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案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

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

5.设计好板书、板画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3、空气中有什么》学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上网查找资料: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

2、上网查找资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带一杯冰或一矿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鲜袋扎紧。

4、请家长帮忙,找一矿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组带一个打火机,上课用。注意安全,不能随意点火玩。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熄灭?哪只燃烧得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熄灭?哪只燃烧得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科学小实验-空气占不占空间

初三化学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成份。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用途。

3、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4、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自然资源,关注环境。

5、科学探究方法学习,观察、记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三、教学时间:一学时

四、教学设计:用探究教学方法教学

一)、空气的组成:

1、准备:

[阅读]:空气的发现史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演示:注意作步骤,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讨论]

P27

3、空气成份:[板书]

固定成份和不定成份。

4、混合物和纯净物:

[判断]:

二)、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氧气的用途:

2、氮气的用途:

3、稀有气体的用途:

三)、保护空气:

1、空气的污染:

有害气体和粉尘。

2、空气污染的危害:

影响人的健康,造成酸雨、温室效应等。

3、净化空气措施:

1)、大气监测。

2)、使用清洁能源。

3)、植树造林。

4)、绿色化学。

四)、巩固训练:

五)、反思拓展: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 空气

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①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 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成分

主要性质 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氮气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惰性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

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

4.保护空气

(1)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① 有害气体:、、

② 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

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注意: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

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实验注意事项:①装置不能漏气; ②红磷要过量;③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A. 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B. 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②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3、空气中有什么》学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上网查找资料: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

2、上网查找资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带一杯冰或一矿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鲜袋扎紧。

4、请家长帮忙,找一矿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组带一个打火机,上课用。注意安全,不能随意点火玩。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熄灭?哪只燃烧得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熄灭?哪只燃烧得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高一年级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 #高一# 导语】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考 网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用于回答本单元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设问:“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和“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也是在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上,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大气运动框架下对各地区常见天气系统的具体分析,完整了前面所涉及的知识,如高气压、低气压、极锋等;此外,本节内容的掌握更可使学生将地球上的大气有关知识学以致用,分析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要求: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理解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关系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技能训练:

1、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2、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近期天气变化状况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运动变化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掌握锋的有关组成部分及其运动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并结合flash课件演示理解掌握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并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气旋、反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二】

〔新课导入〕

播放近期江苏省天气预报(参考材料:2004年11月1日),提醒学生注意发生在江苏省的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选取江阴市为参考地点,注意江阴市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天气现象变化。由对冷空气、暖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入气团的介绍。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锋的主要组成有哪些?结合图2.18锋的形成,除掌握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等名词,对比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还应重点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冷暖空气的运动、锋的形成。

Flash课件演示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准静止锋及其天气,学生观察各个锋面中气团的运动状况、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成云致雨的过程,结合图2.19冷锋及其天气、图2.20暖锋及其天气,对比总结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的异,注意重点观察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异。讨论完成填表: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参考如下: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多云、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梅雨”

〔交流点评〕

突破这一重点难点,要抓住两个运动变化的关键: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展开“拉锯战”而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二是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就冷锋而言,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暖,过境时出现降温、阴雨、大风天气,过镜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略。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5活动。从锋面系统活动的一般分析过程,即先判断是什么锋面,其运动状况如何,从该锋面到之前、到之时、到之后的天气情况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联系生活〕

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锋面系统活动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播放寒潮、梅雨的视频短片,结合案例2“寒潮及其危害”,了解寒潮、梅雨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巩固拓展有关锋面的知识。

〔承转〕

在秋季和春季,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寒潮来袭,造成大风、降温、冻雨等灾害;而在夏季,我们听到更多的可能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的是台风。

播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引入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介绍。

〔指导读图〕

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明确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它们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变化,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半球、不同气压系统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合图2.22气旋与天气和图2.23反气旋与天气讨论完成填表: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反气旋

鼓励学生从全面动态的角度进行交流,注意对比近地面、高空气流、气压异,交流参考如下: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上升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下沉

天气晴朗

〔交流点评〕

水平方向上理解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关键是根据气压中心的气压状况判断气压梯度力、所在半球判断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根据三个力的共同作用确定气流运动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在高空气流不受摩擦力的影响,终的流动方向是与等压线平行的旋转运动。

垂直方向上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低压中心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7活动。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总结、从多角度总结。

〔联系生活〕

回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结合案例2“台风及其危害”,读图2.24台风结构示意,巩固拓展气旋的有关知识,了解台风的巨大破坏力,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