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中秋节最有名的古诗)
月饼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秋节的最早起源
古代皇权,皇家对神明有着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古代历史上亘古不变的礼制。早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典《周礼》便提到了“中秋”一词,《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详细地描绘了中秋的饮食以及养生。
皇家更是对祭月活动相当重视,唐朝时,祭月仪式便已完善。
《新唐书·卷十五》中便有记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后来一直延续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时,还特意在建月坛专用于祭月活动。
《明嘉靖祭祀》中记载有:“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而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以及推进,秋天祭月后来也变成了民间文人雅士的一个风俗,逐渐在民间兴起,为了祭祀先祖,同时也为了保佑土地丰收,家人团圆。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便自发形成了祭月的活动。
月饼要轻拿轻放,尤其是苏式月饼因皮酥松,最容易破碎。如果饼皮脱落,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影响口味、质量,并且易受潮变质。
月饼含有丰富的油脂和糖分,受热受潮都极易发霉、变质,所以一定要将月饼存放在低温、阴凉、通风的地方。一般来说,月饼皮软、水分大、易变质,将月饼连带包装盒一起放入冰箱冷藏室,食用前一小时取出,可保证它的口味。【摘要】
月饼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提问】
月饼起源于殷、周朝代。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月饼与“中秋”产生联系,大致是从元明时期开始的。传说朱元璋时,曾将藏有“八月十五夜”的纸条藏入月饼里,作为联络各路军的工具,后来明朝建立,朱元璋便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月饼是最早出现在我国殷、周时期,个做月饼的无记载。
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扩展资料
月饼的饼馅一般分为软硬两种,软馅中含水分较多,只能保存7到10天左右,而硬馅月饼则可保存1个月左右。盒装月饼,应将盒盖打开,使其通风;另外,因月饼中含脂肪较多,存放时还应注意避光,以防油脂氧化。
月饼要轻拿轻放,尤其是苏式月饼因皮酥松,最容易破碎。如果饼皮脱落,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影响口味、质量,并且易受潮变质。
月饼含有丰富的油脂和糖分,受热受潮都极易发霉、变质,所以一定要将月饼存放在低温、阴凉、通风的地方。一般来说,月饼皮软、水分大、易变质,将月饼连带包装盒一起放入冰箱冷藏室,食用前一小时取出,可保证它的口味。
在25℃的气温环境下,杏仁、百果等馅心月饼可存放15天左右;豆沙、莲蓉、枣泥等馅心月饼,存放时间则不宜超过10天;如果气温超过30℃,月饼存放的时间还应该适当缩短,一般不宜超过7天;至于鲜肉、鸡丝、火腿等月饼,应随买随吃。
参考资料来源: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呀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供养,监视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皮”。
来自“易礼邮”网站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中秋月饼起源哪个朝代
导读:中秋节就要到了,大家对这个节日熟悉,因为我们每年都在隆重度过,每年都会吃月饼,月饼的花样特别多,吃月饼的讲究更是不少。那么,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中秋月饼起源哪个朝代呢?想知道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元顺帝末年,颍州刘福通及各地老纷纷揭竿,闹得朝廷佬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为了巩固统治,他们一面派兵压制军,一面派家到各家各户进行控制,大伙儿被卡得苦不堪言。
对于来说,元代其实是外族,及蒙古人对的统治。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对的统治方法是由一名蒙古士兵负责管理30-50户汉民。及相当于后来的保长里长。他们对他们管辖下的汉民家庭有着极大的特权和随意性。比如为了防止,所以不得拥有兵器,甚至切连菜刀都是10户才能有一把,而且都得由他保存用时去领,用后即还。
中秋月饼起源哪个朝代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天宝初年的一个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大明宫的蓬莱池畔赏月,“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开元天宝遗事》)。大约蓬莱池畔没有一个望月的之处,不高兴。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胡人给先人高祖送来的圆饼一直叫做“胡饼”,这名字也不怎么好听,玄宗的赏月乏味极了。杨贵妃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人物,情急之下,她仰望明月,智由心生,随口说出“月饼”这个名字。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块,叠在一起,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中秋节吃月饼注意什么
1、不宜多吃
月饼的糖分和油脂含量都很高。一个中等大小的月饼所含的热量就超过了两碗米饭,即使是素馅料的水果、蔬菜馅月饼,其外皮的热量和脂肪含量同样高。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所以,吃月饼一天别超过一个,是一起分食。
2、月饼不宜晚上吃
月饼属于“三高”食品。晚上人体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变慢,晚上吃月饼会增加肠胃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更不宜晚上吃月饼,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3、月饼不宜当早餐
月饼是高糖食品,对于肠胃不好的人来说,早餐吃月饼可能会一上午都出现胃反酸的情况。
3、无糖月饼也有糖
“无糖月饼”近几年来颇为流行,声称其不含糖分,糖尿病人也可以吃。实际上,“无糖”并非真的无糖,只是商家用果糖、海藻糖等糖源代替了蔗糖,有的则是用木糖醇等人工甜味剂来替代。但是,月饼外皮中的面粉本身就是糖类,月饼馅料也含有糖分,这些都可以转化成葡萄糖,食用后会使血糖快速升高。所以,虽然无糖月饼中不添加蔗糖,但它依然是高脂、高热量食物,不可多吃。
4、糖尿病人不宜吃月饼
月饼中的糖分和油脂含量极高,吃多了会使血糖急剧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要吃月饼。如果确实要吃,建议将月饼分成4块或8块,每次吃一小块就可以,既能品尝美味,又无需担心血糖过快升高。
5、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慎吃月饼
对于高血脂和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吃太多月饼,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血液粘度上升,血流速度变慢,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冠心病,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6、胆囊炎、胆结石病人不宜吃月饼
月饼是极为油腻的食品,其油脂和胆固醇含量相当高,胆囊炎、胆结石病患者食用月饼后会胆囊排出更多的胆汁参与消化,可能引起胆囊急剧收缩,容易导致胆囊内的结石堵塞胆管,从而诱发胆绞痛,还可能导致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的发作。
7、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月饼不易消化,还会胃酸大量分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患者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不可贪多,以免加重病情。
中秋节吃月饼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成为了最常见的一种习俗,那么中秋节吃月饼起源于哪个朝代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最为人所认同的说法,认为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到了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
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中秋月饼起源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乡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人向唐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最早是哪个朝代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那么大家知道月饼最早源自于哪个朝代吗?一起来看看吧!
月饼最早是哪个朝代 篇1
月饼最早是哪个朝代?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东北地区,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在宫廷中,月饼也成为常见食品,如《明实录·神宗实录》里就记载了十次赐给大臣月饼。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块,叠在一起,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月饼的传说故事
月饼雏形——祝捷胡饼
唐初,厥势力强大。在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致使边境民不聊生。于是,唐高祖李渊命大将李靖北征突厥,以安定边境。李靖不负所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李靖大胜而归,唐高祖宴请群臣,分享这胜利的喜悦。当时适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明月当空。宴席上,有胡人进献胡饼祝捷,李渊看到圆圆的胡饼,再抬头仰望天空圆圆的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意思是说,应该邀请月中之神下凡来,和大家一起品尝胡饼的美味。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同品尝祝捷胡饼,一起赏月。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此而来。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夕月”的风俗,“夕月”就是拜月,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在很早的时候,“月饼”的名字并不是“月饼”,其叫法有很多,如“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因为“祝捷胡饼”的故事,的叫法当然是“胡饼”。那么“胡饼”是如何更名为“月饼”的呢?传说这还与杨贵妃有些渊源。
有一年中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花园凉亭一起吃月饼赏月。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词过于俗气,不够文雅,便想改一下名字。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改个什么名字好。这时,杨贵妃抬头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又看看手中同样圆圆的胡饼,便说:“改为‘月饼’可好?”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称赞,说:“好,这个名字好,既贴切又不失风雅,以后就叫它‘月饼’了!” “月饼”一名,由此而来。
其实,这个传说只是传说,与历史不符。史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但是记载之中没有提到“月饼”二字。由此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还不叫“月饼”。
月饼和朱元璋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始于元末明初。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抗元。其中,朱元璋组织的反抗力量最为强大,遍布全国各地。但是,朝廷派重兵把守各路要塞,严密搜查过往行人,传递消息非常困难。
眼看的日期将近,可是还有一些军没有收到的通知,朱元璋很是着急。此时,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命令部属去厨房做一些饼子,把写有“八月十五夜”的纸条藏在饼子里,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军中,通知他们在中秋节晚上。到了中秋节当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朱元璋的军就大获全胜。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以后每年的中秋节,都要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给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成为节日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最早是哪个朝代 篇2
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周朝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京式糕点中有一种太师饼,据老糕点师傅说,这种饼是商朝纣王的太师闻仲发明的。武王伐纣,纣王派太师闻仲率兵抵御,闻仲制作了一种甜味糕饼,作为行军干粮。后来这种饼传到民间,就被叫做太师饼。闻仲也因此被糕点业供奉为祖师。
云南昆明也有叫太师饼的风味小吃,配以一杯热茶食用,大有太师风度。太师饼皮酥,味香,咸甜皆备,而为文人会友的必置佳品。
汉朝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朝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据说,中秋节流行的月饼即由胡饼而来。当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八月十五得胜归来。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将胡人献的祝捷饼分食群臣,此后遂有中秋吃胡饼之俗。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此后遂有中秋吃胡饼之俗。
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尽管此说查无出处,但唐代八月十五有吃饼之俗确有记载。
宋朝
胡饼在宋朝皇室中很流行,称作宫饼,传入民间后,俗称小饼月团
网上有说,苏东坡有《月饼》诗: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应是讹传。
而实际是,苏东坡有《留别廉州张左藏》诗中云:
编灌以豆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是苏东坡在合浦居住时(元符三年7月8月、即1100年),对合浦猪仔饼的咏诵。诗中的编灌就是用一种灌木条编的小猪笼,笼里装着用黑豆做眼睛的猪仔饼,猪仔饼的身上还涂了各种颜色的涂料。有一种包馅儿的面点,还被宋朝吃出了名。当年还是北周大将的宋太祖赵匡胤,率军进攻南唐,在安徽寿县发生激战,因战事不利,劳过度,赵匡胤茶饭不思,是当地一种带馅儿面点救了他。赵匡胤当上后,此面点被称为大救驾。但这些似乎都和现今的月饼有所异。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西苑鹿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乾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南宋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那时的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元朝
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后来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中秋夜,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或许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明朝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月饼,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
清朝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慈禧一向都挺喜欢吃月饼的。不过,因为月饼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认为不雅,于是改名为月菜糕。中秋节,在慈禧执政时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六是送月,这三天都是中秋节。
就按照慈禧所定的三天来过中秋,这是咸丰后,慈禧定下来的至于慈禧自己,自然要比所有人都高等,于是慈禧给自己定的中秋节,总共有五天,就是从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