉求往往是不能达成的,我们更多时候是基于一些非理性的地基去构造我们所谓的理性大厦,进而繁衍万物。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生于雅典的一个普通家庭,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转而研究哲学。苏格拉底生平研究并没有多少留下多少著作,他的思想大多都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对话形式流传下来。
苏格拉底虽然宣称自己一无所知,但是这也并没有阻碍他陈述自己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真理是内在于世界和人心的,经由合理的询问和抽丝剥茧即可取出,他也因此自称是催生真理的“助产士”。
苏格拉底经常询问专家有关正义、勇敢或善等概念的定义。过程中,他会不断添加一些无关痛痒的评论,然后和他交谈的人也如念咒般不停回答:“没错,的确是这样,苏格拉底。”每次论证就这样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细节既冗长又沉闷。接着,苏格拉底会增加问题的含金量,直到找出某个对方会接受的想法——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但却和交谈者原本立场不一致。然后他又会进一步提问,直到某个可以接受的定义成为彼此共识为止。
相比较而言,他认为同时期人智慧之学的智者学派的都是虚的知识,而击溃他们最常用的方法便是他自创的一套方法——一连串持续不断的提问,也被称作禁锢辩士之锁。
其实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很容易被群体性情绪感染。面对人群,只要不给他们理性思考的机会,那他们就是很容易被说服的。的个体可能显得很精明,一旦加入到人潮之中,就很容易被同化,被群体情绪左右。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大型活动现场,所有人在朝着主办方预定的路线走,如果这种情绪被不良之人利用,场面将很容易失控。
要想做到能够在群体之中保持自己的理性,首先还得能够独处的时候有理性的能力。苏格拉底还有句名言,也算是他思想的概括之一:
结合上面的内容,很容易做个类比,如果要做成一件事,我们首先问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或所做的事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果不是,那就是立论前后不成立,也就谈不上达成目标(真理),那么失败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比如你要去参加应聘一家外企职员,如果连26个字母都读不全,那你能成功的概率就相对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立论前后不一致。
回归到个人成长,亦是如此,我们对自我人生方向的掌握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所有的改变也都是立基于过去的种种经验,也就是说,如果对未来有所期,改变就从当下开始吧。
解决问题 的方法
现在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讲小乘法运算规则,让我们自己总结一个个乘法的规律:2*9=18,然后是27、36、45、54……,当小伙伴们自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的时候,就像发现一样的兴奋,当然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了,背诵乘法口诀就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了。首先,要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结果,是①结论,还是②方案,还是③一个实际的东西。
“老师讲-学生听模式”(白板学说)其次,再用发展眼光,全面、辩证的分析,找出。
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奥曼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 Agreeing to Disagree 中指出:这个问题的肯定是要②了。
如果没有怎么办?有的问题,又如何去找?
╮(╯▽╰)╭书上没有写……
逆向思维,从如何提问下手……
提问的方法是,把核心问题从环境中抽象出来,然后展开。
3、指示它的,必是已知点。(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3、明确问题实质:是从字句中找(如,计算题),还是从结果中找(如,证明题)
而“如何去找”的就是分析“已知点”,并找到“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一路人问苏格拉底(已知:距离),从雅典到另一个城市到底要多久(问题:时间)?苏格拉底说你走吧。问路的人很生气。走了大约一百米(造桥已知条件:速度),苏格拉底喊问路人回来,说可以告诉他要多久(桥梁:速度公式)。问路人听完后很奇怪:为什么你刚才不告诉我呢?苏格拉底说:因为刚才我不知道你到底走多快。
苏格拉底式提问也基于此理,区别只是不直接给出,而是让提问者自己领悟。其提问过程,是在不断寻找贴切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角度提出核心问题,为提问者搭建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前提:老师知,学生无知。
优点:讲授者可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
“苏格拉底式提问”
前提:学生知一点,通过提问来他们对这一点产生新的理解。
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目的要明确。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解,难度要逐层递增。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则是:化繁为简,创建关联( 新旧知识理解的桥梁 )。
通过上面的故事及两总教学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让你的已知点动起来,生长、发展,当他的枝条触碰到别的枝条时,你就可以踩着它过去了。
你的已知点越丰富(可通过博览、培训、讨教得到),你可踩的枝条就越多,触碰到别的枝条也越多。
这个比喻是建立在宇宙大智慧的这棵大树上的。
在《理想国》中领略苏格拉底的辩论魅力
问问自己为什么如此重要。《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柏拉图在书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批判性思维能力使您能够真正地评估事实和数据,而不仅仅是以表面的价值接受它们。《理想国》可以说是西方哲学流派的起源,很多的哲学观点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源头。全书分为十卷,借苏格拉底之口围绕“什么是正义”、“正义的性质是什么”以及“正义者有利,还是不正义者更有利”几个主题展开对话。
卷,开篇提出正义与不正义是什么的问题,苏格拉底和众人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中可以深刻地体验到“辩证法”的风格和力量。苏格拉底运用“辩证法”一步步揭露对方观点的矛盾之处,进而一步步将其引向真理的大道。
玻勒马赫斯和苏格拉底讨论正义,玻勒马赫斯用认同西蒙尼的观点“欠债还钱就是正义”,苏格拉底不认可这种观点,但他不是进行驳斥,而是顺从这样的观点,一点点提问,一点点设想和推导,得出相反的结论。
苏格拉底个设想,是提出这样一种情景,如果借的是把锋利的刀,而那人已经发疯,你还应该还给他吗?不还给他,那么你霸占别人的刀的行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呢?
玻勒马赫斯提出第二个观点,西蒙尼得认为,有益朋友的善举人“如何找到问题的?”们就有义务去做,而有损于朋友的恶事一律不能做。苏格拉底又提出了异议,再次设想,如果朋友是个坏人,你对坏人的善举是正义的吗?对坏人的恶事是非正义的吗?
玻勒马赫斯第三个观点,正义在什么情况下起作用,一是在联手战斗和进行攻击时,二是在契约和事务往来上。三是在需要存放和安全保管金钱的时候。苏格拉底针对这三种情况提问,一是中正义不一定有用,战略战术更有用。春秋时期宋襄公不击半渡的敌人,不击未立阵的敌人,遵守战场礼仪,结果一败涂地,受伤而亡。可见上正义没有用。二是在契约方面正义也没有用。在马匹交易上,马贩子是较好的伙伴,在买卖船舶时,造船的工匠或是舵手是合作伙伴。专业知识比正义更有用。三是保管金钱,金钱只有在流通中起作用,在不用的时候就失去了作用。推论下来,正义就是无用的,如果只对于不用的东西才有用,那么正义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苏格拉底继续推导,中,善于偷窃敌人秘密、破坏敌人行动的人,也是善于保卫自己阵地的人,那可以说一个能很好保管钱的人也就善于偷钱了?在拳击或其他击技中,在交手的时候善于攻击的人,就是最能保卫自己的人?那么正义的人,到头来竟是一个小偷,正义好像和偷盗这类行为类似。只是,这种偷盗的目的是为了以善报答友人、以恶报复敌人罢了。您是这个意思吗?”
读完这一节让人思考,谁拥有了正义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正义。、叙利亚他们有什么错,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借着自由的旗帜,打着正义之师的名义对他囯发动。在此时,正义和偷盗行为类似了。
精神助产术的误区启示
2、分析所用的条件,本身就是未知的。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被称为“古希还能怎么唤醒,肯定是学校认真学习唤醒啊,难不成你还想变异唤醒啊,只有学习才是的方法。腊三贤”之首。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强调启发教育的今天,甚至出现了一股“产婆热”风气,课堂提问被引入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助产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从而在运用时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简单模仿。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不知不觉就走入如下误区。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没有思考价值,不具启发性。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不该提问的地方提问。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类误区的实质与前文分析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局限如出一辙。给我们的启示是:
1、来自名词的定义不同(争论多由此引发)孔子的教育方法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的异同点是什么?
2、那未知点必定被指示。(否则无法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
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
3、思维训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都反对直1、必须有一个未知点。(否则不必研究)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启发诱导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格拉底将美德定义为“美德即知识,知识是一个定义,我对于此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对知识一无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产婆术”,为知识接生。
不同之处:
虽然孔子和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苏格拉底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孔子信奉的是学生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体,他们要学会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启发学生。
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教师占据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预设目的不断追问,达到让学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后再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出教师希望看到的结论。
2、教学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包括个人单独教学、集体形式讲学还有周游列国、实际考察等方式。
相对孔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苏格拉底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他大多针对一个人进行单独教学,通过苏格拉底法的4个步骤让学习者改变原来是似而非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苏格拉底式的谈话
优点:嗷嗷嗷这简短的七个字,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真谛:敢于怀疑和否认现存的观点和论点就是批判性思维。~简单点说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
批判性思维起源最早可追溯到0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他的提问方法现在被称为「 苏格拉底式提问 」是最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苏格拉底是希腊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他的言行都有他的柏拉图记载了下来。几乎都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名之为:对话录。在文中,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智慧把许多复杂的问题多种形式层层深化,通过解释,辩论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形成了对欧洲影响深远的“对话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