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春居图具体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卷,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历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

富春山居图赏析_新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赏析_新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赏析_新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赏析_新富春山居图


从作者 画面表现内容 绘画新风格角度赏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赏国画》站在子明君将的角度它就是一张国画的笑话,站在黄公望,的角度欣赏现在有关,所谓个别的专家和画家就像是看到了清朝当年的和府帮,站在乾隆的角度,乾隆会说只有和府的人才会反否狠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怎么写?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

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

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可谓水旷、山远、林幽、石秀的全息式山水长卷,足可媲美张择端风物画《清明上河图》的全景线轴。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富春山居图》其他

《富春山居图》因其用笔熟练老到,不事雕琢,自然天成而为万世所瞩目,不设色而使墨自具五彩。《富春山居图》在章法布局上将五代、北宋的全景式构图法与南宋的小景构图法相结合,有旷远不羁的情调,又有主次分明的优点。

《富春山居图》代表了元代山水画的写意技巧,也代表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虽有富春山水的一般特征,却不是真山真水的真实复述,他给后人的感受不是明秀,不是雄伟,而是清灵脱俗的飘逸神采,这正体现了黄公望晚年出尘脱世的恬静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