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层次分为:正职、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官位级别从小到大顺序_当兵官位级别从小到大顺序官位级别从小到大顺序_当兵官位级别从小到大顺序


官位级别从小到大顺序_当兵官位级别从小到大顺序


官位级别从小到大顺序_当兵官位级别从小到大顺序


《中华法》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第十六条 职务分为职务和非职务。

职务层次分为:正职、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扩展资料:

“干部”一词来自于日语,本是日语中的一个汉字词,字面意思是“骨干部分”。日语的“干部”一词是根据法语“cadre”一词意译成的。法语“cadre”一词的本义是“骨骼”,引申指在、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

“干部”一词已经被许多所采用,用来指在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二十世纪初,“干部”一词被引进以后,、、等频繁使用。

1922年7月,第二次全国制定的章中,首次使用了“干部”一词。从此以后,在和机关、、团体、科学、文化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都称为“干部”。的章明确指出:“干部是的事业的骨干,是的公仆”。这是对我国干部本质特征所作出的科学概括,也是区别于任何剥削阶段官吏的根本标志。

其实很简单的,从小到大,只有4个级别.科,处,厅,部.

科级最小了,职务比如县和县级市里的税务局,司法局,地级市的区的税务局等.

处级,职务比如,县委,,县级市的市委,,地级市的区委等.

厅级,地级市的市委,.省级部门如省税务局,司法局等.

部级,是的,,,下属的各个部门的,如,,等等.

还要要注意的是三个部门公检法,这三个部门的都要比其他部门高半级.比如刚才说县里的税务局是科级的,但是县里的公检法三个部门的是副处级的高半级,公检法下属的科室的科长都是科级的

国干部级别划分(以和为例,不含委、人大、政协)

(一级)

副(二级)

常委()

正省级干部(正部级干部):

各部委正职干部(如、主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正职干部(如江苏省、天津市)

部队正军职干部(如江苏省司令员、12军军长)

副省级干部(副部级干部):

各部委副职干部(如部副、副)

部委管理的局正职干部(如文物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职干部(如安徽省副、重庆市副)

各副省级市正职干部(如南京市)

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浙江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31军副军长)

正厅级干部(地市级干部):

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科学研究与思想工作司司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河北省交通厅,市财政局)

各副省级市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

各地级市正职干部(如无锡市)

部队正师职干部(如1军后勤部、34师政委)

注:以上为高级干部副厅级干部:

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江省建设厅副、上海市文化局副)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正职干部(如南京市、江宁区区长)

各地级市副职干部(如苏州市副)

部队副师职干部(如35师副政委、179旅旅长)

正处级干部(县团级干部):

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处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副职干部(如沈阳市卫生局副、浦口区副区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正职干部(如扬州市劳动局、滨海县)

部队正团职干部(如105团政委)

副处级干部:

部委各司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兽医局防疫处副处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处室及区县各局正职干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玄武区卫生局)

地级市所属

各局及各区县副职干部(如镇江市副、张家港市副)

部队副团职干部(如105团参谋长)

正科级、副科级干部略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各级干部待遇,但不具有行政级别,不属于编制各级干部如为上一级委常委,则其行政级别升一级。如张家港市为正处级干部,若为苏州市市委常委,则为副厅级干部按例,高级干部在60或65岁以后往往调往相应级别的人大、政协担任职务,俗称“退居二线”正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巡抚与布政使,为从二品副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按察使,为正三品正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府,为从四品副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同知,为正五品正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县,为正七品副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县丞,为正八品副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县丞,为正八品

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一级;

(二)副,:二至;

(三)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四)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五)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六)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七)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八)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九)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十)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

(十一)科员:九至十四级;

(十二)办事员:十至十五级。

这下可以了,,,,我给你找到了 你可以一个一个对照看看

PS: 乡镇是最基层的 再往下就没了 你说的村 那是群众自治的 也是由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

职位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

从小到大的顺序: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

1、班长

班长不属于,由士官或的义务兵担任。民兵或部队中依照规定职权直接管理和组织指挥一个班所属士兵进行战斗、训练、执勤和工作的士官(志愿兵)或义务兵,是现代中最基层组织“班”的负责人。

2、排长

排长,民兵或部队中率领一排战士的,军衔一般为少尉或者中尉。在有些的中或者在时期,排长也可以由资深的军士,一个排约20-30人。

3、连长

连长,是在中连一级编制的指挥员,一般由上尉或中尉担任。 一般每连三个排,每排三个班,一班大约十人,加上炊事员等,每连大约一百人。 在中,连长是连队支部,上受(支部)监督。连长和平级,都是正连级,分工负责连队的军事工作和工作。连长一般配备通讯员。

4、营长

营长:是中营一级编制的军事长官或指挥员(叫大队长),在1955年施行的军衔制中,营长的编制军衔是大尉,在1988年以后施行的军衔制中,编制军衔为少校,资历较浅者为上尉,资历较深者为中校。每个营有加上炊事员在500人左右。

5、团长

团长,中一个团级单位的指挥官,一般由上校或者中校担任。在中团营编制有三营制、四营制。分别是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营或三个步兵营加一个炮兵营。少数团队也有五营制编制的。

6、旅长

旅长,是中旅一级编制的军事指挥员,上级为军长或师长,下级为团长或营长。旅长一般由大校或上校担任。一般一个步兵旅的人数在3000到9000人之间,每个兵种的旅人数不一,兵种内部视任务不同,所编制的兵员也不同。

以县级单位的官阶来排列:

1,县委;

2,;

3,人大主任;

4,政协;

5,常务副;

6,组织;

7,政法委,宣传;

8,未进常委班子的,副,人大副主任,政协;

9,县委办主任,办主任;(相当于市委秘书长)

10,各部办委主任;

11,,乡,镇委;

12,副,乡镇委委员;

13,就是所谓的股长,这个级别在现行的行政职务级别分类中是没有的。这种称呼起源于日本,说得清楚一点就是为了便于工作,对基层组织中的中层骨干的一种称呼。它的级别就是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

14,办事员。

按照行政职务:单位排序:委、人大常委、、政协、其它官员排序:副部级正职,省级正职

部级副职,省级副职

司级正职,厅级正职

司级副职,厅级副职

处级正职,县级正职

处级副职,县级副职

科级正职,乡级正职

科级副职,乡级副职

股长正职,股长副职科员办事员

一般而言,“官员”特指体制内级别的人。而级别指从正国级到副科级,再往下就是普通及一般办事人员。而官员级别的对等公式换算是:央字号机构高省字号机构半级,省字号机构高省会城市机构半级、高地级市机构一级、高县级市机构1.5级。

如央级机构(含机关单位及央企、事业单位)一位副局级平级调动到省级机构上岗的话,行政级别自动升为该机构的正局级,如调档地级市级机构工作,自动升为该机构副部级,调到县级市工作则是该机构的正部级了。

同理,一位县级市机构的如调往地级市工作,只能属于该机构的副级别,调往省级机构工作则只是该机构正处级,调往央级机构则等同央级机构的副处级,与在县工作时是身份不一样。

所以岗位前的机构属于什么行政级别,决定了不少东西。央企的处长和县级机构的处长不是一件事情噢,这就是为何从政的人都渴望上京工作的原因。在京城机构挂职过厅局级的话,日后调往各地方上任,就算平调也基本都在该机构副部级(副级别)岗位以上任职。这是我国的的工作属性与级,与大家熟悉的市场行为公司企业化运作很不一样的。-供参考

干部级别排序从小到大是什么?

根据《中华法》有关规定: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根据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职务、职级序列。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和机构规格设置。

职务层次分为:正职、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职级在厅局级以下设置。综合管理类职级序列分为: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

希望能帮助你还请及时采纳谢谢

【法律分析】:正职、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法律依据】:《中华法》

第十七条 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根据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职务、职级序列。

第十八条 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和机构规格设置。

职务层次分为:正职、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第十九条 职级在厅局级以下设置。综合管理类职级序列分为: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

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的职级序列,根据本法由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 各机关依照确定的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设置本机关的具体职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温馨提示】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爵、丞相、太傅、尚书、大将军、军机大臣、太尉、参军、刺史、太守、巡抚、校尉、提辖、知府、县令、里正。

1、爵:即爵位,是古代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3、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4、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5、大将军:将军的称号。

6、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的政务机构。

7、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的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8、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丞相的军事参谋。

9、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10、太守:又称郡守,州郡行政长官。

11、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12、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13、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

14、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15、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16、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具体如下: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

8、光禄大夫: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监察机构。相当于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或省辖)。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或省辖市副)。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市局。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等部委内设机构。

21、给事中: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遣出使。相当于。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长或户籍。

27、检校。官职。秘书级。

28、。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

29、教谕。县掌教学。。

古代地方官职概述: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古代官职大小排列如下:

1、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武)把总

14、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扩展资料:

古代地方官制的历史变迁及名称

古代春秋时期就有地方的行政单位了,但各国有各国的名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把全国封为三十六个郡县,郡和县是地方行政地位的基本组成,各地方的行政官名才固定下来。秦代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为“长”。

县丞管理县政,县尉管理治安。隋唐县的长官称为县令,宋明清代皆称为知县,元代称为县尹,一个县有诸曹掾史,各有不同的分工,组成了一个县的基本行政机构。

秦、汉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郡,郡的长官是郡守,掌管军事的叫尉,掌管监察的叫监御史。汉代以后把郡守改称为太守,郡守的下属还设有督邮、主薄等等。督邮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县官吏的工作业绩,并监督治理地方,可以看出都邮的权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