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陈师道《绝句四首》其一

《绝句四首》

绝句宋代陈师道 陈师道的绝句四首其一的译文绝句宋代陈师道 陈师道的绝句四首其一的译文


绝句宋代陈师道 陈师道的绝句四首其一的译文


绝句宋代陈师道 陈师道的绝句四首其一的译文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秋床归卧不缘愁,病与衰谋作老仇。

数树直青能尔瘦,一轩残照为谁留。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译文 | 注释 | 赏析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宋代]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读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读到称心满意的书很容易就读完了,想与意气相投的朋友见面却久盼不来。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绝句陈师道古诗翻译赏析

原文: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

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

好怀百岁几回开?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字词解释:

① 快意:称心满意。

② 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③好怀:好兴致。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翻译:

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创作背景:无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赏析:

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愉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历仕太学博士、颖州、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陈师道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陈师道诗歌的艺术风格。

陈师道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因一味学山谷体的瘦硬,无意于华采,又不能驰骋才气,故其诗瘦硬而不通神,可谓走入仄径穷途。不过,陈师道也有一些不一味以简缩字句为工的诗,语拙味永,瘦而有骨,尽力而无痕,深得老杜诗之神髓,诗境则又出黄庭坚之上。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作者:陈师道;朝代:宋代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关键字标签分类:感叹 人生 哲理

示三子作者:陈师道;朝代:宋代

示三子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清平乐·秋光烛地作者:陈师道;朝代:宋代

清平乐·秋光烛地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关键字标签分类:婉约 秋天 写景

十七日观潮作者:陈师道;朝代:宋代

十七日观潮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绝句·陈师道》原文与赏析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 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 好怀百岁几回开?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一生官卑位低,穷困潦倒,“闭门觅句陈无己”,是一位苦吟诗人。他是江西诗派地位仅次于黄庭坚的重要诗人,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后山诗话》)。

这首七绝抒写了一个人生普遍的真理:好事易尽,失意难挨,因而充满了理趣。

一、二 两句举出诗人生活经验中极平常的两个例子:一是当读书读到快意的时候,也就是一部书精彩的部分时,往往也是这部书快完的时候;而不喜欢读的书偏偏不易读完。二是知己朋友往往眼巴巴地等也等不来;而闲人俗客却常常突然闯上门来。这、二两点的后一层意思,诗中虽然没有明讲,却隐含其中,读者是不难领会的。

类似的具体例子是极多的,说也说不完,诗人无法遍举也不必遍举,于是,三四两句转入概括议论。“世事相违每如此”,第三句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普遍经验,指出好事易尽、失意难挨是人生的一条普遍规律,是任何人都逃不过的。接着,第四句如顺流之舟,“好怀百岁几回开”,结合诗人的生活实际,指出他的一生,欢乐极少,痛苦极多。诗写至此,便戛然而止,把人生之果的更多的苦涩之味,留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咀嚼。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总结了写诗的秘诀,指出“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陈师道这首七绝的第三句,把复杂的人生哲理一语道尽,概括力极强,起到了警醒读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