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详细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汉族,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关于孟子的资料 《韩非子》的作者关于孟子的资料 《韩非子》的作者


关于孟子的资料 《韩非子》的作者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其及再传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中文名

孟轲

外文名

Mencius

别名

孟子 子舆 子车 子居

国籍

东周(战国时期)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邹(今山东省邹城市)

出生日期

公元前372年(己酉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壬申年)

职业

思想家 教育家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被加封为“亚圣公”

后世称为“亚圣”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发扬、完善并推广孔子思想和儒学

代表作品:《孟子》

学派:儒家

影响:孟氏始祖

尊称:亚圣

名:轲

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5张

孟子像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记载,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然未成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孟子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的资料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成语 孟母三迁

孟子的资料

百度百科啊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家。 孟子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

孟子像(20张)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孟子

,是后世母教之。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在十五、六岁时孟子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历史地位

孟子,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关于《孟子》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一起著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1]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关于孟子的资料

【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公元前372年—2)

84岁

山东邹城人

那里我还去过

有孟子纪念馆

对面还有一条小河

河边都是卖小吃的。

家乡很优美。

孟子以孔子的忠实信徒自居,主要著作就是《孟子》一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简单说,孟子的学说主要讲“义”,(孔子讲仁),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我认为其最可贵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老妈为了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其年幼时三次搬家,这就是“孟母择邻”的故事。

也造成孟子一个桀骜不驯,狂妄自大的性格。

孟子是很牛的,认为自己是天下人才,甚至有很多人去求学,孟子都不屑一顾,还说:“我对他不屑一顾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认为能拯救当时天下的只有他一人

“如遇评定天下,当今之势,舍我其谁也”

对达官贵人也是不屑一顾。

性格非常鲜明的一个老顽固。

孟子(前372年~前2)周烈王四年,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观点和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

[编辑本段]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和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思想和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前372年-前2),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关于孟子的资料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在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幼年丧父,家庭,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学成以后,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课件出示孟子格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利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达到理解背诵。 2、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两小儿辩日》。

编辑本段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心有旁骛 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要领悟真谛! 【关于弈秋】 弈秋是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要一心一意。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位棋手。

孟子(前372年-前2),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前372年-前2),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

孟子

(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和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童年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 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青少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1]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家、文学家、散文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2]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观点和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此外,书中主张“性善论”,具有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全书充满论辩性和艺术感染力,语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编辑于 2019-04-10

查看全部13个回答

淘宝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淘宝超值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商品齐全,淘你满意!上淘宝,惊喜随处可淘广告

高中生语文补习_知识大全

根据文中提到的孟子为您

高中生语文补习_学习成绩,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门学科,各类知识点/习题/视频,作文,听力,阅读专项突破广告

更多专家

《孟子》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孟子》一书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再传的记录。

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孟子曰前372,到前289,名轲 邹人(金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资料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君的一面,但他的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

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 南宋朱熹圈定 。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4、很大影响,特别是对韩国和日本。

曲阜位于山东中部。公元前11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也是儒家学派始祖、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的故乡,他曾在此著书讲学。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扩大。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后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顷。

孔府: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宫室的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的祭孔要地。孔子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建筑,也是三大古殿之一。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英文名称: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2)。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孟子(前372年-前2),名轲,古代儒家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之万章与其余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1],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亲,不谢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