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地址
曹文轩的所有作品
十月文艺出版社19年,推出《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根鸟》。2005年,推出《青铜葵花》。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地址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地址
文学创作
作品名称
类型
出版时间
《没有角的牛》 中篇 1983年2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古老的围墙》 长篇 1985年5月(江苏出版社)
《云雾中的古堡》 短篇集 1986年2月(重庆出版社)
《哑牛》 短篇集 1986年12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埋在雪下的小屋》 中篇 1988年9月(广西出版社)
《暮色笼罩的祠堂》 中短篇集 1988年11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忧郁的田园》 中短篇集 1月(十月文艺出版社)
《山羊不吃天堂草》 长篇 19年12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绿色的栅栏》 短篇集 1992年4月(教育科学出版社)
《红帆》 短篇集 1993年1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
《红葫芦》 短篇集 1994年7月(民生报社)
《少年》 散文集 1996年7月(民生报社)
《蔷薇谷》 短篇集 1996年8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三角地》 中短篇集 1997年7月(民生报社)
《草房子》 长篇 1997年12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追随永恒》 散文集 1998年4月(大学出版社)
《红瓦》 长篇 1998年4月(十月文艺出版社)
《根鸟》 长篇 1999年4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细米》 长篇 2003年6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天瓢》 长篇 2005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曹文轩纯美系列》(8册) 系列图书 2005年3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青铜葵花》 长篇 2005年4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红瓦黑瓦》 长篇 2005年3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野风车》 中短篇集 2005年3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黄琉璃》(《大王书》部) 长篇,系列作品 2007年7月(接力出版社)
《狗牙雨》 短篇集 2008年3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红纱灯》(《大王书》第二部) 长篇,系列作品 2008年6月(接力出版社)
《尖叫》(《我的儿子皮卡》) 中篇,系列作品 2009年8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仰望天空的猫》
《再见,钢琴》
《淘金兄弟》
《尿王》 中篇,系列作品 2010年10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影子灰狗》
《背叛的门牙》 中篇,系列作品 2012年1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矮》
《丁丁当当·黑痴》 长篇,系列作品 2012年1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丁丁当当·盲羊》 2012年3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丁丁当当·跳蚤剧团》 2012年6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丁丁当当·山那边还是山》 2012年7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丁丁当当·草根街》 2012年11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丁丁当当·黑水手》 2013年3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丁丁当当·蚂蚁象》 2013年6月(少年儿童出版社)
《灰娃的高地》 中短篇集 2013年5月(明天出版社)
《枫林渡》 长篇 2014年5月(明天出版社)
《火印》[10] 长篇 2015年5月(天天出版社)
理论研究
作品名称
类型
出版时间
《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学术专著 1988年6月(大学出版社)
《思维论》 学术专著 19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荒漠的回响——曹文轩文学论集》 学术专著 1997年1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面对微妙》 学术专著 1999年2月(泰山出版社)
《二十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 学术专著 2000年10月(大学出版社)
《门》 学术专著 2002年7月(作家出版社)
《第二世界》 学术专著 2003年1月(作家出版社)
主编书籍
作品名称
类型
出版时间
《八十年代选》 短篇集(曹文轩选编) (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
《现代名篇导读》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张丹主编) 1994年10月(山西教育出版社)
《现代散文名篇导读》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戴清主编)
《现代诗歌名篇导读》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李朝全主编)
《落日红门:卷》 中短篇集(林斤澜、曹文轩主编) 2000年5月(大众文艺出版社)
《小溪流的歌:儿童文学卷》 儿童文学作品集(严文井,曹文轩主编)
《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卷 1-3》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主编) 2001年3月(广西教育出版社)
《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散文卷 1-2》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主编)
《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主编)
《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卷.1-2》 儿童文学作品集(曹文轩主编) 2001年6月(广西教育出版社)
《20世纪末文学作品选·卷》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主编) 2001年1月(大学出版社)
《20世纪末文学作品选·诗歌卷》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主编)
《20世纪末文学作品选·散文卷》 文学作品综合集(曹文轩主编)
有《野风车》《红瓦黑瓦》《没有角的牛》《 古老的围墙》《 云雾中的古堡》《 哑牛》《 埋在雪下的小屋》《 暮色笼罩的祠堂》《 忧郁的田园》《 山羊不吃天堂草》《 绿色的栅栏》《 红帆》《 水下有座城》《 三角地》《 草房子》《 根鸟》《 细米》《 青铜葵花》《 狗牙雨》 《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白栅栏》《甜橙树》《追随永恒》《感动》
链接:
提取码: s4ac
曹文轩的作品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四十余种,其中包括安徒生提名奖、安徒生奖、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金奖、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奖项。曹文轩海外影响力广泛,其学术著作和短篇分别被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远销海外。
主要儿童文学作品
《阿雏》《再见了,我的星星》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青铜葵花》《细米》《第十一根红布条》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
《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文章约150篇(略)
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主编的书
《落日红门——50年选》(上、下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50年儿童文学选》(上、下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国外文学导读本》(6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国外儿童文学导读本》(5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世纪末文学作品选》(4卷),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新潮儿童文学丛书》(8卷),21世纪出版社,
《现代名篇导读》(4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作品出版年表
1983年2月
《没有角的牛》(中篇)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5年5月
《古老的围墙》(长篇)江苏出版社
1986年2月
《云雾中的古堡》(短篇)重庆出版社
1986年12月
《哑牛》(短篇)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8年6月
《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专著)大学出版社
1988年9月
《埋在雪下的小屋》(中篇)广西出版社
1988年11月
《暮色笼罩的祠堂》(中篇)少年儿童出版社
1月
《忧郁的田园》(中短篇集)十月文艺出版社
19年5月《思维论》(专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年12月
《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4月
《绿色的栅栏》(短篇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年11月
《红帆》(短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3月《水下有座城》(与左珊丹合作)(短篇集)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年7月
《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
民生报社
1994年7月
《红葫芦》(短篇集)民生报社
1994年12月
《埋在雪下的小屋》(短篇集)际少年村
1996年7月
《少年》(散文)
民生报社
1996年8月
《蔷薇谷》(短篇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
《曹文轩文学论集》
21世纪《黄琉璃》(《大王书》部) 长篇,系列作品 2007年07月出版社
1997年《红瓦》长篇
1997年《三角地》(中短篇集)民生报社
1997年
《追随永恒》(散文集)大学出版社
1997年
《草房子》(长篇)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
《面对微妙》泰山出版社
1999年
《根鸟》(长篇)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年《红瓦房》(长篇)小鲁出版社
曹文轩,当代作家、评论家,大学中文系,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作家协会,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我的儿子皮卡》等。学术f生著作有:《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门》等。2010年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4卷)。其中《红瓦黑瓦》、《草房子》等被译为英、法、德、希腊、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四十余种,其中包括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图书奖、金鸡奖剧本奖、电影华表奖、德黑兰电影节“金蝴蝶奖”、市文学艺术奖、《》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奖等。2004年获安徒生奖提名奖。2010年出版“曹文轩纯美绘本”系列,其中《痴鸡》、《一只豹子》分别获得2010年度和2011年度输出版图书奖。
《没有角的牛》 中篇 1983年02月
《古老的围墙》 长篇 1985年05月
《云雾中的古堡》 短篇集 1986年02月
《哑牛》 短篇集 1986年12月
《埋在雪下的小屋》 中篇 1988年09月
《暮色笼罩的祠堂》 中短篇集 1988年11月
《忧郁的田园》 中短篇集 01月
《山羊不吃天堂草》 长篇 19年12月
《绿色的栅栏》 短篇集 1992年04月
《红帆》 短篇集 1993年11月
《红葫芦》 短篇集 1994年07月
《少年》 散文集 1996年07月
《蔷薇谷》 短篇集 1996年08月
《三角地》 中短篇集 1997年07月
《草房子》 长篇 1997年12月
《追随永恒》 散文集 1998年04月
《红瓦》 长篇 1998年04月
《根鸟》 长篇 1999年04月
《细米》 长篇 2003年06月
《天瓢》 长篇 2005年03月
《曹文轩纯美系列》(8册) 系列图书 2005年03月
《青铜葵花》 长篇 2005年04月
《红瓦黑瓦》 长篇 2005年03月
《野风车》 中短篇集 2005年03月
《狗牙雨》 短篇集 2008年03月
《红纱灯》(《大王书》第二部) 长篇,系列作品 2008年06月
《尖叫》(《我的儿子皮卡》) 中篇,系列作品 2009年08月
《仰望天空的猫》
《再见,钢琴》
《淘金兄弟》
《尿王》 中篇,系列作品 2010年10月
《影子灰狗》
《背叛的门牙》 中篇,系列作品 2012年01月
《矮》
《丁丁当当·黑痴》 长篇,系列作品2012年01月
《丁丁当当·盲羊》 2012年03月
《丁丁当当·山那边还是山》 2012年07月
《丁丁当当·草根街》 2012年11月
《丁丁当当·黑水手》 2013年03月
《丁丁当当·蚂蚁象》 2013年06月
《枫林渡》 长篇 2014年05月
《火印》 长篇 2015年05月
《蜻蜓眼》 长篇 2016年06月
《阿雏》《再见了,我的星星》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 】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青铜葵花》《细米》《第十一根红布条》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
《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市作家协会。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各种学术奖、文学奖40余种。其中有安徒生提名奖、安徒生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图书奖、金鸡奖编剧奖、电影华表奖、德黑兰电影节“金蝴蝶”奖、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曹文轩,作家富豪榜当红上榜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作家协会,大学、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是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
2013年12月5日,2013第八届作家富豪榜主榜在成都发布,曹文轩以38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27位,引发广泛关注。
[“意在笔先”与“意到笔随”]笔断意连意在笔先
《丁丁当当·跳蚤剧团》 2012年06月一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之辨,的确道出了艺术创作中的转瞬若失的妙味!不过,郑板桥还是补充一句“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意”有“有意”、“无意”之分,绘画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颇深,“无意”为首,这也很类似康德的“无所为而为”的观赏。“有意”次之,因为多少有名理、概念之累。故而在“意在笔先”这个定则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价值高低的规则。清张庚在《图画精意识》里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1]这种重意、重神,轻技艺的看法极其普遍,所谓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样一来,“笔在意先”往往就被解读为艺术家先有气韵贯注于精神,“胸中之竹”之生是不期然而然的,至于这印在画上的“手中之竹”不过是笔墨的行当,仿佛只是“翻译”这“胸中之竹”而已。这样,“意”和“笔”是分割着的。
在西方与之相近的理论要数克罗齐,他还更干脆,他只承认艺术是“直觉”,就是郑板桥所说的“勃勃遂有画意”的“胸中之竹”。至于“手中之竹”在克罗齐不过是“物理事实”,它只起“留声机”的作用。是把艺术家胸中所生的“意象”再“翻译”(传达)成外在作品而已。
这样看来,克罗齐这“意在笔先”就不仅仅是传统画论所说的意高笔低的价值分野,而是“意”即是“笔”。换句话讲,意在何时发生,言就在何时发生,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种语言学,都是一种达意的符号,比如你未画竹先,已有成竹在胸,你的所谓“成竹”,不可能是一种无形无色的竹,既然是有形有色的竹,你胸中那个“竹”便已“表现”了“竹”了,你的“意中之竹”便是你的“画中之竹”(手中之竹)。“画中之竹”只是表现“意中之竹”,所表现的只是个“直觉”——“胸中之竹”。克罗齐把那传达的“手中之竹”看作“物理事实”而放在艺术之外,只承认“胸中之竹”即已经是“手中之竹”,这被讥笑为哑口诗人!我们知道,这在克罗齐不承认的“物理事实”毕竟我们普通人天天都能感受到,可见,严格的说,这“意”和“笔”也还是分离的。
二朱光潜不同意上述两种“意在笔先”的艺术观,他提出了思(意)言(广义的艺术都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一致的命题。根据这个命题,“意”和“笔”、“思”和“言”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所谓“意到笔随”。用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气随笔运,即意到笔随,摄形(客观景象)必同时立意(主观情思),才胸有成竹,意到笔随,画出正确的形象(取象不惑)。”[2]这就是说“摄形”和“立意”是同时进行的,思与言(广义的艺术符号)是一致的。显然,在朱光潜那里,意与形、思与言、情趣与意象是溶成一片的。并没有“意”先“笔”后的时间划分;也没有“意”高“笔”低的价值区分;而是艺术形象就构成于表现形象的“形”(绘画)、“言”[3]之中。
具体一点说,画家在创作一幅竹画时,他要连同颜色、线条、光影这些媒介一起想;诗人要赋竹时,也要连着字的声音和意义一同想,甚至音乐家要想象竹韵时,也要连同声调、节奏一起想,一切艺术创作门类皆如此。这里面并无古人把“意”和“笔”分作两个阶段;也没有克罗齐所谓直觉或创造和所谓传达(物理事实)分作两段的毛病。进一步讲,艺术是“整一的”,是情趣与意象的浑然契合。是情趣的意象化(诗偏于这方面成份多)和意象的情趣化(绘画偏于这方面的成份多)的合一。
三然而,要成就这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的“意境”,光有“性养”的“天份”是不够的。在朱光潜看来,一般人都能有“成竹在胸”,但未必能像画家一样把胸中的成竹画在纸上,这实得力于“持久的努力”。朱光潜自己的艺术经验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我想到一棵竹虽然不能画一棵竹,但是想到一个‘竹’字却能信手写一个‘竹’字。实在一棵竹和一个‘竹’字在心中都不过是一种意象,‘竹’字意象能支配我的手腕筋肉作写‘竹’字的活动,而竹本身的意象却不能支配我的手腕作画竹的活动,就由于我练习过字,没有练习过作画,我的手腕筋肉只有写‘竹’字的习惯而没有画竹的习惯。我如果勉强提笔画一棵竹,我所画出来的和我原来所想的全不符合。”[4]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既要有灵心妙运,也要有“匠人”的手腕,二者缺一不可。
基于此,我们在新近发现未收入安徽教育出版社《朱光潜全集》一篇朱光潜《题吴龙丘先生画竹》,可以佐证“天才”和“人力”不可偏废的观点。在这篇文里面,既肯定吴龙丘醉心书画二十年,善绘梅兰竹菊松蕉,但同时,以朱先生对艺术境界的高标看,似吴先生有超脱尘俗的雅量,但终“或未尝深致力”,这就是说“匠人”的功夫还未尽到。因而真正离朱先生悬想的:“所谓‘成竹’,当不仅为形状色泽,而为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所成之意境。画中之竹特其象征,在胸者神,落低者形,神弥满而形因以光《灰娃的高地》 中短篇集 2013年05月华焕发。”——“意到笔随”的思言一致的理想还有距!
四朱光潜将西方美学学科的形态结合传统艺术资源作分析,既是西方的;又是非常本土化的。不同于时下一些学者以为把艺术(包括绘画)说成离西方哲学知识论(现在一般用认识论)愈远愈好;似乎非这样不能传达艺术精神的所谓“气韵生动”。我承认,绘画的艺术精神得益于老庄道家的清虚玄寂的静观态度,有超越经验的成份。然而,并不是离开了经验就能“超越”和“超验”的了的。朱光潜对于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不盲目让思想高蹈玄远,他更强调能近取譬,以心理经验分析为基础。比如他说:“思想离不开语言[5],而语言则离不开喉舌的动作,想到‘竹’字时,口舌间筋肉都不免有意或无意地作说出‘竹’字的动作。这是行为派心理学的创说,现在也已得多数心理学家的赞同了。”又说:“人论诗文的模仿,向来着重‘气’字。苏子由说:‘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6]朱光潜接着引刘海峰《论文偶记》和曾国藩《家训》说明桐城古文派讲的诵读,使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相宜,从这个意义上讲,通常所谓的“气”也还不过是心理学上说的一种筋肉的技巧。由此推之,画家、雕刻家和音乐家都要把手腕练得娴熟,歌者、演戏者和演说者,都要先把喉舌练得娴熟,作诗文者都要先把气势声调练得娴熟。
可见,朱光潜之对“气韵生动”的“气”的诠解,是依照现代心理学为据的,美学在西方是一门科学,是美之科学。心理学也被视为一门科学。传统文化中缺少的是科学精神,朱光潜这种以西方科学精神和传统(比如桐城文派讲作文的音韵节奏和“气”的关系)精神的结合,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艺术精神向更深一层推进了。
注释:
[1] 殷晓蕾编著:《古代山水画论备要》,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
[2] 转引自宛小平:《“新发现朱光潜画论‘残稿’看其绘画美学观”》,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12期,第36页。
[3] 朱光潜说:“艺术是思维的一种方式,与思维的其他形式一样要使用符号;又因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因此绘画、雕塑、音乐等等和文学一样都是语言的不同形式。”参见《朱光潜全集》(第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3页。
[4]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
[5] 即思言一致的作为画理艺术观前提的哲学命题。
[6]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219页。
宛小平:安徽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朱光潜先生嫡孙
编辑:李 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