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一个北少林,一个南少林,分别在什么地方

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遐迩闻名,四海共仰;三教祖祠是唯我;湄洲妈祖祖庙和三教祖祠在全国、及世界许多和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九鲤湖风景区以湖、洞、瀑、石四奇称著,是“福建三绝”之一;距离市区5千米的大型古堰木兰坡,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化寺为福建省四大禅林和“十佳风景游览区”之一;玄妙观三清殿是本省保存的唐代玄妙观建筑群之一;有现已论证的南少林寺遗址,还有宋代的古谯楼及蔡襄墓、瓷窑古遗址及明代的抗倭名城莆禧城等一大批古建筑遗址,也有千年古树,荔枝树——“宋家香”,龙华的古樟等树木。

嵩山少林寺最出名,电影里基本上都是嵩山少林寺

莆田南少林寺 莆田南少林寺好玩吗莆田南少林寺 莆田南少林寺好玩吗


莆田南少林寺 莆田南少林寺好玩吗


在南少林的争论中,拥有最多赞同者的是三座古寺,一为莆田少林寺,一为泉州少林寺,一为福清少林寺(至今为止,福建出现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

常说的北少林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另已故的泉州文史界专家陈泗东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见陈泗东《泉州少林史迹考》)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始建时原称“护安功德院”。一个位于嵩山少林寺北面的天津少林寺。喜欢武术不可不考虑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少林功夫圣地的北少林。它们是少林功夫的发祥地。同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蕴的文化。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莆田有什么地方可看风景!

位于莆田市涵江与黄石两地交界处,木兰溪下游的入海口,古为宁海渡,故名宁海桥。宁海桥初建于元代元统二年。由于溪海在此处汇流,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间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第七次修建,历时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势如长虹、凌空飞架的大石桥,雄伟壮观。每年端午节,拂晓站在桥上观日出,蔚为奇观;旭日初升,极似一面大圆镜,放射出万道金光;桥下波光粼粼 ,犹如金龙逐波,十分壮观,故有“宁海初日”之雅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

还有莆田南少林。

回家了,南少林现在集,文化,武术,休闲于一体,期待下次再来!

湄洲岛与妈祖庙

莆田南少林寺的门票是多少

王审知毁泉州南少林寺,是该寺的次被毁。 二、兴于太平兴国,废于至元 《西山杂志》载,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泉州南少林寺。

莆田南少林寺是不需要门票的,免费参观。

桃,杏眼微睁,右手拿玉净瓶,左手捏着一枝柳条儿,仿佛正向受难的人们洒甘露。

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在反清复明斗争中被清兵焚毁的南少林寺蒙尘近三百年后,其中心寺院林泉院遗址于1986-1988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 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

美好的时光,驾帝豪GL莆田南少林之行

可知北少林寺的《少林寺内传》明确记载明代泉州有个南少林寺,至于说是新建,则为误传。时至今日,闽南仍流传着北少林武僧平倭的故事。

少林寺自古分南北,北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山,南少林寺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少林太远那我们就去南少林,南少林在福建也有好多的说法,有的说在泉州有的说在莆田,不管在哪里,莆田南少林还是颇有名气的。从莆田西天尾镇沿着盘山公路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可以到达! 莆田南少林在2018年前其实还是规模比较小的,后来因为第五届世界在莆田,后来作为莆田重要单位,南少林得到很大的改善。修建了规模宏大武术文化交流中心,前方也建起来了一个公园,可以放方便前来游玩的香客休息,值得一去! 我的大白虽然是个轿车,但是他跟随我也走了不少地方,爬山涉水无所不能。去南少林一直是盘山公路,一段长距离的盘山公路也正好可以考验一下我的大白!

吴希贤次给莆阳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上山的盘山公路还是挺好走的,路也比较宽

俗话说大树下面好乘凉,我们也凉快一下

俊俏的车头

修长而不失美感的车身侧面

小窗户大世界

经典又有内涵的回字形中网

LED的尾灯

宽敞的后排空间,给家人一个很舒适的车内环境!

仪表台也是很豪华的朋友都这么说[微笑]

这个八字胡的日间行车灯是被吐槽最多的

这个林荫大道开起来感觉很爽,心情大好

留个影,这个背景还不错

非常轻松的应对盘山公路,很快我们就要到了

快到的时候可以看到南少林的文武学校,规模还不小!

绿草地,蓝天空白帝豪GL组成一个完美的画面

看到的就是武术文化交流中心大楼

规模确实不小,从小怀着武术大侠梦的我怎能不留个影呢

碉楼做的还是很大

禅武问道!

少林铜人

大气威严的南少林大门

现在为了避免大量人员聚集,还是关闭了大门,谢绝参观

前方的小公园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这花,是什么花来着

少林寺为什么会分南北只分,有什么典故吗!~

少林寺信奉所以我想是因为禅宗的南北之争吧。的是以禅宗为主,在五祖宏忍之前禅宗的教义是讲究渐悟的,但到了宏忍的上座神秀和六祖惠能时就在教义方面产生了分歧。当年辟建靶场时,曾发现古井和古建筑群体墙基遗址。 自唐龙朔元年(661)前后,“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诏焚少林寺”,一千一百年间,泉州少林寺经历了三兴三废的历程。因此禅宗就被分为南宗禅和北宗禅,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讲究顿悟,不拘于形式逐渐替代了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被绝大多数信徒所接受。今天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由南宗禅的教义演化而来的。那个曾被人们引用多次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典故也是这场南北分歧的明证

一个天坛遗址仍存,即位于现存“东岳行宫”前面20米处。天坛之旁,南少林寺遗址仍依稀可辨。在南 一个在北

莆田南少林寺四百字作文

少林寺长老元妙……俗称赵孟良……(元兵)追至少林寺……先行奇握温斯也,凶残成性,挥令冲少林寺,激起千僧之愤也。刀光剑影,以一当十,元兵尸横清源城东,枕骸遍野。

今天,妈妈带我去南少林玩。我一边坐着车一边欣赏窗外的景色,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南少林。

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登上台阶,只见南少林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周围的花草树木为这座雄伟壮丽的寺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大门的正央还挂着一块牌匾,上面有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南少林。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三尊主佛,个个慈祥恬静,给人以圣洁之感。

穿过大雄宝殿,来到天王殿。天王殿内有四大王的塑像,一个凶猛,一人严肃,一个威武,一个神气,天王手拿擒妖宝物;个个魁伟高大,神态庄重。

走着走着,我们就来到了罗汉堂,堂供有西天佛主-----佛像,十八罗汉分别立在佛主两侧,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看完了罗汉堂,又接着走,我们又走到了一人房子前,从里面发出了美妙的音乐声,我们走了进去,看见了许多的玉佩、佛珠,观音菩萨。我听见有许多人在

小声说话,有人说:“你瞧这里的东西多吧上次叫你来你都不来。”有人说:“这里的玉佩真好看啊!”有的人说:“我们买一个观音菩萨吧。”我走进另一个房

间,见里面有许多观音菩萨,其中一个最为好看,一座金光灿烂的莲花,座台上面端坐着一位穿着白衣裙,头披白纱的南海观音,好面如白玉,眉似柳叶,嘴像樱

要走了,我恋恋不舍地望了望“南少林”这三个大字,便上了车。

南少林作文二:南少林(823字)

在河南省北部的“嵩山少林寺”非常出名,同学们肯定会认为整个只有一个少林寺,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其实啊,在福建省就有好几个“南少林寺”,其中比较2、每天8:00在莆田汽车站有直达九鲤湖班车。有名的是莆田市的“南少林寺”。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国庆佳节,爸爸妈妈带我到莆田市的“南少林寺”游览了一番。

是陡峭的山坡和曲曲折折的弯路,简直是“山路十八弯”了,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总共有五十八个弯之多。上山过程中,我透过车窗往外望去,“啊!”我不禁惊

叹道,“多么美丽的山村景色!”红屋瓦,白房子,虽是那么的朴素、简单,却洋溢着快乐的乡村气息,绿树郁郁葱葱,那是种新鲜得说不出的绿色,让我陶醉在这

乡村美景之中。

也等不急了,马上踏入门内。在天王殿内,我看到了大肚子的弥勒佛,他正慈祥地看着我哩;我看到了拿着宝塔的托塔天王,威武极了;我还看到了昂首挺胸的四大

天王,他们好像正愤怒地看着我,手上还拿着宝剑、琵琶、青蛇和大伞,分别象征着做事冷静、时时快乐、理解渗透和认真观察。来到大雄宝殿,高大、威武的

佛正慈眉善目地看着芸芸众生,在庄严肃目的大殿里,透露着威武慈祥的气息,使我不由自主地为之参拜。我又来到侧面长廊观看介绍栏,了解到南少林寺是北少林

寺的一个分支,传承了武术的精髓,还专门为这个创建了一所武术培训学校呢!为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南少林寺,踏上了弯延曲折的下山之路,透过车窗,我发现了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莆田新城,好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与山上

宁静安详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正在想:我们一直过着繁华、喧闹的生活,有时也要寻找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这也许就是爸爸妈妈带我来此一游的初衷吧!

南少林寺和北少林的具置在哪里

傅实受封后,择凤山南麓兴建府第。文载,该地在“郡之郊东,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沧溟一盼,阡陌四冲。”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西域来了一个僧人跋陀,获得佞佛的孝文帝所敬信,便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丛林中,兴建一座寺院,施给跋陀。这座寺院,就是少林寺。 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南北少林”之说,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南少林”即福建少林寺,“北少林”即嵩山少林寺。尽管民间一直存有争议,但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对此始终没有公开声明。 这些年,有关“南少林”的说法很多,仅福建省,就有3个少林寺。如今,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福建省的“泉州南少林说”、“莆田南少林说”和“福清南少林说”。 前不久,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公开澄清:在少林寺所有的典籍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南少林寺”字样,但“北少林寺”是有的。不过,“北少林寺”不是指嵩山少林寺,而是指天津市蓟县的少林寺,康熙两次幸临,乾隆31次常住,让北少林寺一度声名显赫。 据南少林网站介绍:泉州少林寺,亦称南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据《西山杂志》载,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南北少林同源一宗,北以嵩山少林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为代表。福建泉州南少林寺方丈释常定表示:“南北少林之说要尊重历史,南少林在福建,历史上是可以查得到的。”

1. 关于泉州南少林寺诗句

希望采纳

莆田有那些好玩的地方呢?

你好!

莆田二十四景

,是指莆田县境内(包括今涵江区、城厢区及湄洲湾北岸)的二十四个景点。这二十四个景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始定的。据记载,明代天顺九鲤湖年间邑人

这些景点分别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山列

山献

、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氵祭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这些景点约定俗成,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太镇岭头尾的“北濑飞泉”,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底;位于城厢观桥和庙前一带的“西湖水镜”,由于城区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黄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树。还有位于华亭北部山脉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顶墩的“柳桥春晓”、位于黄石天马村的“天马晴岚”、位于城厢的“西岩晚眺”等景点,再也见不到她们昔日的风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还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

今有好事者,将莆田二十四景写成对联,对仗还算工整:

试看海滨邹鲁,妈祖家乡:紫霄怪石,三紫凌云;石室藏烟,壶山致雨;智泉珠瀑,碧濑飞泉;钟潭噌响,草堂夹漈;西湖水镜,木兰春涨;湄屿潮音,好一派锦江春色;

遥赏文献名邦,梅妃故里:柳桥春晓,九华叠翠;白塘醉月,绶溪钓艇;宁海初阳,东山晓旭;古囊峢山献,天马晴岚;梅寺晨钟,西岩晚眺;谷城梅雪,更几株秀木南山。

莆田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遍布山区、沿海和平原,自古就有莆田县四季景,莆田二十四景,仙游四大景,沿海十二景的说法。

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全岛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故称湄洲。

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东方夏威夷”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魂牵梦萦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门票:入岛门票 65元人;客船 10元;游艇 20元

交通:莆田市区打的到湄洲岛对面的文甲码头,包车约60元;文甲码头乘坐轮渡进岛。

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是福建省莆田市的一个寺庙。南少林寺遗址位于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少林功夫名闻遐迩,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因“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

门票:10元

交通:从莆田长途汽车站乘23路公交车到西天尾镇,再转车到南少林寺

九鲤湖风景区位于仙游县钟山镇,距县城31公里,海拔590米。九鲤湖是仙游“四大景”(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之一,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素有“九鲤飞瀑天下奇”之美誉,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

门票:30元

交通:1、仙游汽车现有直达九鲤湖班车,单程10元。

广化寺

福建广化寺,又称南山广化寺,坐落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麓,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广化寺原名金仙院,隋开皇九年改为金仙寺。距今有1430多年历史,是的千年古刹,与福州鼓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并称福建四大丛林。宋代广化寺十分鼎盛,有10院,120庵,僧众1000余人。明朝黄仲沼《咏南山》诗有“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句,即是当时盛况的写照。

门票:30元

交通:市内乘21路公交车可直达广化寺门口

宁海桥

门票:免费

交通:自驾可由沈海高速公路莆田互通至黄石镇桥兜村即达。

东岩山

东岩山即东山,古称乌石山,位于市区西北角,因山形如麒麟,亦名麟山。每当凌晨,登临眺望东海日出,奇幻莫测,气象万千,故有“东山晓旭”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半山腰有座“报恩东岩教寺”,建于北宋淳化元年。

门票:30元

交通:市区乘坐2、22路

莆田有湄洲岛、南少林寺、九鲤湖、广化寺、宁海桥、东岩山。

描写南少林寺的诗句

唆都至,发矢,千僧毙焉,存者百人……亡入德化(戴云寺)。”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第二次被毁。

关于泉州南少林寺诗句 1. 对泉州南少林寺的描写

泉州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也称南少林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余脉东岳山下。

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体,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

在东岳山脚的村庄内,原江夏侯周德兴“剪刀剪芙蓉”穴的坟墓稍东,旁通往福州的古大道,仍有一地名叫“山门”,位于天坛东侧约一里。这便是少林寺的山门。

过山门有一条山沟,流水潺潺,名叫“洗脚坑”,传说进少林寺须先在此洗脚,以示清净与虔诚。沿山门而上,可见一片开阔地,是少林寺庞大建筑群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辟为“打靶场”。

少林寺三次被毁 一、始建于龙朔,废于天佑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转引唐《闽中记》云:唐龙朔元年(661年)以前,“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陇田百顷,树林茂郁。”

“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 智空(字道广)系救唐王闻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其入闽,为闽武僧之始,传十二门徒,有力能擒虎、善挟千斤之鼎者,有能执千斤之弩、能舞百节链锤、飞行迅速者…… 《闽中记》又说:唐天佑元年(907),“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

南宋施梦说《东鲁诗集》也说:“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亩田圆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王藩”即指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毁泉州南少林寺,是该寺的次被毁。 二、兴于太平兴国,废于至元 《西山杂志》载,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泉州南少林寺。

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二次兴起。北宋刘昌言诗:“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

兴国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号(976—983)。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保存的张氏族谱复印件载:“仕志,字法义,以石雕名世,工巧绝伦,如泉州少林寺门前之石狮子……”张仕志是宋代人张仕逊的胞弟,说明他参与了宋朝泉州少林寺门前石狮子的雕刻。

北宋文献记载,少林寺有山门、大雄宝殿、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堂、罗汉堂、玄女堂、藏经阁、天王殿、观音殿、殿及其他配套设施,占地400亩。2002年复建天王殿时,从地下挖掘出石制寺庙构件40多件,其中塔座1个、塔盖1个、与承天寺应庚塔相似的塔刹7个、石帽4个、柱础4块、石柱6根等,保存完整的直径达1米的榫石就有20块,体现出当时寺庙建筑的宏大规模。

还从现场发掘出大量的瓦片和瓦盖。专家推测,这些构件极有可能是唐宋时期泉州少林寺的建筑构件。

唐、宋鼎盛时期,寺内曾住有武僧数千人。 《西山杂志·统志》又载:“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

明中期,安溪富翁兼善人李森(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钱购买东岳山大片荒地作为义冢用地,供泉州人免费埋葬尸骸。这些义冢用地,似乎也是少林寺南宋末千僧抗元后被毁的荒地三、兴于洪武,废于乾隆 《西山杂志》:明洪武十年(1377年),玄妙观法本(宋末千僧抗元之后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龄百三十有五)劝募州官黄中立“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僧人传技击于泉南。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到了“南少林寺”的门口,我立刻跳出车门,来到南少林寺的门口,欣赏着四个雄伟的大字:南少林寺。从远处放眼望去,南少林寺地面平坦,地势宽阔。我第三次兴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载:“镇国东禅寺在仁风外东湖畔……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分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

嵩山少林寺德虔法师《少林武僧志》(体院出版社,1988年)称:“《少林寺内传》载,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明)嘉靖(1522—1566年在位)的嘉奖。当年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师曾受命带领30多个打出山门的武僧,到福建泉州平倭立功,并在那里建立一座南少林寺,做了该寺的方丈。”

清乾隆年间,乾隆下江南,担心南少林武僧与郑成功(参见《泉州人名录·郑成功》)的羽勾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部分寺僧避于南安一片寺。

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第三次被毁。 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反清复明。

至善、洪熙官及其传至广东。

2. 对泉州南少林寺的描写

泉州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也称南少林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余脉东岳山下。

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体,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

在东岳山脚的村庄内,原江夏侯周德兴“剪刀剪芙蓉”穴的坟墓稍东,旁通往福州的古大道,仍有一地名叫“山门”,位于天坛东侧约一里。这便是少林寺的山门。

过山门有一条山沟,流水潺潺,名叫“洗脚坑”,传说进少林寺须先在此洗脚,以示清净与虔诚。沿山门而上,可见一片开阔地,是少林寺庞大建筑群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辟为“打靶场”。

当年辟建靶场时,曾发现古井和古建筑群体墙基遗址。 自唐龙朔元年(661)前后,“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诏焚少林寺”,一千一百年间,泉州少林寺经历了三兴三废的历程。

少林寺三次被毁 一、始建于龙朔,废于天佑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转引唐《闽中记》云:唐龙朔元年(661年)以前,“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陇田百顷,树林茂郁。”

“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 智空(字道广)系救唐王闻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其入闽,为闽武僧之始,传十二门徒,有力能擒虎、善挟千斤之鼎者,有能执千斤之弩、能舞百节链锤、飞行迅速者…… 《闽中记》又说:唐天佑元年(907),“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

南宋施梦说《东鲁诗集》也说:“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亩田圆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王藩”即指闽王王审知。

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二次兴起。北宋刘昌言诗:“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

兴国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号(976—983)。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保存的张氏族谱复印件载:“仕志,字法义,以石雕名世,工巧绝伦,如泉州少林寺门前之石狮子……”张仕志是宋代人张仕逊的胞弟,说明他参与了宋朝泉州少林寺门前石狮子的雕刻。

北宋文献记载,少林寺有山门、大雄宝殿、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堂、罗汉堂、玄女堂、藏经阁、天王殿、观音殿、殿及其他配套设施,占地400亩。2002年复建天王殿时,从地下挖掘出石制寺庙构件40多件,其中塔座1个、塔盖1个、与承天寺应庚塔相似的塔刹7个、石帽4个、柱础4块、石柱6根等,保存完整的直径达1米的榫石就有20块,体现出当时寺庙建筑的宏大规模。

还从现场发掘出大量的瓦片和瓦盖。专家推测,这些构件极有可能是唐宋时期泉州少林寺的建筑构件。

唐、宋鼎盛时期,寺内曾住有武僧数千人。 《西山杂志·统志》又载:“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

明中期,安溪富翁兼善人李森(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钱购买东岳山大片荒地作为义冢用地,供泉州人免费埋葬尸骸。这些义冢用地,似乎也是少林寺南宋末千僧抗元后被毁的荒地 三、兴于洪武,废于乾隆 《西山杂志》:明洪武十年(1377年),玄妙观法本(宋末千僧抗元之后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龄百三十有五)劝募州官黄中立“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僧人传技击于泉南。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三次兴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载:“镇国东禅寺在仁风外东湖畔……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分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

嵩山少林寺德虔法师《少林武僧志》(体院出版社,1988年)称:“《少林寺内传》载,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明)嘉靖(1522—1566年在位)的嘉奖。当年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师曾受命带领30多个打出山门的武僧,到福建泉州平倭立功,并在那里建立一座南少林寺,做了该寺的方丈。”

清乾隆年间,乾隆下江南,担心南少林武僧与郑成功(参见《泉州人名录·郑成功》)的羽勾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部分寺僧避于南安一片寺。

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第三次被毁。 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反清复明。

至善、洪熙官及。

3. 泉州南少林寺

据泉州少林寺释常定监院介绍,泉州少林寺,亦称南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据清代晋江某学者撰于嘉庆年间的“西山杂志”载,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十三空之智空入闽所建。

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誉。而少林之中,又分南北,世传“天下少林有二,一在中州,一在闽中。”南北少林同源一宗。北以嵩山少林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为代表,南北少林,相互辉映,齐誉于天下。

泉州少林寺,建于唐,址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素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之中心,声名远播,影响深广。自唐、宋、元、明、清、至今,一千多年来的文献文物以及史料,凿凿可证。

南北少林分开则是因为的是以禅宗为主,在五祖宏忍之前禅宗的教义是讲究渐悟的,但到了宏忍的上座神秀和六祖惠能时就在教义方面产生了分歧。因此禅宗就被分为南宗禅和北宗禅,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讲究顿悟,不拘于形式逐渐替代了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被绝大多数信徒所接受。今天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由南宗禅的教义演化而来的。那个曾被人们引用多次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典故也是这场南北分歧的明证。

目前最正宗的是北域河南嵩山少林寺,其成就以及世界影响力较大.

4. 泉州南少林寺的东禅少林寺

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位于泉州泉州东门仁风街东禅村凤山,是南少林庞大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镇国东禅寺》记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镇国东禅寺》载:

“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

唐·乾符(874—879年)中,郡人郭皎、卓怿建,僧齐固者居之。

广明元年(880年)赐今名(镇国东禅寺)。

(南)宋·德祐(1275—1276年)、元·至正(1341—1368年)(县志作至元)两遭火,寻复建。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废。

僧人修其旧址十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 唐·乾符间(874—879年)郡人郭皎、卓怿所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 (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寺,为泉州少林寺之一,又称东禅少林寺。据史载,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少林寺后,泉郡董事会于咸丰年间在少林寺遗址上重建的纪念性小寺,它只是历史上三兴三废的南少林寺之一的小部分遗存,与古少林寺的规模不可比拟。

现“东禅少林寺”,是泉州文物部门按照旧址遗留下来的唐代构件,于1992年重新修建的。当时,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东禅少林寺”匾额。寺内,还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础、墙体,以及至今仍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 寺的周围,还散有古代的大石槽、练武的石板凳、金刚池、刣狗池等,现已被建为东湖新村了。

据《武荣傅氏宗谱》 收录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十二月积溪尉杨拯文撰的《扑射招讨公泉州护安功德院记》载:

唐·僖宗朝,傅实官拜威武军节度招讨使,甚得唐僖宗器重,命他入闽辅助赵国公镇八闽。傅实临行前,僖宗亲将一幅唐太宗的御像赐给傅实,以示恩宠。傅实到泉州后,整饬吏治,鼓励耕织,安置游民,经济繁荣,安居乐业,泉人称善。晋封傅实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敕赐银青绥,后来傅氏自称“银青传芳”,即肇源于此。(参见《泉州人名录·傅实》)

五年后,妙逢禅师在泉州一带弘法,有意筹建护安功德院,看中傅实的尚书第。他对傅实说,宅第所处之地,虽风景优美,但形势险要,扼泉城之入口,乃兵家必争之地。若在此兴建禅院,可防挡北方南来之寇,使泉城免遭战乱之苦。请以社稷及安宁为重,易地另建贵第。傅实慨然应允。

后傅实在武荣州(即今丰州)莲花峰下,另建尚书第。傅实的子孙便定居于此,蕃衍生息,蔚成大族,即今日丰州桃源傅姓。以后并兴建祠堂,奉傅实为开基始祖。

当傅实建好新府第后,妙应禅师就将傅实尚书第改建为护安功德院。护安功德院有五堂一殿。文载:“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其堂五焉”(即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武僧堂、罗汉堂、玄女堂);一殿即大雄宝殿。此外还有庑廊、厨库等附属建筑,俨然一大丛林。此后改称东禅寺,即东禅少林寺之前身。

今南拳尚有罗汉拳、玄女拳诸名目,则护安功德院应为少林寺之一部分,当属事实。

5. 泉州南少林寺的介绍

近代少林学者唐豪《少林拳术秘诀考证》(1941年上海国术协进会本)载:“真少林共七个,一个在登封(河南),一个在和林(今蒙古),一个在蓟州(河北),一个在长安(陕西),一个在太原(山西),一个在洛阳(河南),一个在泉州(福建)。拥有最多赞同者的还有莆田市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莆田南少林寺,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赠送了“南少林寺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三百多年的寺院遗址。至今存在争议。

元代时,嵩山少林寺主持褐裕还曾在和林、蓟州、长安、太原、洛阳分建五座少林寺,现均已不存。还有一座,就是位于泉州府城仁风门外、东岳山麓的泉州少林寺。[1]

6. 泉州南少林寺的

泉州南少林寺,公元495年创建,位于泉州清源山余脉东岳山下。

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体,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

泉州少林寺经历过了“三兴三废”:唐天祐四年(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康之降元,在东门外,格斗元兵三万,元唆都(元兵攻泉州将领)遣胡骑冲少林寺”,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1377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少林寺第三次被毁,“从兹无复敢修者”。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的寺庙

在厦门到莆田的高速公路上,我们说说笑笑,非常开心。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到达了莆田市的西天尾镇,南少林寺就坐落在这个镇的山上。上山的路上全

莆田南少林寺已有千年历史,是宝贵的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位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后,唐太宗赐予“僧兵”称号,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10座分寺。据考,位于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10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其规模宏大(占地约3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故也被称为南少林寺。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但其丰富武学却在民间被广为传承。在莆田,鹤拳、罗汉拳、梅花拳、洪拳颇负盛名。南少林武术已经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转引唐《闽中记》云:“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可知唐代泉州少林寺的中心位于东岳山“天坛”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