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夏日 唐·高骈翻译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山亭夏日 唐·高骈的原文和翻译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全诗 绿树阴浓夏日长是哪首古诗绿树阴浓夏日长全诗 绿树阴浓夏日长是哪首古诗


绿树阴浓夏日长全诗 绿树阴浓夏日长是哪首古诗


诗中点睛

原文: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⑵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山亭夏日 的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

《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短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其一,烈日照耀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比喻这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绿树阴浓夏日长的全诗和作者诗题是什么?

赏析

高骈《山居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陆游

不是阴浓哦一路凉风十八里,

唐诗《出亭夏日》全诗及作者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山亭夏日 唐·高骈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绿树阴浓夏日长⑴,楼台倒影入池塘。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精帘动微风起⑵,满架蔷薇一院香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⑵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白话译文

绿树蔽日,遍地浓荫,夏天白昼漫长。楼台影子,倒映池塘,宛若镜中美景。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好像水晶帘幕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其实“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的“阴浓”是指影子,其产生的原因是: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句可能还有很多。

【13】:D

古诗中有大量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内容,相对而言,以夏天为题材的诗歌较少,高骈的这种《山亭夏日》从多个角度,多种感官逼真地写出了山间夏天的美妙,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静有动,有色有香,全诗洋溢着盛夏特有的气息,是古代诗歌里描写夏日风光的一篇佳作。

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阴影等都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寒梅雪争春未肯降的全诗

题榴花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处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昊天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宋朝 · 辛弃疾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xxxxxxxxxxxxx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高骈《山居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李商隐《霜 月》: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卢梅坡《雪梅》(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好像是 五年级语文书上的吧 无语 O__O"…

《山亭夏日》解释 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山亭夏日

高 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赏析:这首诗在炎夏读来倍感清凉安详.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

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

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

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乐说古诗

炎炎夏日,很多人选择离开拥挤热闹的城市,到山间水畔消夏避暑,观赏迷人的风光,享受大自然的凉爽。当然,更多人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时,我们不妨读读古诗,在诗歌中感受那份古老悠远的夏日清凉。

诗歌大意

盛夏时节,绿树枝叶茂盛,树阴浓密,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白天变得格外漫长。池塘水平如镜,清晰地映出了楼阁亭台的倒影。一阵风儿微微吹来,水晶帘轻轻飘动,架子上开满了鲜艳的蔷薇花,整个院子里飘荡着花的芳香。

诗中点滴

夏日长

是夏天的白昼变长,黑夜缩短,也是因为暑热难耐,人们感觉到夏日的漫长。

水晶帘

水晶珠帘或纱帘,质地精细,也称水精帘,这里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到底是亭台楼阁上华美的窗帘被风吹动,还是池塘水面上粼粼水波如帘呢?这是个疑问,一直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这里我们不妨任由自己的相像,觉得哪一样最美就是哪一种。

诗歌的美好是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读者以丰富的联想来感受的。

作者

高骈,唐末名将,诗人。出生于一个禁军的世家,唐昭宗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唐僖宗时任淮南节度使、江淮盐铁转运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诗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窗户之间的梅子熟了之后落了下来,墙下的竹笋长成了竹林。。中佳句

全诗四句皆为佳句,只是第三句给如画的情境增添了动感、清凉之感,第四句的的蔷薇花给诗境带来了迷人的色彩和醉人的芳香。

乐观

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微风吹动,蔷薇花开,夏日漫长,诗人善于捕捉觉周围环境中的细节,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夏日山亭的美丽与宁静,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了诗人的悠闲自在。

乐说

唐诗:《山亭夏日》原文译文赏析

8、《山亭夏日》【唐】高骈

唐代:高骈

韩翃《寒 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水晶帘一作水精帘)

【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注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里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诗人看到平静的池塘倒映着远近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写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诗句来。“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仅写出了明净与清新,也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池塘容山容水容亭台楼阁的胸怀,把池塘写大了。

“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满架蔷薇一院香”中诗人又从嗅觉角度来写夏日。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那蔷薇不是诗人看到的,诗人也未必知道庭院里还有蔷薇满架,而是那醉人的芳一香提醒了诗人。在这盛夏骄阳下的山亭的幽静清新的景致之中,又加上“满架蔷薇”,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芳一香,使作品洋溢出夏日特有的灵动与生机。另外,“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不无关联,若没有微风,蔷薇花香就不会飘过来,诗人自然就不知道还有“满架蔷薇”。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山亭夏日》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扩展阅读:高骈主要成就

对吐蕃:咸通(860年-874年)初年,高骈率禁兵万人戍长武城(今陕西长武西北),屡破项部落,功冠诸军。并率军防御吐蕃。

对:南诏攻陷(治交趾,今越南河内)后,唐廷屡次遣将征讨,均未收复。咸通五年(864年),高骈奉命为都护,次年,治兵于海门(今广西合浦),随后率5000人深入峰州(治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就地取粮赡军。咸通七年(866年),屡败南诏军,收复交州城,并招怀溪洞,受封首任静节度使,近十年的之患始平。咸通八年(867年),又募工凿潜石,开通“天威径”(潭蓬古运河),缩短至广州海路,使漕运无滞。他还重建交州罗城(大罗城),后来越南李朝开国之君李公蕴在《迁都诏》中称赞“高王(高骈)故都大罗城,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此城就是今天的越南首都河内。

对南诏:南诏军屡犯剑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进逼成都。乾符元年(874年)冬,高骈奉命前往西川。南诏军慑其声威,请和退兵。骈至成都,发步骑5000追至大渡河,杀获甚众,继而于要道修筑城栅,置兵戍守;又筑成都罗城(大玄城),加强防御。此后南诏不敢再犯。

对黄巢:乾符五年(878年),高骈奉命黄巢。次年,遣骁将张璘、梁缵分道击黄巢,多次将其击败,降服叛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等数十人。广明元年(880年),又任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传檄征集天下兵,且广招募,共得兵7万,声威大震。唐廷对其深为倚重。不久,黄巢军自广州北上,进趋江淮,击杀张璘,高骈坐守扬州(今属江苏),保存实力,此后未再出兵。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出自哪里?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出自

《喜晴》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描写夏天的诗句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译文

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夏天都很晚了。

作者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寒梅雪争春未肯降的全诗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得东风面,万紫千红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总是春。

高骈《山居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李商隐《霜 月》: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卢梅坡《雪梅》(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