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六国论 知识梳理

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

【作者】

六国论古今异义_六国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六国论古今异义_六国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六国论古今异义_六国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六国论古今异义_六国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苏洵,北宋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他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

【重点梳理】

1.通字

(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3)事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5)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6)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

(3)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才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6.则

(1) 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

(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课堂演练】

1.对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B.不能独完形容词用动词,保全

C.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水平不高,能力欠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B.较秦之所得

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国之所大欲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D(不去行刺) 2.D(连词,就/连词,那么)3.略

六国论通字

一、文言实词

六国论通字:①暴通“曝”,暴露。②厌通“餍”,满足。③当通“倘”,如果。④无通“毋”,不要。

通字

①暴霜露:暴通“曝”,暴露。

②暴(bào)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③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活用现象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取的方法)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行正义)

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古今异义

较秦之(1) 动词。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它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至于,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事。

可谓智力孤危,而亡,诚不得已。

古:智谋,力量。今: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今: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特殊句式

被动句:①洎牧以谗诛。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状语后置句:其势弱于秦。

省略句:举以予人。

六年级上语文古今异义词(文言文)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

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3、:今义:中华;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7、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8、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10、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11、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

1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5、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16、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

古今异义: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古:。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古:买。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

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

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古:这样。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 《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

古:雇船。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

古:及,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到。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DIY

急求苏辙六国论知识点(注意,是苏辙!)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的故事,心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使他们保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了解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边境;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也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土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人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怕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讳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事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韩、魏因屈服而归顺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疆域内安定自己的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永远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怎不令人悲哀啊!

古今异义 再 有几个意思?

至再三。――清·方苞《狱中杂记》

“再”既有“第2次”的意思也有“两次”的意思。

两次: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第2次: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斯用兵之效也(名词,)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