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转》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居安思危的后半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后面一句是什么居安思危的后半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后面一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的后半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后面一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的后半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后面一句是什么


历史典故: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的情况。人们用居安思危这个词用来比喻要,以防祸患。与“有备无患”近义。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翻译: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防止祸患。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扩展资料

反义词: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麻痹大意、出其不意、亡羊补牢。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参考资料来源:

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是谁写的,居危思安下一句是什么

1.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2.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3.在文中是魏征对唐太宗提出的主要论点。

4.《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5.《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6.也是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居高思危下一句是什么?

维此江壖,控扼之所。居安思危,可无备御。维彼强狡,巧於乘隙。萌蘖弗除,其欲罔极。孰堪制之,维汝弓兵。猛虎在山,百兽震惊。勇无坚敌,谋无遗虑。如彼猎师,靡逸狐兔。亦如农夫,稂莠是芟。寇盗斯戢,善良斯安。吾民膏备,为汝衣食。

居高思危下一句是什么?我还挺过意距叫居安思危 意思就是生活在安逸的情况下 要想到微危险的潜在因素

居高思危 盛满戒溢

防范未然。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呢?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是什么?怎么解释,讲述了什么道理呢?正在备考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呢?”,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

居安思危出自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所以居安思危的下一句就是思则有备。

释义: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

其他提倡“居安思危”的还有: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宋·徐铉《颂德赋》:“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居安思危睹灾惧。”

梁·沈约《宋书·文五王传》:“今虽先天不违,动干休庆,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思虑,不可不惧。”

明·无名氏《白兔记·寇反》:“古人有言:‘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明史·郑本公传》:“陛下居安思危,当远群小,节燕游,以防一朝之患。”

扩展资料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

左丘明是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 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的利益和要求。

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

有备无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

可以避免祸患。 启示:这几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具有深广的警戒意义,无论对治国、理家或其

他事业都适用,因而广为人们称引。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是什么魏征写的

戒奢以俭。

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是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用节俭来消除,主要用来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完整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唐代〕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国之理 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 一作:惧谗邪;弘兹 一作:宏兹;在君 一作:君臣)

●简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这句话出自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翻译:国君处于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魏征是唐朝唐太宗时期的大臣,他曾经说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来劝诫李世民的话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