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知识技能

加减法的验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归纳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归纳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归纳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重点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归纳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以上就是关于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思维导图怎么画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思维导图如下:

三年级下册各单元的思维导图是针对每一个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的分类与剖析。可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基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能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构成知识网络让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学习和复习,都是不错的学习资料。

知识思维导图的形成不仅包括了概念的理解,知识的种类的分析,重难点突出,还对具体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能够帮助大家快速的掌握每一章节当中主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如果想要一边学习一边复习的同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完成这一任务,节省了大家更多的时间。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收藏,保存,每一章节的复习都可以给孩子看一看,甚至在期末备考的过程当中能够促进学习和复习效率的提升。

首先,我们都知道小学三年级开始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分水岭。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们不仅要对数学的学习和解题方法更加的看重,而且对于数学的思考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必备的项目之一。而数学思维导图的利用,更能够让孩子们将各知识点之间产生更多的联想,开拓孩子的思维空间。让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上升一个高度。

其次,数学思维导图的利用可以帮助同学们,将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以更加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理解起来也不那么困难。比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当中,我们通过对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以及估算除法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际的例子总结出的规律以及计算的细节的处理,让同学们对除法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的清晰。

从规律当中也掌握了除法计算的技巧,从而使得计算更加的便捷,帮助同学们从抽象的概念当中抽离出来,增强大家的自助分析能力与思考的能力,这真是三年级数学过渡过程中知识技能提升的必备内容之一。

总之,数学思维导图在三年级下册当中针对各个章节的知识总结和分析,除了对基础的概念,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技巧的总结,其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突出也是在不断地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些重点的内容。

同时增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在学习当中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这种学习的结构模式能够为同学们节省不少的时间在学习和复习当中都是不错的选择,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能够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课件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情注文本,感受语文体温,则可以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需要。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

第1课时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口算,说出得数)。

12÷4=8÷2=14÷7=

24÷6=36÷6=18÷9=

16÷4=20÷5=35÷5=

15÷3=64÷8=72÷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 >除法的估算 】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 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 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 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 大约运41箱。

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进行估算。

种第二种第三种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填空题

1、24和8,( )是( )的约数,( )是( )的倍数。

2、在1、2、3、9、24、41和51中,奇数是( ),偶数是( ),质数是( ),合数是( ),( )是奇数但不是质数,( )是偶数但不是合数。

3、一个数的小倍数是12,这个数有( )个约数。

4、21的所有约数是( ),21的全部质因数有( )

5、一个合数的质因数是10以内所有的质数,这个合数是( )。

6、a=2×2×5 ,b=2×3×3,a、b两数的公约数是( ),小公倍数是( )。

7、a与b是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是( ),它们的小公倍数是( )。

8、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是( ),是奇数但不是质数的数是( )。

9、把171分解质因数是(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任何自然数都有两个约数。( )

2、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约数。( )

3、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

4、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5、因为21?=3,所以21是倍数,7是约数。( )

6、质数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

7、因为60=3??,所以3、4、5都是60的质因数。( )

8、8能被0.4整除。( )

9、18既是18的约数,又是18的倍数。( )

10、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

11、因为8和13的公约数只有1,所以8和13是互质数。( )

12、所有偶数的公约数是2。( )

三、选择(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组数中,个数能整除第二个数的是( )

(1)0.2和0.24 (2)35和5 (3)5和25

2、下面各组数,一定不能成为互质数的一组是( )

(1)质数与合数 (2)奇数与偶数

(3)质数与质数 (4)偶数与偶数

3、把210分解质因数是( )

(1)210=2×7×3×5×1

(2)210=2×5×21 (3)210=3×5×2×7

4、两个奇数的和( )

(1)是奇数 (2)是偶数 (3)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5、如果a、b都是自然数,并且a÷b=4,那么数a和数b的公约数是( )。

(1)4 (2)a (3)b

6、一个合数至少有( )个约数。

(1)1 (2)2 (3)3

7、6是36和48的( )

(1)约数 (2)公约数 (3)公约数

8、有4、5、7、8这四个数,能组成( )组互质数。

(1)3 (2)4 (3)5

9、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奇数,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 )

(1)质数 (2)奇数 (3)偶数

10、下面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是( )

(1)84 (2)8.4 (3)0.6

11、下列各数中,同时能被2、3和5整除的小数是( )

(1)100 (2)120 (3)300

12、8和5是( )

(1)互质数 (2)质数 (3)质因数

13、已知a能整除23,那么a是( )

(1)46 (2)23 (3)1或23

14、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偶数可以表示为( )

(1)a+2 (2)2a (3)a-1 (4)2a-1

15、一个能被9、12、15整除的小数是( )

(1)3 (2)90 (3)180

能力素质提高

1、甲、乙两数的公约数是3,小公倍数是30,已知甲数是6,乙数是( )。

2、一个数被6、7、8除都余1,这个数小是( )。

3、有9、7、2、1、0五个数字,用其中的四个数字,组成能同时被2、3、5整除的小的四位数是( )。

4、某公共汽车始发站,1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2路车每10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12分钟发车一次。这三路汽车同时发车后,至少再经过( )分钟又同时发车?

渗透拓展创新

1、五1班同学上体育课,排成3行少1人,排成4行多3人,排成5行少1人,排成6行多5人。问上体育课的同学少多少名?

2、小红在场周围种树,开始时每隔3米种一棵,种到9棵后,发现树苗不够,于是决定重种,改为每隔4米一棵,这时重种时,不必再拔掉的树有多少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目录 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口算除法 2. 笔算除法(1) 3. 笔算除法(2) 4. 笔算除法(3) 第三单元 统计 1. 简单的数据统计 2. 平均数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 年、月、日 2. 24小时计时法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口算乘法 2. 笔算乘法(1) 3. 笔算乘法(2) 第六单元 面积 1. 面积和面积单位 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 公顷、平方千米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认识小数 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 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