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 急!!!!!!

参考: ihouseedcity/~h扩展资料m1203/lithosphere/mount-internal

地壳三层结构图 地壳是33千米还是17千米地壳三层结构图 地壳是33千米还是17千米


地壳三层结构图 地壳是33千米还是17千米


此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一昼夜。网站更有地球结构的图样)

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呢?

划地球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依据: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两个不连续面:

莫霍面,地壳和地幔之间,横纵波传播速度都增快;

我们无法直接探测到地底深处的组成和结构,主要通过波的传播特征来推断。比如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地球另一面发生的话,如果通过地核位置的横波就传不过。这样就推断出此处为液态。

莫霍面,地壳和地幔间,横纵波传播速度都增

地球的内部构的是什么?

1、呈椭圆型,两端略扁。

地球是由许多圈层组成的球体。从大的物质组成区别,把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图1-4)。地球的这种结构和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类似。地壳主要由硬的岩石组成。大陆地区地壳厚约15~80千米,海洋地区地壳厚约2~11千米,平均地壳厚为33千米。地壳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0.3%。全球约有92%的发生在地壳中。地幔主要由岩石组成,岩石的密度和质量比地壳大。地幔平均厚地壳+软流层=岩石圈 纵波,横波通过地幔速度度为2870千米。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4%。地幔中有一个物质呈部分熔融状态的软流圈,深度在60~400千米,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圈以上部分叫上地幔,以下部分叫下地幔。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叫莫霍面。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组成,物质成分同铁陨石相似。地核的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地核平均半径为3473千米。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叫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几层,它们之间的分界面分别是什么

地球10年,前南斯拉夫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4年,德国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内圈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

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平均直径约为12,742千米,约等于40,000km/π,这个整数并非巧合,而是因为长度单位米的最初定义是经过法国巴黎的经线上赤道与北极点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动,称为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

地球的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

地壳是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1、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7km多,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则只有约7km.一般说来,高山、高原部分地壳最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可达70km.

图 4 通过人造卫星轨道运转测得的地球体大地水准面形状 ( 实线,夸大)虚线表示理想的扁球形 ( 据夏邦栋,1987)

2、地幔 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 2800 余千米.14年,B.古登堡根据波走时测定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与新近算得的数值只15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个波的低速层,低速层之上为相对坚硬的上地幔的顶部.通常把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块组成了地球最外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围内进行.

地球分为哪三层

参考: ihouseedcity/~hm1203/lithosphere/mount-internal(另外

地球由内地球具有明显的层圈结构。如果把对地球和其他天体有影响的那部分有限宇宙即 “宇宙圈”包括在内,则由外向内可分为宇宙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等六个大的层圈。密度较大的铁、镍等金属元素集中在地核,密度较轻的如硅镁硅铝质成分等集中在地壳,而密度居中的铁、镁硅酸盐集中在地幔。通过近代地球物理的研究,地壳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层结构。最上层为沉积岩层,厚度约 0 ~15 公里,中间为 SiO2和Al2O3较多的相当于花岗岩类,通常称之为花岗岩层或硅铝层,其厚度在大约为 10 ~40 公里,以高山区如喜马拉雅山、山、阿尔卑斯山等地区为最厚,但在大洋底,特别是太平洋底,没有花岗岩层,说明硅铝层不是一个完整连续的圈; 最下层含SiO2、Al2O3较少,而 FeO、MgO、CaO 等较多,相当于玄武岩类,一般称之为玄武岩层或硅镁层。玄武岩层圈连续完整,厚30 公里不等,太平洋底较薄,为 15 公里。关于地球的化学成分和地壳的化学成分分别见表 4 和表 5。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根据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

地幔(Mantle)是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质量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壳有几层

请好评

1、传统分法

地球大约在47亿年前诞生。地球的质量近60万亿吨。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从赤道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为6378千米,从两极到地球的中心平均距离为6357千米。地球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公转周期1年。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以康拉德面为界:上层硅铝层(花岗质层),化学成分以O、Si、Al及K、Na等为主,类似于花岗岩组成,但不是花岗岩;下层是硅镁层(玄武质岩),化学成分仍以O、Si、Al为主,但Mg、Fe含量显著增加,类似于玄武岩组成,但不是玄武岩。

大洋地壳只是硅镁层,大陆地壳上下两层齐全。

2、现代分法

(参考资料:百度作业帮)

地球的内部构造图是什么

地壳分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由内到外:地核-外核(地核)-地幔-地壳。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外核(地核)-内核

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超级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但其发生占总7%~21%,破坏程度是的数倍,所以超级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

关于地球的形状、结构与成分

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岩石圈实际是地幔物质上升冷凝而成的地球硬质外壳,在地球物质循环过程中又会下沉重融回地幔物质,所以底部属地幔。。在古代,从开始不知地球为何形到认识是一个圆球形。这是认识的阶段。进入 19 世纪,通过较的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得出地球形状是一个扁球形旋转椭球体的推论,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20 世纪以来,通过人造卫星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地球既不是一个圆球形体,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形体,而是一个不规则几何形状的近似于 “梨”形的地球体。卫星测量结果表明,南极表面比基面凹进 24 米,而北极的海面却比基面高出 18 米。自赤道到南纬 60°之间地面比基面略高,而自赤道到北纬 45°之间略低。因此,地球体大地水准面的形状近似 “梨形”,故人们现在称之为 “地球梨形体”( 图 4) 。

经 1975 年第 16 届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会 ( IUGG)决议,采用根据人造卫星观测及卫星轨道变化推算的地球形状数据作为地球形状的参数 ( 表 3) 。

表 3 地球形状参数表 ( 据 IUGG,1975)

表 4 地球的化学成分表 ( 据费尔斯曼)

表 5 地壳平均化学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状态,所以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在的地壳平均厚度是35公里。成分表 ( 据费尔斯曼)

从表 4 和表 5 看出,地球中氧、铁、硅、镁、镍、硫、钙、铝等 8 种元素占据地球总量的 88. 6%,而在地球的地壳中,氧、硅、铝、铁、钙、钠、镁、钾、氢等 9 种元素占地壳全部的98. 1% ,其余元素的含量在地壳中所占比例甚微。但是作为人类目前找矿重要对象的金、银、铜、铅、锌、钨、锡等金属元素,及其他造矿元素,在地球中的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通过地质成矿作用能够在部分地区富集而构成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大量的矿床。

地球分为哪三层

地球表面起伏不平,由高山、丘陵、高原、平原、沟谷、盆地等组成,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珠穆朗玛峰位于和尼泊尔交界,北坡在自治区的定日县,南坡在尼泊尔。地球表面的地方是马里亚纳海沟,它位于菲律宾东北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深度达11034米。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为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核心。

地球形状大致呈椭球形。地球自转的效应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从地心出发,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

地球的分层及各部分厚度

1、先画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地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地慢为铁镁固体状,地慢上部为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地壳是地面到地下5千米-70千米深处,地壳的厚度最小;地幔是由地下5千米-70千米深处到大约2900千米深处,厚度较大;地核是由大约2900千米深处到地心(平均6371千米),地核的厚度地幔,地幔又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接壤,之间有软流层。岩石圈以板块的形式漂浮在软流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