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干涉实验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方法!感激不尽!!

因为等厚干涉现象的两任意相邻条纹之间的厚度等于λ/2,即薄膜层介质中光的波长的一半,而条纹间距△XsinΘ=λ/2

双缝干涉实验视频 双缝干涉实验视频高中双缝干涉实验视频 双缝干涉实验视频高中


双缝干涉实验视频 双缝干涉实验视频高中


因为角度小的时候可以认为sinΘ=Θ,所以推出:△X=λ/2Θ

基解释:础理论

两束光发生干涉后,干涉条纹的光强分布与两束光的光程/相位有关:当相位为周期的整数倍时光强;当相位为半周期的奇数倍时光强最小。从光强值和最小值的和值可以定义干涉可见度作为干涉条纹清晰度的量度。

从而光强可以用这个量来表征。对于单色光波场,电矢量可以写为这里是复振幅矢量,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下可以写成分量的形式。这里是在三个分量上的(实)振幅,对于平面波,即振幅在各个方向上是常数。是在三个分量上的相位,,是表征偏振的常数。

设双缝到屏上一点的根据干涉原理,两条相邻条纹相光程为λ距离r1和r2,双缝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D,在一定范围d<

其中式如果是次看到会比较难想到,因你考虑到的情况是“几何光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为用了近似

设双缝到屏上一点的距离r1和r2,双缝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D,在一定范围d<

位相等于位置乘以2pi/λ2pi/λ是一个因子,具体推导需要波动方程的知识,你只需记住他是一个联系位相和位置(实质是光程)的因子就可以了

其中式如果是次看到会比较难想到,因为用了近似

公式推导较为复杂,涉及到极限,三角近似!书写都是问题,作为高中内容,只要求记住公式,能运用就可以了,所以…

关于高中物理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列效应。

量子纠缠”是微观世界的现象。“量子”不是微观世界的物质,只是对能量的一种称呼。因为科学家观察到光的传输,是不连续的,就像硬一样,只有一块钱两块钱,没有一块两毛五这样一说。所以能量是“整数”,没有小数点。

现在我们知道光具有波拉粒二相性,但是人类对于光的本性发展史的认识经历了很长时间。其原因之一是光的波长很短,要想证明光是一种波,就必须证明光具有波的特性——衍射、干涉。但是光的直线传播已经深入人心,要想让当时的人们相信光可以绕过障碍物发生衍射,就必须以强大的实验事实为依据。直到泊松亮斑、托马斯·杨的双峰干涉实验的出现,光的波动说才被认可。可以说在光学的学习中遇到的第二个难点就是光的干涉和衍射,其内容非常抽象难懂。下面是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要点: 1.要想产生干涉就必须有相干光源(频率相同、相恒定的两列光源)。因此在干涉现象中寻找相干光源便成为首要问题。 (1)在双缝干涉的装置中,一束光经过单缝屏后产生线光源,再过经双缝屏把该束光分成频率相同的两束光。也就是说双缝干涉的相干光源是由一束光一分二巧妙获得。 (2)在薄膜干涉中相干光源是由薄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而成。 2.牢记干涉的现象 (1)在双缝干涉中如果单色光入射则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为亮纹,条纹的亮度宽度基本相同。若用白光实验,是白色条纹,两侧形成彩色条纹,白光的边缘呈红色。 (2)屏上明暗条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其距离大小x与双缝之间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l及光的波长λ有关,即x=λ。在l和d不变的情况下,x和波长λ成正比,即波长越长条纹间距越大(x=λ)。 应用该式可测光波的波长λ。用同一实验装置做干涉实验,红光干涉条纹的间距x红,紫光干涉条纹间距x紫最小,故可知λ红大于λ紫,v红小于v紫。 3. 注意区分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 (1)光的衍射现象是指光在遇到障碍物时,偏离直线传播方向而照射到阴影区域的现象。 当孔或障碍物的尺寸比光波波长小,或者跟波长不多时,光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实际上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都是波叠加的结果,只是干涉条纹是有限的几束光的叠加,而衍射条纹是极多且复杂的相干光的叠加。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在通过其中的三个狭缝时,都发生了衍射而形成三个线光源,所以,一般现象中既有干涉又有衍射。 (2)衍射有单缝衍射、单孔衍射和障碍物的衍射,衍射图样各不相同。 ①单缝衍射图样:为较宽亮条纹,两侧有明暗相间的条纹,但间距和亮度不同,照射光的波长越长,亮纹越宽。白光衍射时,仍为白光,最靠近的是紫光,最远离的是红光。即白光的边缘呈红色。 ②圆孔衍射图样:明暗相间的不等距圆环。 ③泊松亮斑:光照射到一个半径很小的圆板后,在圆板的阴影中心出现的亮斑,这是光能发生衍射的有力证据之一。 不难看出干涉和衍射的图样有相似之处,都是明暗相间的条纹。只是干涉条纹中条纹宽度和亮纹亮度基本相同,衍射条纹中条纹宽 八、多普勒效应 --------------------以下为2页的内容---------------------------------- 点击下图观看视频,留意听到的汽车声调的变化 --------------------以下为3页的内容---------------------------------- 一、多普勒效应 现象:当汽车向你驶来时,感觉音调变高;当汽车离你远去时,感觉音调变低(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以下为4页的内容---------------------------------- 二、多普勒效应的成因 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 --------------------以下为5页的内容---------------------------------- 1、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介质都静止不动. 即二者没有相对运动时 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几个完全波,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就接收到几个完全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 --------------------以下为6页的内容---------------------------------- 2、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朝波源运动时(或观察者不动,波源朝观察者运动时) 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以下为7页的内容---------------------------------- 3、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时(或观察者不动,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时) 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以下为8页的内容---------------------------------- 总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以下为9页的内容---------------------------------- 注意: 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了变化. 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指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以下为10页的内容---------------------------------- 三、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有经验的工人可以从火车的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 有经验的战士可以从炮弹飞行时的尖叫声判断飞行的炮弹是接近还是远去. 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汽车发射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波被运动的汽车反射回来时,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由此可指示汽车的速度. 由地球上接收到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

在这里毫不夸张的说一句,当我次了解完整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后,一段时间内我被这个实验了人生观,甚至开始怀疑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感受一下设双缝到屏上一点的距离r1和r2,双缝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D,在一定范围d<什么是光的干涉?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根据干涉原理,两条相邻条纹相光程为λ

A、对干涉图样的研究可知:相邻两条明条纹(暗条纹)中心距离 与屏到双缝的距离L成正比;与双缝间距离d成反比;与照射光的波长成正比.

综上可以得到你的式子。

B、在实验装置不变的情况下化、d不变),由于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的波长,所以红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大,紫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小;初步了解通过双缝干涉测波长的原理.

C、用白光进行干涉实验,各种单色光在光屏均为明纹,亮纹是各色光复合而成,所以是白色的.各色光由于波长不同,在光屏上产生的其它各级亮纹的位置均不相同,所以其它各级亮纹是彩色的.

(2)薄膜干涉

让一束光经薄膜的两个表面反射后,形成的两束反射光产生的干涉现象叫位相等于位置乘以2 pi/λ 2 pi/λ是一个因子,具体推导需要波动方程的知识,你只需记住他是一个联系位相和位置(实质是光程)的因子就可以了薄膜干涉.

A、在薄膜干涉中,前、后表面反射光的路程由膜的厚度决定,所以薄膜干涉中同一明条纹(暗条纹)应出现在膜的厚度相等的地方.由于光波波长极短,所以微薄膜干涉时,介质膜应足够薄,才能观察到干涉条纹.

C、薄膜于涉在技术上可以检查镜面和精密部件表面形状;精密光学过镜上的增透膜(当增透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膜中波长的1/4时,透镜上透光损失的能量最小,增强了透镜的透光能力.)

干涉(interference)在物理学中,指的是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空间中重叠时发生叠加,从而形成新波形的现象。

例如采用分束器将一束单色光束分成两束后,再让它们在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内重叠,将会发现在重叠区域内的光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明暗程度随其在空间中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最亮的地方超过了原先两束光的光强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强有可能为零,这种光强的重新分布被称作“干涉条纹”。在历史上,干涉现象及其相关实验是证明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依据,但光的这种干涉性质直到十九世纪初才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原因是相干光源的不易获得。

发生干涉现象的条件: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发生重叠时,重叠范围内介质的质点同时受到两个波的作用。若波的振幅不大,此时重叠范围内介质质点的振动位移等于各别波动所造成位移的矢量和,这称为波的叠加原理。若两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称两波在该点同相,干涉波会产生的振幅,称为相长干涉(建设性干涉);若两波之一的波峰与另一波的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称两波在该点反相,干涉波会产生最小的振幅,称为相消干涉(摧毁性干涉)。

拓展资料:

为了获得可以观测到可见光干涉的相干光源,人们发明制造了各种产生相干光的光学器件以及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当时都具有非常高的测量精度: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就借助迈克耳孙干涉仪完成了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得到了以太风观测的零结果。迈克耳孙也利用此干涉仪测得标准米尺的长度,并因此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激光这一高强度相干光源的发明使光学干涉测量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在各种精密测量中都能见到激光干涉仪的身影。现在人们知道,两束电磁波的干涉是彼此振动的电场强度矢量叠加的结果,而由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也是光子自身的几率幅叠加的结果。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故r1-r2=λ

你很喜欢思考!

你是大学生吗?如果是的话,就很好办了,到图书馆去找一本量子电动力学的书看就行了。但是,高中生的话建议先看看量子力学的方面的书,如果看懂了在看相关方面的。

首先想楼主找到了吗 我最近也看到了,但是忘记了 。科学家发现有些人不是观察者,就像电脑里的,但是想不起来了,而且看的不是是视频剪辑一想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其次需要弄清楚双缝实验中单缝和双缝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干涉的必要条件是:固定的位相,波长相同

杨氏中的单缝是提供“相同波长”的光源;双缝是提供“固相”的光源。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单缝和双缝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都是“光源”,它的形状和延伸方向只与其缝本身的方向相关,与其他的无关。

有不清楚的就追问吧。

希望对你有帮助!

泡利不相容原理到底怎么回事?

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在原子中不能容纳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又称泡利原子、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云伸展方向和自旋方向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如氦原子的两个电子,都在层(K层),电子云形状是球形对称、只有一种完全相同伸展的方向,自旋方向必然相反。每一轨道中只能客纳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每个电子层中可能容纳轨道数是n2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2n2。

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原理和洪特规则.能量原理就是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核外电子总泡利不相容原理对所有费米子(其自旋数为半数的粒子)有效。费米子遵循费米-狄拉克统计。是尽先占有能量的轨道,只有当能量的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也就是尽可能使体系能量.洪特规则是在等价轨道(相同电子层、电子亚层上的各个轨道)上排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后来量子力学证明,电子这样排布可使能量,所以洪特规则可以包括在能量原理中,作为能量原理的一个补充.

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费米子)所遵从的一条原理。简称泡利原理。它可表述为全同费米子体系中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同时处于相同的单粒子态。电子的自旋,电子遵从泡利原理。1925年W.E.泡利为说明化学元素周期律提出来的。原子中电子的状态由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l以及自旋磁量子数ms所描述,因此泡利原理又可表述为原子内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4个量子数n、l 、ml 、ms 。根据泡利原理可很好地说明化学元素的周期律。泡利原理是全同费米子遵从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所有含有电子的系统中,在分子的化学价键理论中、在固态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后来知道泡利原理也适用于其他如质子、中子等费米子。泡利原理是认识许多自然现象的基础。

一个由个费米子组成的量子系统波函数完全反对称: 和是第个费米子的位置和自旋,是置换算符,其作用是对换两个粒子: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两个粒子的位置波函数一致的话,那么它们的自旋波函数必须是反对称的,也就是说它们的自旋必须是相反的。

应用范围:

自旋为整数的粒子被称为玻色子。玻子遵守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泡利不相容原理对它们无效。玻子可以占据相同的量子态。

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由来:

这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1900~1958)而得名。1924年,泡利发表了他的“不相容原理”:原子中不能有2个电子处于同一量子态上。这一原理使得当时所知的许多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这就是“泡利综上可以得到你的式子。原理”,即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本人获得了194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果楼主想要更进一步的详情,我再去问问我的高等量子力学老师去。

高等量子力学老师的回答:

所以,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四种基本作用没有关系,它的逻辑地位比四种基本作用还要高。是从所有概率和为一这样一个基本要求出发的逻辑推论。

考虑了一下楼主说的电子排斥的问题,泡利不相容原理说的是电子不能处在同一个状态,但是并没有说两个电子不能处在同一个地方。事实上原子中的电子都处在大致一个地方,相互之间并没有除了库仑相互所用以外的作用力。你如果想把电子放到空间的某个位置,并不会受到“泡利不相容斥力”。如果你想把两个电子的量子数都改的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比如把同一轨道上的两个电子改成一样的自旋,那么这件事情根本就是不可办到的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物理手段,这两个电子自旋相反的属性是不会有丝毫改变的),而不是说在改变的过程中会受到强大的阻力。因此并不存在楼主所说的“泡利不相容斥力”。

呵呵,可以看出来,楼主似乎只是在读关于量子的科普类的东西,还没有真正学过量子力学。波函数怎么能以不确定关系为基础?笑话。另外理解波函数塌缩得先知道叠加原理,这涉及到量子纠缠的概念。

不同费米子所遵从的一条原理粒子间的泡利不相容原理产生的力可能各自属于不同的作用。例如电子简并压力是电磁相互作用,而中子简并压力是强相互作用。

正面回答你的问题,需要很深厚的物理基础,而且对于核子的不相容性现在也没有个固定的说法,属于当今理论物理界的前沿。似乎和大统一方程有关。

我只能说说电子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其实高中说的不相容原理指的就是电子的不相容性。

确实有你所说的造成不相容原理的力,就是电磁力。(随便说一句,范德华力也是电磁力。)但是真正考虑起这个问题的话,其实很复杂。因为造成这种不相容性的原因是主要是磁力和相对论效应。不相容性是狄拉克方程的解所必需,就像量子化是薛定谔方程的解所必须的一样。如果你要是没学过偏微分方程的化,估计很难理解。等你有了足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之后,看看量子电动力学的相关内容就都懂了。(当然如果你要是以后不从事物理相关工作的化,很难积累到那种程度的基础)

泡利不相容原理指的时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由这一原理可以确定各电子层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n.个

别以为我写的少,我写的多是我自己理解的。

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在原子中不能容纳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成化学就是原子组成分子后产生稳定的共价键,其他电子就被格开了.

这是量子力学解释分子结构的有力方法.

你从对称性的角度来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 。

个人理解:并不是一个斥力禁止电子的进入,而是有量子力学可知,而是当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 时,很不稳定,所以表现为斥力。

我个人的理解:是不是自旋相反,就好像正负电荷,可以吸在一起互相旋转,要是自旋相同就排斥开了,不能呆在一块。位相等于位置乘以2pi/λ2pi/λ是一个因子,具体推导需要波动方程的知识,你只需记住他是一个联系位相和位置(实质是光程)的因子就可以。这样说来,还是电磁力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如果其中的一条缝用一块透明玻璃遮住,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如两个氢原子组成的氢分子,很稳定.第三个原子就不能进入.泡利不相容是量子学一条基本定理.

一条缝处遮盖一块薄玻璃片后,通过这条缝隙的光在玻璃上的波长比在空气中的短了(因为波长=波速频率,频率不变,速度变小).如果没有玻璃,我们知道屏幕上中间的那一条亮条纹是光程为零的地方,现在下面那条缝的光程变短了,所以要上移,使下面的光程变长一点,上面的光程变短一点,才能得到光程为零的点,所以上移

两个的光源发出的光不是相干光,双缝干涉的装置使一束光通过双缝后变为两束相干光,在光屏上相通形成稳定的干涉条纹.

盖玻璃片的光程变光的干涉和产生干涉的条件大,亮条纹应该是光程为0处,向上动

为什么说量子纠缠一个有钱一个就会没钱呢

光的干涉是两列或两列以上的光波在空间中重叠时发生叠加从而形成新光波形的现象。只有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相位恒定,振动方向一致的相干光源,才能产生光的干涉。由两个普通光源发出的光,不可能具有相同的频率,更不可能存在固定的相,因此,不能产生干涉现象。

关于量子纠缠之什么是量子

以上内容参考:

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因为我看不了收费的,从网上截取的免费片段来看,专家没有讲什么是量子纠缠。各个嘉宾还在拿“男女爱情”来举例。之前发的文章,我又说量子,又说粒子。有人问,什么是量子,什么是粒子。当然在科学方面,我完全是外行。我只是根据知道的一点连皮毛都不算的知识,想说说我理解的“量子”。当然感兴趣的还是看书。有专业物理博士在短视频平台回答别人的问题,不过问问题的人,基本上没有学一点皮毛的知识,问的问题太过幼稚。“量子纠缠”是微观世界的现象。“量子”不是微观世界的物质,只是对能量的一种称呼。因为科学家观察到光的传输,是不连续的,就像硬一样,只有一块钱两块钱,没有一块两毛五这样一说。所以能量是“整数”,没有小数点。“量子纠缠”不存在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玄学解释,只是我们人类“看见”事物,需要“光”这种介质。而“光量子”属于能量的最小的单位,你观察“光量子”的时候,自然会对它进行干扰。所以量子纠缠比较好解释吧。至于“粒子”,我觉得那是“双缝干涉实验”时,光的一种状态。但你观察“光”这种东西的时候,光在观测与不观测的时候,可以呈现“粒子”态,还是“互相干涉的波状”。所谓观测,是指观测光量子的路径,而不存在不观测,“光”就不存在。你观察光的路径的时候,光就会呈现一种状态。不观测它的路径的时候,它就会呈现另外一种状态

因为科学家观察到光的传输,是不连续的,就像硬一样,只有一块钱两块钱,没有一块两毛五这样一说。泡利自己是没有从什么地方推导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只是凭空的拿出来,说按这个原理可以正确的推导出费米子的运动。但现在我们从量子场论的相关理论出发,可以证明,如果我们要求场具有酉正性(unitary),那么势必要求波色子的波函数是对称,而费米子的波函数是反对称的。unitary的物理含义,就是所有的概率和为一。所以能量是“整数”,没有..

量子纠缠一个量子必然有另外一个量子和它反向运动

有一部关于双缝干涉实验?

(1)双缝干涉

屏上将没有亮暗相间的条纹,因为白光通过红,紫玻璃片后射出的将是红,紫光而这两个光频率不同,即周期不同,所以不会干涉.要知道双缝是要产生想干光.

我觉得这属于强相互作用。楼主的意思似乎是问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来源。这或许相当于问为什么费米子的波函数是反对称的。尽我所能,记得这种反对称性来源于SU(2)群的空间旋转下的性质。而这个群是用来描B、用手紧压两块玻璃板看到彩色条纹,阳光下的肥皂泡和水面飘浮油膜出现彩色等都是薄膜干涉.述强相互作用的。所以泡利不相容原理应该是强相互作用对于费米子的一个特殊表现。

光速不变原理怎么证明?

证明方法最初泡利是在总结原子构造时提出一个原子中没有任何两个电子可以拥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态。

任意恒星光行都长期保持不变,证明:光行不随时间变化,所以光速也不随时间变化。所有恒星的光行都为20.5″角距,证明:所有恒星的光速都相同。 《系统分析恒星光行》中已经详细论证了“光速不变”,所以不再重复。 恒星都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点,证明:任意一个恒星的所有的光线的光速都相同,即没有不同光速的光线。 因为没有任何光速‘变化’的现象,所以只有采用‘反证法’。 设:某恒星发来两种光速的光线;光速为c的光线,用c表示;光速为C的光线,用C表示;光速c>C 因为c和C都是连续的,所以观测者能够同时接收到c和C;但观测者同时接收到的c和C,必然不是同时从恒星发出的。 因此设:c发出的时刻为零;C发出的时刻为t;恒星零时刻的位置为A;t时刻的位置为B;因恒星周日视运动角速度ω=15.0411″/秒,所以A、B之间的角距φ=ωt 再设:φ=10′(太阳直径的1如将任何两个粒子对调后波函数的值的符号改变的话,那么这个波函数就是完全反对称的。这说明两个费米子在同一个系统中永远无法占据同一量子态。由于所有的量子粒子是不可区分的,如两个费米子的量子态完全相同的话,那么在将它们对换后不应该波函数的值不应该改变。这个悖论的解是该波函数的值为零:/3);恒星距离L=30光年。 则:t=φ/ω=10×60÷15.0411≈40(秒) c传播的时间T1=L/c=30(年)≈86400×365=946080000(秒) C传播的时间T2=L/C 据题意知:T2=T1+t=L/c+t=946080000+40=946080040(秒) 所以:C=L/T2=946080000c/946080040≈0.9999999577c≈299999.987(公里/秒) 即:如果φ=10′,则c-C=300000-299999.987=0.013(公里/秒)=13(米/秒) 也就是说:如果两条光线的光速为13米/秒,则这颗距离为30光年的恒星,就同时在角距为10′的A和B两个位置上。 光速连续比间断变化的可能性大得多,如果恒星光速是在C和c的范围内连续变化的,则看起来,该恒星应该是:长度为10′角距的线段。 因为从未看到过:恒星具有多个位置和任何拉长的现象,所以结论正确。 恒星都静止,证明:所有恒星的光速都不随时间变化,都始终恒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该点出现亮条纹;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该点出现暗条纹.为常数c不变。这是因为如果光速不断变化,则看起来恒星必然是运动的。证明方法与上述类似,不再重复。 太阳光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太阳光的光速不变。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依据是:光速=波长×频率 光波长和频率都是根据光干涉条纹确定的。根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干涉条纹之间的间距,能够推算出‘光波长’,自然可确定‘光频率’。 这样推算确定的光波长和频率的乘积为常数,即不同颜色光的波长和频率的乘积相等;而且乘积数值等于检测的‘光速值’;从而充分证明:‘光速=波长×频率’成立。 迈克尔逊和莫雷通过长期多次分别检测,来自不同方向的阳光的光速,充分证明:阳光的光速不变。

在地面上测光速,各个方向不变。而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如以太阳为参照系来计算地面上的光速,则光速是改变的,这说明光是叠加了地球的速度,而这个速度是以太给予的,也说明了地面上以太与地球是同步运动的。

你这叫做用光速不变证明光速不变!有多远滚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