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几岁科举 孟浩然几岁科举的
孟浩然《自洛之越》“全诗翻译 。” 尽量准确!!!
【原诗】:自洛之越
孟浩然几岁科举 孟浩然几岁科举的
孟浩然几岁科举 孟浩然几岁科举的
作者: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翻译】:在这个世界上忙忙碌碌了三十年,文武两方面都没有有所成就。
去吴越寻觅山水的清静,厌倦洛阳京都中世俗的纷扰。
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向谢灵运致敬作个长揖。
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为什么要计较世上功名?
【创作背景】: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考科举,但是没有考取到功名,大约在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首诗就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赏析】:孟浩然的《自洛之越》书写了自洛赴越之事,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懑之情,同时刻划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到举成数为三十载。但是却”一事无成“。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厌烦心绪。“且乐杯中物”是借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首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
【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的生平资料简写?
孟浩然(6—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1]
本名
孟浩
别称
诗星、孟襄阳
字号
字浩然
孟山人
所处时代
唐代(盛唐)
民族族群
汉族
荐读
孟浩然:一生任性的诗人
作者:写乎
快速
导航
诗歌成就人物评价轶事典故亲属成员代表作品史载后世影响后世纪念
人物生平
诗文少年
永昌元年(6),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2]
漫游求仕
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孟浩然
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以献。(另说此诗乃致张九龄之作,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至开元二十五年即733-737年[3][4])
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孟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引荐。
开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九月九日,孟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孟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开元十三年(725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孟浩然与卢馔立石岘山。
开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间,孟浩然于维扬一带结识李白。[5][2]
入京不仕
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早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6][2]
隐居山水
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孟浩然,孟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
孟浩然像
开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
孟浩然生平
孟浩然生平 诗文少年
唐永昌元年(6),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唐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唐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漫游求仕
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
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引荐。
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白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当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浩然与卢馔立石岘山。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于黄鹤楼作诗送行。
入京不仕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平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隐居山水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浩然,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当年浩然回襄阳。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他,孟浩然因考虑到上京干谒张九龄未果,认为作为刺史的韩朝宗也无法让他入仕便没有按照约定赴京。同年李白赴襄阳,和孟浩然游玩。李白走后,浩然入蜀,往游广汉。
幕府入职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浩然在荆州一带多所游览,夏,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阳,当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终于南园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为什么没有当官
孟浩然因为没有考中科举,所以没有当官。
开元十六年,初春,孟浩然在长安作《长安平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
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扩展资料:
孟浩然是唐代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浩然
孟浩然:孟山人
孟浩然一生没有做官,所以人称“孟山人”。
孟浩然早年一直过着游历山水,过着悠然自得的半隐居生活。为什么说是半隐居呢,因为他在隐居期间,写过干谒诗,表明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这首干谒诗就是千古名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可惜,这首诗并没有给孟浩然带来出仕的机会。在唐朝做官和隐居并不矛盾,唐朝很多诗人都通过隐居来入仕。
39岁,孟浩然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以失败告终。科举考试失败后,孟浩然继续游历。期间他认识了李白、王维,结交了一帮诗友。据说,孟浩然有两次机会可以被,但是都被他的任性给搅黄了。其中一个故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成语:转喉触讳。据说孟浩然到了长安,跟王维成了忘年之交。一日,孟浩然正在王维家中饮酒,忽然玄宗驾到。吓得孟浩然赶紧躲到了床下。唐玄宗一看 桌子上有两只杯子,就知道有客人。王维一看瞒不住,就叫孟浩然出来。玄宗早就听闻孟浩然的诗才,于是让他吟诗一首。孟浩然张口就吟: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听不乐意了,什么叫“不才明主弃”,我什么时候“弃”你了?你从来没有再朝廷做官,何来“明主弃”?于是玄宗一气之下拂袖而去,放孟浩然还南山。王维在一旁捶胸顿足,一脸懵圈,孟兄你那么多诗,念那首不好,偏偏念这首,神仙也救不了你啊!孟浩然就这样与这次难得的机会失之交臂。
不过孟浩然并不在乎,当时京兆尹张朝宗久闻孟浩然大名,跟孟浩然一见如故。他大力推举孟浩然,找了各种资源,动用各种关系。终于有一次机会,他请了一些权贵,要引荐孟浩然。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左等右等不见孟浩然,韩朝宗派人四处寻找,却发现孟浩然在朋友家喝醉了。孟浩然醉醺醺地说:“我喝酒正畅快呢,其他都不是事,喝酒重要。”于是这一次机会又错失了。
也正是因为没有进入官场,孟浩然才写出了那么多清新脱俗的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受有唐一代科举入仕的影响,生平结交干谒权贵公卿,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终其一生几乎没有真正踏上仕途。和同时代许多仕宦诗人相比,他的仕进之路显得尤为坎坷。孟浩然仕进研究中有些问题历代争讼不绝,多无定论,笔者不揣浅陋,就两个重要的小问题粗陈鄙见,求教方家。
孟浩然谒见的张丞相是谁
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赴长安参加十七年春闱进士考试,时正好年届四十,后世多误以为他四十岁了才追求仕进。正史记载孟浩然“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服,无敢抗”(《新唐书·孟浩然传》)。又《唐才子传》记载孟浩然:“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所以,孟浩然在四十岁之时赴京城长安应该是确有其事;而且,此次“游”京师是带着参加进士考试的重要目的来的。那么,孟浩然真的是四十岁才开始追寻仕途吗?根据史书文献的梳理,显然是否定的。
唐代科考重声名,致使行卷和干谒风气盛行,孟浩然和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曾多次做过此事。开元四年(716),孟浩然27岁时由襄阳南下岳州,以诗作干谒“张丞相”,若以此为标志,可知孟浩然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踏上追求仕进之路;但由于孟浩然一生中交往有两位“张丞相”——张说(667—730)和张九龄(673—740),且都对其有知遇之恩,因而,在此问题上易于混淆。后世多认为孟浩然在开元四年干谒的张丞相是张九龄而非张说。笔者通过两《唐书》、《全唐诗》以及孟浩然、张说、张九龄等人的年谱考证发现,孟浩然早追求仕进谒见的张丞相应该是张说。理由如下:
其一,初盛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等皆可称为“某某丞相”。玄宗朝时的“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力大致等同于宰相,也被称为丞相或宰辅。张说次拜相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在景云二年(711),时年44岁;张九龄则是在张说三年之后,也即开元二十一年(733)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时张九龄已60岁高龄,孟浩然也已经44岁。可知,孟浩然在开元四年(716)27岁的时候干谒的张丞相只能是张说。
其二,后世误以为孟浩然早年谒见的“张丞相”为张九龄的主要原因是,两位“张丞相”都曾经被贬荆州,而且被贬之时都曾担任过“长史”一职,巧合的是孟浩然在他们被贬荆州时都曾拜见过他们。张说在开元四年被贬岳州,在此五年前已经拜相,开元五年(一说开元六年)左迁荆州,孟浩然于此年以《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并得见张说;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亦在被贬之前四年首次担任丞相职位,但张九龄被贬荆州已是在张说被贬荆州二十一年之后了,孟浩然于此年夏天在张九龄幕府短暂供职,后因病隐退。张说在开元四年被贬岳州之时,张九龄还只是唐王朝寂寂无闻的小京官宣议郎(行左拾遗)。
其三,孟浩然是何时得识张九龄呢?笔者研究发现,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载开元十一年:“明皇以张说之荐召浩然,令诵所作。”是年孟浩然应玄宗征召赴京应命,在此年秋冬时节动身途中遇雪,有诗作《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全集》卷三),考《旧唐书·玄宗纪》开元十一年:“十一月,自京师至于山东、淮雪,平地三尺余。”此年张九龄受张说荐举在朝廷任中书舍人,他们皆为张说荐举之人,很有可能通过张说而相识相交。
“不才明主弃”是否确有其事
王定保《唐摭言》记载王维私会孟浩然于衙署(《新唐书·孟浩然传》作“内署”)而玄宗突访的传奇故事,并流传甚广:“维待诏金銮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忽遇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唐玄宗不仅没有怪罪二人,反而“令诵所作”,让孟浩然当面吟诵自己的诗作,孟浩然即诵念了《岁暮归南山》(《河岳英灵集》诗题作《归故园作》),由于诗中的“不才明主弃”而惹恼了玄宗“因命放归南山”。其后,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新唐书》、计有功《唐诗纪事》以及孙光宪《北梦琐言》、阮阅《诗话总龟》皆引以为传,只不过计有功的说法是玄宗以张说之荐召浩然令诵所作;孙光宪则说是李白被玄宗征召为翰林后荐孟浩然而令诵所作,但其中的漏洞何文焕的《历代诗话考察》、胡震亨的《唐音癸签》以及当代学者刘文刚、王辉斌等先生均证明其为伪说。
结合前人的考证,笔者觉得从正常的逻辑和孟浩然吟诵的诗作本身来看,孟浩然在玄宗前赋诗有许多疑点:,孟浩然非有李白狂放不羁之性格,不可能在面见玄宗这样难寻的机会之时吟诵“不才明主弃”这样自毁前程的诗句。第二,从诗歌的诗题和作品本身的基调来看,诗题无论是《岁暮归南山》还是《归故园作》都应该是回故乡或者是被放归之后的落寞之作。诗中的“白发催年老”“永怀愁不寐”充斥着失意之后满满的愁闷、哀伤等 情感 。第三,虽然开元十一年张说向唐玄宗了孟浩然而有了应诏赴京之实,但是却没有任何获得玄宗召见的 历史 文献记载,也许是“北阙休上书”中透露出浩然在召见前的上书不得玄宗赏识,故“不才明主弃”而未获得终的召见;也有可能诗中的“多病故人疏”透露出浩然赴京后多病耽误了觐见,甚至是由于多病连朋友也疏远了。第四,据陈铁民、张清华等的《王维年谱》,开元十一年、十二年王维在济州任所,因而此“故事”不可能发生于孟浩然与王维之间。如果“故事”发生在开元十六年孟浩然赴京,年届四十应开元十七年春季的科考,尚有可能,此期孟浩然的好友王昌龄在秘书省(唐朝“内署”之一)作校书郎。孟浩然曾经在秘书省与诸名士联句“众钦服”,则故事中内署的主人公可能是王昌龄而非王维,但校书郎职位低微,玄宗不可能屈尊去一个校书郎的内署。
综上,笔者认为,孟浩然很有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见过玄宗,更不用说在玄宗面前吟诗了,否则《旧唐书》不会没有记载。而《新唐书》里敷衍出这么一则传奇故事,很显然关于此点,《旧唐书·孟浩然传》虽记载极简,似更为可信。
(作者:潘俊杰,系北部湾大学)
孟浩然是如何走出一条非典型成功道路的呢?
孟浩然屡试不第后一直备受打压,但是他却乐观开朗,后索性隐居山水开始吟诗作赋。谁料因祸得福的开创了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诗歌朗朗上口,文风朴实无华,处处透露着他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他不热衷功名,淡泊名利,广交朋友,醉情山水,吟诗作赋,为后人羡慕。
孟浩然就是一个风雅潇洒到让你跪拜的人。他放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隐居于松山林泉之中,在游山玩水、漫游交友、田园农事间过着恣意盎然的诗酒花生活,其品格之高洁令世人仰慕不已。就连李白,也做不到对仕途的完全放弃啊。所以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