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的作者

扬州慢的作者是姜夔。

姜夔的扬州慢 姜夔的扬州慢中经典名句姜夔的扬州慢 姜夔的扬州慢中经典名句


姜夔的扬州慢 姜夔的扬州慢中经典名句


姜夔的扬州慢 姜夔的扬州慢中经典名句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词作。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

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阕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时姜夔二十余岁。根据词前小序所说,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过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到古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原文及翻译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系列:宋词三百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荠麦弥望4。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5。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6。

淮左名都7,竹西佳处8,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8,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十,废池乔木⑾,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⑿,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⒀,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⒁,青楼梦好⒂,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⒃,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⒄,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1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3维扬:即扬州。

4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5戍角:军中号角。

6千巖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巖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7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8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9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十胡马窥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十六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⒂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⒃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

⒄红:芍。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巖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现在却长满及彩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时届岁暮,「春风十里」用杜牧诗,并非实指行春风中,而是使人联想当年楼阁参、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正是词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后人常从其诗中了解唐时扬州的风貌。姜夔此词的下片即从杜牧身上落笔,把他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战后的衰败相比,以抒今昔之感,同时也藉以自述心情。姜夔这年二十二岁,正可以年少的杜牧自况,但面对屡经兵火的扬州,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伤离念乱之感所淹没了。这是以艳语写哀情,可以说是此词的一个特点。作者并非追慕杜牧的冶游,实以寄托当前的哀感,不应多予责怪。

姜夔《扬州慢》的全文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苏教版。

楼主您好,扬州慢·淮左名都【南宋】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谢谢采纳!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唯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词,多是抒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国事之作甚少。《扬州慢》则是他集子中一首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劫后的衰败惨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

词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层慨叹扬州的破败之状。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自然要解鞍暂停,下马观赏。这里连用“名都”、“佳处”,不是为赞美,而是为映衬,借历史映衬现实,是欲抑先扬的曲笔。接着,次韵二句,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到现实,勾出的现实画面,不是“名都”的繁华,“佳处”的秀丽,而是萧条的惨象:十里长街,一片凄凉。作者此次过扬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风”不是实指,而是借杜牧的诗句象征过去的繁华,令人易于联想到当年楼阁参、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尽荠麦青青”句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个“尽”字,囊括一切,概览无余,极写荒芜的程度,令人伤心惨目。为什么过去盛极一时的名都扬州,现在却如此荒凉?于是三韵三句揭示原因:女真贵族军事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破坏。虽然战祸已过,但是兵火留下的残破景象,不能消除。据史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犹厌言兵”句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连年给带来的深重灾难;又表示了对投降屈膝媚敌、断送河山的强烈谴责;也表明了对女真贵族军事的切齿痛恨。特别是一个“厌”字,把的苦难,朝廷的昏庸,敌人的罪恶,作者的感慨,都融合在一起,具体形象而又深刻概括。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是很有见地的评论。末韵三句,在视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听觉方面着笔,渲染气氛。“清角”写出兵荒马乱,边声不忍闻。“寒”字点明节令,对应小序中的“至日”,同时又暗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都在空城”的“空”字,对应“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这三句重在写今,但今中有昔,回环往复,丝丝入扣,使凄凉倍见,更易触动“怆然”的情怀。

词的下片九句,分四层抒发触目的《黍离》之悲。首韵二句,运用杜牧故事拓开词境。“俊赏”写过去,“须惊”写现在。由昔到今,怀昔是为了伤今。昔日扬州的繁华,曾有许多词人骚客歌咏过它,并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曾吸引过许多才子到此冶游,并留下不少奇闻逸事。其中唐代诗人杜牧的事和诗最传人口。所以词中设想:如果杜牧还活着,他若重游扬州,看到眼前的惨状,必定大为吃惊。这里借杜牧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抒发深深的感慨。次韵三句,以杜牧《赠别》和《遣怀》二诗的句意,指出即使象杜牧那样善于状物抒情的名家,即使用他那写“豆蔻”词的精微劲,写“青楼”诗的好才华,也难写尽这萧索冷落的情景和哀时伤乱的情怀。前韵“重到须惊”是写不忍看,此韵“难赋深情”又推进一层,写不忍言。三韵二句再折回写实景。全词以昔日繁华皆不复见立意,这里突然出现“二十四桥仍在”,使词意跌宕,引人注目。它暗暗点出景物依旧,世事已非,使人顿生桥在而时变的惆怅。唐人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过去扬州的月色也颇富诗意,而今却变成寒气逼人的“冷月”,倒影在冬天的流水之中,无声无息,沉寂凄凉,再次渲染了词中的悲剧气氛。末韵二句以诘问收束,感情沉痛,哀怨无限。过去“扬州芍甲天下”(王观《扬州芍谱》),但花不知人间的盛衰巨变,只是自开自谢,自生自灭。这便进一步慨叹了“名都”已成“空城”的不幸,强化了破败之惨,黍离之悲,完成了全词主旨的抒发,同时又荡出余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

姜夔在其《白石道人诗说》中曾提出诗歌要“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扬州慢》可以说也是实现他这种艺术主张的名作。这首词情景俱佳,意境兼胜。上片主要是写惨景,下片主要是抒悲情。但作者在写惨景中包孕着悲情,在抒悲情中又描写了惨景。寄情思于景物又化景物为情思,移情入景又见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各具特色。其次是运用典实,寄慨遥深。词中用杜牧诗和事有七处之多,但作者不是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借杜牧的史实对比今昔之异,反衬“难赋”之苦,表达沉痛之情。从而突出说明目睹故国劫后惨景所引起的悲情,实在难以描绘。再次表现在多种感觉,妙合无垠。词从“少驻”开篇,写到观景;从眼中所见,写到耳中所闻;从眼见耳闻,写到心中所思所想。在具体的叙写中,又有“废池乔木”的形象,有“空城”、“清角”的音响,有冷月之无声,有寒波之荡漾。有声,有形,有动,有静,浑然一体,感触多端,有效地表达了思想,深化了主题。

姜夔的词,多有小序,它常为理解词意提供线索,如本词小序就交待了写作时间、原因、内容、题旨等,而且小序本身文笔生动自然,饶有意趣,与词相配,互为补充,一散一韵,相得益彰。可见,小序并非可有可无,实是构成全词完整艺术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宋人张炎曾把这首《扬州慢》和秦观的《满庭芳》(晓色云开)同誉为情韵兼胜的作品。其实,秦观词回忆“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只是个人身世之感和无聊之情;而姜夔此词感怀家国,哀时伤乱。从这一点上说,此词比秦词要胜过一筹。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中“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诸句,也是以艳语写哀情,似不能责备为“与黍离之悲的严肃旨意,不相配合”。当然,这首词感叹之意多,激昂之情少,其中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陈亮等的豪情满纸的爱国壮词相比,自然是一支深沉凄怆的哀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张炎《词源》卷下)

“二十四桥”三句,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先著、程洪《词洁》卷四)

白石《扬州慢》云:“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起数语意不深,而措辞却千古,愈味愈出。“自胡马窥江去后”数语,写兵燹之后情景,任他千百言,总无此韵味。“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古雅精炼,突过。(陈廷焯《云韶集》评)

姜夔《扬州慢》宋词注释翻译

导读:《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淮左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译文二】

淮河东部的繁华都会,竹西亭外的江南名胜,且在此解鞍下马稍作留停。走过“春风十里扬州路”,满地是荠菜野麦一片葱青。自从金人兵马渡江南下,城池废毁乔木凋零,人们至今还厌恶说起刀兵。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

曾经最善赏赞扬州的杜牧,料想他重来此地,定会魄悸魂惊。纵然豆蔻词写得工丽,青楼词写得绝妙俊逸,面对荒城也定难再抒深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摇荡,月影四周凄冷无声。可叹那桥边的红芍,年复一年不知是为谁而生?

【评点】

本篇为战乱后过扬州抒怀之作。

上片写战乱后扬州荒芜破败景色,以景寓情,抒写不堪回首的黍离之悲。扬州,位于淮河东部,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繁华“名都”,因此词人解鞍下马在此稍作停留。但此时的“春风十里扬州路” 满目疮痍,只剩下荠菜野麦一片葱青。 “胡马”蹂躏破坏的痕迹处处可见,满城都是“废池乔木”,此情此景让人“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景抒情,渲染了萧条的秋日气氛,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荒凉的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悲哀。

下片设想杜牧重来面对扬州荒城也会魂惊难赋深情,突出表现昔胜今衰的感伤。“二十四桥”以下结尾四句,以景抒慨,抒写词人哀时伤乱的悲怆凄楚。

全词景情交融,虚实并用,使得全词波澜起伏,余味不尽。此外,词作还善于化用前人词句入词,将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可谓匠心独特,别具一格,是众多悯时伤乱的宋词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弥望:满眼。

④戍角:军中号角。

⑤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⑥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⑧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⑨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⑩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

⒀清角:凄清的号角。

⒁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

⒂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⒃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⒄青楼梦: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⒅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⒆桥边红:二十四桥在扬州瘦西湖里。红:芍。二十四桥边生长红芍又名红桥。

【赏析】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的破坏。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但由于过于渲染的后果,怀念过去的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三年,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年轻词人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触景生情,感伤时事,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可考记载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象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