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着我国新一代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着我国新一代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着我国新一代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着我国新一代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

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

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

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

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

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

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

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多少公里

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

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远地点高度约394.9千米,近地点高度约384千米。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对接。

2021神舟十三号观后感【五篇】

1.2021神舟十三号观后感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完成多项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作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2.2021神舟十三号观后感

“飞天梦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3.2021神舟十三号观后感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为复杂、难度、要求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xx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条。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4.2021神舟十三号观后感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范文参手机版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范文集锦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5.2021神舟十三号观后感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身影、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翟志刚已完成三次出舱活动

翟志刚已完成三次出舱活动

翟志刚已完成三次出舱活动,2008年,翟志刚完成我国首次出舱太空行走,至今已是第三次出舱任务,翟志刚成为了出舱次数多的航天员。翟志刚已完成三次出舱活动。

翟志刚已完成三次出舱活动1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时间2021年12月26日18时44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成功打开天和核心舱舱舱门,航天员叶光富于18时50分、航天员翟志刚于19时37分,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后续将协同开展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C抬升、自主携物转移验证等作。期间,驻守舱内的航天员王亚平配合地面控机械臂,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作业。

据了解,实施舱外作业正在成为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工作常态。后续,航天员将开展次数更多、更为复杂的出舱活动,为空间站顺利完成建造及稳定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翟志刚创纪录第三次

时间12月26日晚,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

18时44分,航天员叶光富打开舱门,并率先出舱,终于有机会说出了那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这也代表着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都执行了出舱任务。

随后,翟志刚也成功出舱,这也是他第三次出舱,创下航天员新纪录!

2008年的神舟七号任务中,翟志刚在刘伯明和景海鹏的配合下,进行了我国航天史上的次出舱任务,一度还遇到“火情”。

目前,翟志刚、叶光富正在舱外作业,王亚平在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11月7日次出舱活动以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开展了在轨医学检查、空间实(试)验、空间站平台巡检与日常照料等各项工作,进行了紧急撤离、医疗救护等科目的在轨训练,完成了“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

出舱危险吗?

考虑到11月15日发射DA-ASAT摧毁Koos-1408卫星制造了大量空间碎片,空间站一度推迟宇航员出舱活动,有小伙伴担心,我们的航天员这次出舱会不会有危险?

美国人说反卫星试验制造了1500块可的大碎片,其实就算没有Koos-1408这件事,围绕着地球飞速旋转的太空也并不少。

据欧洲航天局(ESA)2019年的估算数据,在环地球轨道有34000个大于10厘米的碎片,1~10厘米的碎片约90万个,而1毫米~1厘米大小的碎片则超过1.28亿个!相比之下,Koos-1408那1500块残片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别看绝大多数太空都是一丁点大,它们的破坏力可一点也不小。

设一颗8克重的小螺钉,它以7.68公里/秒的相对速度与空间站侧向碰撞,会发生什么呢?我们通过动能定理可以算出这颗小螺钉的`撞击动能达到23.6万焦耳,是AK47的118倍!这样的小东西要是击中空间站,很可能将舱体击穿。

航天员出舱时都会穿着白色厚重的舱外航天服,这套服装就像一艘载人飞船,它不仅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的氧气、合适的温度和气压、散热和吸收废水废气,还能为航天员提供全方位的保护:舱外航天服可以抵挡一定剂量的宇宙射线和微流星的撞击。

微流星大多是由彗星喷发出来的细微颗粒,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大多非常小,所以即便速度很快,它的撞击动能也不是很大,能够被航天服吸收化解。

与微流星相比,许多太空是金属颗粒,即便一粒0.08克、如芝麻一般大的太空碎片,它的撞击动能也与AK47发射的相当。要是被这颗太空碎片击中,不管是航天服的什么位置,都将引起航天员受伤、航天服漏气失压,几分钟内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

欧空局曾经用航天服材料做过实验,结果证明没有航天服能扛得住小碎片袭击,任何一次撞击的后果都极其。

如此说来,航天员每一次出舱活动都是在?他们时刻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但有点儿夸张。

太空中的确有数以亿计的大小碎片,这些碎片都以极快的速度飞行,被它撞上了大概率会受伤,但是撞上的概率却极低——因为太空太广阔了。

2021年5月,空间站在一次例行检查时发现机械臂上有一个小洞。经过分析,科学家们认为这个小洞是由一粒芝麻大小的太空碎片造成,好消息是,机械臂还能用,没有伤筋动骨。

翟志刚已完成三次出舱活动2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今日0时55分,经过约6小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感觉良好”乘组即将在太空迎接新年到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已超过70天,并已于11月7日完成了次出舱活动,因出舱过程顺利,三位航天员也拥有了一个新昵称——“感觉良好”乘组。

“我是03,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首次出舱活动时,叶光富的任务是在舱内配合支持翟志刚、王亚平进行舱外作业。当时,他就对这次出舱活动作了“预告”。

昨天,是“感觉良好”乘组在轨期间开展的第二次出舱活动。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灯火通明,翟志刚和叶光富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舱内静静等待。在得到地面控制中心的出舱指令后,18时50分,航天员叶光富打开舱门并率先出舱,顺利完成对机械臂的一系列作。

随着机械臂移动到指定位置,19时37分,翟志刚系好安全绳,熟练地完成出舱动作。他沉稳地向相机挥了挥手,“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并与叶光富互相挥手致意,地面在岗的航天科技(9.740, 0.13, 1.35%)人员纷纷致以掌声。

这句话,已经是翟志刚第三次在太空说出。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翟志刚完成我国首次出舱太空行走,次把人的足迹带到茫茫太空。而在一个多月前的11月7日,翟志刚和王亚平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这是翟志刚时隔13年后第二次执行出舱任务。第三次出舱任务则来得更快,至此,翟志刚成为了出舱次数多的航天员。

此次是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第4次出舱。舱外活动期间,完成了舱外作业点脚限位器安装及相关工效验证、携物转移验证等任务,同时,进一步验证了核心舱气闸舱、舱外服、机械臂的功能性能,进一步考核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舱内外航天员协同以及天地协同能力,为后续出舱活动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翟志刚和叶光富全程动作稳健,举重若轻。但事实上,身处舱外的他们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太空的种种威胁,真空、失重环境、超低温、无处不在的宇宙射线……而新一代“飞天”航天服就是他们坚实的屏障。

翟志刚已完成三次出舱活动3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时间2021年12月27日0时55分,经过约6小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时间2021年12月26日18时50分、19时37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航天员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后续将协同开展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C抬升、自主携物转移验证等作。这也是来自四川成都的航天员叶光富首次出舱作业。

时间2021年12月27日0时5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此次是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第4次出舱。舱

外活动期间,先后完成了全景相机C抬升、舱外作业点脚限位器安装及相关工效验证、携物转移验证等任务,同时,进一步验证了核心舱气闸舱、舱外服、机械臂的功能性能,进一步考核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舱内外航天员协同以及天地协同能力,为后续出舱活动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后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投入下一阶段在轨工作任务,以“感觉良好”状态迎接新年到来,这也将是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跨年。

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1.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20XX年6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整装待发,满载着国人的期许,飞向了太空。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当三位宇航员一个个从返回舱中被送出,他们带着完成使命的光芒向世人宣告:我们再一次圆梦天宫,英雄一般作文吧凯旋归来!宇宙探索无止境,太空奏响中华曲。每一次神舟发射总是激动人心,为祖国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总是鼓舞人心,为时代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新“太空出”三人组美丽启航,国人雀跃;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精彩!

从这次神州十三号的成功发射和着陆里,我们要看见的,不仅仅是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在航天事业上辛勤的耕耘,以及无数先辈付出的万千心血,我们更要看见,载人航天精神的伟大。历,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无数先辈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心血汗水铸成了一种言弃、持之以恒的热烈精神,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在这个科技力量主导的时代,我们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仅让我们在上有着更加响亮的声誉,更让我们感受到身为人由衷的自豪,这更加激励着我们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正确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在未来的诗篇中书写下更美丽的篇章!

2.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在太空中待了六个月的三名宇航员即将返回地球。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看着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快速冲出黑障区,打开降落伞稳稳地着落,三名宇航员们终于回家了,这一刻我的心情无比自豪,家人们都在欢呼,这是伟大祖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的成功探索,此时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为之努力奋斗!

3.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鞠躬尽瘁、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4.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早上,老师让我们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直播,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看见三位宇航员顺利出仓的时候激动的流下开心眼泪!“飞天梦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我们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就能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的梦想飞船发射的时刻,飞向属于自己的浩瀚星空!

5.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时隔183天终于平安返回祖国,创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为后续航天员常态化驻留提供依据,进一步验证空间站的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同时,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成,即将转入在轨组装建造阶段。

此次返回舱着陆有三大特点:点是快,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使用快速返回模式,在不改变硬件软件的条件下,返回绕飞地球从18圈缩短至5圈,返回时间缩短近20小时;第二点是稳,自神州六号以后,返回舱第二次以直立的方式着陆,我国航天技术完美的通过了考验,向全国人名,乃至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第三点是准,无论是直升机与返回舱的同步降落,还是着落地点的判断等等,无一不体现“精准”二字。

“感觉非常良好!”,“祖国强大为我们搭建了这么高的工作平台,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此刻回到祖国怀抱,很开心!”,“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实现了我的飞天梦想,后续会时刻按照和的召唤,做出更好的成绩,不负时代和的重托”。三位宇航员的话,不仅仅代表他们个体,也代表了千万航天工作者的心声。“不付,不付,不付”是一代代先辈们执着的爱国信念,零学时代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既要继承先辈们的家国信念,又要扛起发展建设祖国的大旗,现在的我们只有做到不断挖掘潜能,夯实个人能力,形成放眼世界的宽广格局,培养发展意识,以及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做当代青年。

6.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水平的高速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7.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以前听过爸爸跟我说航天员登陆月球的故事,我觉得特别神奇。

今天亲眼见到祖国航天员从太空回家,我特别兴奋。看着电视里航天员叔叔阿姨们安全着陆,顺利出舱,我觉得他们非常勇敢,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也想去遨游太空,妈妈告诉我,想成为航天员需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强健的身体,我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长大也要去太空看看。

8.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9.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老师让我们看神舟十三号飞船的发射,我们每个同学都迫不及待的等待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当神舟十三号发射的时候,我们都很担心它不能送三位宇航员飞上太空与天宫一号连接,它点火时发出的火太大了,我心里暗想它会不会引起火灾呀?

随着神舟十三号成功飞上蓝天,我心中的疑团也一点一点的消退了,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接着火箭上的两个小火箭落了下来,紧接着是外壳和一个副的推进器也落了下来,终于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落了下来,太阳能板也伸了出去,神舟十三号终于进入了预定的轨道,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了!所有的同学都在欢呼,因为这是对宇宙探索迈出的.新一步,是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又一个起点。

此时此刻,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理想——当一名的宇航员!

10.神舟十三号返回观后感心得体会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回望历史,伟人诗词中提出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前人眼里看似梦幻的目标,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实现。航天科技在这种航天精神指导下;获得巨大突破。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个个饱含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任务,一次次展示着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现了伟大的道路、精神、力量。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谈笑凯歌还。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披挂着红白色大伞飘然于天际,在全世界的瞩目下,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将在太空出半年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回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地。至此,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又是春天四月,又是家国梦圆。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刷新人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我们更能和他们一起体验在太空过春节……科学探索再次与航天梦想在太空奏响协奏曲。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飞行任务中实现了多个首次,不断刷新航天的纪录,展现了航天科技的新高度。

“飞天梦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出征前所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神舟十三号在太空呆多久

神舟十三号在太空呆六个月。

神舟十三号,简称“神十三”,为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一次飞行任务,按照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

神舟十三

2021年6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也已整装待发,具备快速发射和应急救援能力。9月20日,满载货物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先一步驶入太空,成功对接空间站。10月7日,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1月5日,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执行次出舱活动。

11月7日消息,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时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

太空出三人组下周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 需要整理大量物资

直至目前,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已经出了5个多月了,那么,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呢?据悉,预计是出180天左右,所以现在已经进入“回家”倒计时。据央视,太空出三人组下周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需要整理大量物资。

太空出三人组下周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

据央视,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已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5个多月,按,他们将在轨工作生活180天左右,如今已进入了“回家”倒计时。下周,他们将开始进入返回准备阶段,需要整理大量物资,包括天舟三号上的货包、各类产品。期待神十三航天员回家!

具体历程: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时间2021年10月17日9时50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接下来,航天员乘组还将开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货物舱舱门。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2021年11月5日,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执行次出舱活动。自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21天,先后开展了货运飞船物资转移、空间站组合体管理、新上行舱外服启封和测试、在轨医学检查、失重防护锻炼、空间试(实)验等日常工作,进行了在轨紧急撤离、机械臂作、医疗救护演练等在轨训练项目。目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具备开展出舱活动条件。月7日消息,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在轨紧急撤离演练。

时间2021年11月7日18时51分,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时间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王亚平成为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女性舱外太空行走步。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舱外互助救援验证等作业。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作。

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此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2021年11月14日,神十三乘组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在太空深情朗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总序:“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随后,翟志刚做了个后空翻。

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正在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18时44分,航天员叶光富打开舱门并率先出舱。后续,翟志刚、叶光富将在舱外作业,王亚平在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时间12月26日18时44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成功打开天和核心舱舱舱门,航天员叶光富于18时50分、航天员翟志刚于19时37分,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后续将协同开展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C抬升、自主携物转移验证等作。时间2021年12月27日00时55分,经过约6小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 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时间2022年1月8日7时55分,经过约2小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在空间站核心舱内采取手控遥作方式,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

2022年3月24日,据总台央视记者向航天员训练中心了解,三名航天员下周将开始进入返回准备阶段

神舟十三号主要任务:

2021年10月14日下午,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布会,通报此次任务有关情况。

据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将实现五个方面的任务目标。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神舟十三号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同:

一是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

二是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

三是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

四是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而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

五是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

六是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这些不同,也是我们将面临的挑战。

神舟十三号即将返回!心疼他们的同时,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并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预定高度,发射成功。

如今三位航天员已在太空中生活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还在太空中给地球上的我们上了几节太空知识课,深受大众的喜爱。

据航天局发布的消息,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将于2022年4月中旬择日返回,三位宇航员就要乘坐返回舱回到地球,对于他们来说,这将是生命中有意义的一次“旅行”,他们见到了蔚蓝的地球,也感受到了失重下的乐趣。

同时,他们也承受了不为人知的痛苦,他们一边承受失重环境下对身体带来的影响,一边完成各项试验任务 。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三位航天员完成多项科研成果,一起来看一下。

在过去的六个月时间里,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五个方面的任务:

1、机械臂技术试验

在神舟十三号飞船还未起飞的时候,就引起了 上的议论,议论多的就是飞船上的机械臂。

在之前的神舟12号飞船上同样搭载了机械臂,这根机械臂曾在航天员出舱任务时大展身手,将一名宇航员跟电子设备迅速送至指定位置。

而此次神舟13号飞船所搭载的机械臂,将要开展的是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这项技术是建造空间站的关键之一,不但要抓着十几吨的庞然大物,精度也不能有丝毫错,稍有错,就可能造成实验舱和核心舱相撞,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更加困难的是,这种作发生在太空,太空是失重的,而且机械臂和舱段的尺寸都非常的大,在地面上很难制造出太空那样的零重力环境,并开展全尺寸的设备验证和训练,所以只能通过模拟和仿真进行研究和验证。

在此次任务中,三位航天员和机械臂完美的配合之下,顺利的将一艘货运飞船与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进行对接,完美地验证了机械臂的技术验证,为接下来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出舱活动

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而王亚平成为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女性舱外太空行走步。

本次出舱任务依旧是由三名航天员共同配合完成,两名航天员出舱,一名航天员留在舱内执行指挥与协作任务,但不同的是,有了神舟十二号乘组的经验,神舟十三号乘组从准备到出舱的速效率大大提升。

本次出舱任务,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三名航天员在这6个小时内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安装大小机械臂的级联装置。

这次出舱的主要任务就是我们大小机械臂的级联装置的舱外安装,包括两个:一个是悬挂装置,另一个是转接件。

除了安装悬挂装置,级联装置中重要的转接件,也要在这次出舱中安装完成,确保未来实验舱上的小机械臂与核心舱的机械臂顺利连接组合。

3、验证太空生活质量

空间站距离地面393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刚好是一种高真空、强辐射和微重力的环境。

而在空间站里面,是能够不受强辐射和高真空的影响,而微重力却无法通过空间站消除,在长时间失重的环境里生活,人体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也是十三号航天员重要的任务之一。

事实表明,在6个月的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的身体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太空停留6个月之后,航天员的身高会长高3%左右,这是由于在失重的环境中,人体不像在地面那样受挤压,脊椎周围的肌腱和韧带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增长。

但是,宇航员身高增长就是一种象,在返回地球之后,在受到重力的影响下,身高会慢慢恢复到原来的高度,而这个过程,宇航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疼感,

另外,通过地空连线,我们看到宇航员 的脸圆了很多,这可不表示在太空吃得比地面上好,而是人在微重力的影响下产生的不良现象。

人体内含水量较高,水含量占人体60%以上,大部分水以液体形式存在,血液中存在流动的水,细胞中存在支持各种化学反应的水,在地面上,人体受到重力影响,血液会往下沉,下肢血压更高,看起来下肢也更加浮肿一些。

太空站重力很微弱,航天员的血液不会沉到下肢部分,而是全身分布均匀。身体上部分充血量过多,会导致皮肤看起来更显浮肿,脸部的浮肿变化更加明显。除了血液上移导致脸部变胖,镜头拍摄的图像畸变,也让航天员脸部看起来更胖。

神舟十三号此行很重要的一个测试,就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 健康 、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以此来完善后期我国长期在轨飞行的科学保障。

4、科学实验和科普教育

在轨的6个月时间里,3名航天员出来对空间站的日常保养以外,还进行了很多针对性的科研实验,这可科研成果有的会跟随3名航天员一起返回地球,有的会等待新的航天员照料。

3名航天员在轨期间,首次建立了空间条件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利用这样的体系和培养模型,科研工作者完成了几项领先的生命科学实验。

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介绍说:

另外,本次在轨期间, 还有很多课题进行试验,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今后航天员飞得更远,飞得更 健康 做一系列的验证。

根据在轨飞行期间的各项数据,科研人员会分析出科学的生保体系,从而对后期载人飞行实施优化,确保每一位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另外, 从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乘组次太空授课,到2021年12月的次“天宫课堂”,再到2022年3月23日的第二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翟志刚 、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样的直播课对于很多青少年,甚至是中老年人都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不在活在课本里,而是真真切切的可以观察到在太空中的影响。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把握住这样难得的机遇,认真学习。

5、确认地空相辅的稳定性

无论是太空授课还是地空连线,这都是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的过程。

要想完成这场天地通话,需要空间站、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站的通信系统共同参与,为了完成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的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任务,电科在陆海空天、国内外各测控站点布设了多型号统一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这些地面测控系统与中继卫星,共同织就了立体通信测控网。

为了给地面传输清晰的画面,电科研制了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可适应载人空间站多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实现语音、视频图像的双向传递,让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进行实时交互,为天地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

在“天宫课堂”的授课中,天地间实时通话的时延在1秒以内。

半年后的今天,3位航天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即将踏上回家了路程,本次3位宇航员将首次运用快速返回的方案。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返回的时候,载人飞船和空间站舱段分离后围绕空间站进行绕飞,有时还会进行对接验证,然后伺机转入返回轨道,返回舱轨道舱脱离,返回舱返回地面,这一过程需要多次调整姿态和减速动作,耗费的时间通常要一天。

而“快速返回方案”是之前从未尝试过的飞船返回技术, 快速返回和快速对接类似,载人飞船脱离空间站舱段后,直接就进入返回模式,朝着东风返回场出发,整个返回过程耗时只有几小时。

因为快速方案较以往别很大,对宇航员身体机能的要求也相对更严,所以,在得到待命返回的通知后,三名宇航员就开始进行相应的锻炼,以提高在快速返回的过程中出现不适的情况。

为了保障航天员安全顺利返回地球,地面支持团队也进行着相关的准备,着陆场搜救队伍也在进行着各种演练。

然而,对于3位航天员来说,返回过程也是一项未知的挑战。

还记得神十二返回时的画面吗?

当时正在跟踪返回舱的信号突然消失,整个界面一片漆黑,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这就是”黑障“现象。

飞船的降落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钟的速度可达7.9公里,以每秒七公里的速度飞速行驶着,在降落的过程中,返回舱和空气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局部温度可达2000摄氏度。

当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到达距离地面80至90公里高度时,因为高速剧烈摩擦,在返回舱表面会产生等离子区,出现“黑障”现象,这时返回舱与地面暂时失去联系,不管是音画、图像,还是遥测信息全部中断,剩下的只有等待。

这对于飞船和航天员的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这一段难熬的时光大约要三到四分钟,持续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才会消失。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飞船的返回舱上安装了主伞、备用伞两套降落伞系统,当降落伞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打开时,备用伞系统也能够担当飞船返回重任。

当返回舱重重落地的那一刻,地面搜救人员会及时赶到,确保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而宇航员虽然平安着陆,可对于他们而言,还要接受常人不愿接受的疼痛。

太空和地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环境,宇航员长期在太空中行动,身体一直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宇航员返回地球之后,突然面临地球的重力,身体会很不适应。

首先宇航员行动不受自己控制,肢体不协调,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在游泳池呆久了之后,突然从水里上岸会感觉身体很重,比平时费力很多。

长期在太空飞行的宇航员下肢骨骼肌萎缩,这种肌肉损失会影响所谓的“反重力肌肉”,包括小腿肌肉、股四头肌以及背部和颈部的肌肉。

宇航员进入太空之后,身体会变得很脆弱,贸然行动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昏厥、呕吐、肌肉拉伤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这也是由于重力带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太空是没有重力的,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就像飘在水面一样畅快,但是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年,我们的内器官已经适应了有重力的环境。

在失重状态下,人体的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消失了,人的前庭器官由于失重,无法与周围神经细胞接触,从而无法向中枢神经传递位置信号。由此会对呼吸、消化、循环、、发汗等功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所以,为了保护宇航员们的身体,他们返回地球之后,一般都会在飞船的舱内休息几十分钟,然后会被人抬着出来,保持在飞船上的坐姿接受媒体采访。

值得一提的是,宇航员一生中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4.3倍,颈椎突出的发生率是平民人口的21.4倍,而飞行后的年发生疝气的可能性要高出正常人35.9倍。

介于这种情况,宇航员在返回地面后,就会有专人负责他们的适应性训练,这也是全面保证宇航员 健康 重要的一步。

在神舟十三号返回之后,空间站将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无人驻留的状态,因此,在离开之前,神十三的航天员对空间站内部进行全面打扫和清洁。

此外,航天员还将会把空间站设置成无人飞行模式,而随着3名宇航员顺利着陆,接下来的任务则更加艰巨。

在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空间站的关键技术得到验证后,我国将进入空间站的全面建造阶段。

接下来,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将于年内发射升空,与核心舱对接,组成完整的空间站,这才是接下来重要的任务。

在神舟十三号返回舱还在天上漂浮的时候,神舟十四号飞船已经整备待发,

地面上的神舟十四号也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待命了6个月,早在神舟十三号发射之初就已经准备好。

这就是“发射1发、备份1发”的新常态、新模式,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空间站上航天员的安全。

在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我国今年将会相继发射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艘载人飞船前往空间站。

与此前的神舟十二、十三号一样,神舟十四、十五号每次也都是载着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目前神舟十四号、十五号的航天员乘组都已选定,6位航天员正在进行训练。

不过,具体是哪几位航天员暂未公布,为接下来的一系列任务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接下来神舟十四号宇航员将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在空间站相见,这在我国也属于首次,届时空间站同时有6名航天员。

如今飞天对我们来说不再是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为神舟十三号宇航员祈福,期盼他们平安归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已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5个多月,他们在太空中经历了什么?

穿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出舱。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舱成功出舱。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王亚平成为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作。11月8日1时16分,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次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经过约6小时,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他们经历了很多波折和困难,他们刚进入太空要克服身心上的不适,然后定期出舱配合完成任务,同时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和与亲人分离,终完成了工作。

他们会感觉失重在地球表面上,我们都会感受到重力作用,地心引力把我们束缚在地表。我们一直生活在1g的重力环境中,身体构造都是为了更好适应这样的重力环境。但到了太空中,一切都变了,因为重力几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