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原文及翻译喜怒哀乐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翻译
中庸原文及注释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礼记中庸原文及翻译喜怒哀乐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翻译
礼记中庸原文及翻译喜怒哀乐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翻译
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表现人的心情,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 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
小人而无忌参考资料:惮(4)也。
【注释】
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中庸之道的原文及翻译
第二章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明白绝不能终章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
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扩展资料:
本文诠释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从博学到笃行,层层递进,渐渐清晰,犹如盛开的花朵,顺次拨开,直至花心显露,不禁让人在喜悦之余又多添了一份柳暗花明的——哦,原来如此。继而深思,感慨万千。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心平气和,汉语成语,读音为xīn píng qì hé,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出自《菜羹赋》。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参考资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出自哪里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 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 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 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 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喜怒哀(6)致,达到。乐之未发
古文翻译!急求![喜怒哀乐而未发也.谓之中].出自哪
【示例】:虽是海外之邦,不过言语不同,衣服有异,那~的人情,原是一样的。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解释】: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喜怒哀乐的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反义词】:《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四书五经中《中庸》的句子,严肃的学术解释应该是儒家的解释。心平气和
扩展资料:
【反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词】:心平气和
示例
1、《三侠五义》第三十二回:越不到越急,越走不上来;必须心平气和,不紧不慢,仿佛游山玩景的一般。
2、《三侠五义》第五十八回:白玉堂到了此时,心平气和,惟有俯首谢恩。
你好,喜怒哀乐的意思是,喜就是心里很喜欢,怒就是乱发脾气。哀就是哀伤,乐就是很快乐。
【解释】: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记中庸19章博学之……译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原文:
参考资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
原文: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近义词】:人之常情、悲欢离合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参考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绝不终止。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rn选自《中庸》,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帮忙翻译一下
【解释】: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示例】:虽是海外之邦,不过言语不同,衣服有异,那~的人情,原是一样的。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近义词】:人之常情、悲欢离合【反义词】:心平气和【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表现人的心情喜怒哀乐代表一个人的心里情绪,分别是:喜悦,愤怒,悲伤,,欢乐。【原文】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喜怒哀乐意思就是欢喜、恼怒、悲哀、快乐,也就是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表达的。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