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绅士文化(英国绅士文化)
本文目录一览:
英国的绅士文化为何能流行于全球?
提起英国,一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他们以一狭小岛国在近代历史上称霸世界的风姿 ,早在十四、十五世纪,英国就大方打出“日不落帝国”的旗号,象征着在这片国土上,太阳永远不会落下。诚然,英国自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舰队”以来,就开始了称霸海上的霸主之路,在经过几个世纪的资本积累后,应运而生的工业革命将春风吹拂过整个英国大地。 英国,注定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英国绅士文化(英国绅士文化)
而巨大的财富积累,带来的自然是本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中皇室的消费又显得尤为重要,至今的英国王室,还是过着优雅体面的生活。 除王室外,贵族同属于英国的上流阶层,并且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后, 为英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内涵。
这一精神财富,就是英国现在举世闻名的绅士风度。 说起绅士,几乎人人个想到的就是英国,在整个欧洲还处于蒙昧黑暗的中世纪时,英国的绅士以 保守、礼貌、尊重女性 等特征构建出了一个和谐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为将来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的转型进程。 可以说英国绅士风度对整个的影响,不亚于我们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一、绅士风度的形成源于英国贵族精神的升华和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
绅士缘起于贵族, 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平民在中世纪时尚且还日夜为温饱问题悬心,顾不上去研究礼仪和与人交际的方法,只有贵族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不需要去担心生存问题,所以处在上层的他们才有精力和资源去研究关于个人品行与守,形成了人人竞相模仿的绅士风度。
在中世纪时期,整个英国还处在等级森严的之中, 贵族和乡绅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与人脉几乎垄断了整个上流阶层。 而商人和平民的地位自然较为低下,也正因为此, 上层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也就很容易成为下层人们学习、模仿的范本,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下层人们价值观的塑造。 而贵族阶层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英国人很早就有了英雄崇拜,所以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就成为英国人英雄主义情结产生的基础,而英雄主义中有着强烈的主人公精神和自主意识,所以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追求自由和的传统。 在这样贵族精神的指引下,许多下层的商人和平民们开始通过不断奋斗和创新来积极参与事务,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提高地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他们也就构成了的中间阶层。 靠着传统的家族世袭来占有财富和地位逐渐变成落伍的行为,积极进取成为的主流风气,这种新鲜的观念形成了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与原有的贵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后来绅士风度的基础。
久而久之, 这种绅士风度就成为了贵族和中间阶层规范并约束自己行为的信条,在贵族精神中所提到的优雅、从容和享受生活的形象,就逐渐成为人们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因此在传统的贵族精神和新兴的中间阶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的熏陶之下,绅士文化更加鲜明,也逐渐在英国流行开来。
二、绅士风度的含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如今我们提到的绅士风度,是指出身高贵、具有骑士精神(也就是贵族精神)且拥有一定地产的男士日常行事的风格。 可见绅士的群体一般都是固定的,即贵族和骑士,但若说到绅士风度的含义演变,如果仔细查阅英国的史书就不难发现, 早期的绅士的形成,和风度无关,和品行无关,只和金钱、名望与地位挂钩。 绅士这一名词,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在英国诗人乔叟的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次出现了“绅士”一词,其最初含义便是一个好的名声, 直到几年以后,乔叟才在他的另一著 作《玫瑰的浪漫》中为“绅士”增添了新的含义“他是一个绅士,因为他长期像绅士那样行事”, 可见从《玫瑰的浪漫》问世开始,人们在传统的观念中就把处事风格也划入了绅士一类,绅士不再是一个名词,还成为了一个动词。早在十三世纪, “绅士”的内涵还只是勇敢和忠贞,还未完全从贵族精神中脱离出来,其影响的主要范围也还只停留在贵族群体之中,反映的不是普通人群的愿望。
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亨利八世在位时,曾经将盾徽授予给贵族和绅士,而一些富有的商业中产阶层通过购买大量的地产也开始跻身上流,接受国王的授予,并且成为绅士群体中的一员。 因此绅士的含义中也就开始有一些新鲜的因素, 如土地和财富,以及个人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在从事律师或教父等工作的过程中,也开始积累了一些名望,地位逐渐提高。
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的发展,资产阶级也逐渐加入到绅士的队伍之中。而原来的忠诚和热情已经不再适应的发展,反倒被人们嫌弃,因此代表资产阶级的果敢、冒险和创新成为绅士风度的主流。发 展到十九世纪,这些传统的绅士内涵土崩瓦解,国王和贵族所拥有的权力下降,所以不管地位和财富状况如何,只要具有绅士行为的人,就都可以成为绅士了。 在经过这些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绅士风度就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 逐渐渗透进英国人的日常交际和品格教养之中。
现在的绅士风度已经不要求男士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财产,也对外表的美丑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日常行为符合绅士行为, 具有谦让、谦逊、真诚懂礼、幽默等性格特点就可以成为绅士,而他的这些美好品行也就成为我们经常夸赞的绅士风度。
三 、 英国的绅士文化在本国有着非常完善的培养机制。
作为英国本土形成的民族思想文化,绅士风度以其广泛性和优越性对整个世界具有普世作用,这一点在教育领域和人际交往关系方面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绅士风度中的优雅和懂礼貌的完美品格,对于人格的塑造和人际的交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绅士风度就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它不可避免的消极意义, 在注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绅士风度开始逐渐转变为墨守成规、原地踏步、缺乏进取和创新意识的趋向。 尽管如此, 绅士风度的意义还是利大于弊的。
从积极意义来看,受绅士风度影响的是在教育领域,而教育,又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绅士风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这也就影响了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是,不管方式如何变化,主要目标都是不变的。英国的学校教育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人格,开拓和探索精神,并且永远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这也是绅士风度的内核。
英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这种绅士风度的指引下,制定出一系列培养学生的方针和政策。比如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封闭化的寄宿制管理,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的精神。开展不同种类的社团活动,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并且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感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赛事,并鼓励学生参加,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更难能可贵的是,英国的学校教育还注重开展各种户外活动,来对学生的体能和礼仪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其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形成淡然优雅的绅士风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绅士风度已成为英国部分学校人才培养的,也是其教育文化的特色部分。
而除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绅士风度也成为了培养一个孩子将来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尺度,礼貌和优雅成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准则,许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注重培养其在餐桌及社交等各方面的礼仪。 在现在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祖父母喂孙儿吃饭的场景,虽然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在某些程度上,还是限制了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而这样的场景在英国几乎是不会出现的,英国父母在孩子能够进食的时候就已经放手让他们自己吃饭了,如果不小心把桌面弄,英国父母首先也是要求孩子道歉,并且由孩子自己处理干净, 以此来自小培养孩子的感与担当。
英国的父母也很少娇宠孩子,他们非常鼓励孩子积极的参与实践,体验不同阶层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会有意识的创造一些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以此让孩子形成勇于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英国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形成自信的人格魅力。
四、英国的绅士风度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绅士风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
从积极的角度看,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绅士风度,见证了英国几个世纪的兴衰,所以在它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闪耀着现代化生活的理性。 在个人品格的培养方面,绅士风度的意识要求人们具有 谈吐优雅,尊重女性的个人品格 ,也就是说不管对方的年纪大小,学历相貌如何,只要对方是女性,那么就要给予彼此一定的尊重和照顾。在社交和为人处事方面, 由于英国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过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在文学哲学以及教育等多方面都渗透了绅士风度,因此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具有爱国热情,坚定热忱,与人交往时也充满了体贴和信任。 这些处世准则都对于我们现代中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质,绅士风度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由 于绅士风度中提倡的是优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大多数人都将研究的重点, 放在了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但是对文科的重视,必然就会导致对理科的轻视,因此造成了很多理科或工科的科研无人问津。
在学术界体现在,工科或理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大量减少,在就业方面就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选择文职类的工作, 比如律师,学家,文员等,而像建筑师和生物学家等方面的职业却缺少大量的人才,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整个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绅士风度发展到的后期,由于成长到一定阶段, 因此开始呈现出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的趋向。 这一趋势相对于的发展是起着非常大的阻碍作用的, 因为这会使得的大部分阶层,都丧失对新生事物的敏锐的察觉能力,和缺乏创新能力,而创新恰好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石。
因此绅士风度虽然对于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注意正确的。 对于绅士文化的研究和反思,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反思之上,就像绅士风度,虽然成为展现英国对外文化的一张有名的名片,但是,却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那么放到我们的任何文化当中都是这样的,任何文化都是需要人们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就是要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过程中,取缔曾经不好的,并且发扬即积极的一方面。
所谓英国绅士的概念,重要的也许不是一些表面的细节。当然,它更不是每当我向一位新结识的朋友说出自己的国籍或出生之地时,对方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惊呼“噢,您一定是位绅士”那么简单(女士似乎比男士更容易联想到这一点)。因此,在分析新兴的中产阶层及其价值观之前,很有必要花点篇幅讨论英国绅士的今天以及他们形成的历史。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绅士”一词的内涵。
美国的《韦氏在线大辞典》(Merriam-Webster Online)中,对于“绅士”一词作出了四种较为详尽的解释,即指“出身高贵的男士”、“拥有田产的贵族男士”、“出身高贵又有骑士风度的男士”、“无需为生活劳碌奔波的闲汉”等。事实上,与现代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一样,“绅士”一词也源自拉丁语,而拉丁语的拼写是“gentilis”,意指属于某一家族的男士。
多少个世纪以来,英语中的“绅士”一词及其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斯蒂威尔曾指出: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当时,国王亨利五世(1387—1422年)颁布了这样一道法规:在上诉或控告的过程中,都需要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在骑士和男爵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那些有头衔的兄弟姐妹们。
大约与此同时,“绅士”一词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诗人杰弗里·乔叟最为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一则于1386年从法文翻译过来的道德故事《梅里白的故事》(Meliboeus)。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绅士一词的最初含义,以及维持好名声的重要性:“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做事的人,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作是绅士”。几年以后,在乔叟的另外一本译自法文的作品《玫瑰的浪漫》(The Romance of the Rose)中,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有趣的定义:“他是一个绅士(gentil),因为他长期像绅士(gentilman)那样行事”。
这一时期,我们能比较准确地知道绅士的数量。因为地位高的绅士必须佩戴盾形徽章以证明其血统。
亨利八世时期(14年到1547年在位,他以拥有六位妻子而在英国),允许四类男士佩戴盾徽,他们分别是peers(即贵族,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knights(即骑士,介绍他们时,可以用“Sir”称呼),esquires(即先生,他们人数众多,原本是骑士的助手,先辈往往也是骑士),gentlemen(即绅士)。不过,容易引起混乱的是,“gentlemen”(绅士)也可以用来指称上述所有四类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层人士和贵族。他们几乎都很富有,其中大部分人都想方设法获取新的财富。当亨利国王与罗马教廷决裂时,原本属于教会的土地被没收,成为国王的财产。新兴阶层通过购买这些原本属于教会的土地很快就变得受人尊敬,地位相对较低的绅士抓住这一机会提高他们的历史地位,商业中产阶层也意识到他们可以藉此成为一个有领地的绅士。虽然这些人无法成为有世袭爵位的贵族,但只要他们通过购买土地证明了自己是受人尊重的名门望族,有着优良的家族传承,就能标榜自己是绅士。
到了16世纪,绅士的定义中开始包含一些新的因素,如土地、财富及个人追求,更接近于现代的、非军事的绅士概念。一方面,一批新涌现的知识阶层人士被看作绅士,他们从事法律或宗教工作,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或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成为成功的商人;另一方面,关于绅士不该做什么的思想也开始逐渐扩散。按照当代作家约翰·布朗特的说法,那就是“他们不应该去耕田、养牲畜,也不应该做买卖”。耕田、养牲畜、做买卖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可见,所谓新英国绅士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他们不工作,也不应该工作。
到18世纪,绅士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1710年,爱尔兰作家、家理查德·斯蒂尔在当时的Tatler杂志上撰文写道:“朝臣、商人以及学者都应该有权拥有绅士称号,绅士的称号从来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是取决于他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19世纪绅士的内涵——绅士是有职业的人,他们服务于城市和——的起源。
17世纪的内战,标志着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转变,从中世纪晚期过渡到现代早期。随着查理斯二世的登基,英国的君主制又复辟了,传统势力又重新夺回了控制权,其中的大部分人在18世纪成为了贵族阶层,被描绘为农业时期的准资产阶级精英。这些新的精英的出现,使得英国进入了“上流”(polite society),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内战所引发的创伤和张力。在上流,不同等级的人之间能够没有约束地进行对话。无论是商人与贵族之间,还是小店店主与乡村绅士之间,都不存在先前几个世纪因为地位与宗教信仰不同所造成的障碍。“上流”代表了比17世纪更为伟大的凝聚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上流”及其机构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得到了发展,绅士开始扮演关键角色。
1832年,国会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投票权、重新分配议会席位的改革法案,在其后将近150年的时间里,这一法案次对规定选举特权的法规提出了挑战。用历史学家大卫·坎纳迪内(Did Cannadine)的话来说,就是这项法案确立了“中产阶层已经代替了贵族阶层,成为的统治阶级,确定无疑地、稳定地控制了19世纪的经济、以及意识形态,正如土地所有者在18世纪所拥有的统治权一样”。
19世纪以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血统、所佩戴的徽章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是绅士,而是根据他的行为举止,与今天的界定非常相近。绅士的这个新定义很快风靡全球,它鲜明反映了19世纪英国即人们常说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至1901年在位,六七十年间大英帝国臻至极盛:工业发展,经济进步,而新兴的绅士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文学作品、电影和漫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拎一把雨伞的绅士形象。
19世纪后半期,英国绅士逐渐开始走向衰落。
以上就是英国绅士的简短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绅士的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英国人的内心,它也可以解释过去数百年来英国文化的力量与适应能力。其实,在诸如衣着打扮、休闲活动等外在因素下,还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源自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又经过了19世纪煊赫一时的大英帝国文化的洗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的剧烈变化,更好地把握新富们在面对诸如财富、新的生活方式等诸多问题时的态度,也更能理解他们多么需要一种全新的道德和生活规范。
选自爱德华·伯曼《像绅士一样生活》
分类: 民生 >> 其他话题
解析:
绅士风度是西方公众,特别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
基本礼仪规范。经要求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
优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一、英国传统的绅士风度
(一)服装穿着上的合适得体。一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二要适合
所在的场合。
(二)性格内向、幽默的交方式
(三)女士代先的礼仪原则。
在英国,女性接受男性的尊重,男性的保护,是天经地义的
礼仪传统。为此,英国内政部曾向男子发出“十诫公告”。
二、现代意义上的绅士风度
(一)讲究仪容和服装整洁。男士切忌粗俗邋遢,女士不能轻浮
俗艳。
(二)言行举止彬彬有礼,文雅大方。
在交际中,作介绍时,西方的习惯是先将男的介绍给女
的,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不能
颠倒顺序,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
(三)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不做任何越礼之事
文明用语,是绅士风度的一种礼貌表现。“请”、“您”、
“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些文明用语表现一个人
的教养和风度。
因为英国在18世纪的时候疯狂进行殖民统治,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正是由于英国的势力范围比较广,所以他们的文化才被推广到了很多。
英国的绅士风度包括哪些?
提起英国,一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他们以一狭小岛国在近代历史上称霸世界的风姿 ,早在十四、十五世纪,英国就大方打出“日不落帝国”的旗号,象征着在这片国土上,太阳永远不会落下。诚然,英国自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舰队”以来,就开始了称霸海上的霸主之路,在经过几个世纪的资本积累后,应运而生的工业革命将春风吹拂过整个英国大地。 英国,注定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而巨大的财富积累,带来的自然是本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中皇室的消费又显得尤为重要,至今的英国王室,还是过着优雅体面的生活。 除王室外,贵族同属于英国的上流阶层,并且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后, 为英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内涵。
这一精神财富,就是英国现在举世闻名的绅士风度。 说起绅士,几乎人人个想到的就是英国,在整个欧洲还处于蒙昧黑暗的中世纪时,英国的绅士以 保守、礼貌、尊重女性 等特征构建出了一个和谐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为将来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的转型进程。 可以说英国绅士风度对整个的影响,不亚于我们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一、绅士风度的形成源于英国贵族精神的升华和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
绅士缘起于贵族, 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平民在中世纪时尚且还日夜为温饱问题悬心,顾不上去研究礼仪和与人交际的方法,只有贵族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不需要去担心生存问题,所以处在上层的他们才有精力和资源去研究关于个人品行与守,形成了人人竞相模仿的绅士风度。
在中世纪时期,整个英国还处在等级森严的之中, 贵族和乡绅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与人脉几乎垄断了整个上流阶层。 而商人和平民的地位自然较为低下,也正因为此, 上层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也就很容易成为下层人们学习、模仿的范本,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下层人们价值观的塑造。 而贵族阶层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英国人很早就有了英雄崇拜,所以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就成为英国人英雄主义情结产生的基础,而英雄主义中有着强烈的主人公精神和自主意识,所以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追求自由和的传统。 在这样贵族精神的指引下,许多下层的商人和平民们开始通过不断奋斗和创新来积极参与事务,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提高地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他们也就构成了的中间阶层。 靠着传统的家族世袭来占有财富和地位逐渐变成落伍的行为,积极进取成为的主流风气,这种新鲜的观念形成了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与原有的贵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后来绅士风度的基础。
久而久之, 这种绅士风度就成为了贵族和中间阶层规范并约束自己行为的信条,在贵族精神中所提到的优雅、从容和享受生活的形象,就逐渐成为人们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因此在传统的贵族精神和新兴的中间阶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的熏陶之下,绅士文化更加鲜明,也逐渐在英国流行开来。
二、绅士风度的含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如今我们提到的绅士风度,是指出身高贵、具有骑士精神(也就是贵族精神)且拥有一定地产的男士日常行事的风格。 可见绅士的群体一般都是固定的,即贵族和骑士,但若说到绅士风度的含义演变,如果仔细查阅英国的史书就不难发现, 早期的绅士的形成,和风度无关,和品行无关,只和金钱、名望与地位挂钩。 绅士这一名词,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在英国诗人乔叟的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次出现了“绅士”一词,其最初含义便是一个好的名声, 直到几年以后,乔叟才在他的另一著 作《玫瑰的浪漫》中为“绅士”增添了新的含义“他是一个绅士,因为他长期像绅士那样行事”, 可见从《玫瑰的浪漫》问世开始,人们在传统的观念中就把处事风格也划入了绅士一类,绅士不再是一个名词,还成为了一个动词。早在十三世纪, “绅士”的内涵还只是勇敢和忠贞,还未完全从贵族精神中脱离出来,其影响的主要范围也还只停留在贵族群体之中,反映的不是普通人群的愿望。
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亨利八世在位时,曾经将盾徽授予给贵族和绅士,而一些富有的商业中产阶层通过购买大量的地产也开始跻身上流,接受国王的授予,并且成为绅士群体中的一员。 因此绅士的含义中也就开始有一些新鲜的因素, 如土地和财富,以及个人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在从事律师或教父等工作的过程中,也开始积累了一些名望,地位逐渐提高。
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的发展,资产阶级也逐渐加入到绅士的队伍之中。而原来的忠诚和热情已经不再适应的发展,反倒被人们嫌弃,因此代表资产阶级的果敢、冒险和创新成为绅士风度的主流。发 展到十九世纪,这些传统的绅士内涵土崩瓦解,国王和贵族所拥有的权力下降,所以不管地位和财富状况如何,只要具有绅士行为的人,就都可以成为绅士了。 在经过这些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绅士风度就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 逐渐渗透进英国人的日常交际和品格教养之中。
现在的绅士风度已经不要求男士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财产,也对外表的美丑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日常行为符合绅士行为, 具有谦让、谦逊、真诚懂礼、幽默等性格特点就可以成为绅士,而他的这些美好品行也就成为我们经常夸赞的绅士风度。
三 、 英国的绅士文化在本国有着非常完善的培养机制。
作为英国本土形成的民族思想文化,绅士风度以其广泛性和优越性对整个世界具有普世作用,这一点在教育领域和人际交往关系方面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绅士风度中的优雅和懂礼貌的完美品格,对于人格的塑造和人际的交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绅士风度就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它不可避免的消极意义, 在注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绅士风度开始逐渐转变为墨守成规、原地踏步、缺乏进取和创新意识的趋向。 尽管如此, 绅士风度的意义还是利大于弊的。
从积极意义来看,受绅士风度影响的是在教育领域,而教育,又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绅士风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这也就影响了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是,不管方式如何变化,主要目标都是不变的。英国的学校教育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人格,开拓和探索精神,并且永远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这也是绅士风度的内核。
英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这种绅士风度的指引下,制定出一系列培养学生的方针和政策。比如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封闭化的寄宿制管理,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的精神。开展不同种类的社团活动,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并且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感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赛事,并鼓励学生参加,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更难能可贵的是,英国的学校教育还注重开展各种户外活动,来对学生的体能和礼仪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其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形成淡然优雅的绅士风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绅士风度已成为英国部分学校人才培养的,也是其教育文化的特色部分。
而除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绅士风度也成为了培养一个孩子将来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尺度,礼貌和优雅成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准则,许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注重培养其在餐桌及社交等各方面的礼仪。 在现在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祖父母喂孙儿吃饭的场景,虽然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在某些程度上,还是限制了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而这样的场景在英国几乎是不会出现的,英国父母在孩子能够进食的时候就已经放手让他们自己吃饭了,如果不小心把桌面弄,英国父母首先也是要求孩子道歉,并且由孩子自己处理干净, 以此来自小培养孩子的感与担当。
英国的父母也很少娇宠孩子,他们非常鼓励孩子积极的参与实践,体验不同阶层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会有意识的创造一些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以此让孩子形成勇于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英国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形成自信的人格魅力。
四、英国的绅士风度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绅士风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
从积极的角度看,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绅士风度,见证了英国几个世纪的兴衰,所以在它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闪耀着现代化生活的理性。 在个人品格的培养方面,绅士风度的意识要求人们具有 谈吐优雅,尊重女性的个人品格 ,也就是说不管对方的年纪大小,学历相貌如何,只要对方是女性,那么就要给予彼此一定的尊重和照顾。在社交和为人处事方面, 由于英国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过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在文学哲学以及教育等多方面都渗透了绅士风度,因此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具有爱国热情,坚定热忱,与人交往时也充满了体贴和信任。 这些处世准则都对于我们现代中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质,绅士风度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由 于绅士风度中提倡的是优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大多数人都将研究的重点, 放在了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但是对文科的重视,必然就会导致对理科的轻视,因此造成了很多理科或工科的科研无人问津。
在学术界体现在,工科或理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大量减少,在就业方面就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选择文职类的工作, 比如律师,学家,文员等,而像建筑师和生物学家等方面的职业却缺少大量的人才,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整个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绅士风度发展到的后期,由于成长到一定阶段, 因此开始呈现出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的趋向。 这一趋势相对于的发展是起着非常大的阻碍作用的, 因为这会使得的大部分阶层,都丧失对新生事物的敏锐的察觉能力,和缺乏创新能力,而创新恰好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石。
因此绅士风度虽然对于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注意正确的。 对于绅士文化的研究和反思,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反思之上,就像绅士风度,虽然成为展现英国对外文化的一张有名的名片,但是,却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那么放到我们的任何文化当中都是这样的,任何文化都是需要人们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就是要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过程中,取缔曾经不好的,并且发扬即积极的一方面。
所谓英国绅士的概念,重要的也许不是一些表面的细节。当然,它更不是每当我向一位新结识的朋友说出自己的国籍或出生之地时,对方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惊呼“噢,您一定是位绅士”那么简单(女士似乎比男士更容易联想到这一点)。因此,在分析新兴的中产阶层及其价值观之前,很有必要花点篇幅讨论英国绅士的今天以及他们形成的历史。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绅士”一词的内涵。
美国的《韦氏在线大辞典》(Merriam-Webster Online)中,对于“绅士”一词作出了四种较为详尽的解释,即指“出身高贵的男士”、“拥有田产的贵族男士”、“出身高贵又有骑士风度的男士”、“无需为生活劳碌奔波的闲汉”等。事实上,与现代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一样,“绅士”一词也源自拉丁语,而拉丁语的拼写是“gentilis”,意指属于某一家族的男士。
多少个世纪以来,英语中的“绅士”一词及其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斯蒂威尔曾指出: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当时,国王亨利五世(1387—1422年)颁布了这样一道法规:在上诉或控告的过程中,都需要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在骑士和男爵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那些有头衔的兄弟姐妹们。
大约与此同时,“绅士”一词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诗人杰弗里·乔叟最为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一则于1386年从法文翻译过来的道德故事《梅里白的故事》(Meliboeus)。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绅士一词的最初含义,以及维持好名声的重要性:“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做事的人,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作是绅士”。几年以后,在乔叟的另外一本译自法文的作品《玫瑰的浪漫》(The Romance of the Rose)中,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有趣的定义:“他是一个绅士(gentil),因为他长期像绅士(gentilman)那样行事”。
这一时期,我们能比较准确地知道绅士的数量。因为地位高的绅士必须佩戴盾形徽章以证明其血统。
亨利八世时期(14年到1547年在位,他以拥有六位妻子而在英国),允许四类男士佩戴盾徽,他们分别是peers(即贵族,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knights(即骑士,介绍他们时,可以用“Sir”称呼),esquires(即先生,他们人数众多,原本是骑士的助手,先辈往往也是骑士),gentlemen(即绅士)。不过,容易引起混乱的是,“gentlemen”(绅士)也可以用来指称上述所有四类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层人士和贵族。他们几乎都很富有,其中大部分人都想方设法获取新的财富。当亨利国王与罗马教廷决裂时,原本属于教会的土地被没收,成为国王的财产。新兴阶层通过购买这些原本属于教会的土地很快就变得受人尊敬,地位相对较低的绅士抓住这一机会提高他们的历史地位,商业中产阶层也意识到他们可以藉此成为一个有领地的绅士。虽然这些人无法成为有世袭爵位的贵族,但只要他们通过购买土地证明了自己是受人尊重的名门望族,有着优良的家族传承,就能标榜自己是绅士。
到了16世纪,绅士的定义中开始包含一些新的因素,如土地、财富及个人追求,更接近于现代的、非军事的绅士概念。一方面,一批新涌现的知识阶层人士被看作绅士,他们从事法律或宗教工作,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或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成为成功的商人;另一方面,关于绅士不该做什么的思想也开始逐渐扩散。按照当代作家约翰·布朗特的说法,那就是“他们不应该去耕田、养牲畜,也不应该做买卖”。耕田、养牲畜、做买卖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可见,所谓新英国绅士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他们不工作,也不应该工作。
到18世纪,绅士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1710年,爱尔兰作家、家理查德·斯蒂尔在当时的Tatler杂志上撰文写道:“朝臣、商人以及学者都应该有权拥有绅士称号,绅士的称号从来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是取决于他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19世纪绅士的内涵——绅士是有职业的人,他们服务于城市和——的起源。
17世纪的内战,标志着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转变,从中世纪晚期过渡到现代早期。随着查理斯二世的登基,英国的君主制又复辟了,传统势力又重新夺回了控制权,其中的大部分人在18世纪成为了贵族阶层,被描绘为农业时期的准资产阶级精英。这些新的精英的出现,使得英国进入了“上流”(polite society),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内战所引发的创伤和张力。在上流,不同等级的人之间能够没有约束地进行对话。无论是商人与贵族之间,还是小店店主与乡村绅士之间,都不存在先前几个世纪因为地位与宗教信仰不同所造成的障碍。“上流”代表了比17世纪更为伟大的凝聚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上流”及其机构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得到了发展,绅士开始扮演关键角色。
1832年,国会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投票权、重新分配议会席位的改革法案,在其后将近150年的时间里,这一法案次对规定选举特权的法规提出了挑战。用历史学家大卫·坎纳迪内(Did Cannadine)的话来说,就是这项法案确立了“中产阶层已经代替了贵族阶层,成为的统治阶级,确定无疑地、稳定地控制了19世纪的经济、以及意识形态,正如土地所有者在18世纪所拥有的统治权一样”。
19世纪以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血统、所佩戴的徽章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是绅士,而是根据他的行为举止,与今天的界定非常相近。绅士的这个新定义很快风靡全球,它鲜明反映了19世纪英国即人们常说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至1901年在位,六七十年间大英帝国臻至极盛:工业发展,经济进步,而新兴的绅士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文学作品、电影和漫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拎一把雨伞的绅士形象。
19世纪后半期,英国绅士逐渐开始走向衰落。
以上就是英国绅士的简短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绅士的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英国人的内心,它也可以解释过去数百年来英国文化的力量与适应能力。其实,在诸如衣着打扮、休闲活动等外在因素下,还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源自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又经过了19世纪煊赫一时的大英帝国文化的洗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的剧烈变化,更好地把握新富们在面对诸如财富、新的生活方式等诸多问题时的态度,也更能理解他们多么需要一种全新的道德和生活规范。
选自爱德华·伯曼《像绅士一样生活》
分类: 民生 >> 其他话题
解析:
绅士风度是西方公众,特别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
基本礼仪规范。经要求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
优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一、英国传统的绅士风度
(一)服装穿着上的合适得体。一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二要适合
所在的场合。
(二)性格内向、幽默的交方式
(三)女士代先的礼仪原则。
在英国,女性接受男性的尊重,男性的保护,是天经地义的
礼仪传统。为此,英国内政部曾向男子发出“十诫公告”。
二、现代意义上的绅士风度
(一)讲究仪容和服装整洁。男士切忌粗俗邋遢,女士不能轻浮
俗艳。
(二)言行举止彬彬有礼,文雅大方。
在交际中,作介绍时,西方的习惯是先将男的介绍给女
的,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不能
颠倒顺序,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
(三)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不做任何越礼之事
文明用语,是绅士风度的一种礼貌表现。“请”、“您”、
“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些文明用语表现一个人
的教养和风度。
英国绅士文化从何而来
提起英国,一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他们以一狭小岛国在近代历史上称霸世界的风姿 ,早在十四、十五世纪,英国就大方打出“日不落帝国”的旗号,象征着在这片国土上,太阳永远不会落下。诚然,英国自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舰队”以来,就开始了称霸海上的霸主之路,在经过几个世纪的资本积累后,应运而生的工业革命将春风吹拂过整个英国大地。 英国,注定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而巨大的财富积累,带来的自然是本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中皇室的消费又显得尤为重要,至今的英国王室,还是过着优雅体面的生活。 除王室外,贵族同属于英国的上流阶层,并且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后, 为英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内涵。
这一精神财富,就是英国现在举世闻名的绅士风度。 说起绅士,几乎人人个想到的就是英国,在整个欧洲还处于蒙昧黑暗的中世纪时,英国的绅士以 保守、礼貌、尊重女性 等特征构建出了一个和谐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为将来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的转型进程。 可以说英国绅士风度对整个的影响,不亚于我们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一、绅士风度的形成源于英国贵族精神的升华和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
绅士缘起于贵族, 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平民在中世纪时尚且还日夜为温饱问题悬心,顾不上去研究礼仪和与人交际的方法,只有贵族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不需要去担心生存问题,所以处在上层的他们才有精力和资源去研究关于个人品行与守,形成了人人竞相模仿的绅士风度。
在中世纪时期,整个英国还处在等级森严的之中, 贵族和乡绅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与人脉几乎垄断了整个上流阶层。 而商人和平民的地位自然较为低下,也正因为此, 上层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也就很容易成为下层人们学习、模仿的范本,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下层人们价值观的塑造。 而贵族阶层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英国人很早就有了英雄崇拜,所以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就成为英国人英雄主义情结产生的基础,而英雄主义中有着强烈的主人公精神和自主意识,所以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追求自由和的传统。 在这样贵族精神的指引下,许多下层的商人和平民们开始通过不断奋斗和创新来积极参与事务,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提高地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他们也就构成了的中间阶层。 靠着传统的家族世袭来占有财富和地位逐渐变成落伍的行为,积极进取成为的主流风气,这种新鲜的观念形成了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与原有的贵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后来绅士风度的基础。
久而久之, 这种绅士风度就成为了贵族和中间阶层规范并约束自己行为的信条,在贵族精神中所提到的优雅、从容和享受生活的形象,就逐渐成为人们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因此在传统的贵族精神和新兴的中间阶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的熏陶之下,绅士文化更加鲜明,也逐渐在英国流行开来。
二、绅士风度的含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如今我们提到的绅士风度,是指出身高贵、具有骑士精神(也就是贵族精神)且拥有一定地产的男士日常行事的风格。 可见绅士的群体一般都是固定的,即贵族和骑士,但若说到绅士风度的含义演变,如果仔细查阅英国的史书就不难发现, 早期的绅士的形成,和风度无关,和品行无关,只和金钱、名望与地位挂钩。 绅士这一名词,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在英国诗人乔叟的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次出现了“绅士”一词,其最初含义便是一个好的名声, 直到几年以后,乔叟才在他的另一著 作《玫瑰的浪漫》中为“绅士”增添了新的含义“他是一个绅士,因为他长期像绅士那样行事”, 可见从《玫瑰的浪漫》问世开始,人们在传统的观念中就把处事风格也划入了绅士一类,绅士不再是一个名词,还成为了一个动词。早在十三世纪, “绅士”的内涵还只是勇敢和忠贞,还未完全从贵族精神中脱离出来,其影响的主要范围也还只停留在贵族群体之中,反映的不是普通人群的愿望。
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亨利八世在位时,曾经将盾徽授予给贵族和绅士,而一些富有的商业中产阶层通过购买大量的地产也开始跻身上流,接受国王的授予,并且成为绅士群体中的一员。 因此绅士的含义中也就开始有一些新鲜的因素, 如土地和财富,以及个人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在从事律师或教父等工作的过程中,也开始积累了一些名望,地位逐渐提高。
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的发展,资产阶级也逐渐加入到绅士的队伍之中。而原来的忠诚和热情已经不再适应的发展,反倒被人们嫌弃,因此代表资产阶级的果敢、冒险和创新成为绅士风度的主流。发 展到十九世纪,这些传统的绅士内涵土崩瓦解,国王和贵族所拥有的权力下降,所以不管地位和财富状况如何,只要具有绅士行为的人,就都可以成为绅士了。 在经过这些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绅士风度就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 逐渐渗透进英国人的日常交际和品格教养之中。
现在的绅士风度已经不要求男士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财产,也对外表的美丑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日常行为符合绅士行为, 具有谦让、谦逊、真诚懂礼、幽默等性格特点就可以成为绅士,而他的这些美好品行也就成为我们经常夸赞的绅士风度。
三 、 英国的绅士文化在本国有着非常完善的培养机制。
作为英国本土形成的民族思想文化,绅士风度以其广泛性和优越性对整个世界具有普世作用,这一点在教育领域和人际交往关系方面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绅士风度中的优雅和懂礼貌的完美品格,对于人格的塑造和人际的交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绅士风度就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它不可避免的消极意义, 在注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绅士风度开始逐渐转变为墨守成规、原地踏步、缺乏进取和创新意识的趋向。 尽管如此, 绅士风度的意义还是利大于弊的。
从积极意义来看,受绅士风度影响的是在教育领域,而教育,又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绅士风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这也就影响了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是,不管方式如何变化,主要目标都是不变的。英国的学校教育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人格,开拓和探索精神,并且永远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这也是绅士风度的内核。
英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这种绅士风度的指引下,制定出一系列培养学生的方针和政策。比如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封闭化的寄宿制管理,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的精神。开展不同种类的社团活动,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并且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感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赛事,并鼓励学生参加,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更难能可贵的是,英国的学校教育还注重开展各种户外活动,来对学生的体能和礼仪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其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形成淡然优雅的绅士风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绅士风度已成为英国部分学校人才培养的,也是其教育文化的特色部分。
而除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绅士风度也成为了培养一个孩子将来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尺度,礼貌和优雅成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准则,许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注重培养其在餐桌及社交等各方面的礼仪。 在现在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祖父母喂孙儿吃饭的场景,虽然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在某些程度上,还是限制了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而这样的场景在英国几乎是不会出现的,英国父母在孩子能够进食的时候就已经放手让他们自己吃饭了,如果不小心把桌面弄,英国父母首先也是要求孩子道歉,并且由孩子自己处理干净, 以此来自小培养孩子的感与担当。
英国的父母也很少娇宠孩子,他们非常鼓励孩子积极的参与实践,体验不同阶层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会有意识的创造一些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以此让孩子形成勇于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英国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形成自信的人格魅力。
四、英国的绅士风度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绅士风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
从积极的角度看,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绅士风度,见证了英国几个世纪的兴衰,所以在它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闪耀着现代化生活的理性。 在个人品格的培养方面,绅士风度的意识要求人们具有 谈吐优雅,尊重女性的个人品格 ,也就是说不管对方的年纪大小,学历相貌如何,只要对方是女性,那么就要给予彼此一定的尊重和照顾。在社交和为人处事方面, 由于英国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过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在文学哲学以及教育等多方面都渗透了绅士风度,因此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具有爱国热情,坚定热忱,与人交往时也充满了体贴和信任。 这些处世准则都对于我们现代中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质,绅士风度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由 于绅士风度中提倡的是优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大多数人都将研究的重点, 放在了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但是对文科的重视,必然就会导致对理科的轻视,因此造成了很多理科或工科的科研无人问津。
在学术界体现在,工科或理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大量减少,在就业方面就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选择文职类的工作, 比如律师,学家,文员等,而像建筑师和生物学家等方面的职业却缺少大量的人才,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整个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绅士风度发展到的后期,由于成长到一定阶段, 因此开始呈现出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的趋向。 这一趋势相对于的发展是起着非常大的阻碍作用的, 因为这会使得的大部分阶层,都丧失对新生事物的敏锐的察觉能力,和缺乏创新能力,而创新恰好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石。
因此绅士风度虽然对于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注意正确的。 对于绅士文化的研究和反思,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反思之上,就像绅士风度,虽然成为展现英国对外文化的一张有名的名片,但是,却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那么放到我们的任何文化当中都是这样的,任何文化都是需要人们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就是要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过程中,取缔曾经不好的,并且发扬即积极的一方面。
所谓英国绅士的概念,重要的也许不是一些表面的细节。当然,它更不是每当我向一位新结识的朋友说出自己的国籍或出生之地时,对方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惊呼“噢,您一定是位绅士”那么简单(女士似乎比男士更容易联想到这一点)。因此,在分析新兴的中产阶层及其价值观之前,很有必要花点篇幅讨论英国绅士的今天以及他们形成的历史。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绅士”一词的内涵。
美国的《韦氏在线大辞典》(Merriam-Webster Online)中,对于“绅士”一词作出了四种较为详尽的解释,即指“出身高贵的男士”、“拥有田产的贵族男士”、“出身高贵又有骑士风度的男士”、“无需为生活劳碌奔波的闲汉”等。事实上,与现代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一样,“绅士”一词也源自拉丁语,而拉丁语的拼写是“gentilis”,意指属于某一家族的男士。
多少个世纪以来,英语中的“绅士”一词及其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斯蒂威尔曾指出: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当时,国王亨利五世(1387—1422年)颁布了这样一道法规:在上诉或控告的过程中,都需要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在骑士和男爵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那些有头衔的兄弟姐妹们。
大约与此同时,“绅士”一词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诗人杰弗里·乔叟最为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一则于1386年从法文翻译过来的道德故事《梅里白的故事》(Meliboeus)。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绅士一词的最初含义,以及维持好名声的重要性:“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做事的人,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作是绅士”。几年以后,在乔叟的另外一本译自法文的作品《玫瑰的浪漫》(The Romance of the Rose)中,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有趣的定义:“他是一个绅士(gentil),因为他长期像绅士(gentilman)那样行事”。
这一时期,我们能比较准确地知道绅士的数量。因为地位高的绅士必须佩戴盾形徽章以证明其血统。
亨利八世时期(14年到1547年在位,他以拥有六位妻子而在英国),允许四类男士佩戴盾徽,他们分别是peers(即贵族,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knights(即骑士,介绍他们时,可以用“Sir”称呼),esquires(即先生,他们人数众多,原本是骑士的助手,先辈往往也是骑士),gentlemen(即绅士)。不过,容易引起混乱的是,“gentlemen”(绅士)也可以用来指称上述所有四类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层人士和贵族。他们几乎都很富有,其中大部分人都想方设法获取新的财富。当亨利国王与罗马教廷决裂时,原本属于教会的土地被没收,成为国王的财产。新兴阶层通过购买这些原本属于教会的土地很快就变得受人尊敬,地位相对较低的绅士抓住这一机会提高他们的历史地位,商业中产阶层也意识到他们可以藉此成为一个有领地的绅士。虽然这些人无法成为有世袭爵位的贵族,但只要他们通过购买土地证明了自己是受人尊重的名门望族,有着优良的家族传承,就能标榜自己是绅士。
到了16世纪,绅士的定义中开始包含一些新的因素,如土地、财富及个人追求,更接近于现代的、非军事的绅士概念。一方面,一批新涌现的知识阶层人士被看作绅士,他们从事法律或宗教工作,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或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成为成功的商人;另一方面,关于绅士不该做什么的思想也开始逐渐扩散。按照当代作家约翰·布朗特的说法,那就是“他们不应该去耕田、养牲畜,也不应该做买卖”。耕田、养牲畜、做买卖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可见,所谓新英国绅士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他们不工作,也不应该工作。
到18世纪,绅士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1710年,爱尔兰作家、家理查德·斯蒂尔在当时的Tatler杂志上撰文写道:“朝臣、商人以及学者都应该有权拥有绅士称号,绅士的称号从来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是取决于他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19世纪绅士的内涵——绅士是有职业的人,他们服务于城市和——的起源。
17世纪的内战,标志着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转变,从中世纪晚期过渡到现代早期。随着查理斯二世的登基,英国的君主制又复辟了,传统势力又重新夺回了控制权,其中的大部分人在18世纪成为了贵族阶层,被描绘为农业时期的准资产阶级精英。这些新的精英的出现,使得英国进入了“上流”(polite society),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内战所引发的创伤和张力。在上流,不同等级的人之间能够没有约束地进行对话。无论是商人与贵族之间,还是小店店主与乡村绅士之间,都不存在先前几个世纪因为地位与宗教信仰不同所造成的障碍。“上流”代表了比17世纪更为伟大的凝聚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上流”及其机构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得到了发展,绅士开始扮演关键角色。
1832年,国会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投票权、重新分配议会席位的改革法案,在其后将近150年的时间里,这一法案次对规定选举特权的法规提出了挑战。用历史学家大卫·坎纳迪内(Did Cannadine)的话来说,就是这项法案确立了“中产阶层已经代替了贵族阶层,成为的统治阶级,确定无疑地、稳定地控制了19世纪的经济、以及意识形态,正如土地所有者在18世纪所拥有的统治权一样”。
19世纪以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血统、所佩戴的徽章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是绅士,而是根据他的行为举止,与今天的界定非常相近。绅士的这个新定义很快风靡全球,它鲜明反映了19世纪英国即人们常说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至1901年在位,六七十年间大英帝国臻至极盛:工业发展,经济进步,而新兴的绅士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文学作品、电影和漫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拎一把雨伞的绅士形象。
19世纪后半期,英国绅士逐渐开始走向衰落。
以上就是英国绅士的简短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绅士的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英国人的内心,它也可以解释过去数百年来英国文化的力量与适应能力。其实,在诸如衣着打扮、休闲活动等外在因素下,还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源自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又经过了19世纪煊赫一时的大英帝国文化的洗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的剧烈变化,更好地把握新富们在面对诸如财富、新的生活方式等诸多问题时的态度,也更能理解他们多么需要一种全新的道德和生活规范。
选自爱德华·伯曼《像绅士一样生活》
英国的绅士的主要几点是什么?
提起英国,一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他们以一狭小岛国在近代历史上称霸世界的风姿 ,早在十四、十五世纪,英国就大方打出“日不落帝国”的旗号,象征着在这片国土上,太阳永远不会落下。诚然,英国自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舰队”以来,就开始了称霸海上的霸主之路,在经过几个世纪的资本积累后,应运而生的工业革命将春风吹拂过整个英国大地。 英国,注定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而巨大的财富积累,带来的自然是本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中皇室的消费又显得尤为重要,至今的英国王室,还是过着优雅体面的生活。 除王室外,贵族同属于英国的上流阶层,并且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后, 为英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内涵。
这一精神财富,就是英国现在举世闻名的绅士风度。 说起绅士,几乎人人个想到的就是英国,在整个欧洲还处于蒙昧黑暗的中世纪时,英国的绅士以 保守、礼貌、尊重女性 等特征构建出了一个和谐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为将来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的转型进程。 可以说英国绅士风度对整个的影响,不亚于我们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一、绅士风度的形成源于英国贵族精神的升华和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
绅士缘起于贵族, 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平民在中世纪时尚且还日夜为温饱问题悬心,顾不上去研究礼仪和与人交际的方法,只有贵族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不需要去担心生存问题,所以处在上层的他们才有精力和资源去研究关于个人品行与守,形成了人人竞相模仿的绅士风度。
在中世纪时期,整个英国还处在等级森严的之中, 贵族和乡绅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与人脉几乎垄断了整个上流阶层。 而商人和平民的地位自然较为低下,也正因为此, 上层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也就很容易成为下层人们学习、模仿的范本,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下层人们价值观的塑造。 而贵族阶层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英国人很早就有了英雄崇拜,所以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就成为英国人英雄主义情结产生的基础,而英雄主义中有着强烈的主人公精神和自主意识,所以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追求自由和的传统。 在这样贵族精神的指引下,许多下层的商人和平民们开始通过不断奋斗和创新来积极参与事务,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提高地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他们也就构成了的中间阶层。 靠着传统的家族世袭来占有财富和地位逐渐变成落伍的行为,积极进取成为的主流风气,这种新鲜的观念形成了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与原有的贵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后来绅士风度的基础。
久而久之, 这种绅士风度就成为了贵族和中间阶层规范并约束自己行为的信条,在贵族精神中所提到的优雅、从容和享受生活的形象,就逐渐成为人们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因此在传统的贵族精神和新兴的中间阶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的熏陶之下,绅士文化更加鲜明,也逐渐在英国流行开来。
二、绅士风度的含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如今我们提到的绅士风度,是指出身高贵、具有骑士精神(也就是贵族精神)且拥有一定地产的男士日常行事的风格。 可见绅士的群体一般都是固定的,即贵族和骑士,但若说到绅士风度的含义演变,如果仔细查阅英国的史书就不难发现, 早期的绅士的形成,和风度无关,和品行无关,只和金钱、名望与地位挂钩。 绅士这一名词,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在英国诗人乔叟的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次出现了“绅士”一词,其最初含义便是一个好的名声, 直到几年以后,乔叟才在他的另一著 作《玫瑰的浪漫》中为“绅士”增添了新的含义“他是一个绅士,因为他长期像绅士那样行事”, 可见从《玫瑰的浪漫》问世开始,人们在传统的观念中就把处事风格也划入了绅士一类,绅士不再是一个名词,还成为了一个动词。早在十三世纪, “绅士”的内涵还只是勇敢和忠贞,还未完全从贵族精神中脱离出来,其影响的主要范围也还只停留在贵族群体之中,反映的不是普通人群的愿望。
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亨利八世在位时,曾经将盾徽授予给贵族和绅士,而一些富有的商业中产阶层通过购买大量的地产也开始跻身上流,接受国王的授予,并且成为绅士群体中的一员。 因此绅士的含义中也就开始有一些新鲜的因素, 如土地和财富,以及个人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在从事律师或教父等工作的过程中,也开始积累了一些名望,地位逐渐提高。
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的发展,资产阶级也逐渐加入到绅士的队伍之中。而原来的忠诚和热情已经不再适应的发展,反倒被人们嫌弃,因此代表资产阶级的果敢、冒险和创新成为绅士风度的主流。发 展到十九世纪,这些传统的绅士内涵土崩瓦解,国王和贵族所拥有的权力下降,所以不管地位和财富状况如何,只要具有绅士行为的人,就都可以成为绅士了。 在经过这些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绅士风度就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 逐渐渗透进英国人的日常交际和品格教养之中。
现在的绅士风度已经不要求男士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财产,也对外表的美丑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日常行为符合绅士行为, 具有谦让、谦逊、真诚懂礼、幽默等性格特点就可以成为绅士,而他的这些美好品行也就成为我们经常夸赞的绅士风度。
三 、 英国的绅士文化在本国有着非常完善的培养机制。
作为英国本土形成的民族思想文化,绅士风度以其广泛性和优越性对整个世界具有普世作用,这一点在教育领域和人际交往关系方面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绅士风度中的优雅和懂礼貌的完美品格,对于人格的塑造和人际的交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绅士风度就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它不可避免的消极意义, 在注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绅士风度开始逐渐转变为墨守成规、原地踏步、缺乏进取和创新意识的趋向。 尽管如此, 绅士风度的意义还是利大于弊的。
从积极意义来看,受绅士风度影响的是在教育领域,而教育,又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绅士风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这也就影响了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是,不管方式如何变化,主要目标都是不变的。英国的学校教育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人格,开拓和探索精神,并且永远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这也是绅士风度的内核。
英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这种绅士风度的指引下,制定出一系列培养学生的方针和政策。比如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封闭化的寄宿制管理,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的精神。开展不同种类的社团活动,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并且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感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赛事,并鼓励学生参加,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更难能可贵的是,英国的学校教育还注重开展各种户外活动,来对学生的体能和礼仪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其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形成淡然优雅的绅士风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绅士风度已成为英国部分学校人才培养的,也是其教育文化的特色部分。
而除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绅士风度也成为了培养一个孩子将来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尺度,礼貌和优雅成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准则,许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注重培养其在餐桌及社交等各方面的礼仪。 在现在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祖父母喂孙儿吃饭的场景,虽然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在某些程度上,还是限制了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而这样的场景在英国几乎是不会出现的,英国父母在孩子能够进食的时候就已经放手让他们自己吃饭了,如果不小心把桌面弄,英国父母首先也是要求孩子道歉,并且由孩子自己处理干净, 以此来自小培养孩子的感与担当。
英国的父母也很少娇宠孩子,他们非常鼓励孩子积极的参与实践,体验不同阶层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会有意识的创造一些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以此让孩子形成勇于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英国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形成自信的人格魅力。
四、英国的绅士风度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绅士风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
从积极的角度看,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绅士风度,见证了英国几个世纪的兴衰,所以在它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闪耀着现代化生活的理性。 在个人品格的培养方面,绅士风度的意识要求人们具有 谈吐优雅,尊重女性的个人品格 ,也就是说不管对方的年纪大小,学历相貌如何,只要对方是女性,那么就要给予彼此一定的尊重和照顾。在社交和为人处事方面, 由于英国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过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在文学哲学以及教育等多方面都渗透了绅士风度,因此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具有爱国热情,坚定热忱,与人交往时也充满了体贴和信任。 这些处世准则都对于我们现代中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质,绅士风度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由 于绅士风度中提倡的是优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大多数人都将研究的重点, 放在了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但是对文科的重视,必然就会导致对理科的轻视,因此造成了很多理科或工科的科研无人问津。
在学术界体现在,工科或理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大量减少,在就业方面就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选择文职类的工作, 比如律师,学家,文员等,而像建筑师和生物学家等方面的职业却缺少大量的人才,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整个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绅士风度发展到的后期,由于成长到一定阶段, 因此开始呈现出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的趋向。 这一趋势相对于的发展是起着非常大的阻碍作用的, 因为这会使得的大部分阶层,都丧失对新生事物的敏锐的察觉能力,和缺乏创新能力,而创新恰好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石。
因此绅士风度虽然对于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注意正确的。 对于绅士文化的研究和反思,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反思之上,就像绅士风度,虽然成为展现英国对外文化的一张有名的名片,但是,却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那么放到我们的任何文化当中都是这样的,任何文化都是需要人们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就是要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过程中,取缔曾经不好的,并且发扬即积极的一方面。
所谓英国绅士的概念,重要的也许不是一些表面的细节。当然,它更不是每当我向一位新结识的朋友说出自己的国籍或出生之地时,对方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惊呼“噢,您一定是位绅士”那么简单(女士似乎比男士更容易联想到这一点)。因此,在分析新兴的中产阶层及其价值观之前,很有必要花点篇幅讨论英国绅士的今天以及他们形成的历史。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绅士”一词的内涵。
美国的《韦氏在线大辞典》(Merriam-Webster Online)中,对于“绅士”一词作出了四种较为详尽的解释,即指“出身高贵的男士”、“拥有田产的贵族男士”、“出身高贵又有骑士风度的男士”、“无需为生活劳碌奔波的闲汉”等。事实上,与现代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一样,“绅士”一词也源自拉丁语,而拉丁语的拼写是“gentilis”,意指属于某一家族的男士。
多少个世纪以来,英语中的“绅士”一词及其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斯蒂威尔曾指出: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1413年。当时,国王亨利五世(1387—1422年)颁布了这样一道法规:在上诉或控告的过程中,都需要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新词汇来代表在骑士和男爵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以区别于那些有头衔的兄弟姐妹们。
大约与此同时,“绅士”一词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诗人杰弗里·乔叟最为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一则于1386年从法文翻译过来的道德故事《梅里白的故事》(Meliboeus)。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绅士一词的最初含义,以及维持好名声的重要性:“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做事的人,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作是绅士”。几年以后,在乔叟的另外一本译自法文的作品《玫瑰的浪漫》(The Romance of the Rose)中,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有趣的定义:“他是一个绅士(gentil),因为他长期像绅士(gentilman)那样行事”。
这一时期,我们能比较准确地知道绅士的数量。因为地位高的绅士必须佩戴盾形徽章以证明其血统。
亨利八世时期(14年到1547年在位,他以拥有六位妻子而在英国),允许四类男士佩戴盾徽,他们分别是peers(即贵族,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knights(即骑士,介绍他们时,可以用“Sir”称呼),esquires(即先生,他们人数众多,原本是骑士的助手,先辈往往也是骑士),gentlemen(即绅士)。不过,容易引起混乱的是,“gentlemen”(绅士)也可以用来指称上述所有四类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层人士和贵族。他们几乎都很富有,其中大部分人都想方设法获取新的财富。当亨利国王与罗马教廷决裂时,原本属于教会的土地被没收,成为国王的财产。新兴阶层通过购买这些原本属于教会的土地很快就变得受人尊敬,地位相对较低的绅士抓住这一机会提高他们的历史地位,商业中产阶层也意识到他们可以藉此成为一个有领地的绅士。虽然这些人无法成为有世袭爵位的贵族,但只要他们通过购买土地证明了自己是受人尊重的名门望族,有着优良的家族传承,就能标榜自己是绅士。
到了16世纪,绅士的定义中开始包含一些新的因素,如土地、财富及个人追求,更接近于现代的、非军事的绅士概念。一方面,一批新涌现的知识阶层人士被看作绅士,他们从事法律或宗教工作,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或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成为成功的商人;另一方面,关于绅士不该做什么的思想也开始逐渐扩散。按照当代作家约翰·布朗特的说法,那就是“他们不应该去耕田、养牲畜,也不应该做买卖”。耕田、养牲畜、做买卖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可见,所谓新英国绅士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他们不工作,也不应该工作。
到18世纪,绅士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1710年,爱尔兰作家、家理查德·斯蒂尔在当时的Tatler杂志上撰文写道:“朝臣、商人以及学者都应该有权拥有绅士称号,绅士的称号从来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是取决于他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19世纪绅士的内涵——绅士是有职业的人,他们服务于城市和——的起源。
17世纪的内战,标志着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转变,从中世纪晚期过渡到现代早期。随着查理斯二世的登基,英国的君主制又复辟了,传统势力又重新夺回了控制权,其中的大部分人在18世纪成为了贵族阶层,被描绘为农业时期的准资产阶级精英。这些新的精英的出现,使得英国进入了“上流”(polite society),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内战所引发的创伤和张力。在上流,不同等级的人之间能够没有约束地进行对话。无论是商人与贵族之间,还是小店店主与乡村绅士之间,都不存在先前几个世纪因为地位与宗教信仰不同所造成的障碍。“上流”代表了比17世纪更为伟大的凝聚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上流”及其机构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得到了发展,绅士开始扮演关键角色。
1832年,国会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投票权、重新分配议会席位的改革法案,在其后将近150年的时间里,这一法案次对规定选举特权的法规提出了挑战。用历史学家大卫·坎纳迪内(Did Cannadine)的话来说,就是这项法案确立了“中产阶层已经代替了贵族阶层,成为的统治阶级,确定无疑地、稳定地控制了19世纪的经济、以及意识形态,正如土地所有者在18世纪所拥有的统治权一样”。
19世纪以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血统、所佩戴的徽章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是绅士,而是根据他的行为举止,与今天的界定非常相近。绅士的这个新定义很快风靡全球,它鲜明反映了19世纪英国即人们常说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至1901年在位,六七十年间大英帝国臻至极盛:工业发展,经济进步,而新兴的绅士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文学作品、电影和漫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拎一把雨伞的绅士形象。
19世纪后半期,英国绅士逐渐开始走向衰落。
以上就是英国绅士的简短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绅士的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英国人的内心,它也可以解释过去数百年来英国文化的力量与适应能力。其实,在诸如衣着打扮、休闲活动等外在因素下,还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源自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又经过了19世纪煊赫一时的大英帝国文化的洗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的剧烈变化,更好地把握新富们在面对诸如财富、新的生活方式等诸多问题时的态度,也更能理解他们多么需要一种全新的道德和生活规范。
选自爱德华·伯曼《像绅士一样生活》
分类: 民生 >> 其他话题
解析:
绅士风度是西方公众,特别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
基本礼仪规范。经要求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
优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一、英国传统的绅士风度
(一)服装穿着上的合适得体。一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二要适合
所在的场合。
(二)性格内向、幽默的交方式
(三)女士代先的礼仪原则。
在英国,女性接受男性的尊重,男性的保护,是天经地义的
礼仪传统。为此,英国内政部曾向男子发出“十诫公告”。
二、现代意义上的绅士风度
(一)讲究仪容和服装整洁。男士切忌粗俗邋遢,女士不能轻浮
俗艳。
(二)言行举止彬彬有礼,文雅大方。
在交际中,作介绍时,西方的习惯是先将男的介绍给女
的,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不能
颠倒顺序,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
(三)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不做任何越礼之事
文明用语,是绅士风度的一种礼貌表现。“请”、“您”、
“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些文明用语表现一个人
的教养和风度。
因为英国在18世纪的时候疯狂进行殖民统治,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正是由于英国的势力范围比较广,所以他们的文化才被推广到了很多。
在英国,有很多贵族,对于这些贵族来说礼仪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英国人来说彬彬有礼已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以是否绅士为基准(当然我是指他们的男性)。 英国绅士,其实就是严格遵守英国礼仪的男士。 英国传统的绅士风度,点是体现在服装穿着上的合适得体。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适合所在的场合。 第二点,一般采用性格内敛、幽默的交方式,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严格遵守女士优先的礼仪原则。在英国,女性接受男性的尊重和男性的保护,是天经地义的礼仪传统。譬如说,英国经常下雨,英国的绅士带伞,是为了照顾到没带伞的女士,保护女士是英国绅士的天职。 提到英国绅士,必然要提到一些基本的英国礼仪。 英国人在初相识时,一般的礼节是: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妇女引见男子;向有贵族头衔的人介绍没有头衔的人;向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在两个妇女之间,是向已婚的引见未婚的,如果未婚的妇女明显地年长,则又是向年纪大的引见已婚的年轻妇女;如贵族是男的,另一方是妇女,则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把贵族介绍给妇女。 英国人一般不行拥抱礼,相互之间也很少拥抱,甚至父亲也不拥抱儿子,只有在儿子小的时候才会拥抱。英国人也较少跟别人握手,甚至跟常见面的朋友也不握手。只有在次介绍相识,或朋友之间很久没有见面时才握手。 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介绍时,一般是由妇女、地位高的、年纪大的那一方先伸手,然后才是男子、地位低的、年纪轻的那一方再伸手。被介绍与一个男子相识时,应与他握手,但如果被介绍与一位女士相识时,就应等她先伸出手来,然后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妇女被介绍时,不一定要伸出手来与人家握,但是她们常常伸出手来以示友好。男子在与女子握手前应该先脱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则不必如此做。到英国人家作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后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宴会一般是男女数相等。排座位时是男女间坐,而且夫妻二人绝不挨在一起。如果男女数目不等,也不必勉强凑数,一般应男多于女。 英国人席间不劝酒,宾主饮多少全凭自己。祝酒词一般是“为女王健康干杯!”或者简单地说“干杯!”宴会后,客人要多留一会儿,与主人继续聊天。告辞时,客人与主人夫妇握手,说一两句话表示感谢。客人之间握手告别也可,点头示意也可,不拘一格,视情况而定。宴会一般在晚上十点半到十一点钟之间结束。受到款待之后,一定要写信表示谢意,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英国人同别人谈话时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5O公分以上为宜。吸烟的友人遇到一起,请不要一次点三支烟,据说这样也会给三个人中的某人招来不幸。 1 绅士守则 1、坚持你自己的原则 2、穿的衣服必须给你带来愉悦,不做服装的奴隶 3、不要肆无忌惮地打喷嚏 4、保持谦虚的态度(换句话说,要骄傲得巧妙一点) 5、别把钱包塞到裤子后面的口袋里 6、非常有礼貌地感谢为你服务的人,例如开门的门卫 7、把座位让给老弱病孕残,还有漂亮 8、每周有一次记得把你的皮鞋全擦亮 9、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谎时更要做到这一点) 10、锻炼自己勇于承认错误的能力 11、请节约使用上面一条锻炼出来的能力 12、当你被无礼地对待时也不要忘了保持绅士风度 13、帮女士提行李 1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15、用钱包装钱,不要随便用别的夹子 16、把所有的卡装在卡片夹中 17、绅士喝茶时看的书报杂志最能体现他的品位与趣味 18、不要只是因为她生气了才送花给她 19、永记女士优先这句话 20、从不想当然地说话做事 21、得到别人的允许才能抽烟 22、上车下车时帮女士开关车门 23、学会说幽默亲切的祝酒词 24、不要害怕收回你之前的意见
英国绅士风度(英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内涵)
提起英国,一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他们以一狭小岛国在近代历史上称霸世界的风姿 ,早在十四、十五世纪,英国就大方打出“日不落帝国”的旗号,象征着在这片国土上,太阳永远不会落下。诚然,英国自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舰队”以来,就开始了称霸海上的霸主之路,在经过几个世纪的资本积累后,应运而生的工业革命将春风吹拂过整个英国大地。 英国,注定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而巨大的财富积累,带来的自然是本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中皇室的消费又显得尤为重要,至今的英国王室,还是过着优雅体面的生活。 除王室外,贵族同属于英国的上流阶层,并且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后, 为英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内涵。
这一精神财富,就是英国现在举世闻名的绅士风度。 说起绅士,几乎人人个想到的就是英国,在整个欧洲还处于蒙昧黑暗的中世纪时,英国的绅士以 保守、礼貌、尊重女性 等特征构建出了一个和谐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为将来和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的转型进程。 可以说英国绅士风度对整个的影响,不亚于我们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一、绅士风度的形成源于英国贵族精神的升华和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
绅士缘起于贵族, 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平民在中世纪时尚且还日夜为温饱问题悬心,顾不上去研究礼仪和与人交际的方法,只有贵族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不需要去担心生存问题,所以处在上层的他们才有精力和资源去研究关于个人品行与守,形成了人人竞相模仿的绅士风度。
在中世纪时期,整个英国还处在等级森严的之中, 贵族和乡绅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与人脉几乎垄断了整个上流阶层。 而商人和平民的地位自然较为低下,也正因为此, 上层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也就很容易成为下层人们学习、模仿的范本,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下层人们价值观的塑造。 而贵族阶层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英国人很早就有了英雄崇拜,所以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就成为英国人英雄主义情结产生的基础,而英雄主义中有着强烈的主人公精神和自主意识,所以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追求自由和的传统。 在这样贵族精神的指引下,许多下层的商人和平民们开始通过不断奋斗和创新来积极参与事务,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提高地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他们也就构成了的中间阶层。 靠着传统的家族世袭来占有财富和地位逐渐变成落伍的行为,积极进取成为的主流风气,这种新鲜的观念形成了中间阶层的价值导向,与原有的贵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后来绅士风度的基础。
久而久之, 这种绅士风度就成为了贵族和中间阶层规范并约束自己行为的信条,在贵族精神中所提到的优雅、从容和享受生活的形象,就逐渐成为人们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因此在传统的贵族精神和新兴的中间阶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的熏陶之下,绅士文化更加鲜明,也逐渐在英国流行开来。
二、绅士风度的含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如今我们提到的绅士风度,是指出身高贵、具有骑士精神(也就是贵族精神)且拥有一定地产的男士日常行事的风格。 可见绅士的群体一般都是固定的,即贵族和骑士,但若说到绅士风度的含义演变,如果仔细查阅英国的史书就不难发现, 早期的绅士的形成,和风度无关,和品行无关,只和金钱、名望与地位挂钩。 绅士这一名词,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在英国诗人乔叟的著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次出现了“绅士”一词,其最初含义便是一个好的名声, 直到几年以后,乔叟才在他的另一著 作《玫瑰的浪漫》中为“绅士”增添了新的含义“他是一个绅士,因为他长期像绅士那样行事”, 可见从《玫瑰的浪漫》问世开始,人们在传统的观念中就把处事风格也划入了绅士一类,绅士不再是一个名词,还成为了一个动词。早在十三世纪, “绅士”的内涵还只是勇敢和忠贞,还未完全从贵族精神中脱离出来,其影响的主要范围也还只停留在贵族群体之中,反映的不是普通人群的愿望。
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亨利八世在位时,曾经将盾徽授予给贵族和绅士,而一些富有的商业中产阶层通过购买大量的地产也开始跻身上流,接受国王的授予,并且成为绅士群体中的一员。 因此绅士的含义中也就开始有一些新鲜的因素, 如土地和财富,以及个人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在从事律师或教父等工作的过程中,也开始积累了一些名望,地位逐渐提高。
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的发展,资产阶级也逐渐加入到绅士的队伍之中。而原来的忠诚和热情已经不再适应的发展,反倒被人们嫌弃,因此代表资产阶级的果敢、冒险和创新成为绅士风度的主流。发 展到十九世纪,这些传统的绅士内涵土崩瓦解,国王和贵族所拥有的权力下降,所以不管地位和财富状况如何,只要具有绅士行为的人,就都可以成为绅士了。 在经过这些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绅士风度就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 逐渐渗透进英国人的日常交际和品格教养之中。
现在的绅士风度已经不要求男士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财产,也对外表的美丑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日常行为符合绅士行为, 具有谦让、谦逊、真诚懂礼、幽默等性格特点就可以成为绅士,而他的这些美好品行也就成为我们经常夸赞的绅士风度。
三 、 英国的绅士文化在本国有着非常完善的培养机制。
作为英国本土形成的民族思想文化,绅士风度以其广泛性和优越性对整个世界具有普世作用,这一点在教育领域和人际交往关系方面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绅士风度中的优雅和懂礼貌的完美品格,对于人格的塑造和人际的交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绅士风度就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它不可避免的消极意义, 在注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绅士风度开始逐渐转变为墨守成规、原地踏步、缺乏进取和创新意识的趋向。 尽管如此, 绅士风度的意义还是利大于弊的。
从积极意义来看,受绅士风度影响的是在教育领域,而教育,又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绅士风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这也就影响了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是,不管方式如何变化,主要目标都是不变的。英国的学校教育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人格,开拓和探索精神,并且永远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这也是绅士风度的内核。
英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这种绅士风度的指引下,制定出一系列培养学生的方针和政策。比如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封闭化的寄宿制管理,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的精神。开展不同种类的社团活动,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并且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感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赛事,并鼓励学生参加,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更难能可贵的是,英国的学校教育还注重开展各种户外活动,来对学生的体能和礼仪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其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形成淡然优雅的绅士风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绅士风度已成为英国部分学校人才培养的,也是其教育文化的特色部分。
而除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绅士风度也成为了培养一个孩子将来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尺度,礼貌和优雅成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准则,许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注重培养其在餐桌及社交等各方面的礼仪。 在现在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祖父母喂孙儿吃饭的场景,虽然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在某些程度上,还是限制了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而这样的场景在英国几乎是不会出现的,英国父母在孩子能够进食的时候就已经放手让他们自己吃饭了,如果不小心把桌面弄,英国父母首先也是要求孩子道歉,并且由孩子自己处理干净, 以此来自小培养孩子的感与担当。
英国的父母也很少娇宠孩子,他们非常鼓励孩子积极的参与实践,体验不同阶层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会有意识的创造一些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以此让孩子形成勇于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英国的孩子从小就能够形成自信的人格魅力。
四、英国的绅士风度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绅士风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
从积极的角度看,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绅士风度,见证了英国几个世纪的兴衰,所以在它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闪耀着现代化生活的理性。 在个人品格的培养方面,绅士风度的意识要求人们具有 谈吐优雅,尊重女性的个人品格 ,也就是说不管对方的年纪大小,学历相貌如何,只要对方是女性,那么就要给予彼此一定的尊重和照顾。在社交和为人处事方面, 由于英国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过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在文学哲学以及教育等多方面都渗透了绅士风度,因此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具有爱国热情,坚定热忱,与人交往时也充满了体贴和信任。 这些处世准则都对于我们现代中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质,绅士风度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由 于绅士风度中提倡的是优雅的生活方式,所以大多数人都将研究的重点, 放在了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但是对文科的重视,必然就会导致对理科的轻视,因此造成了很多理科或工科的科研无人问津。
在学术界体现在,工科或理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大量减少,在就业方面就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人都比较倾向于选择文职类的工作, 比如律师,学家,文员等,而像建筑师和生物学家等方面的职业却缺少大量的人才,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整个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绅士风度发展到的后期,由于成长到一定阶段, 因此开始呈现出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的趋向。 这一趋势相对于的发展是起着非常大的阻碍作用的, 因为这会使得的大部分阶层,都丧失对新生事物的敏锐的察觉能力,和缺乏创新能力,而创新恰好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石。
因此绅士风度虽然对于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注意正确的。 对于绅士文化的研究和反思,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反思之上,就像绅士风度,虽然成为展现英国对外文化的一张有名的名片,但是,却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那么放到我们的任何文化当中都是这样的,任何文化都是需要人们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就是要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过程中,取缔曾经不好的,并且发扬即积极的一方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