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西湖秋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描写的是秋日西湖彼时彼地一瞬间的情景,构成一幅清晰而又朦胧的画面。本诗融合古词的柔雅与新诗的旷放,风味殊绝。

李清照一剪梅写景 一剪梅李清照画面描写李清照一剪梅写景 一剪梅李清照画面描写


李清照一剪梅写景 一剪梅李清照画面描写


李清照一剪梅写景 一剪梅李清照画面描写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

一剪梅的写作背景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第25页)王说甚是。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倾吐到这首作品之中。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一剪梅是词牌名,古往今来用这个词牌写词(所谓调寄一剪梅)的何止万千!的又何止十百?一楼的大概以为天下只有一首?

一剪梅李清照描写了什么情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李清照《一剪梅》诗词鉴赏

《一剪梅》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诗词鉴赏,欢迎参考~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写作背景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好si”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封建,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哲哥品宋词】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朝有位才女,她叫李清照。她经历了北宋到南宋这一动荡的时期,所以她的作品,不小女子的柔情,还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特殊的人生经历,让李清照的作品闪耀在灿烂的文学长河中。她的作品,说尽一生,美到。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时期的作品,写于李清照新婚不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整首词没有华丽的雕饰,但语言简单明了,展示出婉约之美,是李清照的代表作。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用“红藕香残玉簟秋”总起全词,也用这个写景的句子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

秋,点出了创作的时间:秋天。词人的秋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红藕即是粉红的荷花,此时的荷花已经凋零,只留下了残枝败叶。词人不说花残而说香残,借嗅觉代替视觉,词人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这个世界的变化,由此感知秋天的到来。玉簟是席子,秋天的席子睡在上面已经很凉很凉了。这个凉,不仅仅是肌肤上的感觉,更是李清照在告别新婚丈夫后内心的感觉,孤独、与思念。词人借助了两种景物,用景物完美地表达情感,写景与传情融为一体。

花开花谢预示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李清照轻轻地提起罗裙,独自登船泛舟。李清照要独自一个人,找一片安静的地方消遣自己的情绪。

“云中谁寄锦书来”是上阙承上启下的一句,也是富有深意的一句。谁会从云中寄信而来?大雁!鸿雁传书已是传统的意象,能从云中而来,传送书信的只可能是大雁。然而,大雁只是传信的使者,它们自己是不会写信的,真正写信的人是谁呢?词人在此故作疑问,但读者读到这里却很明白,李清照希望能得到丈夫赵明诚的来信。词人在此没有直接抒情,反而转变了抒情的方式,将思念的表达不流于形式,不流于俗套,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更加委婉,更加绵长。这也是李清照为什么要独自一个人登船的原因,这份思念只属于她一个人,不需要其他人来打扰,也不必告诉任何人。李清照只愿在船中等待,等待远方的来信。李清照在船里等了多久?雁阵都已经飞回来了,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满”一字表明了时间的跨度。时间过了很久很久,从白天到晚上,以空间感受出时间。红藕、玉簟、兰舟、雁阵、西楼,这些意象逐次出现,营造出广阔的空间,犹如一幅绚丽的图景,极富画面感。而此时的词人也正在这幅画面之中,独特的意境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上阙是借景物抒感,比较含蓄。下阙就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承接了上阙的景物。流水落花,这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这更是情感细腻的李清照自身感受的写照。在词人的眼中,流水落花意味着美好的事物一去不复返的,这种无奈与伤感正是此时此刻词人内心的感受,与丈夫分离,不能团聚。此时自己在思念丈夫,丈夫也应该是在思念自己吧。同是一种相思,却是两处闲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整首词点睛之笔。由己推到对方,这种相思不是单相思,是双向的,两人同处同样的感受,两人心心相印,也从侧面表现出夫妻二人情感之深,这也是上阙“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进一步表达。

词的三句话也耐人寻味。李清照借鉴了范仲淹的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却在范仲淹的词句上加以深化,使得这三句词比范词更经久流传。“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扣着前两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思念的情感是没有办法消除的。为什么无法消除呢?李清照在这里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情感的表露是可以被发现的。思念的情感刚从眉间消失,很快又在心里感受出来。这是李清照对相思之情独到的、细腻的捕捉。从细节处入手,更让人感受到情感的强烈。同时,两句对仗工整,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更具有吸引力。

李清照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人世间普遍的情感,又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普遍的情感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李清照将与新婚丈夫分别后的思念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展现出温柔的小女子形象。全词格调清新,意境优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