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种在水产养殖如何用土 硅藻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硅藻种与小苏打能不能同时使用
需要注意培养基的水产养殖硅藻种与小苏打能同时使用。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是一种最常见的机体酸碱调节剂,添加到水产养殖中有助于加强水产机体的缓冲力,呈弱碱性。硅藻是一种藻类,对水产养殖而言,的功能就是调节水环境,硅藻大量培养可用于外塘调水,硅藻有很强的稳定性,稳定水环境。硅藻和小苏打并不冲突,可以同时使用。问题,需要注意消毒的问题,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养殖。养殖池塘如何培藻肥水?
1藻种的选择 选用当时当地繁殖生长的适宜底栖硅藻有时我们的养殖棚子上有塑料布会兜雨水,经常会发现长成浓绿色。雨水的污染少,顶棚光线好,空气中的藻种落进去后,没有肥,生长也很旺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苗种阶段,藻类就是粮草,多扩培一点,可以作为苗种的天然的开口料。但是因为我们的养殖模式和习惯作的原因,比如,很多时候,放苗时还是一池清水。现在市面上的肥水产品,不管是无机的还是有机的还是生物肥,都只是培养基而已。就好比我们种庄稼,肥再好也要有种子啊。这个时候,加入藻种就很关键。另外,一些地方的养殖户喜欢定期消毒杀菌杀藻,或者天气突变等造成的倒藻后,更是常常为肥水而苦恼。作藻种,一般可选择小型的舟形藻、菱形藻和心形藻等。2.在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否则将会使绿藻大量繁殖而使底栖硅藻受到抑制。一般光照在1000~2000勒克斯较宜。可经常反复倒置采苗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藻的繁生。怎么肥绿藻水、硅藻水
藻类,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在只有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要肥这两类水那肯定要提供藻源,而且这些是优势种。水源就要含这两大类的水,在实践中大家可能没有条件的。有条件的可以从自然界中选择分离优势藻种,在实验室内接种,通过藻类专用藻类营养液培养然后到藻类培养池塘培养然后再取水到虾塘去是的。有了优势良好藻种这是步,下一步肥水要有藻种所需要营养元素,其中氮、磷、硅是培养绿藻水和硅藻水必不可少的,你要培养什么水取决于他余氯的问题:在充气均匀的情况下,根据我的经验没有余氯。如果不放心,可以买一盒“余氯快速分析盒”检测一下,大苏打过量一点,对藻类生长没有影响。们的比例,如果氮磷比小于4那你培养蓝藻水肯定没问题,如果是氮磷比是7那绿藻水、硅藻水没问题。大家会问我们有办法检测水中氮磷比含量还有肥料中的氮磷比,那不是生产中遇到技术麻烦了吗?大家不要急,我会针对实践运用告诉大家方法的,毕竟我们养殖中不是搞科研那么准确只要能顺利养好虾养大虾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这里就要引入选用肥水产品了,比较稳妥的是不要用化肥,尤其是含氮比较高的肥料,尿素碳酸氢铵等等,氮磷比到池塘了肯定会失调的。
硅藻种在水产养殖如何用土 硅藻养殖技术
硅藻种在水产养殖如何用土 硅藻养殖技术
硅藻种在水产养殖如何用土 硅藻养殖技术
放白对虾苗六天后硅藻很多要什么办
1、塘边或四周轻度出现甲藻:硫酸铜150g/亩/m,2、苗种选择。海螺的苗种选择非常简单,一般是在海洋内进行捕捞,选择色泽较淡、螺壳完整且薄等体园鲜活海螺。现在我国人工育苗的数量比较少,只在沿海省份的少数码头有少量售卖。选好苗种之后将其洗干净,然后放入箩筐中进行匀速,在放养的时候要注意放养密度,绝不可放养过密,要均匀的播撒在事先准备好的养殖海域中。然后做好管理工作,保证海螺的生长,提高成活率。分3次在甲藻发生区域局部泼洒,每隔2-3天,再重复使用,待情况好转后,用解毒素+底改+氨基酸类产品+生物肥+生物菌调水。2、甲藻排水口打转:排水,把甲藻排入外河。3、池塘出现甲藻:先水体解毒,再尿素1-1.5kg/亩/米+磷肥5kg/亩/米,热水化开后,全池泼洒,隔2天,再用1次,5天后,情况基本好转。4、注意使用时间:选择晴天上午10时—下午1时使用,少量多次。硅藻肥水一年四季都用吗
H型:多细胞连接形成丝状群体。末端细胞附着于基质,无运动性,附着力弱。直链藻属。不是。在温度较低的春、秋季节,用在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否则将会使绿藻大量繁殖而使底栖硅藻受到抑制。一般光照在1000~2000勒克斯较宜。可经常反复倒置采苗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藻的繁生。硅藻配合肥水,就可以快速把虾稻田的水给肥起来。水产养殖上硅藻是比较优良的一种藻相,对于促进水体质量及养殖对象的长成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
水产养殖户如何正确处理蓝藻
立即采取行动以改善水质。应检查水中的氧含量,确保水质氧含量适宜,这是硅藻生长得更快的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发现水质的悬浮物含量很高,则应立即清理,以减少硅藻的生长。白对虾苗是指从河流中捕捞的白对虾,它们常常作为水产养殖材料,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有益物质。我们家前段时间也是A型:细胞单个生活。壳面完全附着于基质,运动活跃,附着力弱。舟形藻属,菱形藻属。蓝藻特别多,我们水产医生先是用了众邦解毒安,后来又用的众邦肥水乐,大概有三四天的时间吧,水色就变正常了,你们也可以试一下
硅藻在养殖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更快的培养起来呢?
C型:细胞单独生活,或相连成射出状或扇状群体。无运动性,附着力弱。星杆藻属,斑条藻属,脆杆藻属(3)采集器:主要由透明有机玻璃,聚乙烯塑料藻板和薄膜等制成。。皱纹盘鲍人工育苗的底栖硅藻应该如何科学培养?
选用当时当地繁殖生长的适宜底栖硅藻作藻种,一般可选择小型的舟形藻、菱形藻和心形藻等。这些藻类可以从常流水的海水管口或在贮积海水的池壁上用海绵或脱脂棉等擦取,洗三角烧瓶中,培养后加以选择。亦可将塑料薄膜挂于海区的养殖筏架上,等5~7天采集到一定量的底栖硅藻后再洗刷下来供接种用。或从海上取回鼠尾藻等褐藻类在过滤海水中洗刷,将附着的底栖硅藻刷下,所得藻液用双层NX103筛绢过滤2~3遍作藻种,但此法所得藻类多半为较大型的楔形藻、卵形藻、菱形藻等。(1)成熟亲鲍:无损伤的健康个体,壳长6厘米以上;性腺外观极为饱满,包住消化腺的绝大部分,性腺凸出于壳缘,由于充满了精卵细胞而末端变得纯园。
(2)亲鲍暂养池和幼鲍培育池,要黑暗日塑料布。
(4)采集框架:采用钢筋扎制,用薄膜包裹,或用细竹木扎成。
底栖硅藻的培育是人工育苗的关键环节之一。选用当时当地繁殖生长的适宜底栖硅藻作藻种,一般可选择小型的舟形藻、菱形藻和心形藻等。这些藻类可以从常流水的海水管口或在贮积海水的池壁上用海绵或脱脂棉等擦取,洗三角烧瓶中,培养后加以选择。亦可将塑料薄膜挂于海区的养殖筏架上,等5~7天采集到一定量的底栖硅藻后再洗刷下来供接种用。或从海上取回鼠尾藻等褐藻类在过滤海水中洗刷,将附着的底栖硅藻刷下,所得藻液用双层NX103筛绢过滤2~3遍作藻种,但此法所得藻类多半为较大型的楔形藻、卵形藻、菱形藻等。
底栖硅藻是一种附着性的单细胞藻类,是稚鲍的主要饵料。底栖硅藻的培育是人工育苗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 、藻种的选择
二、接种与培养
将或漂消毒过的饵料板(或薄膜)插入鲍的采苗架上(其规格见采苗板的选择),于采苗前一个多月置于经陶瓷过滤器过滤的海水中(或经棉花过滤、消毒过的海水),按单细胞藻培养要求加入营养盐;然后将适量藻液(种)均匀地泼于池中,使藻种附于饵料板(膜)上,3天后将采苗架倒置,并投营养盐,以后每3~5天半量换水,再投营养盐。
此外,也可要让硅藻更好更快的培养起来,一是要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二是要保持纯种不被污染;三是营养盐配比要适合(按元素重量计算配比为N:P:Fe:Si=10~16:1:0.1~0.5:1)、施肥量要适宜;四是根据生长情况及时扩大培养。提供硅元素可单独使用硅酸钠。用筛绢过滤海水入池中,将海水中带的底栖硅藻作自然藻种,不需要另行接种,仅按上述方法定量投营养盐,待半月后每隔3~5天,半量换水,再投营养盐。但此法需在采苗前2~3个月将饵料板(膜)浸入池中。
底栖硅藻的附着形态根据群体形成的有无与群体形状、黏液的分泌形式、运动性及附着力四个性状,可分成A~H的8种类型。A~G为羽纹硅藻类,H为圆心砖藻类。
B型:细胞单个生活。壳面完全附着于基质,有纵沟,可运动,但不活跃。附着力很强。卵形藻属。
E型:细胞单独生活,或相连成小群体。有胶质柄附着在基质上,附着力强。弯杆藻属。
F型:群体像扇子形状,借胶质柄附着在基质上。无运动性,附着力强。楔形藻属。
G型:多细胞形成囊状群体。无运动性,附着力强。盒形藻属,舟形藻属,菱形藻属。
壳面上具有纵沟的种类,可以通过纵沟分泌黏液,进行滑行运动。通过对附着板上底栖硅藻群落变化的观察,发现A型硅藻成为优势种,之后D型、E型和G型的硅藻逐渐增加,B型硅藻成为优势种。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附着形态不同的硅藻,其增殖速度、光照需求、鲍摄食的难易程度不同造成的。光照条件、摄食压力强的情况下,形成大群体的D、F、G、H型减少,最终仅剩下B型。
海螺怎么养殖
3、喂养管理。放养后要注意海水温度,将水温控制在15-30度左右。海螺属于杂食性贝类,人工养殖时饲料主要以小鱼虾及贝类等为主。我们还要注意海水中硅藻的含量,因为海螺还会以硅藻为食,因此硅藻较少的时候要增加投喂量,反之则要适当减少。大概3天左右要检查海螺的进食情况,防止投喂过量导致水质变,底泥发黑,引发海螺的病虫害。如果爬杆现象的话,要及时增氧,调整水质,促进海螺的生长。1、养殖环境。养殖海螺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养殖环境,不可与其他贝类共同养殖,远离同种贝类,防止抢夺营养,出现争斗现象。根据资金、养殖技术等确定好养殖数量,然后合理控制好养殖面积。养殖场要用铁网围住,保证足够牢固,防止养殖过程中海螺逃跑或者是其他贝类进入养殖区域。在围网中插入适量的小竹竿,便于在夏季高温缺氧时帮助海螺爬上竹竿进行呼吸。
4、注意事项。海螺的主要养殖方法是以圈养为主,是一种密养水产项目无机盐 、 光照 、 适宜的温度 、 水 、空气,在每年7-8月的时候可以适当捕捞,采取留强补弱的原则。对于一些没有达到上市标准的海螺,要继续饲养,第二年可以当做苗种或者上市售卖。海螺的适应能力强,但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速度加快,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变化。调整好水中的菌藻比例,定期清洗围网,控制好饵料用量,控制好溶氧量,发生疾病后要及时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