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书郎是个什么官职 校书郎的意思
唐宋八大家当中谁的官职?谁的官职最小?
后来,曾巩任职正四品的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官员迁升的中转职务,不是实际官职。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的官职,苏洵的官职最小,提起唐宋八大家我想大家一定都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他们都很厉害,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也学习过他们所写的诗文,他们确实都非常的厉害,不管官职大小,每一个都让人觉得很钦佩,先不说别的就说他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值得大家去歌颂的,但其实他们不光是在诗词歌赋上,在其他方面他们也都是很有成就的。
校书郎是个什么官职 校书郎的意思
校书郎是个什么官职 校书郎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一说王安石,王安石是唐宋八家中官职的,他官至宰相,宰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位改革家,历史上非常的“王安石变法”,我想大家一定都是有听过的,王安石的一生曾两次被任命为宰相,但又两次都被罢免,但虽然如此,王安石的仕途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宰相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但王石安竟然当了两次的宰相,真的很厉害。
苏洵虽然是唐宋八大家中官职最小的,但他其实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大家应该都知道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很多人觉得苏洵之所以有名气,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儿子,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苏洵一生饱读诗书,他能被列为唐宋八家之一,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而且如果他不的话,又怎么会教出如此的儿子呢,苏洵的文章我之前也是有拜读过的,也是一个非常有文采的人,虽然他的官职只是一个校书郎。
虽然唐宋八大家中有人权倾朝野,有人很平凡,但既然他们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有很多,但能被人们永远记得的却并不是很多。
王安石官职,苏洵官职最小。唐宋八大家有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柳宗元、韩愈他们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是的文学作品
王安石的官职,任尚书左仆射,是正一品。苏洵官职最小,他的官职还是韩琦举荐得来的,任秘书省校书郎,仅为从八品。
欧阳修王安石都做过宰相,苏辙做过副相,苏轼官做过尚书,韩愈做过侍郎,柳宗元、曾巩一辈子基本都在地方地级市当头,苏洵没中过进士,官职比较小,秘书性质的。
唐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宋八大家中王安石的官职,官至宰相,苏洵的官职最小,只有从八品。
王安石的官职是正一品的尚书左仆射,官职最小的是从八品的苏洵。
“校书郎”中的“校”如何读,为什么?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校书郎,官名。东汉时于东观置校书郎中。后魏置校书郎,属秘书省。掌校勘书籍,订正讹误。除两晋、南朝外,历代均沿置。元代校书郎掌监定书画。明清废。 东汉时,征召学士至兰台或东观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郎。三国魏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唐以后历代因之。明以后不置。 观其意,知其音。自是“校对”的“较”音了。
古代唐朝文官官品从高到低称呼的是什么?
1 宰相(正一品) 440001以上 2 太傅(正一品) 390001-440000 3 太师(正一品) 340001-390000 4 太尉(正一品) 300001-340000 5 太保(正一品) 260001-300000 6 大司徒(正一品) 230001-260000 7 大司空(正一品) 190001-230000 8 翰林院大学士(正一品) 160001-190000 9 郡王(从一品) 140001-160000 10 太子太保(从一品) 130001-140000 11 开国郡公(正二品) 120001-130000 12 尚书令(正二品) 110001-120000 13 中书令(正二品) 100001-110000 14 侍中(正二品) 92001-100000 15 光禄大夫(从二品) 85001-92000 16 左仆射(从二品) 79001-85000 17 右仆射(从二品) 74001-79000 18 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 69001-74000 19 六部尚书(正三品) 64001-69000 20 中书侍郎(正三品) 59001-64000 21 太常唐宋八大家都有做官的经历,那么他们谁的官职呢?我们依次介绍。卿(正三品) 54001-59000 22 门下侍郎(正三品) 49001-54000 23 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44001-49000 24 光禄寺卿(从三品) 39001-44000 25 大理寺卿(从三品) 34001-39000 26 宗正寺卿(从三品) 29001-34000 27 上州刺史(从三品) 24001-29000 28 京兆尹(从三品) 19001-24000 29 国子监祭酒(从三品) 14001-19000 30 正议大夫(正四品上) 11001-14000 31 中州刺史(正四品上) 9201-11000 32 御史大夫(正四品) 8801-9200 33 侍郎(正四品下) 8401-8800 34 通议大夫(正四品下) 8001-8400 35 谏议大夫(正四品下) 7601-8000 36 少卿(正四品下) 7201-7600 37 大司马(从四品下) 6801-7200 38 弘文馆学士(正五品上) 6501-6800 39 中书舍人(正五品上) 6201-6500 40 国子博士(正五品上) 5901-6200 41 京县县令(正五品上) 5601-5900 42 朝议大夫(正五品下) 5301-5600 43 朝请大夫(从五品上) 5001-5300 44 郎中令(从五品上) 4701-5000 45 畿县县令(正六品上) 4501-4700 46 太学博士(正六品上) 4301-4500 47 承议郎(正六品下) 4101-4300 48 城门郎(从六品上) 3901-4100 49 通直郎(从六品下) 3701-3900 50 县令(正七品上) 3501-3700 51 四门博士(正七品上) 3301-3500 52 宣德郎(正七品下) 3101-3300 53 太医令(从七品下) 2901-3100 54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2701-2900 55 鼓吹令(从七品下) 1-2700 56 给事郎(正八品上) 2301-0 57 医博士(正八品上) 2101-2300 58 监察御史(正八品下) 1901-2100 59 律学博士(正八品下) 1701-1900 60 承奉郎(从八品上) 1501-1700 61 左拾遗(从八品上) 1301-1500 62 儒林郎(正九品上) 1101-1300 63 登仕郎(正九品下) 901-1100 64 文林郎(从九品上) 701-900 65 将仕郎(从九品下) 501-700 66 进士 301-500 67 举人 201-300 68 秀才 101-200 69 庶人 1-100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三省(宰相),御史大夫,太尉,六部(尚书,侍朗),……知府,知县!
古代的文官排名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答: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官职
远古尧时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秦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禁卫军之神策军的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农民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行营都统——为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尚书右仆射——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负责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长官
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正四品
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从五品下
中书令——即内史,辅政官
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阙——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
官职
远古尧时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秦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禁卫军之神策军的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农民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行营都统——为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尚书右仆射——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负责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长官
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正四品
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从五品下
中书令——即内史,辅政官
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官职
六部 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地方官职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等。
支持1楼
太子校书郎前乡贡进士李商卿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中心词就是李商卿,是个人名。前面都是他的定语。太子校书郎是官名,乡贡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贡进士,即地方的州县官吏依据私学养成的士人,经乡试、府试两级的选拔,合格者被举荐参加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科考试,而未能擢第者则称为“乡贡进士”。)
唐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我国古代的官职是怎样排的把官职也给我说一下。谢谢了。
县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而且你的问题也不是很明确,如果感兴趣可参考一下《历代职官沿革史》
正第九品上阶下面的内容出自此书前言
前言
我国古代自原始进入奴隶,便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并逐渐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机构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的演变历史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机构的演变历史,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阶级中,各级官吏,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管理和压迫的,各类职官机构,都是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奴隶中,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的奴隶主,是的统治者,全国的土地、奴隶及平民都属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把一部分土地、奴隶及平民分给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是受封区的统治者,但须服从王命,对王承担徭赋义务。在诸侯封地内,也建立一套掌握、经济和军事权力的政权机构和官吏,成为具有一定性的地方政权。诸侯又把土地、奴隶及平民分封给奴隶主贵族卿、大夫。卿、大夫是其封地内的统治者。有的卿、大夫担任着王国或诸侯国的重要官职,辅佐王和诸侯进行统治。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的总管。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自秦、汉以后,官制渐趋复杂,和地方官制不断变化和发展,兹分叙如下。
一、官制的变化概况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个统一的主义集权的,确定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九卿”一套比较严密的官僚机构,以协助处理的军政事务。西汉初期基本沿袭秦制。自武帝始,常通过内廷管理文书的尚书台亲自裁决政务,并把秦时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逐渐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亦称“三公”(又称“三司”)。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立起来。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曹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曹丕称帝后,认为东汉尚书台权力太大,便另设中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政令,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尚书台自此成为执行机构,其事务日益繁忙,开始分曹治事,设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工作。
晋代将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地位虽不高,但因接近,故很有权势。至南北朝,凡属重要政令,都征求传中的意见,这样,门下省便成为参预大事的部门了。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政务。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官称尚书。隋唐三省六部的确立,是秦汉以后封建官制制度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整,分工较明确。从隋唐至明、清,六部基本相沿未改。但是原来分立的三省到唐太宗以后却逐渐起了变化。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但不久,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至高宗时,则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就不常设了。五代除沿袭唐制外,又设枢密院(管理军事机密、、军马等事)参预大政,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宋代以中书门下省为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号称“二府”。其中枢密机构的官称则经多次的变革。
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直接处理大政,一切。并仿宋代殿阁学士之制,设大学士以充顾问,办文墨。明成祖时,选派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称为“内阁”。最初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仁宗以后,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渐次提高,权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
清初沿明制,设立内阁。但大政决策机构是“议政臣”,内阁职权降低。到雍正年间,又另设军机处,由满汉大臣出任军机大臣。军机处设于内廷,秉承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重要奏疏。从此,各地章奏均由军机处直达,不再经由内阁,内阁只办例行公事。军机大臣亲近,总揽一切,是封建集权官制的发展。
二、地方官制的发展情况
秦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每郡统辖若干县,是郡县二级制。郡置“守”,为行政长官,下置“尉”,佐守掌郡之军事,又置监御史,掌郡之监察。县分二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为行政长官。下设“尉”,掌县之治安,又设“丞”,佐令,执掌仓储、刑狱和文书。郡县行政长官均由直接任免。
汉初沿秦制,惟改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诸侯王国的官制与官制相仿。汉武帝时,划全国为十三州(又称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奉帝命巡察诸郡、国。东汉末年,为农民,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基本上是州、郡、县。州的长官或称州牧或称刺史,主一州之民政。县的长官一律改称为令。同时,有些州的刺史往往加以“使持节都督某州军事”或“持节都督某州军事”之头衔,总揽本区军政,权势很大。
隋末改州为郡,唐又改郡为州,都是两级制。唐还在全国设置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每道派高级京官一人,先后称黜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等,掌监察州、县官吏违法,并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此外,隋唐还合并若干州为一,每区设总管(唐时改称都督),掌管该区军事;后来,唐又在边区设节度使,多带有京官和御史大夫衔,集数州以至十余州的军、民、财政和监察诸权于一人,权势极大。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扩大,割据,雄霸一方,世称“藩镇”。
宋代鉴于唐五代藩镇之祸,为加强集权,削除藩镇,节度使成为空衔,并因地而置州、府、军、监,均有属县,仍然是二级制。州、县政务由派遣京官带原衔出任,称“知某州军州事”(“州”指民政,“军”指地方),“知某县事”,简称“知州”、“知县”。此外又设监察区,称为“路”。路设都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某路常平公事等官,负责一路的吏治、民刑案件及财政事务。此外,又设经略安抚使或安抚使,掌一路的地方军事,通常以本路的知州或知府充任。
元代与地方的划分比较复杂,县上有州,州上有道,道上有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为中书省派出的机构,权力很大。这样,元代的地方官制就形成省、道、州、县四级制。
明初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仍称“省”),长官为布政使,掌民政和财政。此外,省一级地方官署还有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一省之刑狱和军事,与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三司”。其下设府或直隶州,长官为知府或知州;府之下是县或散州,长官为知县或知州。地方政权为省、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制。明代由派监察御史巡察各地,称“巡按”。或派京官巡抚地方,称“巡抚”,事毕即罢。明宣宗时,在关中、江南等处设巡抚,驾凌于三司之上。后来为了军事目的,在一些地方增设总督,多以部院大臣出任,往往加以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以及都御史等名号。开设总督后,巡抚便在其属下,有些地方督、抚治所同在一城,互相水火,而只好撤销巡抚,成为有督无抚的省份。
清代的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惟在一些情况特殊的地方(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厅”,厅的行政级与州相似,也有直隶厅与散厅之分。府以上的道依然保存,并成为一级行政机构,道员也成为专设的官职,俗称“道台”。省级则由总督或巡抚综理军民要政,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布政使名义虽依然保留,但已成为总督或巡抚的属员,专管税收、民政,称为“藩台”;又设按察使,管一省之司法,称为“臬台”。巡抚辖一省,总督辖一省或二、三省。府的长官称知府,县的长官称知县,厅的长官称同知或通判。这便构成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的四级地方官制。
总之,自秦汉至明清,官制变化比较大,设官分职比较复杂。而地方官制,元以前基本上是郡(州)县二级,元以后层次较多,但郡(或府)、县二级则变化不大。地方政权的名称,组织,职掌等,则历代很不同,这是集权和地方分权矛盾的具体表现。
古代官称十分繁复,官名总数达一万以上,在这本书里无法一一涉及,仅取其历代相沿、较有代表性的职官,分官与地方官两个系统进行叙述,秦汉时期所创置的职官,多为后世所沿袭,因此,对其官称之性质及职掌均作详细的引述。后世沿置者,若是同一官称而赋予特殊职能者,则特加说明;若性能相同者,则或略而不叙或综而论之。各朝之增置的机构或官称,则在创置时代详加叙述,后代沿袭则从略。
各朝对一些重要机关的变革,书中尽可能阐明其具体原因(的、经济的、军事的);以见职官制度的变革,是与封建历史发展相适应的,是与集权制的加强同步进行的。对于一般机关,则重点叙述其性质、沿革、职掌与人员编制及其内部分工,并说明某一机关在该朝代所起的作用或所取得的效果。
本书的初稿于1980年编成,曾作为我开设的“历代典章制度”课教材的一种而印发。五年来承蒙专家同行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这次出版时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较多的补充。
本书的编写,主要根据各朝的史籍文献及有关著述,也采用了当代学者的某些研究材料,特此说明。限于本人水平,书中错谬一定不少,希望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陈茂同
一九八五年九月于厦门大学
各朝各代各有不同,楼主想问哪个时期的?
谁能给个宋朝的官阶列表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宋代官职表
(三师)
(三公)
(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 正一品
(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从一品 全国政事
参知政事 正二品 副相
枢密院 枢密使
(知院事) 从一品 正二品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
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 正二品
门下省 侍中 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 佐侍中
中书省 中书令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侍郎 佐令
尚书令 奉天子命而施政
尚书省 左、右仆射 佐令
左、右丞赤县:在京城内相 佐令
三司使 三司使 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副使
翰 林
学士院
翰林学士 正三品 掌由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
翰林侍读学士 正三品
翰林侍讲学士 正七品
崇政殿说书 从七品
谏院 知谏院 掌规谏朝政缺失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
(各一人) 从二品 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
(各一、二人) 从三品
郎中 正六品
员外郎 从六品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从二品 专掌监察、执法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
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御史中丞 从三品 台长
侍御史
(台院) 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
(殿院) 正七品
监察御史
(察院) 从七品
(九卿)
(九寺)
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
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
国子监 祭酒 从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业 正六品
国子博士 正八品
国子监丞 正八品
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 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
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
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南宋谓“帅司”
府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
(判官)
(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
州 (判某州事)
(刺史) 从五品 掌州之治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判某州事
(权知某州军州事)
知州
(简称) 兼指挥军事
监县 知某军事 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
宋代之县,分为:
畿县:京城外
望县:四千户以上
紧县:三千户以上
上县:二千户以上
中县:千户以上
中下县:不中千户
下县:五百户以下
知某监事
知县(县令) 赤县:正七品
畿县:正八品
其它:从八品 掌县之治
畿县:从八品
其它:从八品
主簿
(小邑不置者以尉兼) 赤县:从八品
其它:从九品
尉 赤县:从八品
其它:从九品
^^^^^^^^^^^^^^^^^^^^^^^^^^^^^^^^^^^^^^^^^^^^^^^^^^^^^^^^^^^^^^^^^^^^^^^^^^^^^^^
文官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特进
从二品:光禄大夫
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上:正议大夫
正四品下: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太中大夫
从四品下: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朝议大夫
从五品上:朝请大夫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议郎
正六品下:承议郎
从六品上:奉议郎
从六品下:通直郎
正七品上:朝请郎
正七品下:宣德郎
从七品上:朝散郎
从七品下:宣议郎
正八品上:给事郎
正八品下:征事郎
从八品上:承奉郎
正九品上:儒林郎
正九品下:登仕郎
从九品上:文林郎
从九品下:将仕郎
武官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正五品上: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怀化中侯
从七品上: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翊麾副尉、归德中侯
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王昌龄当过什么官职?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龙标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官职前面的试、守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自试秘书省校书郎。中的试。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宋初,官名与职务分离,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同时拥有寄禄官、职事官等等多个头衔。
寄禄官:只代表官员品阶(几有诗为证,品官的细化,有数十个等级),职事官:代表实际工作职位
因为同时有几个头衔,因此:
职事官与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寄禄官高于职事官一品称行,低于职事官一品称守,低二品称试,品同者不用行、守、试。
清光绪年间儒林郎是什么官
清光绪年间儒林郎是什么官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贰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清代孺林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你要问的应该是“儒林郎”。这是清朝从六品文官的散官官阶。这是一个虚职,跟现在的行政级别不多一个意思。它相对应的实职有翰林修撰、左右春坊左右赞善、州同知等。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跟正处级之间的一个级别。
儒林郎,是什么官ficon.ico
儒林郎是古代一个散官的官阶名称,只是一个虚衔,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衔制度。其在各个朝代的品级都不太相同,唐代为正九品上、元明清代为从六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
皇清例赠儒林郎,儒林郎官衔多大有权力吗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同治儒林郎是什么官职
文散官名。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敕赠儒林郎是什么意思?
封官员已父母或祖父母(小邑不置) 赤县:正八品的虚衔。儒林郎是官名
九品芝麻官是什么官职,请问
我说的是清代的啊!
清代规定:九品官职当中,文官锈鸟,武官锈兽.
下表是各种官职的文官和武官的官服可以绣的鸟或兽:
官职 文官 武官
一品 鹤 麒麟
二品 锦鸡 狮
三品 孔雀 豹
四品 雁 虎
五品 白鹇 熊
六品 鹭鸶 彪
七品 鹌 犀牛
八品 鹌鹑 犀牛
九品 练雁 海马
校书郎、太祝、太子左右内率监门府录事参军、太子内方典直、中署丞、典客署掌客、亲勋翊卫府羽林兵曹参军事、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诸州中下丞、中郡博士、(《武德令》,正九品下。)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主簿、武库署监事、儒林郎、(文散官。)仁勇校尉。(武散官。)
正畿县:正九品第九品下阶
正字、太子校书、奚官内仆内府局丞、下署丞、尚食局食医、尚局医佐、尚乘局奉乘司库司廪、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诸曹参军事、太子三寺主簿、詹事府录事、太子亲勋翊府兵曹参军事、诸州下县丞、诸州上县中县主簿、中州参军事、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中府兵曹、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府队正、(卫官。)登仕郎、(文散官。)仁勇副尉。(武散官。)
从第九品上阶
尚书诸司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太子正字、弘文馆校书、太史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匹总监主簿、中牧监主簿、(诸州中下县主簿、上县中县尉、下府兵曹、文林郎、(文散官。)陪戎校尉。(武散官。)
从第九品下阶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亲王府录事、太子左右春坊主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 咒禁博士、太卜署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太医署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亲王国丞、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子诸署丞、太子典食署丞、太子厩牧署典乘、诸监作诸监事计官、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下州参军事、中州下州医博士、诸州中县下县尉、京县录事、下牧监主簿、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公主邑司录事、诸津丞、下镇兵曹参军、诸率府左右执戟、亲王府队副、诸折冲府队副、(已上卫官。)将仕郎、(文散官。)陪戎副尉。(武散官。)
清朝儒林郎是官吗
是官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清朝儒林郎
儒林郎七品
儒林郎是古代的文职散官。所谓散官,是一种有官名而没有实际职务和职事的官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