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往往发生在 地面沉降现象
地面沉降的变形形式
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变形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地面沉降往往发生在 地面沉降现象
地面沉降往往发生在 地面沉降现象
(一)垂直位移
由于垂直应变不均匀,在沉降区中心,两侧土体会向中心挤压,产生剪切破裂面,地面出现地裂缝。
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和格兰特、里伦斯基的研究成果证实,沉降中心附近存在集中的压缩带(图6-4),在那里挤压应力较明显,可形成挤压性的“逆断层”和地裂缝。地面的这种变形方式,会给建筑物稳定造成巨大威胁,导致建筑物不均匀下沉、倾斜和开裂。
图6-3 面沉降的垂向位移量分布曲线 图6-4 面沉降不同变形区的分布
(二)水平位移
地面沉降垂直变形的过程中,土体也会形成侧向拉力,产生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相比,水平位移形成的变形量要小得多,明显的水平位移出现在沉(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对地面沉降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降中心两侧的中间地带(图6-5),此地带的两侧水平位移逐渐减小。
根据水平位移的空间分布图,格兰特和里伦斯基指出,地面沉降中心两侧的中间地带存在土体拉力区,在平面上呈圆环状包围着沉降中心(图6-4),区内土体受拉张力作用,往往形成多条长度较小、彼此不相连的地裂缝,这些地裂缝在总体上呈同心圆。位于此区的建筑物会因土体开裂而遭到破坏。
图开采地下热水对地面沉降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虽然热储层埋深大,但据有关资料,提供其固结特征仍属于正常固结地层。因此,抽取地下热水引起深部热水水位下降,必然引起地层进一步压实,而导致地面沉降。开采地下油气层对地面沉降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在评估区附近有两个油气田正在开采,深度在0~3000m。据油田有关资料提供,0~4000m也普遍存在次压缩地层,因此,廊坊市城区东南部开采油气对地面沉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由于深部热储层和油气储层埋深一般达2000m以上,地层压密程度较高,开采这两种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较小,造成城区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还是第四系深层地下水的超采。6-5 面沉降的水平位移量分布曲线
岩土知识:地面沉降对环境灾害表现有哪些
地面沉降监测防治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 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 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 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在我国,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地面沉降导致了地表建筑和地下设施的破坏。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地面沉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亿元以上。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一系上海的地面沉降主要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起,近年来工程建设成为新的沉降制约因素。针对上海地下水资源系统管理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新形势,上海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深化地面沉降控制的理论研究。列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很多地区的地面沉降现象已经或将得到控制。
地面沉降是自然因素或人为作用造成的地面标高损失的现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为作用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愈益显著,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海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城市地质灾害,给生产与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深刻和巨大的。
上海对地下水的开采由来已久,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在1921年便已显露,沉降速率在50年代末期达到,年均沉降超过110mm。60年代初中期开始,随着地面沉降控制措施逐步实施,以及地下水资源系统管理的落实,年均沉降基本稳定在10mm以内。
上海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地面沉降的专项研究,自六十年代初至今也已有近40年。期间从开展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开始,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地质环境条件、地面沉降因素、规律与机理分析,预测预报计算模型建立,以及地面沉降控制措施的确定与实施等多目标的综合基础调查和专题研究。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利用GIS和GPS技术,对全市监测网络进行了全面更新与调整,并正在建设全市地面沉降自动化预警预报工程。因此,上海控制地面沉降研究工作,不仅四十余年来没有间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控制效果,而且有所创新、不断深入拓展,这在上是不多见的。四十余年的研究,积累了极其丰实的系统资料数据、科研成果与经验。
地面沉降机理研究
上海地面沉降机理研究,注重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在微观层面,重视土——水两相体系的物理化学作用,及其对土体变形与地面沉降的作用,通过土体微结构、孔径分布及其固结前后的变化、孔隙溶液物理化学成分、土颗粒比表面积及阳离子交换性,系统阐述了上海软粘土的固结变形的微观机理。在宏观层面,注重地面沉降控制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管理的整合,由此优化上海地下水的采灌格局。
另一方面,将地面沉降研究与控制同城市发展与建设规划联系,提高学科渗透性。对工程建设的地面沉降效应进行系统,确定其在上海整个地面沉降中所占的比例权重与总体影响,并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局部地面沉降效应与区域性地面沉降发展动态的两者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工程性地面沉降的分析研究及其防治注重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采用规划设计部门较为通行的技术指标,如地面沉降控制条件下适宜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达到了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对上海地面沉降经济损失定量评估的深入研究,认为地面沉降这一缓变型的地质灾害,是通过对城市其它的诸如洪涝潮汛灾害的叠加与催化放大作用而体现其灾害本质,既首次系统地确定了上海地面沉降经济损失评估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也确定了具体损失的量化指标和控沉效益,并由此提出地面沉降要实施系统调控,且应纳入城市整体的防灾、抗灾、减灾体系之中。
对于地面沉降等缓变型地质灾害的防治,减灾即是增效。对地面沉降应以调节与控制相结合,以达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管理,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包括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两方面。
我国地面沉降重是什么?
2010年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地面沉降以地层的垂直位移变形为主,并随各地点有效应力增量大小的不同而不同。在宏观上呈现出开采中心垂直沉降量,随距离开采中心长度的增加,地面垂向沉降量逐渐减小(图6-3)。在土体的总应变中,垂直应变量比水平应变量可大一个数量级。848.51mm,我国地面沉降重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陕西和山西的汾渭地区。上世纪20年代,上海是我国早发现地面沉降迹象的城市,而真正开始重视地面沉降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
1959年以来,华北平原14万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内,地面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区域已达6万多平方公里,接近华北平原面积的一半。长江三角洲地区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
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过量开采地下液体或气体,致使贮存这些液、气体的沉积层的孔隙压力发生趋势性的降低,有效应力相应增大,从而导致地层的压密。城市人口剧增,工业发展,对应的淡水资源的需求也是大大加剧,地下水是很多城市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基沉降的主要原因。
而且基础或路堤各部分的沉降或多或少总是不均匀的,使得上部结构或路面结构之中相应地产生额外的应力和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歪斜甚至破坏。
地面加载引起的地面沉降
地面加载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人工施加荷载造成的地面沉降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修建水库、建造房屋等。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米特人工湖。该人工湖蓄水后的15年间库底下沉了180mm。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建造大量密集的高层建筑,巨大的自重使地基土体二、地面沉降预测发生变形,尽管其变形量和地面沉降值都在允许范围内,但仍构成了区域性问题。例如,上海市现在发生的地面沉降有30%来自高层建筑和大型工程的影响,建筑密度越高,建筑体积越大,地面沉降也越显著。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高楼林立,仅2004年地面沉降量就达到3cm,成为上海地区沉降的地区。
地基沉降怎么处理
天津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始于1923年,据历史水准点资料,伴随着地下水的开发,地面沉降相应发生。由于当时开采量少,年沉降量仅几个毫米。新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地面沉降越来越。1950~1957年沉降速率为7~12.0mm/a,1958~1966年沉降速率为30~46mm/a,并逐步形成了沉降中心。1967~1985年沉降速率达80~100mm/a,沉降急剧发展。1986年后进入沉降治理阶段,大部分地区沉降明显减缓,市区沉降速率降低到10~15mm/a。地面沉降有几种情况,应分别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
1、整个房屋均匀下沉,若是下沉量不大,不很快,基本属于正常。应做好观察记录就可以。
2、楼房不均匀下沉,且下沉量大,很快,墙体出现裂缝,裂缝不断增大,属于基础没有做好,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处理,处理方法:
a、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根据下沉情况及特点,拿出处理方案。
b、房屋整体加固,整体外加框架梁柱,增加房屋的整体刚度。
c、对基础薄弱处加灌混凝土。
3、楼房地面局部下沉比较好处理,刨了重做就行。
地面沉降的地面沉降灾害:累计沉降量1.5~2.0m;危害主要有:
(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
地面沉降
目前,宝坻城关以南的广大平原区均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地面沉降,面积达8800km2。其中,累计沉降量超过1000mm的面积达4080km2。该区南部及滨海地区地面沉降尤为明显,并与河北省的沉降区连成一片。在这一范围中,现已形成了市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及海河下游工业区等沉降中心(表8.1)。廊坊市规划区深层地下水开采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开采量的逐年增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城区开采强度,水位下降幅度相应也。自1978年年开采量130万m3至1995年的4057.46万m3,到2000年增至4400万m3,开采量平均每年递增194万m3;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自1978年的14.55m至1995年的68.61m,到2000年下降到78.35m,平均每年下降2.90m,造成超采;廊坊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由1978年的18km2至1995年的325.9km2,到2000年发展至360多km2,平均每年增加15km2;自2000年开发白家务水源地,向廊坊城区供水,廊坊市城区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稍为减少,地下水位有所上升。近年来万庄及廊坊开发区两大规划区的开采量增长较快,使漏斗范围向西北(万庄)和东北(廊坊开发区)方向发展,东部已扩展至天津市境内。2003年漏斗综合面积已达308.70km2,中心水位埋深至74.74m。
b=25.,按回归方程:Sst=-2001.59+25.x一、廊坊市地面沉降现状及发育特征
1.地面沉降现状及特征
由于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深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也在不断扩大,地面沉降也随之或稍微后于下降,总的趋势是区域的地面沉降形态与深层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态相对应,地面沉降中心与深层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也相对应。
2.地面沉降形成的原因
地面沉降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原因造成的。众所周知,地面水准点和高程下降称为地面沉降现象。一般是发生在新生代末期冲积、湖积或海积形成的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的特定环境。
廊坊市地面沉降的产生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大量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连年超采造成了深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含水层水压力变小,在其上地层自重压力作用下,含水层中颗粒间隙被压缩,同时,由于水位下降,含水层及其间的弱透水层压力变大,导致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缓慢向含水层中运移,弱透水层空隙变小,地层被压密,形成区域性地面标高连续下降,即地面沉降。廊坊市深层地下水开采,以城区为中心,主要开采深度目前一般在~500m,少数地段开采深度达600~800m,主要开采层段为Ⅲ~Ⅳ含水组。据廊坊城区水文钻孔资料统计计算,弱透水层平均厚度为170~180m,占开采层段地层总厚度的58%。由于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自1978年形成廊坊市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来,漏斗面积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到2000年已形成面积达362.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降至78.30m,平均埋深达48.66m,地面也随之下降。
近年来,城区附近又开发了地下油气和地下热水,更促使地面沉降量逐年加大,面积也随之逐年扩大。
自然因素造成的地面沉降主要是区域性的山区地面相对上升而平原相对下降。由此而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年下降幅度为1~2mm。
3.地面沉降的危害
地面沉降一般可造成地面积水,排洪、排沥水困难,城市供排水、供气管道扭曲或断裂,河床下沉,河道行洪困难,公路及安全受到威胁。
图2-5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位埋深与地面沉降量评价图
根据调查与访问,廊坊城区地面沉降中心区降中到大雨时,城区街道积水,出现下水道反涌水现象,水头高出路面100~200mm,街道被淹。银河北路南段、解放道、光明道路面水深可达400~500mm,显示出地面沉降的地质灾害明显。为了减轻街道积水,便于市民生活,保障城市交通畅通,已对银河北路南段、解放道等进行路基填土垫高路面,重新改造翻修,显现出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城区南部省环境地质勘查院水位观测井井管上升100~200mm(成井1976年);万庄采油四厂6号井,井台与地面拉裂125mm,抽水井地平鼓起,抽水管弯曲变形,已经影响抽水设备正常运行(成井1992年);自来水公司37号井,井台拉裂115mm,取水管弯曲变形(成井1987年);西官地机井,地面沉降带动小井房一同沉降,使得井房原先水平放置的盖板在取水管螺栓顶托作用下抬升,抬升量120mm(成井1992年);自来水公司34号井,井台拉裂,地面鼓起,取水管变形,沉降量140mm(成井1988年);万庄采油四厂3号井,井台拉裂约5mm,井房地平呈放射状裂纹隆起,室内测量隆起60mm,井台四角生成放射状裂纹。取水管变形,法兰盘拉张变形(成井1980年);自来水公司20号井,沉降形迹明显,井房地平与井台整体隆起,取水管弯曲变形,室内测量隆起量60mm(成井1990年);自来水公司35号井,进房地平穹隆状隆起,无拉裂现象,取水管轻微变形,室内测量隆起高度50mm(成井1994年)。
根据水准测量资料可知:廊坊市区自1665~1998年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548.23mm,经调查发现的地面沉降成灾井点,完井时间早1976年,晚1994年,抽水井点周围可观察到沉降量110~140mm。
由上述可见,廊坊市城区雨季发生街道积水,部分街道被淹没,给道路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很大不便。抽水井井台开裂,井管弯曲变形,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廊坊市区目前地面沉降已经形成灾害。
廊坊市区域地面沉降的发育特征及形态与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发育特征和形态十分相似,证明了深层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是导致地面产生沉降变形的主导因素,对深层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数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关联度很高,证明可以用预测水位下降值来预测地面沉降数值。
1.深层地下水位预测
按照廊坊市勘查院1996~2000年监测报告提供,廊坊漏斗区开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漏斗中心水位则逐年匀速下降,利用1990~2000年漏斗中心水位监测数据与对应(年份)时间序列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求得相关系数γ=0.97(样本11个),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对2010年、2020年水位进行预测。
回归方程:
Y=-100.74+1.79X
式中:Y为年末中心水位埋深(m);X为年份
带入2010年时间数值(110)和2020年时间数值(120)得:漏斗中心2010年末和2020年末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96.2m和114.10m(图2-6)。
2.地面沉降中心沉降量预测
多年来,廊坊市城区地面沉降逐年递增,中心沉降量则逐年增加,地面沉降与深层地下水位下降是同步进行的。利用1980年与对应(年份)时间序列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求得相关系数γ=1.00(样本5个),故此可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对2010年和2020年地面沉降量进行预测,选取样本的数据见表2-2。
表2-2 1980~1998年廊坊市城区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表 根据上表样本数据,求的相关系数γ=1.00,系数a=-2001.59,
式中:Sst为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mm);x为年份
带入年份时间序列值,得:
2020年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1107.61mm。
按预测各年份的累计沉降量计算地面沉降速率分别为:
1998~2010年为25.60mm/a;2010~2020年为25.69mm/a。
三、地面沉降评估
1.评估方法
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对地面沉降灾害的评估方法有三种:累计沉降分级法、沉降速率分析法和沉降漏斗分带法。
(1)累计沉降分级法:
轻微地面沉降灾害:累计沉降量<0.5m;
一般地面沉降灾害:累计沉降量0.5~1.0m;
中等地面沉降灾害:累计沉降量1.0~1.5m;
极地面沉降灾害:累计沉降量>2.0m。
(2)沉降速率分析法:
沉降速率小于0或小于天然沉降率:稳定状态好,地面无沉降和无灾害阶段;
沉降速率0~20mm/a:地面沉降稳定状态好,地面沉降低速扩展的低水平活动阶段;
图2-6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2020年地面沉降量预测及危险性评价评价图
沉降速率20~40mm/a:地面沉降稳定状态较,地面沉降较快扩展的较活跃活动阶段;
沉降速率40~70mm/a:地面沉降稳定状态,地面沉降快扩展的活跃活动阶段;
沉降速率70~100mm/a:地面沉降稳定状态,地面沉降高速扩展的活跃活动阶段;
(3)沉降漏斗分带法:
通常情况下,自沉降中心向沉降边缘沉降量逐渐减少,危害程度随之降低,同地下水降落漏斗发展趋势相对应。
强烈危害区:地面沉降中心地带累计沉降量大于1.50m;
中等危害区:地面沉降漏斗外围地带累计沉降量0.50~1.50m;
轻微危害区:地面沉降漏斗边缘累计沉降量小于0.50m。
2.地面沉降评估
据前述廊坊市城区地面沉降量大于500mm面积为60.50km2,与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50m等水位线封闭范围相当,比目前的城市建成区稍大。沉降速率介于20~40mm/a之间,属于一般地面沉降,稳定状态较,地面沉降较快速扩展的较活跃的中等危害区。漏斗中心外围沉降量380~500mm的面积210km2,与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m线封闭范围相当,地面沉降速率介于0~20mm/a之间,属于轻微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稳定状态好,低速扩展的低水平活动阶段的轻微危害区。其外的地面沉降漏斗边缘地带累计沉降量小于380,沉降速率介于0~20mm/a之间,属于轻微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稳定状态较好,低速扩展的低水平活动阶段的轻微危害区。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2010年本区地面沉降量大于500mm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现状条件下地面沉降漏斗中心及外围区域发展为一般地面沉降灾害区,属于地面沉降稳定状态较,进入较快速扩展的较活跃阶段,其外围仍为轻微危害区,属于地面沉降稳定状态较好,低速扩展的低水平活动阶段的轻微危害区。2020年,城区地面沉降漏斗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中心沉降量达1107.61mm,地面沉降灾害达中等程度,外围及边缘沉降量0.50~1.00m,发展为一般地面沉降灾害。工作区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地面沉降稳定状态较,进入地面沉降较快扩展的较活跃阶段,危害程度达到中等。
地面沉降会造成的破坏有哪些
(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城区以东近海岸一带是地下水超采漏斗的边缘区,也是地面沉降较小的地区,晚第三纪地层埋深1100~1300m,深层地下水多为咸水,水位埋深一般小于30m,2002~2003年,地面沉降量一般小于10mm,局部为21mm。设施;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截至2011年12月,有50余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成重。地面升降与经济上升有关,在2012年2月,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批复。
2021年1月,一项由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组织的研究说,到2040年,地面沉降将威胁全球近1/5的人口。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
典型地面沉降现状与发展趋势
(3)关中平原地区一、德州城区地面沉降
沉降速率大于100mm/a:地面沉降稳定状态极,地面沉降急剧扩展的极跃活动阶段;随着德州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和发展,区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在德州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外的禹城市张庄镇设立测量原点(YD1),对德州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区首次开展精密水准测量,至1992年完成轮地面沉降测量工作,共取得4次地面测量资料,其中可利用的3次,有价值的2次。2000年7月进行了第二轮地面沉降测量,起算点与1992年相同。2005年,因德州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至禹城市张庄镇附近,为避免测量原点位于漏斗区、其本身的沉降影响测量精度,2005年9月,在济南市历城区黄河北侧鹊山上建立了由3块岩层水准标石组成的原点组,其编号为LY1,LY2(基本标石),LY3,同时利用原有监测网标石开展了一期沉降测量。2006年10月,地面沉降测量是在2005年测量工作的延续,测量起点为济南鹊山。
根据2005年9月测量资料,测量原点(YD1)处较1992年发生沉降,累计地面沉降量为231.0mm,沉降速率为17.8mm/a,但是根据1992年地面沉降范围(由-10mm地面沉降等值线圈定),当时地面沉降尚未扩展到禹城张庄附近,所以1992~2005年德州地面沉降测量数据存在17.8mm/a的系统误,对期间测量的2000年数据进行校正。依据修正后高程数据计算出自19年以来的地面高程变化见表6-1。
德州地面沉降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沉降范围包括德州市的德城区、武城、平原、陵县、宁津和河北省的吴桥、景县、故城、诸县的部分地区,与周边的沧州、衡水地面沉降区连为一片。
2006年测量数据显示,沉降中心位于国棉一厂院内(D62),15年累计沉降量为992mm,多年平均沉降速率为66.1mm/a,2005~2006年沉降速率为56mm。城区各观测点(D62,Q1,D36,D94,Q3,Q6,D14,D9)多年平均沉降总量(19年至2006年)为710.5mm,年均沉降量为47.4mm。城区东南木材公司院内(D9)和东边农厂院内(D14)累计沉降量(15年)分别为510mm和538mm,年沉降量(15年平均值)分别为34.0mm和35.9mm。根据监测数据,市区外围累计沉降量明显小于市区沉降量,建筑物沉降量与周围地面点(以D编号)沉降量无明显区别(图6-1)。
德州市城区地面沉降量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以8个观测点平均值为例,19年至2000年地面沉降量222.5mm,年均沉降量为24.7mm;2000年至2005年地面沉降量443.0mm,年均沉降量为86.6mm;2005年至2006年地面沉降量45.0mm。
根据水准测量剖面图(图6-2,图6-3)可看出,市区外围累计沉降量明显小于市区沉降量,19~2006年东西两线地面均在下沉,其中沉降漏斗中心西侧沉降量大于东侧,南北两侧沉降速率基本相等,沉降形状为以国棉一厂为中心的漏斗形。
19年至今,区内累计沉降量不断增加,年沉降量也在加大。1990~19年,沉降中心沉降量55mm,沉降速率为24mm/a。19~2000年,中心地面沉降量增至517mm,速率为46.8mm/a,沉降速率成倍增大。19~2005年,中心区累计地面沉降量达936mm,速率变为69.6mm/a,速率继续增大;19~2006年,漏斗中心累计沉降量992mm,平均沉降速率为66.1mm/a,速率稍有减缓(图6-4)。
表6-1 历年高程变化表 图6-1 德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图
图6-2 德州东西线沉降量断面图 图6-3 德州南北线沉降量断面图
图6-4 德城区西D36地面沉降监测点高程动态变化曲线
根据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图(图6-5)可以看出,德州地面沉降范围在不断扩展。19年,10mm沉降线位于城区外围,漏斗总面积67km2;2000年,地面沉降漏斗与周边的衡水漏斗、沧州漏斗、临邑漏斗连为一片,10mm沉降线圈闭面积2037.5km2,400mm沉降线圈闭面积22km2;2005年,地面沉降漏斗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大,400mm沉降线圈闭面积扩大至260km2;2006年,400mm沉降线圈闭面积扩大至344km2。
二、东营城区地面沉降
东营城区地面沉降曾进行过不连续的测量工作,大致分为2个阶段:
1.2000年以前
根据山东省局、、山东省水利厅和测绘大队等在2000年进行的测量资料,2000年以前,东营地区地面沉降发生在东营—广饶一带,其中在广饶县大王镇形成较明显的沉降区域,2000年中心沉降量达788mm(山东省水利厅测量),年均沉降量达21.3mm;在东营市区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沉降区域,2000年中心沉降量达397mm(总参大地队测量),年均沉降量19.9mm,市区边沿年平均沉降量在10mm左右。
图6-6表明了东营—寿光地面沉降高程的纵向变化。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并无统一的沉降中心,而是在油气开发集中或地下水开采程度高的地区形成地面沉降。这也充分说明了区内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前期测量资料对比,黄河三角洲地区从50年代起已发生地面沉降,但由于初期油气和地下水开采量较小,实际地面沉降量也较小。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油田大规模的开发和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大,地面建筑规模加大,地面沉降量也相应加大,呈现出年沉降量加大的趋势。
图6-5 德州市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图 图6-6 寿光—东营地面沉降剖面图
2.2000年以后
2002~2003年山东省鲁北地矿工程勘察院对东营市城区进行了地面沉降监测与评价,得出了不同地段地面沉降量和速率结果(表6-2)。
东营城区南部牛庄—六户一带是深层地下淡水开采集中区,也是地面沉降的中心地区。晚第三纪地层埋深1300~1500m,深层地下水埋深400~490m,水位埋深一般为30~52m,2002~2003年,地面沉降量一般大于20mm,为31mm。
西城—东城是地下水超采漏斗的边缘区,晚第三纪地层埋深1300~1450m,深层地下水多为咸水,水位埋深一般小于30m,2002~2003年,地面沉降量为10~20mm,其中西城附近由于地面建筑引起的荷载,使地面沉降量大于30mm,为35mm。
三、滨州城区地面沉降
滨州市深层地下水开采始自1966年,初主要集中在滨州市以西的杜店和东北的邢家附近。另外,博兴县城和惠民县城也有少量开采。到1980年5月已形成以滨州市杜店和邢家为中心的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杜店附近水位标高-37.79m,邢家为-32.81m,博兴县城112号孔水位标高7.48mm。水位标高低于5m的漏斗区面积为1409km2,水位标高低于-20m的漏斗区面积为2789km2。
截至2003年末,本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以滨州市区、博兴县城和邻区高青县城为中心,形成一个几乎覆盖全区的区域性降落漏斗。其水位埋深5m等值线已往北移至无棣县城—沾化下洼一线以北,该线以南广大地区水位埋深5~100m。到2003年末,滨州市城区水位埋深98.0m,博兴县城水位埋深106.78m。据计算,在本区水位标高低于-20m的漏斗区面积为33199km2,是1980年5月的11.9倍。在滨州市区,深层地下水位以平均4.0m/a的速度下降(表6-3)。
表6-2 东营地区主要地段地面沉降量和速率统计表 表6-3 滨州—博兴地下水漏斗中心水头变化表
根据2003年末的水位统测资料,绘制出《滨州—博兴深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等值线图》(图6-7)。据计算,本区水位埋深大于80m的面积已达96.75km2;水位埋深70~80m的面积为229.60km2;水位埋深60~70m的面积为410.45km2。
由于在滨州地区尚未开展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缺乏关于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形成、发展和演变趋势的资料,仅在《水资源研究》(第四期)中记载1981~1987年滨州市城区地面沉降量为45.2mm,年均沉降率为7.08mm。
图6-7 滨州—博兴深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等值线
四、济宁地面沉降
济宁市地面沉降分为4个阶段,即发现阶段(以前)、沉降缓慢阶段(11月~19年)、沉降发展阶段(19年~1998年5月)和地面沉降漏斗转移阶段(1998年6月至今)。19年~1998年5月期间,地面沉降范围包括建设路以西、太白楼西路以北、济安桥路以东,北至济宁酒厂和曹营一线的城西北大部分地区及沿327国道到柳行一线,该区内沉降量值均大于80mm,点沉降量达140.5mm,沉降速率为25.2mm/a,市区地面沉降超过60mm的范围已扩大到79km2。1998年以后随着市区开采井关停和水源地逐渐向北部转移,市区内地面沉降量不大,沉降速率多在4~10mm/a。地面沉降区逐渐向北部转移,沉降中心位于刘堤头,沉降量达到了172mm,沉降速率为23.2mm/a(图6-8),目前全区地面沉降值大于60mm的范围达到了145km2(图6-9)。由此可见,随着城区地下水开采量、开采位置的变化,地面沉降范围、沉降量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验证了地面沉降的发生和发展明显受控于地下水的开采量。
图6-8 1998~2005年济宁地面沉降等值线图 图6-9 1988~2005年济宁地面沉降等值线图
我国地面沉降及其防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华北平原地区8.1.1 现状
自然原因如冰川期大陆冰盖的形成,曾经使现今的挪威、芬兰等国发生地面沉降。现有证据表明,近的一次冰期中,欧洲大陆冰盖一度达到2000m,巨大的静压力使这些地面下沉,估计沉降量可达2.5m。冰期过后,冰川消融,目前这些地区正处于回弹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其中约80%的地面沉降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南方的海口到东北的哈尔滨均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地面累计沉降量在460~2780mm之间,地面沉降速度为10~56mm/a。据长期监测和研究表明,地面沉降主要由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致,而地壳活动、地表动(静)荷载、工程建设、自然作用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地面沉降只占总沉降量的5%~20%。目前,处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大多数城市,地面沉降正在大面积的发生和发展之中。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速度令世界关注,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1)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其中,上海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早、影响、危害深的城市,江苏的苏锡常与浙江的杭嘉湖及宁绍地区也相继产生了地面沉降灾害。20世纪90年代末,苏锡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积沉降超200mm的范围已达该区面积的1/3,面积近1万km2,并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以上海的市中心、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嘉兴为代表的沉降中心区的累积沉降量分别已达2.63m,2.80m和0.82m。
1990年后苏锡常地区还发生了特有的地质灾害——地裂缝,目前已发现20余处地裂缝灾害,发育规模较大的地区已形成长数千米,宽数十米不等的地裂缝带,且均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不均匀地面沉降有关。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城市地区的纺织业发达,但能源紧缺,故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用于纺织厂的空调降温,导致城市地区的地面沉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兴起,不仅其本身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而且向地表河道不断排放污水,导致水资源极为丰富的三角洲水网地区地表水质量普遍下降,使整个区域成为水质型缺水地区,加剧了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用水紧张,促使地下水开采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区域性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故由此诱发的地面沉降目前已成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地质灾害。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展地面沉降勘察、监测、研究早的地区。自1961年以来,为进行上海市地面沉降调查,开始系统地建立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兴建或利用已有地面水准点进行市区地面沉降监测,逐步建立基岩标、分层标监测不同土层的变形特征。苏锡常和杭嘉湖平原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并随着各类水工环调查评价工作的展开,得到了不断补充。同时,在城市地区如嘉兴、常州、苏州等采用水准测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地面沉降监测,并通过收集水利、城建、交通等部门根据各自目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进行的水准测量资料,以及开展实地踏勘来进一步进行地面沉降调查。
1999年以来地质调查局部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南)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项目所做的调整和进一步建设,基本构成了本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格局。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已覆盖全区,由地面精密水准监测网以及地下不同深度的基岩标、分层标在部分重要城市及地面沉降地区构成的立体监测系统已经粗具雏形。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GPS、自动化监测以及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该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得到了应用。
华北平原包括、天津、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市)的平原区,面积14万km2。地面沉降发生在、天津、河北和山东等地。引起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包括构造活动、软弱土层的自重压密固结、海平面上升等;人为因素包括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热水及油气资源和大规模工程建设等。据资料,本区由于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速率仅为1~2mm/a。因此,就本区而言,人为因素尤其是深层地下水超量开采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地下水的开采过程基本保持同步或略为滞后。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呈正相关。其分布范围与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基本一致。
由于地下水开采,地区早在1935年就已经发生了地面沉降。当时其范围仅在西单到东单一带,1935~1952年,局部地面沉降量的值仅为58mm。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地区地下水的开采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以东郊工业区为中心的区域性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到1983年5月,市东郊地面沉降区面积已达600km2,其中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100mm的地区面积达190km2;沉降量大于200mm的地区面积约为42km2。从1966~1983年,北部的来广营地面沉降中心区沉降量约为277mm;南部的大郊亭地面沉降中心区沉降量累计约532mm。1987年以后,市地面沉降面积快速增加,扩展至1800多km2,其中沉降量大于200mm的地区达到350km2。
表8.1 天津市地面沉降现状表
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形成于中东平原城市集中开采区和农业集中开采区,主要有冀枣衡漏斗、沧州漏斗、宁河唐海漏斗、廊坊漏斗、青县漏斗、霸州漏斗等。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面积共计为435km2,随着深层地下水的进一步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范围持续扩大,各漏斗范围也不断扩大,形成了覆盖整个平原中东部、天津市和冀东平原部分地区,面积为7万km2(地下水位0m线以下计)的巨型复合漏斗。
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大、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地层岩土力学平衡被破坏,河北平原逐渐形成了沧州、保定、衡水、任丘、南宫、霸州、大城、曲周、唐海9个主要地面沉降区。
截至1998年,河北平原地面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达4.855万km2,大于300mm的面积达1.872万km2,大于500mm的面积达6430km2,大于1000mm的面积达755km2(表8.2)。
山东省德州市地面沉降影响面积已达2037.5km2,累计沉降量为150~387mm,沉降中心的沉降量在300~387mm之间,年均沉降量在25~32.25mm之间。济宁市自至今已累计沉降208.9mm,沉降量大于60mm的面积已近90km2,中心沉降速率每年达48.8mm。
表8.2 河北平原主要地面沉降区沉降面积统计
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华北平原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采地下水的地区之一,也是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地面沉降面积、类型复杂的地区之一,其中又以京津冀鲁地区为突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给当地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并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面沉降直接导致华北平原滨海低平原区地面标高资源损失,造成路基下沉、风暴潮灾害加重。由于影响泄洪,致使地面长期积水、厂房被淹,经济损失。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受损,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破坏;由于地面沉降,还引发了多处地面坍塌和地裂缝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并且随着使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灾害损失便愈大,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百余年的世界工业化进程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的变化再叠加上地面沉降,时刻威胁着河口滨海地区包括华北平原低海拔地区人类的生存。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监测的工作程度相对较低,除天津外,还没有专门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点及监测系统,没有全面系统的地面沉降研究成果。区域上的地面沉降数据,主要来自局布设的京津唐大地形变区域网,但其测量密度较小,测量频率低,在面积上远远不能控制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范围。而且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受条件所限与行政分割,缺乏统一的调查与监测技术标准,缺乏统一的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查与监测布局不尽合理,得出的调查监测数据缺乏可比性,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因此开展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关中平原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已引起大面积地面沉降,尤其是在西安市为。西安市城郊区承压含水层为细砂,砂砾石层和粘土层不等厚互层,并有自西往东、由北往南含水层厚度逐渐减少,粘土层厚度逐渐增加的特征,这种结构在大量开采承压水,造成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有利于黏性土层中结合水的排出。
西安地下水开采初期,承压水位埋深仅25~35m。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大量开采承压水,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到90年代初期,西安城区承压水开采井增至530余眼,年开采量达1.4亿多m3,承压水位累计下降60~100m,降落漏斗面积为200km2。东南郊一带有大面积的承压水位降至含水层顶板之下,水位埋深降至90~130m。承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孔隙水压力降低,黏性土层中的水向含水层释放,进而产生黏性土层释水压密,引发地面沉降。
西安市地面沉降现象发现于1959年。1972~1983年,西安城区地面累计沉降量为777mm,年平均沉降量在30~70mm之间的沉降中心有5处。截至1988年累计沉降量已达1.34m,沉降量为100mm的面积达200km2,沉降超过500mm的面积达48km2。20世纪90年代,地面沉降范围又有所扩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的面积约150km2,东南郊一带累计沉降量超过600mm,超过1000mm的面积为42km2,沉降中心增加为7个,累计沉降量超过2000mm,累计沉降量达2600mm,沉降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建于明代的西安钟楼现已下沉了395mm,具有1300余年历史的大雁塔也下沉了1198mm。
西安市地面沉降具有如下特征:①沉降量与承压水开采量密切相关;②地面沉降具有不均匀性和异性。
西安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足加剧了地裂缝的活动,造成地裂缝垂向活动量大大增加。由于市区内各个区域沉降发展不均衡,已经出现了11条明显的地裂缝,总长度达76.68km,并且还以每年垂直方向移动在5~30mm之间,水平方向移动在3~4mm之间的速度发展。东南郊一带地裂缝的垂向活动速率则为30~50mm/a。
地裂缝造成了附近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形成建筑物开裂和地下管道错断,城市道路破坏。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因地裂缝毁坏的建筑物有楼房170余栋,厂房、车间57座,民房近2000间,破坏道路74条,累计错断供水、供气管道40余次,另有数十口深井因井管上升而报废,危及多处文物古迹的安全,2004年末大雁塔向西北倾斜达1064mm。据统计,由于地裂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已达1亿元。
(4)淮北平原地区
淮北平原的阜阳市属于水资源紧缺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市饮用水是泉河的地表水。但在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泉河变成了排污沟,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不得不改用地下水。据勘查,阜阳城地下水,尤其是埋深m左右的中深层地下水水质好、水量丰富。这使中深层地下水成为阜阳自来水厂、单位自备井和工业企业争先开采的对象,且取水量逐年增加。现在阜阳市建成区近40km2的范围内有200多m的深井200多眼,密度在5眼/km2以上。虽然中深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每天6.8万m3,但实际开采量已达每天14万m3,超过开采量1倍多。由此造成中深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年平均降幅达1.62m,形成了1200km2的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由于上述情况,阜阳城区地面沉降量目前已达1.4m,居全国第五位,且仍以每年40~50mm速度继续下沉。由此,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发生了,如汛期公路桥梁和大型建筑都产生了不均匀沉降,排水管道断裂、深井报废等现象时有发生。位于沉降中心的作为调节颍河水流的阜阳闸,闸底板也已多处开裂,造成闸墩错位,影响了防洪能力。
(5)松嫩平原地区
松嫩平原除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外,以大庆地区为主的油气开发已引发地面沉降。
松嫩平原的大庆油气开采区位于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小兴安岭-松嫩地块,松嫩拗(断)陷带的中西部断陷区,即松嫩盆地(平原)的中西部,地貌类型单一。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一般地面标高在130m以上,自然坡降在0.14‰左右。受地质构造的控制,自侏罗纪以来沉积了厚度约6000m的含油建造。发育有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白垩系为内陆湖盆沉积的泥岸岩、砂岩,厚度近3000m,是石油和地下热水的主要储存构造和开采层位,开采深度一般在1000~3000m之间。新近系砂岩和砂砾岩以及第四系冲积层,是大庆地区主要供水层位,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3亿m3/a,但现状开采量为3.9亿m3/a,超采。其中用于采油工艺的地下水年开采量为3.0亿m3,几乎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80%。地下水已形成巨大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降深已达50m,漏斗面积5560km2,几近覆盖大庆市,并波及了与大庆相邻的周边县(市),每年都有许多水井因地下水开采量下降而产生抽气、掉泵现象,继而报废。据不完全统计,因多年采油和不合理开发地下水已使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6~19m。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是诱发地面变形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目前尚未进行油气开发区地面沉降监测,具体沉降数据仍属空白。
8.1.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面沉降在各地发育过程不同、程度不同、造成的危害不同,各地采取的监测防治措施也不同,而大部分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还没有采取监测防治措施。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区域统一规划及信息沟通,采用的主要仪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很不适应区域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监测技术不断更新的形势。
(1)长江三角洲
1)以往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是根据地面沉降早发生于城市等局部地区这一状况进行布设的,未建立统一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随着地面沉降在整个区域上呈扩展之势,监测工作却未能及时跟上,其局限性日显突出。
2)因行政辖区限制,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缺乏区域统一规划,各地监测极不平衡。尤其在长江以北、杭州湾南岸地区(除宁波以外)监测工作是空白,地面沉降情况不明,很可能会走上出现灾害后再治理的老路,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各地包括布网密度和频率等监测方法及标准目前仍然不统一。例如,上海市区一般按1∶5万、局部达到1∶1万精度布网,进行Ⅰ,Ⅱ等水准测量,其频率有每月3次、1次,也有每年4次、2次、1次的;江苏省仅在常州市布设了地面沉降监测Ⅱ等水准测线2条,每月监测1次;杭嘉湖现有的专门用于监测地面沉降的水准网络沿主要公路分布,近年来控制范围可达3500km2,每年监测1次,但受经费影响监测频率尚不能保证。除此之外,上海郊区主要是收集测绘部门、苏锡常三市主要是收集城建和水利等部门的不同时期Ⅲ,Ⅳ等水准测量资料进行地面沉降调查。因此,地面水准测量资料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来源复杂,分布不均,数据参照系的一致性无法保障,且重合点偏少,可靠性,测量时间不一,因而难以系统、全面、适时、可靠地掌握区域地面沉降的分布和发展规律。
5)区域上虽已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但各地监测井分布疏密不均,精度不一,且近年来监测点屡遭破坏,个别含水层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包括工作区周边地区缺乏控制性监测设施。
6)目前地面沉降监测采用的技术手段总体上比较落后,效率低、工期长的问题依然存在,难以适时、客观反映日益扩大的监测网的需要。虽然已经引进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但仍不够成熟、完善,在面上尚未铺开,且在实施过程中亦未有可执行的技术标准或规程。
7)异性地面沉降所产生的地裂缝是本地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但现有监测网络密度明显不足。尚需进行加密布设,以便记录其发展变化过程,提高数据监测和分析质量。
(2)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的问题具体如表8.3所示。
由于华北平原内的各省(市)受行政区划所限,分别在各自的区域内开展工作并提交有关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件,在合成有关图件后得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地由于监测标准和监测手段不同,提交的沉降等值线年份不一,很多地方的沉降量只是推测出来的,在同一个地方得出不同的地面沉降量,这显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因此目前华北平原各地的地面沉降量只能作为参考。
(3)关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
这三大平原均为河流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油气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为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这些地区还都没有开展系统的地面沉降专项调查和监测工作。
表8.3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存在的问题
鉴于存在的上述问题,未来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需要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空间上分布合理、技术上先进可行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在开展传统测量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GPS,InSAR和LIDAR等技术进行监测并进行相互校正,得出的地面沉降量,为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可靠的地面沉降资料依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