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谁写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主要写什么
记载明代各地区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00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二顾全书是本书,二顾是指:《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这两本书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顾炎武的学术影响:经济的重要史籍。原稿旧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谁写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谁写的
二顾全书是一本书吗,还是别的什么,如何解释呢???
柳宗元写《封建论》的时候,唐初以来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利弊得失问题的争论,基本上已经平息。唐太宗以后几代,不再提这个问题。偶尔还有主张恢复封建制的论调出现(如学者刘秩见武氏之祸,而说郡县不可以久安),也微不足道。韩愈常有与柳宗元论题相同而论点各异的文章,但没有写过关于封建制问题的文章。爱作“韩柳优劣论”的人便说:“韩退之文章过子厚,而议论不及;子厚作《封建论》,退之所无。”(柳集补注引宋孔平仲说)其实,这正反映了当时这个问题已不存在多大的争论,有识之士(包括在位的和当政的宰相)已认识到郡县制已不可能再向封建制逆转。韩柳所处时代,藩镇割据,节度使父子相承,朝廷鞭长莫及,形成了小封建的局面。韩愈同柳宗元一样,是集权制度的积极拥护者,当然也是不会恢复封建制的。 《封建论》首先提出,封建制的建立,不是出于圣人的本意,而是迫于“势”,即形势。这形势是形势。柳宗元所说的圣人,不是儒家所尊崇的孔子那样的圣人,那时儒家还没有出现。他说的是“古圣王”,指尧、舜、禹、汤、文、武,他统称为圣人,亦即周以前及周初古代的统治者——君王。古圣王依靠封建制维护统治的权力,没有诸侯的拥戴,他们坐不稳王位。所以他们封建制,完全出于私心,《封建论》指出他们是“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但是,诸侯各霸一方,分享统治权力,而且日趋强大,与政权分庭抗礼,成为古圣王的直接威胁。这时封建制又成为他们的心腹之患,虽欲去之而力有不逮。所以文章一再强调,三次提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因此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历史一大变革,柳宗元将二者的区别,归结为“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意思就是说,“得人”与否是两种制度的分界线。封建制用人惟私(地方世袭制),而郡县制用人惟公(任命制)。他虽然没有明指封建制与郡县制区分的实质,就是地方分权制与集权制的对立,如顾亭林在《郡县论》一文中直截了当地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柳宗元没有这样说,但包含这个意思。《封建论》指出,地方守令由任命,“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相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倘若发生叛乱,以秦为例,“有叛人而无叛吏”;以汉为例,“有叛国而无叛郡”;以唐为例,“有叛将而无叛州”。总之,可保政权的稳固。封建制办不到这点,《封建论》指出这原因在于诸侯“继世而理”,“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只能“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了。 但是,同古圣王的封建制一样,今圣王(柳宗元没有用这个名称,但有古必有今,有古圣王当然就有今圣王)之建立郡县制,也仍是出于私心。柳说,“秦之所以革之者(指革除封建制),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口头上的公天下,为的是掩饰和实施一己的私情统治。 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历史观,是反对复古、泥古与倒退。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他的观则更为敏锐,把问题看得透彻,透过历史的迷雾,揭去笼罩在古圣王和今圣王头上的至高无上、大公无私的光环,还原他们以私情私利建立统治制度的真相。韩愈称柳宗元,“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子百家,踔厉风发”,大概也包括这篇文章在内,但是柳宗元并不否定古圣王和今圣王的合法统治地位,他所批评争论的只是他们的统治方式(封建制或郡县制)。他坚决拥护唐代实行秦以来的郡县制,亦即集权制。《封建论》也指出郡县制有失误,秦就有“人怨”,有“酷刑苦役”,但“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据他看来,“今(指唐王朝)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掌握军权,掌握地方官员任命权,统治者的权力就巩固了,天下就太平了。这就是柳宗元所看到的郡县制带给唐王朝当今统治者的好处。若是相反,当然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这篇文章同时又是给当今统治者的一个忠告。正因为这篇文章虽然有揭露,有批评,有忠告,但对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以及他的统治机构不持反对或否定态度,所以不犯统治者之忌,更没有因此而被构成罪名。后代许多持正统观点的学者,与柳宗元争论的,主要也仅限于封建制的建立是不是出于圣人本意这个问题上,在维持君王统治制度这点上没有分歧。 南宋政论家叶适写了一篇《治势》的文章,他所说的势,与《封建论》所说的势正好相反。《封建论》说的势是客观的形势,《治势》说的势是主观的统治之势。叶适的文章说:“古之人君,若尧、舜、禹、汤、文、武,汉之高祖、光武,唐之太宗,此其人皆能以一身为天下之势。虽其功德有厚薄,治效有浅深,而要以为天下之势,在己不在物。夫在己不在物,则天下之事,惟其所为而莫或制。”可知叶适说的势,指的是君主统治的权力。势之所在即权力所在,无人可以抗拒。叶适又说:“虽然,鸟飞于重云之上,鱼深游于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天下之人,所以奔走后先,维附联络而不敢自弃者,诚以势之所在也。”这里说的高飞的鸟、深潜的鱼和“天下之人”,指的就是权力统治下的臣民,靠拢或归附统治权力,是他们的选择。 以写《柳文指要》而在晚年显示学术功力的章士钊,极赏识叶适这篇文章,拿来与《封建论》比照,写了一段评论,摘录如下: 夫两家论势同,而不同者,子厚(指柳宗元)所指之势在物,而水心(指叶适)所指在己;子厚主治法,而水心主治人。论中(指叶适《治势》)能以其身为天下之势,则天下之势亦环向而从己一大段,绝中历史肯綮,使读者启发极大。水心论虽健爽,不足以为久安长治之原。必也时至今日,将水心之一身改作一,而又将时时清厘洗刷,使之不溃,然后水心所意之效果可期。吾读“鸟高飞”至“势之所在”等语,拍案叫绝,怃然久之。须知维附联络者,非对一身而对一,则天下大势,无间而不可破,吾安得挚子厚水心二公,同登重与细论之。 今天来看这段评论,读者会发生兴趣。论中将叶适所说古帝王的“一身”,改作今天的“一”;又将古代的“维附联络而不敢自弃者”,照搬到今天的。还想拉上柳宗元、叶适两位古人,上细细讨论一番。这种“借古讽今”并婉转其词的比拟和想法,既不伦,亦天真。但老先生的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是老知识分子们急于在新时代求得知遇之用的一点表示。《柳文指要》这部书,曾经由“逐字逐句作了校阅、修正”(见《文汇报》1993年9月19日章含之文)。这段评论当然也得到的审阅认可。而在当时(1971年),倘换一人,比这温顺得多的讽喻,恐怕也是逃不过严厉批判的。 所有古人都有局限性,今人也有局限性。这是所处时代条件的制约。柳宗元写《封建论》,决不是受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局限,那是“贴标签”的说法。事实上,《封建论》所表述的和历史见解,超过了它的作者同时代人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作者的深邃目光了自远古至当代的历史进程《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读前者可以了解天下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大要;读后者可对天下军事之地理有所了解,这两部书在读史书时,可以把史书中的人物,地理完全反映到地图中,使书中发生的事情活到地图上,可以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对天下事,天下人,天下地理军事,了如指掌,纵横古今,阅览天下,对自己是一种充实。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所著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作者】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顾炎武。
【内容】是记载明代各地区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黄宗羲:1。对君主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记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顾特点炎武认为治史修志贵在秉笔直书,经世致用,在自序中言及要将舆地之记与此利病之书分开。因此,《天下郡国利病书》不同于一般的地理书,而着重载述有关国计民生利病之书。由于编书初期,明朝面临清军南下的局面,故此书亦重军事地理。
在修志理论方面主张:修志人员要有一定的学识,运用原始资料,遇到疑义要认真考核,考证不清者存疑,尽量网罗天下志书以作参考,进行实地考察,以得实证而止,修志要有充裕时间,不可仓猝以成,文字要流畅易懂。
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者是谁
根据查询百度百科资料得知,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著书撰文注重独创,反对因袭、盲从和依傍。一生著述丰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内容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被李约瑟称为的著作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做的
被李约瑟称为的著作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代大儒谁做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所顾炎武:重视对情况的了解,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本叙了山川之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著,其中记载了明代《各地区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在康熙时期出版。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作者
(译文)“两淮盐税百万,我怎么能心安理得的取之所用?取之于商也……如果束缚的很紧,他着急使用,就会无所顾忌,现在天下无灾,安得年内会增加民间一百多万米,输九边认为吃的吗。”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作者是顾炎武。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扩展资扩展资料料: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作者是谁?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作者是顾炎武,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
天下郡国病书是谁写
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所倡导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理念以及他所开创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曾对清代乾嘉学派产生过广泛的震撼,引起了乾嘉学者的普遍共鸣,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诗社,组织反清活动。柳宗元在封建轮中的观点是什么,另外顾炎武在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天下君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
分封制变成郡县制,而知道郡县制的弊端又再变回分封制,然而变回封建可以吗?不可以。分封制的弊端是因为地方权利过大,郡县制的弊端是因为皇权过于集中天下君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写的。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明代各地区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