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会不会每过几年就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价格下跌?如果出现了怎么应对?

“昨天又是大落8毛,今天抓白条猪每斤到8元,公司收购价每斤7.5元—7.8元。”12月21日,山东即墨一养殖户在某养猪里分享了当日报价。另一养殖户则称“扛不住了”,最近两天出售掉手里的生猪,“实在受不了猪价煎熬”。

会有,养猪养鸡都会出现这样情况,贵了就拼命扩大养殖规模,结果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结果是就是不养或者少养,结果又出现求大于供。根据自己实力养殖,数量稳定,做好防疫。

养殖业为啥暴跌 养殖板块大跌原因养殖业为啥暴跌 养殖板块大跌原因


养殖业为啥暴跌 养殖板块大跌原因


养殖业为啥暴跌 养殖板块大跌原因


2021年国内对非瘟的防控成效显著,生猪产能稳定高涨,而猪价也因此断崖式下降,行业自此开始进入后时代,非瘟虽然逐渐变少,但对于行业的深远影响却延续至今。

7月末,猪价“跌不止”,鸡蛋“上涨潮”,牛羊“活跃”!咋了?

2、鸡蛋迎“上涨潮”

牛羊市场在消费端替代作用下,市场逐渐好转,到底怎样?下面一起分析:

1、猪市跌势“不止”

从生猪市场行情来看,近几日的猪市持续下跌,局部地区跌幅超0.5元每斤,当前均价触底接近10.36元每斤,而东北地区价格更是跌至10元每斤以下,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南北跌势不减,让不少养殖户揪心。

此轮生猪价格的下跌主要表现在供需两端的偏所致。

从生猪出栏供应来看,在前期市场出栏较少后,当前逐渐步入到宽松状态,部分地区猪价更是进行二次育肥,屠宰企业在终端消费薄弱的情况下,市场消费不畅,导致生猪的收购量减少,供大于求的背景山西节前发病相对较多,经过拔牙处理后迅速好转;下,压价再次显现,市场难以支撑持续上涨,只能跌价。

从当前来看,基于前期市场利空因素的支撑下,国内生猪跌势不止,局部生猪的价格更是跌破10元每斤大关,市场对于降价的情绪比较强烈,在集中性的出栏恐慌下,猪价抵触上涨难度相对增加。

当前正处于市场消费薄弱的状态,市场生猪供应量充足,后续市场上涨难度较大,但整体会维持在一定的幅度区间范围内。

从当前的鸡蛋市场行情来看,近2天的鸡蛋价格横盘走势加强,特别是前期鸡蛋价格的持续走高,市场价格也突破5元每斤大关,市场对于鸡蛋价格的接受程度也持续走高,贸易商更是谨慎,鸡蛋价格上涨幅度相对减少,从当前来看,养殖端出现一定阶段性库存减少,蛋价产能不足,加之,当前进入到7月末,不少企业开始积极备货,后续鸡蛋价格或许存在一定的冲高,进入8月份,随着市场消费的逐渐增强,加工企业也逐渐补量,鸡蛋或有超过6元每斤的可能性。

从整体来看,各个地区鸡蛋呈现不同程度价格上涨,鸡蛋均价在4.74元每斤,上海地区批发价格在4.98元每斤,广州短期横盘突破5.08元每斤,整体涨幅来看,在0.1元左右。

从整个鸡蛋市场来看,南北两地受到的影响下,鸡蛋库存补栏量逐渐上涨,对于后续的价格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在产销两地鸡蛋库存逐渐减低的情况下,鸡蛋在3伏天供应量减少,市场库存偏低,特别是山东及河南地区特殊情况下的经济影响,导致鸡蛋呈现一定阶段性的上涨。

预计在8月份后,随着国内食品加工及节日的到来,国内企业补栏量会逐渐增多,鸡蛋的可能会继续有冲高的可能性。

3、牛羊市场“活跃”

7月份国内生猪价格在冲高回落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猪价前期上涨的冲击,猪肉价格上涨给牛羊肉的消费起到一定。

作为肉类食品的替代品,消费者需求逐渐增多,加之,当前进入到第三季度,牛羊肉肉需求相对提高,养殖户出栏量减少的情况下,国内价格开始逐渐上涨。

根据市场的报价来看,国内牛肉的批发价格在38.5元每斤,而本地黄牛价格在45元每斤,价格依然维持在高价涨。

在肉类市场的影响下,牛羊市场的价格也稳步上涨。

从羊市来看,当前的山羊价格在35至38元每斤,价格相对稳定,在猪肉价格上涨,羊肉价格需求增加,与此同时,不少地区本就有夏天吃烤串及喝羊肉汤的习惯,对于市场价格的上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育肥方面,后续的价格可能还会上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山东地区育肥羊价在13.1至15元每斤左右,河北地区价格在12至14.2元每斤,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较本月中旬上涨0.5元每斤以上。

针对当前,猪价跌势“不止”,蛋价“上涨潮”,牛羊“活跃”,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多多指正,留言讨论,谢谢!

2022年12月12猪价为什么暴跌

养殖业是每过几年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价格下跌,就像股票一样隔几年就会涨一回。找好规律去养殖就不会赔钱了。

进入12月,南北方生猪价格跳水,多地单斤售价重回8元区间,东北局地更是进入7元时代,不少养殖户猪粮比在盈亏平衡线徘徊,此前备受期待的南方腌腊旺季和北方杀年猪行情也未给猪肉市场带来转机。

12月21日,援引专家意见发文指出,近期生猪价格出现过快下跌,主要是受猪肉消费较往年偏弱、年底生猪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当前国内生猪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市场消费偏弱是暂时的,建议养殖户不要恐慌性出栏。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供增需弱是此轮猪价跳水的根本原因。随着此后消费需求恢复,预计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价格将温和反弹,明年二季度后恢复到合理位置,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押宝春节后行情。

猪价跳水

在经历三季度的11周连涨后,生猪价格自11月开启下行模式。至12月中旬,养殖户期待的南方腌腊旺季和北方杀年猪行情并未给猪肉价格带来实质性带动。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生猪价格自11月开始下跌,但前期价格相对稳定,真正大幅下跌发生在最近20天左右,且有迹象。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 2022年12月5日—12月11日,猪肉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31.61元,环比下降1.6%。截至12月20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8.35元/公斤,较上一日下降2.2%。

与此同时,生猪期货市场也出现跌势。截至12月19日收盘,生猪期货近月2301合约报15615元/吨,跌幅7.98%;生猪期货2303主力合约报收于15470元/吨,跌幅3.58%,创今年4月以来新低。

结合上市公司销售数据来看,2022年11月,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为23.33元/公斤,环比10月下降10.44%。温氏股份11月毛猪销售均价为24.11元/公斤,环比变动-9.67%。新希望同期商品猪销售均价为22.3元/公斤,环比变动-13.67%。天邦食品11月商品猪均价为23.65元/公斤,环比下降约11.32%。整体来看,大型养殖生猪均价已整体回落至今年9月水平。

恐慌抛售心理发酵

针对近期国内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等情况,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近日组织召开视频会议。专家指出,近期生猪价格出现过快下跌,主要是受猪肉消费较往年偏弱、年底生猪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

搜猪网分析认为,进入12月以来,各大头部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速度加快,普通散养户也出现了跟风抛售潮,加上猪价下跌、需求不及预期,养殖户恐慌情绪持续发酵,进而持续出栏,为之前的集中压栏买单。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猪价格经历先跌后涨的过程。6月初,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脱离过度下跌及预警区间,大部分养猪企业二季度亏损大幅缩窄,9月实现盈亏平衡或略有盈利,至10月末已实现单季扭亏或前三季度盈利。

9月27日,发布猪肉价格进入过度上涨二级预警区间。10月14日,组织专家对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进行研判,认为生猪价格明显上涨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养殖户为博弈后市行情,出现非理性的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行为,减少了市场供应量。

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认为,尽管下半年生猪存栏持续增加,尤其是6月以来仔猪供给量持续增加,但由于压栏和二次育肥导致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存在供给后置,一定程度上导致此前两个月出现猪价超涨情况。生猪价格自11月起回调,主要原因是标猪供给呈环比增加趋势,二次育肥也开始放量。

“12月初并没有出现预期反弹,养殖户恐慌心理被放大,近两周生猪价格跌幅较大。”朱增勇分析称,供增需弱是此轮猪价跳水的根本原因。从供给端看,每年12月至春节前是生猪供应高峰,加之小型养殖户押宝年底行情,二次育肥、回圈增重大猪直至12月份才恐慌抛售,产效应。从消费需求来看,猪肉价格在12月中旬前处于较高位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屠宰场生猪需求量下降,肉店销售也有所下降。种种原因导致当前生猪价格短时间处于超跌状态。“养殖户要避免恐慌出栏情绪,冷静面对当前的猪价过度下跌,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踩踏效应进一步放大。”

消费偏弱“是暂时的”

对于生猪市场后期走势,搜猪网分析认为,短时间来看,市场供需基本面难现明显改观,且在恐慌情绪笼罩下猪源供给持续偏多的态势也难改变,“毕竟大家积攒了两三个月的猪都是想在年底释放的。”接下来猪价止跌或是反弹,很大程度上要靠需求端翻盘。随着部分地区猪价已经跌至成本线附近,养殖端扛价情绪逐渐升温,生猪市场跌势或收窄企稳。

组织专家指出,当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总体合理区间,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市场消费偏弱是暂时的,养殖户无须过度担忧。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节奏,不恐慌性出栏,保持生猪产能基本稳定;猪肉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库存,扩大市场需求,共同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将继续紧盯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必要时采取收储等储备调节措施,促进生猪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冯永辉认为,长久来看,随着防控政策调整,消费恢复只是时间问题,但养殖户需要经历一个阵痛过程。“目前猪粮比已经降至5短期来看,随着大豆到港量增加,油厂缺豆现象有所缓解,叠加近期连续多次近80万吨的政策性大豆的投放,使得豆粕价格承压下调,且下一步还有一定的回落空间。.5:1左右,低于盈亏平衡点,我认为不具备继续下跌的空间,预计拐点会在一两周内出现。也在对外释放信号,建议养殖户不要恐慌性地出栏。”

朱增勇认为,猪肉消费需求会有所恢复和提振,猪肉价格不会持续下降,预计在接下来的元旦、春节期间会季节性地温和反弹。明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后,预计全国性的消费将逐渐回暖,猪肉价格也将恢复到相对合适的位置,但同时提醒养殖户避免投机进行二次育肥,不要盲目押宝春节后行情

最近生猪价格下跌明显,你认为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

护航需求旺盛,玉米能冲破1.5元?

因素,还有猪肉的繁殖率太多了。一些通货膨胀。我们这边的超市猪肉就是8块钱一斤。养猪人总是不去卖肉,想再等等。导致压货了。还有游资的撤离。

去年养猪的人多,今年都到了出栏的时候;还有进口的冻猪肉跟储备的冻猪肉投放市场;养猪人担心市场上肉太多,以后猪肉更卖不上价,大量抛售;市场上肉多了,价格也就下来了。

商品价格是受供需关系影响,最近各地的猪肉进入了销售淡季,且各地方的养殖中心进入了养殖高峰期,生猪的数量逐渐上升,导致猪肉价格减少。

我觉得主要是由于现在生猪的数量太多了,很多种植户他们又故意压价格,尽量想把生猪给卖出去,而且生猪现在弄不了出口贸易,很多生猪还容易得病需求减弱,豆粕难再“神气”。

天气热,瘟猪多,必降才可以迅速处理呀!

猪肉真的不能高的,猪肉是平常煮肉配肉不像鸡鸭鱼牛羊肉吃一次,农民不吃猪肉没体力干活

什么时候的消息?诱导方式吗

饲料原料价格:需求旺盛,今年玉米能冲破1.5元?但豆粕要大跌

7月份即将结束,养殖业市场“动荡”,从牛羊、生猪及鸡蛋市场行情来看,生猪跌势“不止”,单日超过0.5元每斤,鸡蛋迎来“上涨潮”,稳中偏强。

对于养猪人来说,最近业内出现了一些利好的消息,一来生猪价格出现小幅反弹,二来各大饲料商家纷纷宣布降价。

搜猪网数据显示,12月20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17.41元/公斤,单斤价格已跌至8元区间,全国南北各地行情仍持续大面积下跌态势。另据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东北局部地区生猪公斤价格已跌至15元—16元区间。

两种利好作用下,养殖户的利润空间增加。

那么下一阶段,饲料价格还会持续下降吗?这要取决于饲料原料玉米和豆粕的价格行情。

近期玉米价格上涨面积扩大,整体在2600-2900元/吨之间,因地域不同价格有所异。

要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支撑:

1、小麦等粮食价格的上涨拉动玉米价格走高。

2、中储粮近期在东北地区进行了多次的玉米拍卖,可喜的是,中储粮把拍卖的低价拉高至和目前市场价基本平衡的状态,这也从侧面透露,玉米还有上涨的空间。

对于今年玉米的价格,其实之前已经给出了“以稳为主”的保护政策,甚至明确指出要支持玉米价格有合理的上涨空间。

另外一方面,近期市场上玉米供应相对短缺,这也让一些深加工企业的情绪更为焦急,加之中储粮最近在华北等地投放的玉米数量明显价格但价格明显上涨,这些因素都导致玉米价格进一步走高。

还有一方面,今年的玉米消耗源——生猪产业正处于产能高峰期,预计今年出栏生猪量会超过7亿头,比前年多出1.5亿头,这批增量不可小觑,将直接打开玉米消费市场,这也是今年玉米价格有支撑的很大原因。

总得来说,今年的环境给国内玉米价格带来了一定的支撑,加之国内的玉米缺口进一步扩大,所以,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玉米仍有冲击1.5元的机会,对此你怎么看?

今日全国豆粕(饲料原料)均价4751元/吨,全国来看地域异也相对较大。

价为浙江5100元/吨;价为青海3813元/吨。

不得不说,随着一些因素的弱化,近期豆粕也没有了前段时间的神气,今日豆粕价格弱势震荡为主,主要维持在4300-4600元/吨之间。

长期来看,我国养殖业“少用豆”“减少大豆依赖”的决心很大,并且畜牧养殖业也在探索更多的豆粕减量替代方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两年我国都豆粕使用量都是下降趋势,所以未来豆粕的需求量也是是越来越少的趋势,所以长期来看豆粕价格也不具备上涨的支撑。

2023年非瘟卷土重来?已有15省猪场疑似感染,养殖场户!

并且今年我国降低了玉米在上的进口量,也提高了一些的关税,说到底就是提高了国外玉米进入市场的门槛。

冬春季节疫病多发,近期有不少养殖场户反馈,15个省份的猪场中有或疑似有非瘟发病情况,尽管大家都有成熟的拔牙与消杀程序,能迅速将损失降到,但各养殖户朋友依旧要当心非瘟卷土重来!而非瘟发病4年多以来,对生猪产业产生的影响依旧无比深重......

15省感染再现据我的钢铁网以及养殖场户反馈,近期又有非瘟抬头迹象,具体情况如下:

辽宁沈阳周边陆续有零星点状发生,散户及规模企业均有波及;

山东12-1月份相对比较集中,2月情况有所缓解;

安徽有少数散养户发病感染,但均迅速拔牙与消杀,损失很小;

河南12月分感染增多,年后即迅速好转;

河北散养户有综合非瘟、蓝耳、腹泻等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吉林、浙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有零星发病;

总结来看,2023年初冬春交际,本就是疫病高发季节,因此部分猪场有疫病抬头的现象也在行业的意料之中,只需要及时做好拔牙与消杀工作,就能顺利度过危险阶段。

但更重要的是,出现非瘟抬头迹象的猪场一定要“查漏补缺”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始终对非瘟抱有敬畏心理,有时候一场导致清场的疫病就来源于大意。

例如近期江苏某饲料厂购入原料中发现了非瘟检测阳性的猪肉,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

2月7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发布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正处冬春交际,动物疫病进入多发高发期,非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非瘟发生4年多来给行业带来的不止是损失,同样也促进了变革与发展,回顾四年来的非瘟进程,笔者整理出了具体的防疫历史进程——

2018年8月3日,确诊首例非洲猪瘟;同年9月份开始,安徽、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迅速蔓延,一开始还主要集中在北方区域,从10月中下旬开始也在南方传播开来;到2018年末几乎人人自危,非瘟无孔不入的威胁着全国大小猪场。

2019年非瘟形势同样严峻,但业内对于非瘟的认识逐渐清晰,迅速扑杀与消毒洗消开始流行。

2020年开始国内建立了对于非瘟普遍且正确的认知,生物安全体系迅速完善,大小猪场成功复养,能繁母猪出现直线攀升。

非洲猪瘟的深远影响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非瘟确实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大量养猪场户无奈退出,肉价也一度飙涨不止......但我们同样在教训中学习、在阵痛中成长,非瘟后我们的母猪群体全面洗牌,全国生猪生产能力跨上一个台阶,规模化与政策调控也越发清晰......

首先,非瘟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母猪群体洗牌。

数据显示,2018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3130万头,在此之后,能繁母猪数量迅速滑落,一直减少到2019年9月甚至不足1900万头,共缩减1200多万头!

随后,全国大小猪场在高猪价和政策的支持下,开始迅速扩产,能繁母猪在2021年1月出现“狂飙”式增长,迅速从2000万头增长至3117万头,并且后续维持稳定增长,直到2021年6月达到4564万头的顶峰,为“后非瘟时代”低迷行情暴跌埋下伏笔。

除了产能的变化以外,母猪性能同样也获得了巨大改变。

在非瘟洗礼后国内原有的母猪群体大量淘汰,后续大量新母猪引种于国外或国内种猪,仅2020年我国就引进种猪超3万头。

随着母猪群体的大规模改良,PSY水平开始以远超常年的速度提升!如2014年我国PSY水平为15,到4年后的2018才提升至从鸡蛋主产区来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市场走货量上涨0.5毛至1毛左右,河北地区出售价格在4.7元每斤,河南地区价格在4.8至4.95元每斤,山东地区蛋价超过5元每斤。16;但非瘟后2021年就提升至18.57、2022年提升至21.13,我国的生猪供应能力极大增强,“缺肉”成为过去式。

其次,伴随着母猪产能的洗牌,另一个更重大的变化是,这些高产母猪大量集中到规模场手中,而原本占据市场主体的散养户群体被非瘟大量淘汰。

最直观的体现是,2007-2021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在2%左右,但2018年开始便迅速加速,年平均增速达到3%,2019年更是增长4.1%而达到57.1%,到2021年规模化率已超过了60%!

规模化加速的背后,同样也是散养户无奈退养的心酸泪。

尽管散养户近十几年来都不断退出,但2018年前后退出的数量格外多——2017-2018年养殖场户数降幅连续超过10%;2019年养殖场户数降幅达到27.95%,是往年降幅的4.6倍。

尽管退出的养殖场户不单单是散养户,但却是以防御能力、复养能力最弱的散养户为主!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经济与疫病都在推动着这一进程。

现在与未来除上述两大影响之外,非瘟带来的影响还有如生物安全体系迅速普及完善,对消毒剂市场也带来爆发式增长,还有饲料行业也被迫推出“高温制粒”等改变。

政策上一方面鼓励规模化生猪养殖,另一方面对全国进行“区划分”,要求尽量减少生猪向大区外调运,推动了“运猪”向“运肉”的历史性转变。

因此尽管非瘟逐渐离我们远去,国内养猪场已只会有偶发性零星感染,很难再出现大规模发病的情况。

但非瘟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包括现如今反常的行情也源于非瘟带来的产能动荡。

而放眼未来,非瘟不再是大家的迫切期待,从越南非瘟试点以及前几年“毒”的额影响来看,非瘟即便成功研制商用,也并不一定就能高枕无忧。

笔者曾分析当今国内复杂的蓝耳疫病形势,国内有蓝耳产品六十多种,但这些年来蓝耳疫病却越发复杂,这也是因为活容易与结合重组,形成新的毒株!

如果非瘟活普及开来,同样有演化出新毒株的危险,反而导致非瘟防控更加艰难与严峻!毫不客气的说,对于还在养猪的朋友们而言,非瘟已经是“老朋友”,在未来漫长时间内我们一定还会与这位老朋友“相碍相杀”,在这种背景下,要战胜非瘟容易,难的是战胜自己的惰性与麻痹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