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和妥协的区别 绥靖政策的绥是什么意思
"绥靖"政策是什么政策啊?
绥靖就是纵容的同义词。
绥靖和妥协的区别 绥靖政策的绥是什么意思
绥靖和妥协的区别 绥靖政策的绥是什么意思
绥靖和妥协的区别 绥靖政策的绥是什么意思
绥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绥靖政策的实施者是英法美等大国,主要是面对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崛起与扩张,非但不制止其侵略,反而以牺牲埃塞俄比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的利益,纵容德国扩张。
绥靖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试图通过满足德国等的侵略要求,换取和平,另一个是祸水东引,德国去进攻。
靖绥和绥靖的区别?
靖绥和绥靖虽然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述的含义有明显区别。
1. 靖绥:安抚,平定。绥靖:安抚平定,使局势安定。
2. 靖绥更多指安抚、平定之意,而绥靖则更侧重于指安定、祥和。
总之,靖绥和绥靖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表述上存在明显异。
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靖,安定之意。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慰抚"之意。
绥靖是什么意思 绥靖是什么
靖绥 [ jìng suí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ìng suí ]
犹绥靖。安抚平定。
绥靖 [ suí jì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uí jìng ]
安抚,使保持地方平静:~四方。
一战后德国崛起,英国为什么只能采取妥协和绥靖?
次世界大战,让英国花费了巨额资金。而作为战胜国,虽然获得了一部分原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但这些就是现在也还是很穷的,非但不能给英国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持,加重了负担。
那时的英国是相当的牛气,土地面积扩张了3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人口更是高达4.5亿。也就是说,在当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国的子民,达到了英国历史上辉煌的时刻,成为世界强大的。
但实际情况是“摊子铺得越大,实力被摊薄得越多”。因为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办事机构和外派,这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撑。随着“入不敷出”的财政,越来越力不从心,而糟糕的是,这些殖民地趁其衰落,纷纷争取。
爱尔兰就是其中的典型。其频繁不断的运动,早已让英国为之头疼,一战后的国力削弱,英国已无力进行。无奈之下,让其南部的26个邦,只留下了北部较为发达的6个郡。这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由来。
爱尔兰自由邦的成立,是大英帝国衰弱的标志,也是其分裂的开始。随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提出自治的要求,二战前,英国放弃了对这些的殖民,成为相对的英联邦。然而,这些并不是可怕的。
真正的危机是,印度也要求。加拿大等国的自治并不影响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反而还使英国减少了防务负担,可谓是“俩好搁一好”。但印度不同,英国是靠的掠夺,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财。印度一旦,英国就真剩下空架子了。
一战时,印度派了120万人部队参加了,就是为了英国战后答应其。可后,英国还是食言了,愤怒的印度人运动更加高涨。从某种角度说,英国自己的事情还未“处理干净”,哪里还有“闲心”警惕德国的崛起。
于是,绥靖主义成了英国的主流民意。
作为历史人物的张伯伦等人,能成为的首相,自然有着过人的精明和智慧。在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采取的妥协和绥靖,就当时而言,应该是正确的。这不仅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更要顺应主流民意,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吗?
一是,德国的“动作”是合情合理的。作为一个,有退出裁军会议和联盟的自由;作为一个大国,对不平等条约也有抗争的权利,相对按照“”原则建立起来的,德国吞并奥地利、苏台德,也是实现民族统一。
也就是说,在武装入侵捷克前,德国的“动作”似乎都有合理的解释。而作为同在一个地区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一个,始终采取监视和敌对行动,否则将是更大的威胁。只是,张伯伦等人没有料到,德国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二是,绥靖是的方法。一战后的英国可谓是“内外交困”,国力始终没有得到完全恢复,无力再应对下一场。在张伯伦的主导理念中,“维护欧洲和平,而不是要赢得一场”。说白了,不绥靖和妥协,就意味着爆发。
更重要的是,主流民意影响着的战略。一战中,英国共有890万人被征召入伍,几乎占尽了全国的青壮年,动摇了英国对的看法,尤其是伤亡200多万人,致使几十万妇女成了寡妇,几十万适龄女青年找不到丈夫。
一战的,让英国上下痛恨,对和平有着疯狂的渴望。也就是说,只要不打仗,无论如何都可以,甚至不顾及盟友的感受。尤其是作为制,顺应民意就意味着支持率高,如果张伯伦不绥靖,可以换一个愿意绥靖的首相。
当然,绥靖并没有挡住德国的野心,在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民意又一边倒的指责张伯伦,将其作为挑起的“替罪羊”,并推举丘吉尔担任战时首相;二战后,丘吉尔大搞冷战被弹劾,都是民意所致,也是制的无奈。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绥靖,而是整个绥靖。作为“事后诸葛亮”似的去评论一段历史,也许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更需要的是对当时的客观状况,以及风土民情等因素综合考量,既然事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就当时的状况,英国民众会支持和换上丘吉尔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为什么管妥协叫绥靖?
分类: 民生
问题描述:
如题
解析:
绥:从糸,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绥,车中把也。――《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上古五服之一 [one of the five areas in ancient times]。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惠此,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
时军司马班超留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又如:绥民(安定);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临阵退军,向后撤 [retreat]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制止;止 [stop]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绥绥
舒缓的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平安;安好;安泰 [peaceful]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
绥靖
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 不顾事理道义,使屈从于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
吾在卅八年,不能绥靖区域,又值中州兵乱,秦陇倒悬,加以寝患弥笃,实思敛迹避贤。――《晋书·张轨传》
绥靖主义
用牺牲别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以换取和平和安全的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 (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革命的兴起及的出现,引起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和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的屏障和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杨格、洛迎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的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东北。1935年3月容忍A.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此后又策划太平洋会议,阴谋出卖,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挑拨、扩大的政策。它无法满足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什么是绥靖政策解释一下不就行了吗?有那个必要去一大段的东西过来吗?
绥靖政策:一些(如英、美)对其他的大国侵略那些小而置之不理(如德国侵略东欧各国),不去帮助那些小的,反而采取默许纵容的政策,想牺牲小国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的话就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就简单的称之为绥靖政策.这也可以叫"中立政策",都是总消极的政策.
二战时期,英、法、美就因为采取这种政策,想祸水东引,终遭到了这种政策的反噬,以至与法国被占,英国也点亡国,美国也终被卷入战火当中.
俺回答问题不喜欢罗嗦,直接点:
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这个词一般用于贬义。
是英,法等对法西侵入弱小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
就 上 纵容有些去侵略别的
就是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小国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