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指的是哪个_卧薪尝胆指的是哪个人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勾践。
卧薪尝胆指的是哪个_卧薪尝胆指的是哪个人
卧薪尝胆指的是哪个_卧薪尝胆指的是哪个人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扩展资料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 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保存完好,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锋利。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柄、剑格乌黑,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堪称我国国宝。
参考资料
勾践。
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勾践的父亲允常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虽然被吴王夫俘虏,但是勾践励精图治,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故事:
公元前494年,阖闾的儿子夫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勾践并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 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 (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参考资料:
一、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
二、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三、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前,嘱咐儿子夫要替他报仇。夫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夫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了。
扩展资料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一位霸主。
参考资料: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 时, 越王勾践,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前482年,吴王夫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3年夫被迫自尽,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时期一位霸主。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和吴王夫。
春秋时期,吴王夫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越王勾践于是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解决问题,让安居乐业,同时加强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羞愧得在后。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勾践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原指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俘虏。后来,吴王夫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灭掉了吴国。
扩展资料
与勾践相关的成语典故
箪醪劳师
春秋时,秦穆公伐晋过雍州,来到河边,准备劳师,却只存酒一盅,于是投酒于河与将士共饮。真所谓“一瓶之醪倾而三军之众悦”,轻易便收买了军心,鼓舞了士气。
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所败。怀着强烈的报仇复国欲望,勾践在越国采取了一系列治国安民强兵的措施。酒,在勾践自励图强,雪耻复国过程中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春秋时期,酒为上层贵族所专用,君王是牧养子民的,为了表示关心子民,常常赐酒于民,以酒对子民进行感情投资。
使越国人口锐减,为了报仇雪耻,《吕氏春秋·越语》中有勾践用酒奖励生育的记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孩,两壶酒,二豕”(生男孩者奖两壶酒和一只狗;生女孩的则奖两壶酒和一头小猪。)待到十年之后,兵强马壮,藏粮千仓,便兴师伐吴。
师行之日,纷纷来到绍兴城南,进献美酒犒劳三军。但酒不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6303761够分配,勾践效法秦穆公投酒河中,与军民迎流而饮,于是士气百倍,一举灭吴。勾践投酒的那条河,就是今日绍兴城南的“投醪河”又称“劳师泽”。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勾践。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卧薪尝胆是指的历史人物是谁
卧薪尝胆原指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为 吴 所执,既放还,欲报 吴 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 会稽 败辱之耻。
卧薪尝胆原指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勾践···········
应该是勾践
越王 勾践
越国国王勾践
指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勾践。
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勾践的父亲允常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虽然被吴王夫俘虏,但是勾践励精图治,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车胤。相关故事如下:
春秋末期,吴国大败越国,作为越国的国君,越王勾践也被吴王夫所俘虏,虽然保全性命,但勾践始终无法忘怀自己在吴国受过的屈辱。
为了能够报仇雪恨,从此睡在柴草上面,时不时的尝一尝苦胆的味道,最终奋发图强,得以复国。
1、卧薪尝胆是指越王勾践的故事。
2、春秋时期,吴王夫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越王勾践于是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
3、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4、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解决问题,让安居乐业,同时加强的训练。
5、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羞愧得在后。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