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的主张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的主张有()

郑观应具有重要思想启蒙意义的主张包括 郑观应及其主要思想观点郑观应具有重要思想启蒙意义的主张包括 郑观应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郑观应具有重要思想启蒙意义的主张包括 郑观应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郑观应具有重要思想启蒙意义的主张包括 郑观应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

C.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进行“商战”

D.“振兴中华”

正确:BC

郑观应资料 郑观应生平故事 郑观应提倡富强救国

相关爱国人物:郑观应、洪仁玕、陈玉成、石达开、洪秀全、詹天佑、林则徐、容闳、关天培、魏源、冯子材、李伯元、邓世昌、刘永福、黄遵宪、左宗棠、陈天华、唐才常、章太炎、朱执信、廖仲恺、蔡元培、严复、谭嗣同、黄兴、邹容、宋教仁、、梁启超、康有为、龚自珍、徐锡麟、

一八九四年,清军在甲午中惨败后,的民族危机笼罩在的上空。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耻辱和痛苦中开始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探索。就在这时,一部名叫《盛世危言》的著作广为流传,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年轻的光绪看了这部著作,立即下令速印二千部,分送给大臣们阅读。作者自己排印的五百部,也很快被人索取一空。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郑观应。他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是揭开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

从买办起家

郑观应,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等,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一八四二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在家庭影响下,郑观应从跟随父亲攻读儒家经典,学习应试用的八股时文郑观应,想走上科举仕途。

香山离、很近,不少人经商致富,有的还在洋行里当了买办。郑观应的家族亲友中也有几个这样的人,他很小就跟随他们到过、和南洋等地。一八五八年,郑观应到香山县应童子试,连个秀才也没考中,这使他父亲很失望。于是,就改弦更辙,想让儿子从经商中求得出路。

这样,十七岁的郑观应便来到上海,投奔叔父郑廷江。郑廷江当时在英商新德洋行当买办。郑观应本想进英文书馆学习英语,但叔父却为他找了个事,要他边工作边学习。起初,他在叔父供职的洋行里当一名听,叔父见他能吃苦耐劳,就热心教他英语。

一八五九年,郑观应通过亲友的帮助,进了上海宝顺洋行。这是当时流的大商行。他在那里当一名低级雇员郑观应,工作之余,就到英人傅兰雅博士办的英华书馆读夜班英语,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不久,他便能够浏览英文书报。从书报上面,他知道了国外的许多事情。

郑观应的才干很快就得到洋行老板的赏识,一八五九年冬,他作为洋行的随行人员来到天津考察商务。第二年,他就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从此,开始了他的买办生涯。

在宝顺的十年里,郑观应的地位虽然并不高,干得也不大顺手,但却能在上海这个动荡与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里,努力探索发财致富的门径,学习经营管理的本领,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实现自己的抱负。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资本,为自己经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八六八年宝顺洋行停业以后,郑观应和别人一起办起了和生祥茶栈,不久又开办了荣泰驳船公司、公正轮船公司。一八七二年,和生祥茶栈停业以后,他又来到扬州,当上了宝记盐务。一八七三年,郑观应参加了太古轮船公司的创办,并当上了这个公司的总买办。这样,他在上海商界的地位逐渐为人们注目。由于他经营有方,公司连年获利,因而在三年雇佣合同期满以后,又和他续订了五年合同。郑观应在太古的年俸达七千两白银,超额分红还要比这多许多,这使他有力量投资于更多的近代工业。一八八一年至一八八二年间,郑观应同盛宣怀等人集资开采了山东登、莱、青、莒四府和东北锦州等处的五金矿藏。在此之前,他已参与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筹建。一八八一年津沪电线线路开办时,他也有不少资本入股。一八八二年,他又集资开设造纸公司。到九十年代初,郑观应已是拥有万贯钱财的大资本家了。

萌发维新思想

当郑观应跻身于买办行列,日积月累地积聚资本的时候,外国势力也日胜一日地侵入,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起来。从第二次以后,郑观应便开始在思想理论上探求救国之路。他注意阅读中外书报,凡是有关兴邦治国的道理,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他总是尽可能收录,反复揣摩。成书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救时揭要》,就是郑观应早期探索所得出的结论。

《救时揭要》汇集了二十四篇文章,其中大多数是反对外国对的侵略和奴役的。在书中,郑观应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外国侵略者贩卖人为奴隶的罪行。他建议在海外设立领事馆,以保护华侨的权利。他还要求 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禁止贩卖与,赈救水旱灾害等等。当然,郑观应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触景伤时之作。他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将耳闻目睹的种种损国伤民的事实,一一列举出来,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利弊得失。他虽然也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但这只是些就事论事的零星建议,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见解。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郑观应中西文化知识的日益丰富,他的观察也越来越深入,开始触及到了上的一些本质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救国主张。《易言》一书,便是他救国主张的集中体现。

《易言》于一八八○年刊行,全书共三十六篇,主要的有《传教》、《交涉》、《公法》、《论机器》、《论船政》、《论火器》、《论开矿》、《论火车》、《论游历》、《论考试》、《论议政》诸篇。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郑观应在书中讲的是有关外交、内政的大事。郑观应认为,洋人有求于者“不外通商、传教两端”,而“通商则渐夺之利权,并侵之地;传教则侦探华人之情事,欲服华人之心”。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很深刻的。他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出发,要求华人、洋人人权平等,货税平等。他说: “外国税华货进口从其重,税洋货进口求其轻”,“华人厚待西人者如此,西人薄待华人如彼,天下有此理乎?”

郑观应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艺。他在驳斥顽固派“以效法西人为耻”的观点时说: “人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我不过欲效其技艺,臻于富强”。所以,郑观应从开矿、、电报、机器、船政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以使走上自强的道路。值得指出的是,他在《论议政》一文中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希望实现君主立宪的制度,反对封建独裁。这在当时的,也是有价值的思想。

投身洋务活动

郑观应在经营企业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出色才能,得到了洋务派官僚的赏识。一八八一年,李鸿章札委郑观应为上海电报分局总办。一八八二年,当他在太古轮船公司任职期满以后,就毅然决定不再续订合同,而到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从而结束了二十多年的买办生活,开始了新的探索。他想以自己的才能和经验,振兴的航运业, 与洋商争高下。

郑观应到轮船招商局以后,经过调查研究,亲自拟定了一系列整顿、改革措施,使企业很快降低了消耗,增加了赢利,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一八八三年十二月,他升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就在这个时候,中法爆发了。郑观应立即上书,请求清 抗战到底,并积极提出军事上的建议:培养军事人才,开办兵工厂,自己铸炮、造船;训练民团,守卫边疆,特别要加强琼州的防务。同时,他还向友人王之春自荐,表示愿为抗法出力。王之春将他给督办粤防军务大臣彭玉麟。于是,一八八四年三月,郑观应被调往广东军营。他到广东军营后办的件事,就是将被扣留在的二十五尊大炮运回广东。这些大炮是清 向德国购进的,在运抵时遭到刁难。郑观应到交涉后,大炮才顺利地被允许运回。

六月,郑观应又奉彭玉麟之命,冒着盛暑,到西贡去刺探法军情报。他化装成商人,居住在轮船招商局内,指挥随员出去侦察,终于将西贡至金边,金边至暹罗(泰国的旧称)的水陆炮台、兵房,一一绘成草图。郑观应不避艰险,迅速而成功地完成了使命,为清军在陆战方面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然而,的清 却在清军连连告捷的情况下,于一八八五年四月和法国 签订了《停战协定》。对于清 卑躬屈膝的卖国行径,郑观应十分愤慨,他写下了《闻中法息战感赋》:

牢补亡羊尚未迟, 农工商是富强基。

强邻环伺犹堪虑, 当轴因循岂不知。

贾谊上书唯痛哭,班超投笔莫怀疑。

疮痍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

在这里,郑观应强烈要求朝廷亡羊补牢,使很快强大起来,他也希望人们学习投军从戎的班超,奋起为国效力。

一八八五年,郑观应奉命从广东到汕头、厦门和福州等处筹办援助事项,途经时,太古轮船公司借故将他拘禁,关押了将近一年。原来,郑观应离开太古轮船公司时,曾杨桂轩接替他的总买办职务,由他和另两人作保。不料杨桂轩在任职期间,亏欠了公款十万元,只身逃匿。太古公司向郑观应追赔欠款,因数额过大,尚欠四万元。为索取欠款, 太古公司就乘郑观应到之际,通过当局将他扣押。郑观应据理申诉,结果付了五千两白银才获释。

遭受这次打击以后,郑观应回到,过了近五年贫病交加的隐居生活。但他那颗火热的爱国心却并没有熄灭。他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抱病著述,写成了近代史上的《盛世危言》一书,提出了系统的改良主义思想。

一八九二年,洋务派官僚再次委请郑观应帮办轮船招商局。这时的郑观应,已经是一个“穷人”了。许多人反对他去主持招商局,但郑观应却泰然自若,满不在乎。他拟定了开源、节流等一些整顿招商局的措施,包括出售过时的旧船、添置新船,以便多装快运,增加利润。他还巡视长江沿岸各埠,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具体的兴利除弊方案。经过整顿后的招商局大有起色,在与洋商太古和怡和的斗争中站住了脚根。

郑观应怀着救国图强的理想,在创办了不少近代工业。在近代工业发展史上,他有着自己特殊的贡献。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王韬的变法维新论使他得到李鸿章的尊重,他具体的思想主要有:

首先明确的便是变法自强的思想,王韬认为陈旧腐朽的,必须变法。他说:“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何尝不变”。并且以欧洲强国为榜样,进行变法,富强自己的。“吾知不及百年,必且尽用泰西之法而驾乎其上”,表现了对前途的信心。

制度上,他主张废除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王韬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废除封建的人。

实业强国,王韬认为制度的改变是根本吗,但兴办实业,才是走向富强的道路。他说:“诸利既兴,而不富强者,未之有也。”

王韬是维新派人士,是最早接触维新思想的人。现在许多人认为维新派,其实就是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进行维新变法的那一拨人。但实际上梁启超、康有为只是将维新思想,通过付诸于实践。维新思想并不是自他们开始,也没有自他们结束。

郑观应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有:

赋税思想。郑观应主张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促进我国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他说“凡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遇来源、收我权利,富我商民.酌盈剂虚,莫要如此”。他认为清朝进口关税税率太低,应“重订新章,一律加征。”

商战思想。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商战”理论。努力追寻“商战”近代意义并反复加以论释者,则由郑观应肇始,他把外国的侵略手段归结为“兵战”(军事侵略)和“商战”(经济侵略),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隐蔽、更有威胁性,因而在反侵略方面也应该把反对经济侵略放在比反对军事侵略更为优先的地位。郑观应是甲午(1894年)前后风靡一时的“商战”理论的主要代表者。

教育思想。郑观应尖锐地抨击长期以来,“学校之制度,人各延师以课其子弟。穷民之无力者荒嬉颓废,目不识丁,竟惘知天地古今为何物,而蔑伦悖理之事,因之层出不穷。此皆学校不讲之故也。”对于科举考试制度,他更一再加以批评,指出:“文士专尚制艺,即本国之风土、人情、兵刑、钱谷等事亦非素习。功令所在,士之工此者得第,不工此者即不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