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会存在什么缺陷

首先了解固定资产相关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的做,那么就是具体到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下面摘录固定资产相关内部控制内容,内容有点多,但是固定资产本来就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建议你先从大标题把握,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阅读。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定性)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定性)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定性)


(一)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重要的部分。通常,大中型企业应编制旨在预测与控制固定资产增减和合理运用资金的年度预算;小规模企业即使没有正规的预算,对固定资产的购建也要事先加以。注册会计师应注意检查固定资产的取得与处置是否依据预算,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异以及未列入预算的特殊事项,检查其是否履行特别的审批手续。如果固定资产增减均能处于良好的经批准的预算内部之下,注册会计师即可减少针对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样本量。

(二)授权批准制度

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包括:企业的资本性支出预算只有经过董事会等高层管理机构批准方可生效;所有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均需经企业管理当局的书面认可。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检查授权批准制度本身是否完善,还要关注授权批准制度是否得到切实执行。

(三)帐簿记录制度

除固定资产总账外,被审计单位还需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和固定资产登记卡、按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固定资产增减变化均有原始凭证。一套设置完善的固定资产进行明细分类帐和登记卡。将为注册会计师分析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复核折旧费用和修理支出的列支带来帮助。

(四)职责分工制度

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簧等,均应明确划分。由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有利于防止舞弊,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五)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

企业应制定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书面标准。通常需明确资本性支出的范围和金额,凡不屈于资本性支出的范围、金额低于下限的任何支出,均应列作费用并抵减当期收益。

(六)同定资产的处置制度

同定资产的处置。包括投资转出、报废、出售等,均要有一定的申请报批程序。

(七)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

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是验证账面各项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了解固定资产放置地点和使用状况以及发现是否存在未入账固定资产的必要手段。注册会计师应了解和评价企业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并应注意查询盘盈、盘亏固定资产的处理情况。

(八)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

固定资产应有严密的维护保养制度,以防止其因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受损失,并应建立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严格地讲,固定资产的保险不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范围,但它对企业非常重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检查、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时,应当了解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保险情况。作为与固定资产密切相关的一个组成项目,在建工程项目有其特殊性。根据于2003年10月发布的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日(试行)》,在建工程的内部控制包括以下内容:

1.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1)单位应当建立工程项目业务的岗位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

(2)单位应当对工程项目相关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及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根据工程项目相关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工程项目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工程项目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入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3)单位应当制定工程项目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价款支付、竣工决算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毁相应的记录或凭证。

相关的一个组成项目,在建工程项目有其特殊性。根据于2003年10月发布的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日(试行)》,在建工程的内部控制包括以下内容:

1.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1)单位应当建立工程项目业务的岗位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

(2)单位应当对工程项目相关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及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根据工程项目相关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工程项目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工程项目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入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3)单位应当制定工程项目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价款支付、竣工决算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毁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工程项目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2.项目决策控制。单位应当建立工程项日决策环=仃的控制制度,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决策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

3.概预算控制。单位应当建立工程项目概预算环节的控制制度,对概预算的编制、审核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概预算编制科学、合理。

4.价款支付控制。啦位应当建立丁程进度价款支付环节的控制制度,对价款支付的条件、方式以及会计核算程序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价款支付及时、正确。

5.竣工决算控制。单位应当建立竣工决算环节的控制制度对竣工清理、竣工决算、竣工审计、竣工验收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竣工决算真实、完整、及时。

6监督检查。单似应当建立对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1)工程项目业务相奖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杏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2) 工程项目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3) 工程项目决策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制度是否健全,奖惩措施楚否落实到位:

(4) 概预算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概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真实、是否按规定对概预算进行审核。

(5)各类款项支付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材料设备款及其他费用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

(6)竣工决算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实施决算审计。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报经什么批准后对外披露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报经什么批准后对外披露: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

1、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结论性成果,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声明董事会及全体董事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承担个别及连带,保证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2)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组织形式、体制、进度安排和汇报途径等。

(3)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说明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一般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等。

(4)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描述内部控制评价所涵盖的被评价单位,以及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事项。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应当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不存在重大遗漏。

(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描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遵循的基本流程,以及评价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6)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描述适用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并声明与以前年度保持一致;根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确定评价期末存在的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7)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针对评价期末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阐明公司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及预期效果。对于评价期间发现、期末已完成整改的重大缺陷,说明企业有足够的测试样本显示,与该重大缺陷相关的内部控制目前保持了设计与运行有效。

(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对不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出具评价期末内部控制有效结论;对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不得作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并需描述该重大缺陷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对实现相关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

自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发生重大缺陷的,企业须责成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予以核实,并根据核查结果对评价结论进行相应调整。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于基准日后几个月内报出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于基准日后4个月内报出。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分为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对外报告是为了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需要对外披露,在时间上具有强制性,披露内容和格式强调符合披露要求;对内报告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层或治理层改善管控水平的需要,不具有强制性。

对外报告一般采用定期的方式,即企业至少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内部控制评价并由董事会对外发布内部控制报告。对内报告一般采用不定期的方式,即企业可以持续地开展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并根据结果的重要性随时报送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1、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

2、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组织、体制、进度安排等。

3、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4、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描述内部控制评价所涵盖的被评价单位及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等内容。

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6、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描述适用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

7、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是正确的。

重大缺陷:重大缺陷也称实质性漏洞,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影响内部整体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

企业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评价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的作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根据现场测试获取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由企业根据上述要求自行确定。

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符合相关和地区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例如ISO 9001等。该体系应包括质量目标、流程和程序,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制定缺陷预防:通过风险评估和控制,确定可能出现的重大缺陷,并制定相应的预防。这些有助于识别、纠正和预防潜在的问题。

3、实施严格的检验:建立严格的检验标准和程序,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检验应涵盖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货的整个过程。

4、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客户投诉、员工意见和市场反馈等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产品和服务。

5、进行持续改进:对已发生的重大缺陷进行分析和改进,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产品和服务。

6、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感,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和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持续改进。

以上步骤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重大缺陷,并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下列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内部监督要素要求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B、D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内部监督要素的要求:

(1)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2)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层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人的。

(3)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4)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几种缺陷?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四章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所述

第十六条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终认定。

第十七条企业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评价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的作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根据现场测试获取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

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

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由企业根据上述要求自行确定。

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或者执行没有达到预期标准,内部控制制度无法为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企业为实现内控目标必需的重要控制措施不足,或者设计不合理,致使内部控制目标不能实现属于设计缺陷;内部控制执行者没有依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执行,或者执行者不具备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致使内部控制目标不能实现属于运行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依据影响的程度可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其中一项或多项控制缺陷致使企业偏离控制目标属于重大缺陷。企业被评估认定有重大缺陷存在,不得出具内部控制有效结论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扩展资料

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局限性的共性表现为:两者都以目标为判断的准绳,内部控制缺陷表现在不能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内部控制局限性体现在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但不能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它们都产生于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两个环节。

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局限性的区别在于: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未意识到缺点,以及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不按设计意图运行而产生运行结果偏的可能。

内部控制局限性则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事先预留的风险敞口,以及运行过程中按照设计意图运行也无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可能。

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着局限性,内控只能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保证;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使得内部控制过程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控制制度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