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 章运动的描述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vt/2=v=(v0+v)/2

2、vx/2=

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的)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定律

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两个概念:

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

②、矢量性

③、瞬时性

④、性

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

②瞬时对应

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四、力学单位制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2

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

①接触;

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这个值叫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设法(设没有静摩擦)。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

高一上册物理分为四章:

章:运动的描述

主要知识点为质点,参考系,时间,矢量和标量,位移,位移与时间图像,速度,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速度与时间图像,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等。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主要知识点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自由落体,竖直上抛等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主要知识点为重力,弹力,胡克定律,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牛顿第三定律,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等。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为牛顿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力学单位制,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等。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是学考必考科目也是不擅长物理的同学的一大难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 速率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标量

分类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决定因素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无方向

联系 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

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定义式

单位 m/s m/s2 m/s

决定因素 v的大小由v0、a、t

决定 a不是由v、△v、△t

决定的,而是由F和

m决定。 由v与v0决定,

而且 ,也

由a与△t决定

方向 与位移x或△x同向,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与△v方向一致 由 或

决定方向

大小 ①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②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

率③ x-t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率

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

③ v—t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 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

(2) 位移—时间关系式:

(3) 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为常数(逐相等):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x-t图象 v—t图象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④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

位移为x0 ④ 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

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

的位移 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⑥t1时间内物移为x1 ⑥ 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

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法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 弹力的产出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 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 。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 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2) 选择

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考点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 对牛顿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定律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 理想实验法

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4. 图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 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 轻绳

①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 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 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 轻杆

①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 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 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 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 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 轻弹簧

① 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 弹力的大小遵循 的关系

③ 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 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 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 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 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 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拓展阅读:高中物理基础怎么办?

首先是翻课本,把公式都列在一张纸上。但在在摘录之前,肯定是要理解那个公式的,比如各个符号代表的意思,通常使用的单位,还有整个公式表示的意思。只有理解了这个公式,才能把它用起来。

列完公式之后,当然就是要把它记下来,背诵下来。但其实当你理解的时候,就已经把公式背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好好锻炼这些基础公式运用的熟练程度。基础不好的同学,有可能是没有把握好一轮复习这个时机去掌握基础。那么一轮复习的时候,那些一轮资料,也有可能是没有好好完成的。可能错了好多没有去理解它,或者都没做。

公式列出来,理解之后,就可以去找一些基础的题目来练习一下熟练度,特别是,一轮的复习资料,可以把它找出来,然后重新用一下。可以根据现在对公式的理解,然后去改正以前的那些错题,或者是再写一下自己之前没有做的那些题目,来提升自己对公式运用的熟练度。

在自己感觉自己对公式的熟练度不多的时候,可以试着去做一些大题,这是需要同学们,去综合运用各个公式的题目。这样子去理解各公式之间的关联。不过,到这种程度的话,就已经达到中上层的水平了!

流程大致是:理解公式→摘录公式→记忆公式→做基础题训练熟练度→做大题锻炼综合能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txt

物理(必修1) - 知识考点总结

章描述了一个检测中心

的运动:

关系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并能证明的运动,时间进程只显示瞬间移动.表示在多个时间间隔,并能够正确理解.如:

科4S下旬,当4S,5S早.是次,4S,4S节,第2秒到4秒内.两者的时间间隔.

区别:时表示,在时间轴上,时间间隔表示一段时间线中.

两个测试地点:从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和位移,与位置到结束位置的行的开头,说是有载体.距离为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只有当对象做单向直线运动,位移大小相等的距离.在一般情况下,位移距离≥幅度.

三个测试地点:速度

速度和物体的运动速度的速度之间的关系描述的速度和物理量方向的物理意义,金额说明物体的物理运动矢量速度

分类标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平均速度(=距离/时间)

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方向和时间确定

通过在相同方向上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方向位移的大小决定,对于移动的方向不

粒子的方向瞬时速度

方向与它们在相同的单位(米/秒)的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考点

四率:速度,加速度速度速度关系

感测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的变化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所描述的对象变化快缓慢的速度和物体速度物理量度小的变化,是一个过程量

定义式单位m//s2米/秒

V大小的决定因素是由V0确定,A,T

决定不从F和决定,V,△V,△吨

决定,但BR米.的V和V0决定,

也由一个与

△吨决定位移x的方向或量△x在同一方向上,

用的移动方向是△物体沿V方向的方向或

一致决定

①大小和时间

②位移的时间

③XT图像绘图速度的位移比在切点

上的时间变化率

②变化的速度和时间的量的比例

在③vt线图图像

大值较小的五个考点:?电影的理解和应用

因为图像可以在视觉上表示物理过程和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在运动学,常用的影像,并有XT VT图像.

1.了解图像

的含义(1)XT是图像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2)VT描述图像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法

2.清晰的图像斜率含义

(1)XT图像,图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像,图线的斜率表示第二加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研究

考点章:基本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推理

1基本公式

(1)速度 - .时间的关系:

(2)位移 - 时间关系:

(3)位移 - 速度关系:

三个公式只是知道,任何的三个量的,你可以找到剩下的两个.

注意,使用方程求X,V,载体和正数和负数所代表的不同的方向,使它具有预定的前进方向时

求解.

2常见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2)在一段时间内等于该中间时间的瞬时速度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之内:

(3)用于中间位置的部分的瞬时位移速度:(4)任何两个连续的位移相等的间隔(T)内的一个常数(等于由)的时间:

考点:动态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1.的运动图像

研究(1)

性质由物体的运动图像的识别(2),以识别图像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交点坐标的横轴)意(3)能识别该斜坡的图像(即,图像和水平轴之间的夹角的正切值),这意味着

(4)可识别图像和坐标轴的封闭区域的物理意义(5)可以在任何时候

2章介绍图像的物理意义.相对形状如在图中所示XT?和vt图象,

XT VT图像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图像显示速度)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

②②代表对象代表的对象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③表示一个静止的物体,表示对象仍

④代表由在相反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早期

位移X0④表示对象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始速度

V0

⑤纵轴表示3运动的交点当支点遭遇

纵坐标表示位移⑤共同交集三个运动粒子的速度

⑥物移的时间t1 X1内⑥T1时刻物体速度V1(图表

阴影区域显示在0质点位移T1时间)

三个测试地点:渔获物和遇到的问题

1“抓”,“邂逅”功能

“抓”的主要条件:在追赶的同一位置的两个对象过程.

只是两个对象可以“满足”临界条件时,两个对象都在同一个位置,这两个物体的速度是完全一样的.

2.解决“抓”,“相遇”的思想

问题(1)根据两个对象之间运动的分析,按照两个运动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

(2)对象的性质,这两个对象分别列出位移方程,你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在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

(3)找出运动的相关方程原理两个对象(4)联立方程

3分析“抓”之间的位移,“相遇”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两个物体的速度满足关键条件.如果两个物体接近值,最小值,正好赶上,或者只是赶上,等;两个关系:时间和位移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是.

(2),如果他们要赶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追上前,该对象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抓”,“邂逅”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的极值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物理情景和分析物理过程,从而找出临界状态临界条件,那么等式列

四个测试地点:问题分析

磁带来确定物体的运动(1)按照与匀速直线运动X = VT的特性,如果磁带的每个相邻.等距点,可以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任何两个相邻的和相等的时间内对象之间的磁带位移的战斗是相等的,那么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分法

(2)使用中的瞬时速度的中间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周期VT图像的方法是等于推理的速度,可以得到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像),然后描述的连接点,该图的斜率得到K = 1.

第三章相互作用

考点之一:对韧性BR 1的问题.弹性的输出

条件:(1)是否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

(2)是否有在挤压或拉伸

2弹性拉伸方向的判断

和对象相互接触总是在相反的变形,该方向恢复的对象点的原始状态的方向的方向.通过接触点的弹性作用线总是在垂直方向和共用部分的接触点的两个对象.方向

(1)垂直于所述支撑面的压力总是指向被压(力对象)的对象.

(2)总是支持的方向垂直于支撑面点所支持的对象(对象的力).

(3)拉力绳在绳子拉的对象是有弹性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绳子收缩的方向(沿绳距物体的应力)指向.

添加于表面的接触点及其拉伸方向的对象之间垂直于该平面通过点,该点时,通过与它的伸展方向垂直的线,当两个物体接触球沿接触点的线延伸目标心连接点的方向,以强制对象.

3弹力大小

(1)弹簧将满足虎克定律:.其中k是弹簧的刚度系数,只与相关的弹簧材料中,x代表形状变量.

(2)弹性变形的大小和柔软性的大小有关.在弹性变形的弹性极限,拉伸越大.

两个测试地点:在这个问题上的摩擦

摩擦1识别四个“不一定是”

(1)不一定是摩擦阻力

(2)静摩擦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

较小(3)静摩擦的方向不一定是线的运动方向,但肯定沿接触面(4)可能不会像尽可能小的摩擦判断,因为既摩擦阻力也可以供电

2.静摩擦力的力平衡,解决了两个滑动摩擦与式解决

3.存在和静摩擦

存在法官的方向: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的运动,如果有相对运动,则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对象之间存在;如果有相对运动,那么就没有静摩擦力.分析

方向:一个方向相反的趋势,静摩擦力的相对运动的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向滑动摩擦.

三个测试地点:应力分析

一,对象,动力分析方法

(1)方法

(2)选择

2应力分析. 一阶,那么接触力,其他势力的最终分析

3.应力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对象的受力,只是研究对象的分析周围物体

由(2)当施加的应力分析,不流失更多的力量权力或武力,注意确定身体力量和每个对象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力量,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武力或作为组件物体受到力

(3)如果力难以确定方向,现有的分析设势力

对象(4)将与运动和变化的状态发生变化,根据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通过计算( 5)看外部应力分析的整体效果,四个考点的相互作用来隔离

:正交分解有效成分及应用 1的分解.建立在轴正交分解原理

(1)分解较少的功率,并且很容易分解力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在轴上

多动力分配(2)普遍下跌,使得运动的理解牛顿定律

牛顿定律1:要求第四章轴

牛顿定律力.了解

(1)从运动(2)牛顿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所有对象都具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相关的(3)确定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是改变的理由不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定律进行了总结与一个的实验规律理想化的电源状态,而不是例外牛顿第二定律

(5)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为零,从该对象不等于给力的物理效果,那么你可以申请牛顿定律

( 2)牛顿第二定律

认识(1)揭示了一个与F,M,特别是A和F之间的几个特殊关系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性别的,各向同性的,与机体抵抗力,相对性(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依赖于力量的初始状态和

对象(3)加速的力和运动之间的联系桥梁,是否它是由部队的运动来确定,或由部队的运动来确定,既要求加速

3.的牛顿第三定律

认识(1)力总是相同的成对的对象,也就是物体之间的力之间的力,另一种是在反应

(2)指出的相互作用的特征对象之间的“四带”是指相同的大小,在同一行上相等效果的性质和出现,消失,还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指的是物体的方向和通过的力的力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测试地点的影响

:运动应用牛顿常用的方法法,技能

1.理想实验

2.控制变量法

3.整体与隔离方法

4.图形

5.正交分解

6在关键问题上的基本方法

交易是:.

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或工艺的发展,引起变革的力量和状态变化的分析,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见更多类型的错题)

三个测试地点: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它在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的方向加速,只要该力不为零,不管多大的速度,加速度不为零

(2),连同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速度和力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链接

(3)如何改变速度的大小,这种关系的方向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合力的速度和方向时的角度为锐角或在相同的方向,速度的增大,否则速度减小

2.绳索轻,轻杆,轻弹簧问题

(1)轻绳

①一定方向沿绳子拉力绳收缩指向

方向②拉动周围的大小相同的绳子是等于

③甚微变形力,被视为不可伸长

④弹力做的瞬时变化,

(2)灯条

方向①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②大约相同大小

力③灯条不能由双向拉伸或压缩

拉伸④灯杆是:紧张,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需的压力变化是很短的舒展,可以忽略不计

(3)轻弹簧

①拉伸各地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弹簧变形

②关系

③弹簧将伸展突变的大小可以按照 3.关于超重和失重

问题(1)对象是超重或失重压力支撑表面或物体飞行的比物体实际物体重力(2)重量的物体的丢失或重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根据加速度判断超重或失重的方向:加速向上,超重,加速度向下的方向,然后失重

(3)当物体完全是出于失重,重力现象相关的对象消失:①与重力相关的一些手段,如秤,秤等不能使用

②在地上③永远不会下来的杯,杯中的水是不流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总结

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的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超重和失重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知识点

1.超重现象

(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物体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都会发生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

(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物体加速向下运动或减速向上运动都会发生失重现象。

3.完全失重现象—失重的特殊情况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2)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

(3)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注意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物体超重和失重并不是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大或变小,物体所受重力G=mg始终存在,且大小方向不随运动状态变化。只是因为由于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从而使物体的视重变大变小。

2.物体由于处于地球上不同地理位置而使重力G值略有不同的现象不属于超重和失重现象。

3.判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加速度。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重、失重的实际问题。

高一 物理 学习 方法

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这里,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