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最出名的五首诗(贾岛的千古名句)
苦吟诗人的代表
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一、苦吟诗人
贾岛最出名的五首诗(贾岛的千古名句)
贾岛最出名的五首诗(贾岛的千古名句)
译文
贾岛为什么会被称为苦吟诗人,让我们从他的一首诗开始谈起。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幽居之处少有邻居,有一条草径伸进荒园。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在树上睡觉;月光之下,老僧(我)敲门。回来的途中走过小桥,田野色彩斑斓;天上的白云飘忽不定,看上去山石就像是在移动一般。先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和朋友相约共同归隐,到了约定的期限绝不失约。
这是贾岛最出名的一首诗,它的出名可能不是因为诗本身,而是源于这首诗隐含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关于“推敲”的故事。
贾岛去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时,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纠结半天没想好哪一个字更好,于是,贾岛就在驴背上吟诵,不仅如此,他还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路人看到贾岛这样,都觉得他怪的。
恰好,当时韩愈临时京兆尹,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这货就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贾岛也是心大得很,他浑然不觉地做着推敲的手势。
韩愈侍从把贾岛抓到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韩愈说他在纠结一句诗的事,就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
韩愈也是爱作诗的,他停下马车也想了好一阵子,才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就这样,韩愈跟贾岛结为了。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像贾岛这样作诗时比较纠结,反复琢磨,着重点在于诗句的音律、对偶、字句的推敲锤炼,反复苦吟,抠字眼才能得出更好的句子,这类诗人就叫苦吟诗人,主要出现在中晚唐时期。
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贾岛、姚合、孟郊、周贺、刘得仁等,这些诗人诗多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内容比较狭窄,鲜有佳句佳篇。
现在,人们也经常把勤于创作潜心创作的诗人称为苦吟诗人。
二、贾岛这个人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家境贫寒。
孟郊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意思是说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将隐迹故居,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其中【吟】的意思是读、诵,【知音】指了解自己思想情感的,【赏】的意思是欣赏,【得】此处指想出来;清)人。早年家境贫寒,曾羁旅河南。
从贞元七年至九年,连举进士不第,直到贞元十二年他46岁时,才登进士第。
作诗以“苦吟”。
沈德潜评孟郊诗时说:“孟东野诗,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谢榛认为孟郊诗“苦涩如枯林朔吹,阴崖冻雪,见者靡不惨然”。
代表作品 《孟东野诗集》、《登科后》。
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先(亦作阆先),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的主要原因是推敲的故事。
相传贾岛曾作诗:“僧推月下门”,后觉不妥,想改为“敲”。但发现两个词各有千秋,在马上捉摸不定,不慎撞入了做大官同时也是诗人的韩愈的车队里,大失礼节。在韩愈的点拨下,确定改为“僧敲月下门”。他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典故,指的是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的经历。
他较为擅长五言律诗,意境多孤苦荒凉,司空图说贾岛:“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评价他和同时代的诗人孟郊,遂成千古定评。
代表作品《寻隐者不遇》。
姚合
姚合(775?~855?),陕州硖石人。中唐诗人。
代表作《姚少监集》
苦因诗人的代表有两个,一个就是贾岛,还有另一个就是梦娇,两个人都是那种一个字要推敲好多年的
在晚唐的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以“苦吟”的孟郊(751?——814?)、贾岛(779~843)和姚合(775?~855?)。他们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即着意于音律、对偶、字句的推敲锤炼。其诗多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内容比较狭窄,有佳句少佳篇。
题诗后贾岛古诗翻译
译文哈喽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唐诗《题诗后》,题诗后,唐·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是唐代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贾岛是唐代杰出诗人,他是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自号“碣石山人”,人称“诗奴”,他的诗精于雕琢,喜欢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写凄苦情味,贾岛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布局谋篇也煞费苦心;
这首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全身心投入,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风貌的真 实写照,关于贾岛最为出名的要数【推敲】这个故事,一次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其中一句【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他一直犹豫是用【推】字5.幼儿语文古诗赏析还是用【敲】字,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中,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韩愈思索后告诉贾岛,还是敲字好些,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深人静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到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诗、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达到的效果;
好的 以上就是本期关于唐诗《题诗后》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贾岛推敲的诗句是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贾岛推敲的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题李凝幽居》,意思是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树;月光之下,老僧敲门。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二、轶事典故
关于此诗的创作,还有一个故事: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驴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于是他在驴背上,一面嘴里念叨着,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知不觉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韩愈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着驴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
贾岛慌忙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在驴上得诗,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于是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从此他和韩愈成了朋友。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
参考资料:
是这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诗与贾岛齐名,称为“姚贾”,胡震亨《唐音癸签》论姚合:“姚合诗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蒨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昧亦微醨,故品局中驷耳。”。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扩展资料:
简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曲,弯曲。项,就是脖子。曲项,弯着脖子。歌,唱歌。这两句让人想象出,一个7岁的儿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一下子抓住鹅脖子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自得的神态。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贾岛推敲”中推敲的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原诗引用如下:
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的故事来自于唐朝的“苦吟诗人川” ,其中最的诗句
杜牧〔曲项:弯着脖子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唐代〕哪首诗是最出名的古诗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生如夏花》,作者是有当代诗人之称的大理潘正伟,其中所表述的“人生起落寻常事,花开花谢皆是春”的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正能量满满的理念,激励着正在人生道路上奋力拼搏的亿万芸芸众生。
传说他30岁前曾多次去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上。人生失意,又迫于生计,只好跑去当和尚,取了一个叫“无本”的法名你可以看一些合集,比如
毕竟有本书叫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唐诗三百首》啊
幼儿语文古诗赏析【五首】
赤壁【 #婴幼儿# 导语】诗词是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能领略其中的自然美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幼儿语文古诗赏析【五首】。欢迎阅读参考!
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1.幼儿语文古诗赏析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歌:长鸣。
拨:划动。
鉴赏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2.幼儿语文古诗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设。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骄奢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韵味,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3.幼儿语文古诗赏析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翻译/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鉴赏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4.幼儿语文古诗赏析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 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简析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 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鹭鸶贾岛这首诗颔联为什么好
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这首诗颔联好是因为风景描绘的优美。
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鹭鸶在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它的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