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啥意思

意思是,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论语文质彬彬 论语文质彬彬的意思论语文质彬彬 论语文质彬彬的意思


论语文质彬彬 论语文质彬彬的意思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再传所编写《论语·雍也篇》。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扩展资料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雍指的是冉雍,字仲弓,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文质彬彬是我们今天常用到的一个词汇,形容一个人看起来文雅有礼的样子,这个词汇来自于孔子关于君子的一番评论,它初的意思和今天不大一样;《论语·雍也》一章记载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有些华而不实。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一个人的高尚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原句出自于《论语·雍也篇》。

句中部分字词解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扩展资料:

《论语》涉及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

《论语·雍也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论语导读】6.18君子文质彬彬

6.18君子文质彬彬

上一章孔子感叹很少人能走他的理想大道,《论语》雍也第六篇第十八章讲这理想之道是君子之道,原文如下,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朴质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朴质又难免流于浮华。文采和朴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此章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教化”,包括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即朴质。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如不识字的文盲不是很好。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甚至文以饰非,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这段话告诉我们君子之道,不是一味追求内在的朴质,更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荣华,而是内外完美结合,恰到好处,德才兼备,才是君子所要追求的理想。君子文质彬彬,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凡事要做到恰到好处,把握适度,才是真的好,绝不可走两极端。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是走中庸之道,而止于至善。

做人如此,做官如此,做事如此,做文章如此,等等,其他无不如此,皆以中庸之道。如文学艺术创作要成为上乘佳作,就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圣人孔子在这里事实上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文化经典的审美标准,文质彬彬,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必须是完美的有机结合,这样才是美的。这种美学标准我称之为中庸之美。

博雅堂主20200903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 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 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 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 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 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 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 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 的。

说简单点就是:内容要和形式相配。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赏析: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

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2,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 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3,“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 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