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华歆俱乘船避难翻译 王朗华歆俱乘船避难翻译加总结
华歆与王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华歆与王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王朗华歆俱乘船避难翻译 王朗华歆俱乘船避难翻译加总结
王朗华歆俱乘船避难翻译 王朗华歆俱乘船避难翻译加总结
王朗华歆俱乘船避难翻译 王朗华歆俱乘船避难翻译加总结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1]华歆:见前篇《管宁华歆》注。王朗:字景兴,东汉末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献帝时为会稽太守,以兵败降孙策;后曹任为谏议大夫,入魏,历文帝、明帝朝,累官至司空,封乐平乡侯,卒谥成。为人博学多才,有著述多种,皆佚。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个人想要搭船共载,华歆立即拒绝他。王朗说:“船好在还宽敞,为什么不允许他搭乘呢?”不久,强盗追上来了,王朗就要丢下那个搭船的人,华歆说:“起初我所以担心的,正因为怕遇到这种境况。
既然已经接受他托身依靠的要求,难道能够由于紧急危险而将他抛弃不管吗?”于是,仍旧照原来那样携带救助他,上便凭这件事评定了华、王二人的优劣。
《华歆王朗》的译文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华歆说:“(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出处: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高唐县)。 [1] 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臣。
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事。入为尚书、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讨孙权时,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魏建立后,改称司徒。魏明帝即位,升任太尉,晋封博平侯。太和五年十二月(232年1月),华歆,年七十五,谥号“敬”。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同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并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佚失。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华歆和王朗一道乘船避难,有个逃难的人想跟他们的船,华歆推托不想让那人上船。王朗说:“好在我们的船还很空,捎上他也没什么不好”。后来贼兵追上来,王朗怕受连累,打算扔下捎带的这个人。华歆说:“本来我之所以担心,就是怕遇上这种情况。但现在既然带上他了,又怎么能在危急关头扔下他不管呢?”于是仍然把那人留在船上。世人都以这件事来评判华歆、王朗德行的高下。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而华歆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世人都认为两者的德行高下立判:华歆要比王朗更高尚、更值得钦佩,但我却建议大家多学学王朗。试想,如果我们在能够帮助别人时都不肯轻易助人,举手之劳也要瞻前顾后,那又如何谈得上不辞危难助人到底呢?若提倡大家都勉为其难去学华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样的境界?其结果可能是大家都找到借口,见善小而不为,虑后患而袖手,什么好事都不去做了。 不要求大家好事都做到仁至义尽,只求大家从简单的好事做起。做了总比没做好——这也是王朗的可贵之处。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编辑于 2013-11-13
查看全部2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华歆王朗的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感到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上来呢?" 一会儿敌兵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想刚才一样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文言文华歆避难的翻译?
华歆避难是指华歆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华歆避难是指华歆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扩展资料: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您好,文言文华歆避难英译为Classical Chinese Hua Xin Huaxin,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文言文划这个东西的翻译其实是很难的,也很难搞
华歆,王郎俱乘船避难+文言文+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感到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上来呢?"
一会儿敌兵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想刚才一样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谁能告诉我《世说新语》里第13篇的译文,就是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躲避战难,有一个人想要依附他们,华歆就拒绝了他。王朗说:“所幸我们的船还很宽,为什么不让他上来呢?”后来贼人追了上来,王朗想把刚才那个人舍弃。华歆说:“(刚才我)所犹疑的,就是这个事情。既然已经接纳并让他把自己托付于我们,又怎么可以在形势危急的时候把他抛弃呢?”便仍然像刚才一样帮助他。世人用这件事情判定了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全文翻译
华 歆,王 朗 俱 乘 船 避 难 全 文 翻 译:
华 歆 和 王 朗 一同 乘 船 避 难,有 一 个 人 想 搭 乘 他 们 的 船,华 歆 表 示 为 难。王 朗 却 说:“好 在 船 还 比较 宽 敞,为 什么 不 可以 呢?”后来 敌 人 来了,王 朗 就 想 丢下 那人 不管 了。华 歆 说:“开始 我 之 所以 犹 豫 不 决,正是 为了 这 一点。既然 已经 接纳 了 他的 托 付,怎么 可以 因为 情况 危 急 而 抛 弃他 呢?”于是 仍 像 当初 那样 携 带 关 照 那 个人,世 人 凭 这件 事 来 判定 华 歆、王朗 的 优 劣。
从中 看出:华歆 处事 谨慎,考虑 事情 全面,做事 有 始 有 终,信 守 承 诺;王 朗 在 认为 对 自己 无 害 时,能 助人 时 则 助人,一旦 事情 有 变,危 及 自身 利 益 时,就只 考虑 自己。
【出处】
《世 说 新 语》“德 行 第 一”中 第 十 三 则,原 文 标 题 为“华 歆 避 难”。
【原文】
华 歆、王 朗 俱 乘 船 避 难,有 一 人 欲 依 附,歆 辄 难 之。朗 曰:“幸 尚 宽,何 为 不 可?”后 贼 追 至,王 欲 舍 所 携 人。歆 曰:“本 所 以 疑,正 为 此 耳。既 已 纳 其 自 托,宁 可 以 急 相 弃 邪!”遂 携 拯 如 初。世 以 此 定 华、王 之 优 劣。
【注 释】
1.俱:一 起。
2.避 难(nàn):这 里 指 躲 避 汉 魏 之 交 的 动 乱。
3.疑:迟 疑;犹 豫 不 决。
4.纳 其 自 托:接 受 了 他 的 托 身 的 请 求,指 同 意 他 搭 船。
5.贼:敌 人。
6.拯:救 助。
7.本 所 以 疑:原 本 感 到 为 难 的。
8.依 附:跟 从。
9.宁:难 道。
10.辄:就
11.难 之:对 此 事 感 到 为 难。
12.弃:抛 弃。
13.尚:还
【人 物 形 象】
华 歆 谨慎 对待 别人 的 请 托,但 一 经 接受 请 托,无论 遇到 怎样 危 急 的 情况 都 不 相 弃,表明 他 重 信 重 义,言 必 行,行 必 果,危 难 中 救 人 能 救 到 底。他 不愿 随 随 便 便 地 帮助 别人,他 在 助 人 之 前,首先 考虑 的 是 可能 招 致 的 麻 烦;但 一旦 助 人,便 会 不 辞 危 难 担 当 到 底。
王 朗 乐 于 做 好 事,在 不 危 及 自 身 的 情况 下,能 够 与 人 方便 时 尽 量 与 人 方 便;但是 到了 有 风 险 的 时候,他 就 出 尔 反 尔。他 轻 易 接 受 他 人 的 请 托,而 一 旦 形 势 紧 急 便“欲 舍 所 携 人”。这样 的 人 机 巧 善 变,有 始 无 终,不能 共 患 难,不 值 得 信 赖。
华 歆,王 朗 俱 乘 船 避 难 全 文 翻 译:
华 歆 和 王 朗 一同 乘 船 避 难,有 一 个 人 想 搭 乘 他 们 的 船,华 歆 表 示 为 难。王 朗 却 说:“好 在 船 还 比较 宽 敞,为 什么 不 可以 呢?”后来 敌 人 来了,王 朗 就 想 丢下 那人 不管 了。华 歆 说:“开始 我 之 所以 犹 豫 不 决,正是 为了 这 一点。既然 已经 接纳 了 他的 托 付,怎么 可以 因为 情况 危 急 而 抛 弃他 呢?”于是 仍 像 当初 那样 携 带 关 照 那 个人,世 人 凭 这件 事 来 判定 华 歆、王朗 的 优 劣。
从中 看出:华歆 处事 谨慎,考虑 事情 全面,做事 有 始 有 终,信 守 承 诺;王 朗 在 认为 对 自己 无 害 时,能 助人 时 则 助人,一旦 事情 有 变,危 及 自身 利 益 时,就只 考虑 自己。
【出处】
《世 说 新 语》“德 行 第 一”中 第 十 三 则,原 文 标 题 为“华 歆 避 难”。
【原文】
华 歆、王 朗 俱 乘 船 避 难,有 一 人 欲 依 附,歆 辄 难 之。朗 曰:“幸 尚 宽,何 为 不 可?”后 贼 追 至,王 欲 舍 所 携 人。歆 曰:“本 所 以 疑,正 为 此 耳。既 已 纳 其 自 托,宁 可 以 急 相 弃 邪!”遂 携 拯 如 初。世 以 此 定 华、王 之 优 劣。
【注 释】
1.俱:一 起。
2.避 难(nàn):这 里 指 躲 避 汉 魏 之 交 的 动 乱。
3.疑:迟 疑;犹 豫 不 决。
4.纳 其 自 托:接 受 了 他 的 托 身 的 请 求,指 同 意 他 搭 船。
5.贼:敌 人。
6.拯:救 助。
7.本 所 以 疑:原 本 感 到 为 难 的。
8.依 附:跟 从。
9.宁:难 道。
10.辄:就
11.难 之:对 此 事 感 到 为 难。
12.弃:抛 弃。
13.尚:还
【人 物 形 象】
华 歆 谨慎 对待 别人 的 请 托,但 一 经 接受 请 托,无论 遇到 怎样 危 急 的 情况 都 不 相 弃,表明 他 重 信 重 义,言 必 行,行 必 果,危 难 中 救 人 能 救 到 底。他 不愿 随 随 便 便 地 帮助 别人,他 在 助 人 之 前,首先 考虑 的 是 可能 招 致 的 麻 烦;但 一旦 助 人,便 会 不 辞 危 难 担 当 到 底。
王 朗 乐 于 做 好 事,在 不 危 及 自 身 的 情况 下,能 够 与 人 方便 时 尽 量 与 人 方 便;但是 到了 有 风 险 的 时候,他 就 出 尔 反 尔。他 轻 易 接 受 他 人 的 请 托,而 一 旦 形 势 紧 急 便“欲 舍 所 携 人”。这样 的 人 机 巧 善 变,有 始 无 终,不能 共 患 难,不 值 得 信 赖。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全文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1.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2.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人物。
3.俱:一起。
4.欲:想要。
5.依附:依傍附从。
6.辄:当即。
7.难:为难
8.幸:幸好。
9.尚:还。
10.何为:有什么。
11.迫至:追赶上来。
12.舍:丢下,抛弃。
13.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
14.携:携带。
15.本:当初。
16.疑:犹豫。
17.此:代这个原因。
18.耳:语气词,相当于“嘛”“啊”。
19.既:既然。
20.纳:接受。
21.其:他的。
22.自托: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23.宁:怎么。表示反问语气
24.可以:可以因此。
25.相弃:抛弃。
26.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27.遂:于是,就。
28.携拯:携带救助。
29.如初:像当初一样。
30.以:通过。
31.此:代这件事。
32.定:裁定,判定。
33.之:道德的。
34.疑:犹豫。
人物性格: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道理:
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全文解释:华歆和王朗二人一同乘船避难,路上有一人像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不同意,但是王朗却说:“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遇到强盗,王朗这时想把那人丢下不管了。
华歆说:“我刚开始之所以不同意,真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既然我们当初已经允许他上了我们的船,我们就不能把他抛下不管。”于是仍想当初那样关照这个人,而世人则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一、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二、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否则还不如不答应别人。王朗救人看似是重情重义,可一遇到紧要关头,便想着弃之不顾;华歆当时没有答应并不是无情无义,而是考虑事情想得周全。
信守承诺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如果自己能力有限就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少说大话。许诺别人的事就应该尽心尽力去做,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怎么在上立足?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
华歆和王朗二人一同乘船避难,路上有一人像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不同意,但是王朗却说:“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遇到强盗,王朗这时想把那人丢下不管了。
华歆说:“我刚开始之所以不同意,真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既然我们当初已经允许他上了我们的船,我们就不能把他抛下不管。”于是仍想当初那样关照这个人,而世人则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注释】
1.俱:一起
2.避难: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战乱
3.疑:迟疑;犹豫不决。
4.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5.贼:敌人
6.拯:救助。
7.本所以疑:原本感到为难的。
8.依附:跟从。
9.宁:难道。
10.辄:就
11.难之:对此事感到为难。
12.弃:抛弃。
13.尚:还
14.欲:想要
15.遂:于是就
16.以:通“已
17.难:感到为难
18.幸: 幸好、幸亏
19.为: 因为
20.以:凭借
【重点句式】
1、“宁可以急相弃邪?”
答:难道能因为事情危急就丢下他吗?
【阅读分析】
问:文章结尾写道:”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
答:我认为是华歆优王朗劣。理由是: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而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
【道理警示】
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否则还不如不答应别人。王朗救人看似是重情重义,可一遇到紧要关头,便想着弃之不顾;华歆当时没有答应并不是无情无义,而是考虑事情想得周全。信守承诺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如果自己能力有限就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少说大话。许诺别人的事就应该尽心尽力去做,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怎么在上立足?
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华 歆 和 王 朗 一同 乘 船 避 难,有 一 个 人 想 搭 乘 他 们 的 船,华 歆 表 示 为 难。王 朗 却 说:“好 在 船 还 比较 宽 敞,为 什么 不 可以 呢?”后来 敌 人 来了,王 朗 就 想 丢下 那人 不管 了。华 歆 说:“开始 我 之 所以 犹 豫 不 决,正是 为了 这 一点。既然 已经 接纳 了 他的 托 付,怎么 可以 因为 情况 危 急 而 抛 弃他 呢?”于是 仍 像 当初 那样 携 带 关 照 那 个人,世 人 凭 这件 事 来 判定 华 歆、王朗 的 优 劣。
华歆与郑泰等同僚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老人想要和他们一起避难,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只有华歆说:“不可以,无故接受一个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现在接受了他,将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能中途抛弃他吗?”
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绝老人,于是就带他同行,走到半路上,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对这件事,大家都称赞华歆的仁德。
乘船避难文言文翻译
乘船避难文言文翻译如下:
乘船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
俱:一同、一起。
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丢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
疑,迟疑。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yé)通字。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字子鱼
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文言文翻译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文言文全文翻译如下: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作者及表达思想
一、作者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为《世说新语》“德行”中第十三则,作者是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二、表达思想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的表现.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
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不有失君子风度,有基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