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的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坠水儿童,传为佳话。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中进士甲科。四十岁前历任苏州、武成军、郓资治通鉴:书名。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三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州、并州判官等职。四十岁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侍制、知谏院。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力辞曰“臣不能为四六”,不获辞。神宗任用王安石实施变法,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又无力抗拒,力求外补《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

资治通鉴的作者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砸缸写的吗资治通鉴的作者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砸缸写的吗


资治通鉴的作者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砸缸写的吗


可以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吗?

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我国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古代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挺而走险,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目录(未完):

卷二 周纪二

卷三 周纪三

卷四 周纪四

卷五 周纪五

卷六 秦纪一

卷七 秦纪二

卷八 秦纪三

卷九 汉纪一

卷十 司马光汉纪二

卷十一 汉纪三

卷十二 汉纪四

卷十三 汉纪五

卷十四 汉纪六

卷十五 汉纪七

卷十七 汉纪九

卷十八 汉纪十

卷十九 汉纪十一

卷二十 汉纪十二

卷二十一 汉纪十三

卷二十三 汉纪十五

卷二十四 汉纪十六

卷二十六 汉纪十八

卷二十七 汉纪十九

卷二十八 汉纪二十

卷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卷三十 汉纪二十二

卷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卷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卷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卷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卷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卷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卷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卷三十八 汉纪三十

卷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卷四十 汉纪三十二

卷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卷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卷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卷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卷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卷四十八 汉纪四十

卷五十 汉纪四十二

卷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卷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卷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卷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卷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卷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卷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卷五十八 汉纪五十

卷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卷六十 汉纪五十二

卷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卷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卷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卷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卷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卷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卷六十八 汉纪六十

卷六十九 魏纪一

卷七十 魏纪二

卷七十一 魏纪三

卷七十二 魏纪四

卷七十三 魏纪五

卷七十五 魏纪七

卷七十六 魏纪八

卷七十七 魏纪九

卷七十八 魏纪十

卷七十九 晋纪一

卷八十一 晋纪三

卷八十二 晋纪四

卷八十三 晋纪五

卷八十四 晋纪六

卷八十五 晋纪七

卷八十六 晋纪八

卷八十七 晋纪九

卷八十八 晋纪十

卷八十九 晋纪十一

卷九十 晋纪十二

卷九十一 晋纪十三

卷九十二 晋纪十四

卷九十三 晋纪十五

卷九十四 晋纪十六

卷九十五 晋纪十七

卷九十六 晋纪十八

卷九十七 晋纪十九

卷九十八 晋纪二十

卷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卷一百 晋纪二十二

《资治通鉴》-我国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德内容以、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它已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古往今来,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三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友人牛

不懂!

请介绍一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另

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年)开始记事,到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结束,前后共 1362年。所采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征

引杂史诸书达320余种,剪裁熔铸成一家之言。

《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说明了历史经

验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

作用。

《资治通鉴》

古代史学著作。北宋 司马光 撰。全书294卷 ,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 秦二世 ,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宋神宗 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 杂史 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资治《资治通鉴》是古代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代表性。通鉴》书影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

《资治通鉴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书影

《通鉴》是一部 编年体 的 通史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的生活与斗争。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佑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佑七年刊印行世。今元佑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近年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的版本。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我国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本书,作为历代帝王必修的一本参考书.在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的作者

第二卷 周纪二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前368年前321年)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家、史学家、文学卷一 周纪一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是不是小时候砸缸那个

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以历代大事为主要内容,注重对治乱兴衰的原因分析与经验总结。

是的,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司马光砸缸之后,开封、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是的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者,《资治通鉴》之作者也。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书局的,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史记与资治的区别

史记与资治的区别有体例不同、作者不同、写作年代不同、著书出发点不同、著作内容不同等。

1、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卷十六 汉纪八重大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作者不同: 《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写作年代不同: 《史记》是西汉写的。

2、著书出发点不同:《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资治通鉴》是官修的史书,由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

3、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不属于。《史记》是私人修史,《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对后世修史的影响都非常大,是珍贵的史料。

4、相同点:都是正史;都是后人修撰描述前代历史的史书;文学价值:这两部书都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都是通史,内容却都涉及到、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都是部通史;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

具体扩展资料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卷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了各族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用什么成语形容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一)。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

冠卷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绝千古,流芳百世,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坚韧不拔的司马光

《资治通鉴》作者是谁?

《悲愤诗》蔡琰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家以及文学家,属于今天的山西人。他是仁宗宝元元年的进士出身,入仕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和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政见相左,后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并且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缀术》《狂人日记》《史记》《本草纲目》《资治通鉴》《悲愤诗》分别是谁写的

资治通鉴》-我国部编年体通史。

《缀术》祖冲之

《史记》司马迁

《本草纲目》李时珍

求采纳

依次第十三卷 汉纪五 高后元年至文帝前二年(前187至前178年)是祖冲之,鲁迅,司马迁,李时珍,司马光,蔡琰

祖冲之 鲁迅 司马迁 李时珍 司马光 蔡文姬

资治通鉴作者是谁

卷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资治通鉴是古代权威性的通史,作者为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是宋代的家、学者和书法家,被誉为“万里笔阵头”,其在史学上的巨大贡献至今仍为人称道。

司马光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喜爱史书,因此在历史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撰写的《资治通鉴》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通史。该书共294卷,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体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独到的史学思考。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法,即将同一时期不同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的历史事实进行比较,并且注重分析各种各样的历史现象和。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既全面又深入的历史资料,对研究的、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司马光是历史学上的巨匠,他的《资治通鉴》为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至今仍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资治通鉴的作者

卷八十 晋纪二

此书虽有不少司马光自己的意见以“臣光曰”出现,但并非司马光一人完成,据资料记载,他邀请了刘攽、刘恕、范祖禹成为助手,这些人都是当时史家,可谓一时之选。其中刘攽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及五代史,魏晋南北朝归刘恕,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一起编修《通鉴》,负责检订文字。此外,又出版了《资治通鉴考异》与《资治通鉴目录》来替这本巨著做说明。

《通鉴》编修工作艰巨,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通鉴》在撰写前先由天文学家刘羲叟编订正确年历,作为全书的骨干,首先把史料摘录下来,按年代顺序,编成“丛目”。如果发现汇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进行考异工作。

司马光撰《通鉴》,重视之卷七十四 魏纪六描写,如对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末年曹与袁绍 “官渡之战”,三国时代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与苻坚的“淝水之战”,皆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司马光留意军事,严夷夏之防,目的用以积极态度抵御外侮。

另外《通鉴》不书奇节,对往昔史料上所载奇节伟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储君,屈原自沉汨罗江,严光足加光武帝腹诸事,悉阙而不录。司马光思想保守,主张政简刑轻、轻徭薄赋,对于一切急进改革,均予以否定,诋毁商鞅变法,盛赞曹参谨尊萧何律。温公非议变法,不满王安石之新政,他请求出任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1069—1084),以书局自随,继续编纂《通鉴》;哲宗元佑元年(1086),在司马光重新执政之后,尽废新法。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德内容以、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它已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古往今来,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至少有他们的夫人,搞后勤的呀

、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