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侍卫总管是几品?

清朝没有内侍卫总管的职位。

大内侍卫相当于现在的 大内侍卫归谁管大内侍卫相当于现在的 大内侍卫归谁管


大内侍卫相当于现在的 大内侍卫归谁管


清朝的侍卫机构为侍卫处,统领是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共设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

领侍卫内大臣的职责是挑选侍卫、亲军,训练弓马骑射等技艺,侍卫的考核升降,日常的宿卫值班,朝会、御门听焉得地列侍,出巡时随扈守卫等等。

领侍卫内大臣均由直接钦选,通常由内大臣、散秩大臣及满八旗都统、大学士、尚书、将军中选授。

扩展资料

《清史稿》记载,侍卫处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六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各二人。领侍卫掌董帅侍卫亲军,偕内大臣、散秩大臣翊卫扈从。协理、主事、笔帖式,分掌章奏文移。侍卫掌营卫周庐,更番侍直。分两翼宿卫。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为内班,太和门为外班。

行幸驻跸如宫禁制。朝会、祭祀出入,则卫官填街,骑士塞路。领侍卫内大臣、侍卫班领,帅豹尾班侍卫。散秩大臣、侍卫什长,执纛亲军以供导从,大阅则按队环卫。亲军校掌分辖营众。其常日侍直者,御前大臣、王大臣兼任。

郎卫,即的近身警卫,包括侍卫处和亲军营等,其组成主要是满、蒙八旗中选拔的精锐人员。充当领侍卫内大臣或御前大臣的都是从勋戚大臣中选的。侍卫中的御前侍卫是的贴身警卫,由御前大臣负责,人员都是从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挑选出的才武出众者,共有官兵约600人。另外还有蓝翎侍卫、宗室侍卫数百人,以及从满、蒙上三旗中挑选出来的侍卫亲军1400余人。

参考资料来源:

清代的顺治时期,大内侍卫总管和副总管为正三品和从三品,全部由正黄旗子弟出任。清代康熙时期增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衔,为侍卫长官。大内侍卫总管成为第二长官,并由此提升为正二品。副总管则设置正黄旗副总管、镶黄旗副总管、正白旗副总管各一名,从二品衔。乾隆时期,大内侍卫总管只是虚职,实际由正黄旗副总管为侍卫长官。道光即位后,复将大内侍卫总管扶正。

大内侍卫应该在身边要不然怎么保护台词相违背了历史论品级得话,我认为是至少是3以上但是用另一种看法看就是大内侍卫是只属于调动部分品级,就像是现在的一样 大内侍卫分等级,由总管和副总管统领。总管的职责是保护,维持朝中的治安。如《鹿鼎记》中的多隆就任职大内侍卫总管。副总管主要听命于太后,保护后宫中妃嫔们的安全。如《鹿鼎记》中的瑞栋就是太后的得力干将。以下还有一、二、三等侍卫和最末等的蓝翎侍卫。 大内侍卫总管和副总管不仅要武艺高强,还得精通保镖的防护之道。更重要的,必须是管理统筹的好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又有技术,又会管理的人,才能胜任。 大内侍卫要求不怕,拼命保护皇室人员的安全。而为了放心,往往从家世背景良好,并与皇家关系密切的家族中挑选并训练大内侍卫。

是3品的...

大内侍卫的有官阶等级吗?

有的。

作为清朝常备的侍卫机构——侍卫处,曾改称“领侍卫府”,负责统领侍卫、亲军。其管理人员有:

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其职责是挑选侍卫、亲军,训练弓马骑射等技艺,侍卫的考核升降,日常的宿卫值班,朝会、御门听焉得地列侍,出巡时随扈守卫等等。领侍卫内大臣均由直接钦选,通常由内大臣、散秩大臣及满洲都统、大学士、尚书、将军中选授。

内大臣——从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辅佐领侍卫内大臣掌率侍卫亲军,一般由散秩大臣、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内选任。

散秩大臣——从二品,食三品俸,没有员额限制。也是领侍卫内大臣的副手之一。其职多由特恩补授。如康熙七年,历蒙古额驸英吉德立、贝勒巴克在开国之初蒙古各部尚未归附之前投奔后金,入满洲八旗,因此,令此二人的后裔常有人担任散秩大臣,不使间断;雍正十年,其族阿齐图任散秩大臣时因事革职,雍正帝特地指出康熙时的恩旨,令其族中的担任奏事侍卫的宝德和安褚库均授为散秩大臣。可见,散秩大臣一职是除封爵外封赏功臣的一个手段,许多开国元勋的后裔都代代有人担任散秩大臣一职。另外,散秩大臣也是宗室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宗室一等侍卫及公、侯、伯、子、男等世爵人员出职的一个出路,这些人授职之妆,经常就授予散秩大臣或署散秩大臣之职。

隶属于侍卫处的侍卫品级及编制为:

一等侍卫——也称“头等侍卫”,正三品,60人;

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

三等侍卫——正五品,270人;

蓝翎侍卫——正六品,90人。

此外还有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编制:

一等侍卫9人,二等侍卫18人,三等侍卫66人。后来增加了从五品的四等侍卫一职,这一职务仅仅作为宗室侍卫中三等侍卫被降职的一个等级。

有吧```

不是有个说法叫`七品带刀护卫吗?》

有的

没有吧

没有

清朝的大内侍卫是个什么官职?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大内侍卫是清军中最为尖锐、最为神秘的一支万里挑一的,是清军的精英,是最接近的男人。 大内侍卫不仅是,还有一些特殊的恩宠,当大内伺卫,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可以加官进爵,是名利双收的美。大内侍卫往往从家庭背景良好,并与皇家关系密切的家族中挑选并训练出来。

清朝的大内侍卫和现在的保镖是一个级别的。之所以清朝的大内侍卫这么厉害,是被各种电视剧和电影吹捧的结果。清朝的大内侍卫。必须有满足的旗人来担任。

大内侍卫,主要是保卫的安全,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贴身保镖。非常的厉害,经过精挑细选之后,才能成为大内侍卫。

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领侍卫内大臣是清朝的官名。清代制度设"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是贴身警卫的指挥、调度人,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 ,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八旗都统、各省驻防将军、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补服。

侍卫在清朝是几品官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正三品:一等侍卫 从三品:王府一等护卫

正四品:二等侍卫、侍卫领班 从四品:二等护卫

正五品:三等侍卫 从五品:四等侍卫、三等护卫

正六品: 兰翎侍卫

宋朝大内侍卫的等级

北宋军制宋代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①,北宋的二司、三衙是直接管辖全国的军事机构。赵匡胤以后周殿前都点检代周建立宋朝,建隆二年(961),罢废都点检、副都点检,以原次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殿前司正副长官。殿前司所统是最亲近的扈从者,号诸班、直,如骑军有内殿直、外殿直、金枪班、东班、西班等,步军有御龙直等,除侍卫外兼有仪仗队的作用,还有专业的茶酒班和钧容直(军乐队)等。侍卫亲军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长官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掌管禁军的大部分,下设马军、步军二司,亦设都指挥使等为长官。建隆三年,石守信辞职后侍卫司长官常空缺而不任命,后期也只设长官中权位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侍卫亲军司“自(景德二年,1005)王超罢职(马步军都虞候),无复任者,而侍卫司马军、步军遂分为二,并殿前号三衙,而马、步二军始居殿前司之下焉”①。三衙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内臣,亦称内职,晚唐设枢密使、宣徽使由宦官担任,又设内客省使、皇城使、宫苑使等诸司使,以宦官或将军担任。唐末诛宦官,诸使及殿庭供奉官员等五代时渐以亲信中的低级武官担任。但自枢密使以下至殿庭供奉官员,仍称为内臣或内职,为宋代所沿袭。北宋诸司使“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领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①。内职官名以后发展为所有中低级武官的寄禄官称,称为“武选官”,担任着与这些内职官称完全不同的军职或地方官。而有些内职仍为实职,另以“检校官”担任。武官除节度使及“正任”的承宣、观察、防御、团练使和刺史以外,都以武选官称定品级、俸禄高低及担任相应的官职。武选官以品级高低分为横班、东·西班及大·小使臣。“横班”指内客省使至合门副使等五、六品的武选官,由于在朝会时横排侍立,因而被称为“横班”或“横行”。东、西班,亦称诸司使、副使,为七品武选官。皇城司等外殿的诸内侍机构中,皇城、御厨、翰林医官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立在东边,称为东班,其中只有皇城使、副使为武选官。宫苑、内园、洛苑、供备库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立于西边,称西班,则全是武选官。武选官改制后称武阶官,史亦以之称原武选官。武选官中低级的称为“使臣”,其中内殿承制、内殿崇班为正八品,称为大使臣。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等为从八至从九品,称为小使臣。殿侍为无品的武选官。供奉官、侍禁、殿直称为三班,因此,小使臣亦称三班使臣。大使臣以上武选官,除担任相应军职外,还可以担任(通常由文官担任)路级提点刑狱,以及知州、军、监等地方官。宋代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北宋末改称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及刺史,在宋初都是实际官职。不久,都不再担任与官称相应的具体职务,“节度、承宣、观察、团练、防御、刺史,则俱无职任,特以为武臣迁转之次序”。节度使是武官的职衔,“节度使粗人()之”①,此外还作为宗室、外戚及前宰相、执政的加衔。除节度使(从二品)只有正任外,其他都有正任和遥郡的区别。所谓“正任”,并不是担任与其官称相应的实职,而是指武官已除去武选官称,并依据承宣等使和刺史的品级(四、五品)领取俸禄,并取得担任相应的中、高级武官实职“遣”的资格。即所谓“除落阶官(武选官)为正任,未落阶官为遥郡”②,实际上类同武选官。遥郡,则是指横班、东·西班正使级武选官而带有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余下全文>>

北宋军制

宋代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北宋的二司、三衙是直接管辖全国的军事机构。

赵匡胤以后周殿前都点检代周建立宋朝,建隆二年(961),罢废都点检、副都点检,以原次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殿前司正副长官。殿前司所统是最亲近的扈从者,号诸班、直,如骑军有内殿直、外殿直、金枪班、东班、西班等,步军有御龙直等,除侍卫外兼有仪仗队的作用,还有专业的茶酒班和钧容直(军乐队)等。

侍卫亲军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长官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掌管禁军的大部分,下设马军、步军二司,亦设都指挥使等为长官。建隆三年,石守信辞职后侍卫司长官常空缺而不任命,后期也只设长官中权位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

侍卫亲军司“自(景德二年,1005)王超罢职(马步军都虞候),无复任者,而侍卫司马军、步军遂分为二,并殿前号三衙,而马、步二军始居殿前司之下焉”。三衙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

内臣,亦称内职,晚唐设枢密使、宣徽使由宦官担任,又设内客省使、皇城使、宫苑使等诸司使,以宦官或将军担任。唐末诛宦官,诸使及殿庭供奉官员等五代时渐以亲信中的低级武官担任。

但自枢密使以下至殿庭供奉官员,仍称为内臣或内职,为宋代所沿袭。

北宋诸司使“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领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内职官名以后发展为所有中低级武官的寄禄官称,称为“武选官”,担任着与这些内职官称完全不同的军职或地方官。而有些内职仍为实职,另以“检校官”担任。

武官除节度使及“正任”的承宣、观察、防御、团练使和刺史以外,都以武选官称定品级、俸禄高低及担任相应的官职。武选官以品级高低分为横班、东·西班及大·小使臣。

“横班”指内客省使至合门副使等五、六品的武选官,由于在朝会时横排侍立,因而被称为“横班”或“横行”。

东、西班,亦称诸司使、副使,为七品武选官。皇城司等外殿的诸内侍机构中,皇城、御厨、翰林医官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立在东边,称为东班,其中只有皇城使、副使为武选官。宫苑、内园、洛苑、供备库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立于西边,称西班,则全是武选官。武选官改制后称武阶官,史亦以之称原武选官。

武选官中低级的称为“使臣”,其中内殿承制、内殿崇班为正八品,称为大使臣。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等为从八至从九品,称为小使臣。殿侍为无品的武选官。供奉官、侍禁、殿直称为三班,因此,小使臣亦称三班使臣。大使臣以上武选官,除担任相应军职外,还可以担任(通常由文官担任)路级提点刑狱,以及知州、军、监等地方官。

宋代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北宋末改称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及刺史,在宋初都是实际官职。不久,都不再担任与官称相应的具体职务,“节度、承宣、观察、团练、防御、刺史,则俱无职任,特以为武臣迁转之次序”。节度使是武官的职衔,“节度使粗人()之”,此外还作为宗室、外戚及前宰相、执政的加衔。

除节度使(从二品)只有正任外,其他都有正任和遥郡的区别。所谓“正任”,并不是担任与其官称相应的实职,而是指武官已除去武选官称,并依据承宣等使和刺史的品级(四、五品)领取俸禄,并取得担任相应的中、高级武官实职“遣”的资格。即所谓“除落阶官(武选官)为正任,未落阶官为遥郡”,实际上类同武选官。

遥郡,则是指横班、东·西班正使级武选官而带有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的官称,但并没有享受相应品级的待遇,而仍以他们原先的武选官称的品级定俸禄和担任相应的武官实职。

此外,节度、团练等副使,后来只是非经特许,不得管事的从八品闲,主要用于被贬的文武官员,如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徽宗在政和年间对武选官进行改革,他认为,“武选官称,循沿末世”,是五代旧制,必须“易而新之”,改称武阶官。将昭宣使系列(主要由宦官担任,部分由武臣担任)中的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列入横班的正规系列,置于内客省使之下、客省使之上。横班各正使改称通侍大夫至右武大夫,客省副使至西上合门副使,改称中亮郎至右武郎;诸司(东、西班)正使改称武功大夫至武翼大夫,诸司副使及大、小使臣改称武功郎至承信郎,后又增设一些大夫、郎,官品自正五品至从九品,又设太尉(正二品)为武阶官之首,共53阶。太尉又是下级对高级武官的尊称,并非实任太尉。由于出现了部分郎官在部分大夫之上的现象,南宋初将所有大夫,调整到郎之上。节度使系列未改动,只是将“节度观察留后”改称承宣使,节度使系列仍作为武官升入“横班”以后升迁的官称。

北宋路级(相当后代的“省”级)常设军事机构,军政机构为安抚司、经略司,统兵机构为都部署(都总管)司、都钤辖司,管军、监军机构为都监等。

北宋前期,当发生灾荒或用兵时,临时设置安抚司,通常以文官任安抚使,常兼任兵马都钤辖或钤辖,以便提辖本路兵马。设于边境的安抚司,不久即成为兼管军、民,“掌北边戎机交聘之事”,以及“抚绥良民而察其奸究,以肃清一道”的常设机构。

庆历元年(1041)十月,陕西路正式分为五个军事路(类似近代的省),其中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设“安抚使司”,分别由秦州、渭州、庆州和延州知州兼任安抚使。以后永兴军路亦设本路安抚使司,由知永兴军兼任安抚使,河东路也已将安抚司作为常设机构,由太原(今属山西)知府兼任安抚使。庆历八年四月,又正式将河北划分为大名府路、高阳关路(驻瀛州,后升为河间府,今河间)、真定府路、定州路四个军事路,各设安抚使司,由知州、知府兼任安抚使。皇佑四年(1052)六月,广南东、西两路也设安抚使司,以广州(今属广东)、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兼任安抚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因抗金需要,曾于沿黄河、淮河、长江各州府都设本州、府的安抚使司,由知府、知州兼安抚使。绍兴和议前后起,改为各路都设置,成为常设机构,而废罢一般府、州的安抚使司。

经略(使)司,设于边疆,具有“绥御夷狄,抚宁疆圉”,“凡战守之事,即事干机速、,及士卒抵罪者,听以便宜裁断”权力的常设路级军事机构,长官通常由文官知州、知府兼安抚使者兼任。

咸平五年(1002)正月,张齐贤任判邠州(今陕西彬县)兼环庆、泾原两路经略使,节制诸将,经略边事,史称专任经略使始于此,但同月即罢。庆历元年十月,分陕西四个军事路时,也分设四个经略司;河东路也设经略司。皇佑四年,又设广南东、西路两个经略司,这是北宋时常设的七路经略司。

南宋时,除广南东、西两路仍常设经略司外,沿边的利州路、湖北路及襄阳府(今湖北襄樊)路也曾设经略司,后废罢。

部署(总管)司是的路级常设统兵机构,长官称马步军(或兵马)都部署,后改称都总管。雍熙三年(986),设高阳关都部署、定州都部署,随后又设雄州(今河北雄县)都部署、镇州都部署、并代都部署等,作为地区防御的重镇。宋太宗末年,设环(今甘肃环县)、庆等州都部署、延州路都部署等。初期都由武将任都部署,以后逐渐改由文官知州(府)兼任,武官则任副都部署。庆历元年,分陕西为五路,八年分河北为四路,以及河东路,共置十个常设的部署司。长官都部署通常由文官知州、知府兼安抚使者兼任,武官担任副都部署,有时还兼任安抚副使。

钤辖司是各路普遍设置的常设统兵机构,仅次于部署司,与部署司职责相同而地位、职权较低,长官为兵马钤辖、都钤辖,是仅次于兵马都部署(总管)的统兵长官。路级钤辖也称“路分钤辖”,通常由各路首府知州(府)兼任,知州(府)已兼任都部署的路另设“路分钤辖”,寄禄官(阶官)官高资深的称为都钤辖,一般的只称钤辖。普通州(府)也有设钤辖的,由知州(府)兼任,后改称副钤辖。

都监(监押)则各路、州、府皆设,是具体管军的长官。路级称“路分都监”;府、州也设。宋初,文武臣都担任,后专以武官担任,有的县、镇、寨也设,寄禄官(阶官)高的称都监,低的称监押。南宋初,曾有部分州(府)由知州(府)兼任,以武官为副都监,不久即罢知州(府)兼任。路分都监(监押)基本上由武官担任,实际上只是掌管治安、消防的武官。

南宋军制

宋高宗于建炎元年(1127)五月建立南宋时,北宋原有的军事体制已瓦解,随即设立“御营使司”,“简称御营司”,“以总齐军中之政”,以副相黄潜善兼御营使,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兼副使。六月,又以宰相李纲兼御营使。御营司遂夺枢密院、三衙之权,集军政、统军于一身,枢密院几同虚设。建炎四年六月,罢御营使司,职权归枢密院。南宋枢密院直接管辖全国,北宋时枢密院只管军政,而由三衙管辖。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军南侵。宋高宗“亲征”,任命亲信杨存中为“御营宿卫使”,事权已与建炎时不同,只是宋高宗的“宿卫”使,并协调各抗金宋军。隆兴元年(1163),孝宗再次任命“杨存中为御营使,节制殿前司军马”,实际上也只是“宿卫”使。

北宋三衙分统全国禁军(北宋正规军),金灭北宋,京城(开封府)禁军败溃散,三衙只剩少量班、直,随宋高宗南下。建炎三年十二月,因叛乱而解散。绍兴元年( 1131)五月,任命“郭仲荀权主管殿前司公事,自巡幸以来,三衙实无兵,名存而已”。南宋三衙不设正长官时,以“主管殿前(马军、步军)司公事”为长官。绍兴五年春,殿前司有兵900多人,马、步军司才各有600多人。九月,以解潜部3000隶马军司;以杨沂中所部神武中军约万人隶属殿前司,颜渐所部隶步军司;又将都督府直辖部队分属三衙,刘锜的亲兵也遥隶步军司,三衙才有了较大的直属部队。绍兴七年三月,又将王彦所部的原“八字军”约万人并入马军司。但南宋主要的都不属三衙管辖,这和北宋三衙分管全国的性质完全不同。南宋由枢密院直接管辖。三衙只是的三支亲卫军,杨沂中(存中)主管的殿前司兵及刘锜主管的马军司兵,是三衙中两支较强大的,先后多次出征,但实际上只是宋军中两支较次要的。乾道七年(1171),马军司又移驻陪都(行都)建康府。

北宋咸平三年( 1000)六月,初设宣抚使时,只是“疾苦,宴犒官吏”,并无军事内容。庆历八年(1048)正月,贝州(今河北清河西)王则兵变,文彦博任河北宣抚使,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宣抚使节制军事成为主要任务,但北宋时都属临时性质,事后即撤消。北宋末,李纲任河北、河东宣抚使统军抗金,李纲“自陈书生不知兵,今使为大帅恐不胜任”。说明宣抚使早已作为军事统帅。

南宋建炎三年(1129)五月,张浚任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辖区;六月,又以杜充为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京东、京西路,这是不冠以地区名称,正、副宣抚使分辖整个抗金地区的军事,职权大于一般的宣抚使。

同年闰八月,刘光世任江东宣抚使,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池州(今贵池),是非执政官的武将任宣抚使之始。宣抚使司通常只称宣抚司。最的莫过于绍兴十一年(1141)“绍兴和议”前,手握重兵的韩世忠、张俊、岳飞的三宣抚使,都不设副职(副使、判官)。

北宋时不设宣抚副使,只设判官为属官。南宋时,宣抚副使有时作为宣抚使的副职,但常单独建司;宣抚判官已不是属官,而是低于副使的副职,有时也单独建司。绍兴十年,杨沂中任淮北宣抚副使、刘锜任宣抚判官,实际上都是资历较低的正职,相互间亦无统属关系。

北宋制置使都属临时性设置,多以武将担任。南宋建炎元年八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仲荀“部禁旅从太后行,且制置京东诸盗,应江、淮、荆、浙、闽、广诸州皆为所隶”,而且“经制使以下并受节制”。以后所设的制置使司,所辖都是一二路或数州。建炎三年七月,发生江州(今江西九江)知州兼江东、湖北制置使张徵“以便宜竭取属郡之财”,因而同年“诏诸路制置使,惟用兵听从便宜,余悉禁止”。四年五月,“诸路帅臣(安抚使)见带制置使并罢”,“惟统兵官如故”。制置使遂成为路级专职军事长官,通常也都兼所辖部队的都统制,职权高于安抚使而低于宣抚使,将领岳飞、韩世忠、刘锜等在任宣抚使、副使、判官之前,无不先任置制使。

宋又设沿海制置使,通常由明州知州兼任,为常设机构,有一支,由正副使分任总领、同总领海船,设总领海船所。平江府知府或绍兴知府,偶亦以沿海制置使为兼衔,沿海制置使有时并入浙东安抚司。设置两个沿海制置使时,分驻明州、平江,副使常以武将担任。武将任沿海制置使时也兼任明州知州,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添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提督海船、两浙西路通泰海州沿海制置使,则不兼地方官。

另有沿江制置使,岳飞于绍兴三年担任的即是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是临时设置的机构。常设的沿江制置使,置司于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由知府兼任,“专一措置水军海船”。也常在鄂州设沿江制置司,有时只设沿江制置副使,单独置司,均由鄂州知州兼任。

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面临金军临江的危急形势,“权宜以收群盗”,企图利用抗金义军、游寇及部分较小的官军,分地区抗击金兵。同年五月,新设镇抚使,每镇辖二三州(府),除茶盐税收仍由提举常平司或茶盐司征收外,其他路级安抚司、转运司、提刑司等都撤消,财政收入三年内不上交,但朝廷也不拨钱粮,除知州(府)是镇抚使提名由朝廷任命,其他官员均由镇抚使任命,军事完全由镇抚使处置,“许以能捍御外寇(金)显立大功,特与世袭”。西起利州东路的金州(今陕西安康),东至淮南东路的通州(今江苏南通),北至原京西北路的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实际在伊阳,今嵩县),南至鼎州(今湖南常德)的广大地区设置了20多个镇抚使,先后任镇抚使的,有陈规、解潜、程昌寓、岳飞、王彦、牛皋等近30人。各拥有数量不等的,少的二三千人,多的以万计。流寇李成、孔彦舟等虽受命,但叛服无常,先后投降伪齐。不少镇抚使于抗金、抗伪齐战斗,以及互相攻伐中,有些镇抚使则转为南宋正规军将领或州、府长官。

绍兴五年四月,金、均(今湖北郧县东南)、房(今房县南)镇抚使王彦调任荆南(今江陵)知府;并“召荆南镇抚使解潜赴行在”,“于是诸镇抚使尽罢矣”。

北宋军制

宋代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各有

分守”的制度①,北宋的二司、三衙是直接管辖全国的军事机构。

赵匡胤以后周殿前都点检代周建立宋朝,建隆二年 (961),罢废都点检、

副都点检,以原次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殿前司正副长官。

殿前司所统是最亲近的扈从者,号诸班、直,如骑军有内殿直、外殿直、金

枪班、东班、西班等,步军有御龙直等,除侍卫外兼有仪仗队的作用,还有

专业的茶酒班和钧容直(军乐队)等。

侍卫亲军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长官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

都指挥使、都虞候,掌管禁军的大部分,下设马军、步军二司,亦设都指挥

使等为长官。建隆三年,石守信辞职后侍卫司长官常空缺而不任命,后期也

只设长官中权位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

侍卫亲军司“自(景德二年,1005)王超罢职(马步军都虞候),无复

任者,而侍卫司马军、步军遂分为二,并殿前号三衙,而马、步二军始居殿

前司之下焉”①。三衙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宫城

(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

内臣,亦称内职,晚唐设枢密使、宣徽使由宦官担任,又设内客省使、

皇城使、宫苑使等诸司使,以宦官或将军担任。唐末诛宦官,诸使及殿庭供

奉官员等五代时渐以亲信中的低级武官担任。

但自枢密使以下至殿庭供奉官员,仍称为内臣或内职,为宋代所沿袭。

北宋诸司使“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领观察、防御、

团练使、刺史” ①。 内职官名以后发展为所有中低级武官的寄禄官称, 称为 “武

选官”,担任着与这些内职官称完全不同的军职或地方官。而有些内职仍为

实职,另以“检校官”担任。

武官除节度使及“正任”的承宣、观察、防御、团练使和刺史以外,都

以武选官称定品级、俸禄高低及担任相应的官职。武选官以品级高低分为横

班、东·西班及大·小使臣。

“横班”指内客省使至合门副使等五、六品的武选官,由于在朝会时横

排侍立,因而被称为“横班”或“横行”。

东、西班,亦称诸司使、副使,为七品武选官。皇城司等外殿的诸内侍

机构中,皇城、御厨、翰林医官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立在东边,称为

东班,其中只有皇城使、副使为武选官。宫苑、内园、洛苑、供备库等二十

使、副使,朝会时侍立于西边,称西班,则全是武选官。武选官改制后称武

阶官,史亦以之称原武选官。

武选官中低级的称为“使臣”,其中内殿承制、内殿崇班为正八品,称

为大使臣。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