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是什么?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也是阴气亏而阳气实。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第2篇 中医诊断学12六经辨证03调胃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等表现特点

大承气汤方歌 大承气汤方歌趣味记忆大承气汤方歌 大承气汤方歌趣味记忆


大承气汤方歌 大承气汤方歌趣味记忆


大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可从以下功用、主治、组成、方歌四方面进行对比:

1、三方均以等量大黄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证。但各方组成的味和剂量不同,所以各方的作用也有所别。

2、大承气汤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腑实重症。

3、小承气汤,少芒硝,且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减四分之三,大黄倍厚朴,枳实也少用2枚,三味同煎,其功轻下,主治痞满实为主之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而不用枳实,厚朴,且大黄与甘草同煎,取其和中调胃,下不伤正,所以叫“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阳明热结证。

调胃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证。如胃热谵语者、胃热心烦者、汗出蒸蒸者、胃热腹胀满者等。因为里有热,故出现谵语、心烦、汗出蒸蒸、腹胀满等症。故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里部“热、满”。

小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实”证。比调胃承气汤证多了一个“实”。

调胃承气汤证有谵语而没有潮热,小承气汤证谵语与潮热并见,是因为“潮热者,实也”。故小承气汤是用于里“热、满、实”证。小承气汤证的病因是里部热壅而满、因热而满、又因热而实,满中有实。所以,里部“热、满、实”,是小承气汤证的病机。如“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利者,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过经,按一般规律应可以出现阴阳自和。若不和而谵语者,为里部有热,当以汤下之,调胃承气汤主之。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脉反和者,此为内实。内实者当与小承气汤,而为什么此条却谓“调胃承气汤主之”?因为此下利是“医以丸下之”,已伤胃气,故不与小承气汤,而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证之“腹胀满”,是因为里热壅滞而致腹胀满;小承气汤证之“腹大满不通”,是因为里热致实,因硬,故腹大满不通。诸如“谵语潮热者”,“心烦、数、硬者”,“胃热烦躁者”,“心下硬、能食者”,“下利谵语者”等,都是里热致实的表现。因为若没有“实”邪,就没有潮热(“潮热者实也”之“实”,不只是指热与结实,也包括热与水饮结实,如大陷胸汤证之“日晡所小有潮热”)。实邪壅滞,气运不通,故出现潮热。热迫津泄而数,故结硬成实。烦躁者,烦为热胜,躁为津亏,津亏致实,故发烦躁。心下硬,能食者,也是因热而“心下硬”,因热而“能食”。下利谵语者,也是因热而谵语,故下利谵语者,为实热下利,故宜用小承气汤。虚寒下利者,必不会有谵语。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证,其人多汗,故其“燥”不甚。

大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实、燥”证,比小承气汤多了一个“燥”。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手足濈然汗出”,而不是身汗出,这是津液亏竭了,故身汗不多。“汗出难而谵语者”,“不心烦腹满痛者”,“病人不利,乍难乍易”等证,都是燥热津亏的表现。津亏则难;津亏则燥屎涩肠而腹满痛;津亏则不利,乍难乍易。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亦是阴气亏竭而阳邪实滞。

“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也是阴气亏竭,阳邪实滞。

故大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里部“热、满、实、燥”。

事实上,三承气汤证,均有不同程度的“热、满、实、燥”;只是小承气汤证比调胃承气汤证“实”较为突出;而大承气汤证比小承气汤证“燥”更为突出。

调胃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相同点

病机

燥热与糟粕相结,气机阻滞,腑气不通

主证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结、腹满、舌苔黄

治法

泄热攻下

大黄

不同点

病机

实热初结,燥热明显,痞满不甚

实热结聚轻,有痞满而燥热不甚

实热结甚,痞满燥结均明显

症状

[发热]

蒸蒸发热

潮热

潮热

[汗出]

汗出

汗出

[腹证]

腹满较轻,疼痛拒按

腹胀满较重

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

[全身]

心烦,口渴,甚或谵语

心烦,甚或谵语

心烦、谵语,甚则喘冒不得卧,神昏,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舌苔]

黄燥

黄厚

舌苔老黄或焦燥起刺

[脉象]

滑数或沉实

滑而疾

沉实或沉迟有力

治法

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峻下燥结

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炙甘草二两

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二两

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

煎服法

先煮大黄、炙草,去滓冲化芒硝

三味同煎,去滓分二次温服

先煮厚朴、枳实,去滓,再纳大黄,更煮去滓,冲芒硝

注意

未明言

得下,余勿服

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请问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是什么?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第2篇 中医诊断学12六经辨证03调胃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等表现特点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可从以下功用、主治、组成、方歌四方面进行对比:

1、三方均以等量大黄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证。但各方组成的味和剂量不同,所以各方的作用也有所别。

2、大承气汤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腑实重症。

3、小承气汤,少芒硝,且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减四分之三,大黄倍厚朴,枳实也少用2枚,三味同煎,其功轻下,主治痞满实为主之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而不用枳实,厚朴,且大黄与甘草同煎,取其和中调胃,下不伤正,所以叫“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阳明热结证。

调胃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证。如胃热谵语者、胃热心烦者、汗出蒸蒸者、胃热腹胀满者等。因为里有热,故出现谵语、心烦、汗出蒸蒸、腹胀满等症。故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里部“热、满”。

小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实”证。比调胃承气汤证多了一个“实”。

调胃承气汤证有谵语而没有潮热,小承气汤证谵语与潮热并见,是因为“潮热者,实也”。故小承气汤是用于里“热、满、实”证。小承气汤证的病因是里部热壅而满、因热而满、又因热而实,满中有实。所以,里部“热、满、实”,是小承气汤证的病机。如“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利者,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过经,按一般规律应可以出现阴阳自和。若不和而谵语者,为里部有热,当以汤下之,调胃承气汤主之。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脉反和者,此为内实。内实者当与小承气汤,而为什么此条却谓“调胃承气汤主之”?因为此下利是“医以丸下之”,已伤胃气,故不与小承气汤,而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证之“腹胀满”,是因为里热壅滞而致腹胀满;小承气汤证之“腹大满不通”,是因为里热致实,因硬,故腹大满不通。诸如“谵语潮热者”,“心烦、数、硬者”,“胃热烦躁者”,“心下硬、能食者”,“下利谵语者”等,都是里热致实的表现。因为若没有“实”邪,就没有潮热(“潮热者实也”之“实”,不只是指热与结实,也包括热与水饮结实,如大陷胸汤证之“日晡所小有潮热”)。实邪壅滞,气运不通,故出现潮热。热迫津泄而数,故结硬成实。烦躁者,烦为热胜,躁为津亏,津亏致实,故发烦躁。心下硬,能食者,也是因热而“心下硬”,因热而“能食”。下利谵语者,也是因热而谵语,故下利谵语者,为实热下利,故宜用小承气汤。虚寒下利者,必不会有谵语。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证,其人多汗,故其“燥”不甚。

大承气汤是用于里部“热、满、实、燥”证,比小承气汤多了一个“燥”。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手足濈然汗出”,而不是身汗出,这是津液亏竭了,故身汗不多。“汗出难而谵语者”,“不心烦腹满痛者”,“病人不利,乍难乍易”等证,都是燥热津亏的表现。津亏则难;津亏则燥屎涩肠而腹满痛;津亏则不利,乍难乍易。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亦是阴气亏竭而阳邪实滞。

“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也是阴气亏竭,阳邪实滞。

故大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里部“热、满、实、燥”。

事实上,三承气汤证,均有不同程度的“热、满、实、燥”;只是小承气汤证比调胃承气汤证“实”较为突出;而大承气汤证比小承气汤证“燥”更为突出。

调胃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相同点

病机

燥热与糟粕相结,气机阻滞,腑气不通

主证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结、腹满、舌苔黄

治法

泄热攻下

大黄

不同点

病机

实热初结,燥热明显,痞满不甚

实热结聚方轻,有痞满而燥热不甚

实热结甚,痞满燥结均明显

症状

[发热]

蒸蒸发热

潮热

潮热

[汗出]

汗出

汗出

[腹证]

腹满较轻,疼痛拒按

腹胀满较重

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

[全身]

心烦,口渴,甚或谵语

心烦,甚或谵语

心烦、谵语,甚则喘冒不得卧,神昏,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舌苔]

黄燥

黄厚

舌苔老黄或焦燥起刺

[脉象]

滑数或沉实

滑而疾

沉实或沉迟有力

治法

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峻下燥结

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炙甘草二两

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二两

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

煎服法

先煮大黄、炙草,去滓冲化芒硝

三味同煎,去滓分二次温服

先煮厚朴、枳实,去滓,再纳大黄,更煮去滓,冲芒硝

注意

未明言

得下手足濈然汗出,余勿服

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