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奢以俭的以的用法_戒奢以俭什么句式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居 安 思危,戒奢以俭 A.既东 封 郑,又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注 释]因怒而滥刑。C试题分析:安、善—形作名,封—使动,忧—动作名,下—名作动。文言词语活用类型: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戒奢以俭的以的用法_戒奢以俭什么句式
戒奢以俭的以的用法_戒奢以俭什么句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谁的文章?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谏太宗十思疏》魏徵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2]其根本;欲流之远[3]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治(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4]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6]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7]元首,承天景[8]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9]终者盖[10]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14]之以严刑,振[15]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17]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18]百川;乐盘游[19],则思三驱[20]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21]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22]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24]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25]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27],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0]长(chá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
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
(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安定,即使是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的重要职权,具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吴越这样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船只,他们能拥戴您也能推翻您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戒;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宏扬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很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
2、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很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
2、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原文:(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2]其根本;欲流之远[3]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治(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4]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出自唐代文臣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节选如下: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如下: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出自唐代文臣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节选如下: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如下: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作者
唐初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谏太宗十思疏
出自 唐 魏征《全唐文·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很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
帮忙解答下
1.难道说是打天下容易而守护天下难吗?
2.一(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个的盛与衰,虽说是由上天注定的6.当神器之重:处于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但难道不也是与人有关的吗?
1.难道说是打天下容易而守护天下难吗?
2.一个的盛与衰,虽说是由上天注定的,但难道不也是与人有关的吗?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教学重点】[原 文]
臣闻求木之①长者,必固②其根本③;欲流之远者,必浚④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⑤,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⑥乎?人君当⑦神器之重⑧,居⑨域中⑩之大(1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2),斯亦伐根以(13)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14)元首(15),承天景命(16),善始者实繁,克(17)终者盖(18)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19)在殷忧(2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1);竭诚则吴越(2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23)为行路(24)。虽(25)董之以严刑(26),振之以威怒(27),终苟免(28)而不怀仁(2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30)人(31);载舟覆舟(32),所宜深慎(33)。
诚能见可欲(34)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35)则思知止以安人(36);念高危(37)则思谦冲(38)而自牧(39);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40);乐盘游(41)则思三驱(42)以为度(4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4);虑壅蔽(45)则思虚心以(46)纳下(47);惧谗邪(48)则思正身以黜(49)恶(50);恩所加(51)则思无因喜以(52)谬赏(53);罚所及(54)则思无以(55)怒而滥刑(56)。总(57)此十思,宏(58)兹(59九)德(60),简能(61)而任之,择善(62)而从(63)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64)其惠,信者(65)效(66)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68)之职役(69)哉?
①之:取消“木长”这个句子的性。随后的六个“之”字,作用相同。②固:使动词,使……牢固。③根本:树根。本,根或茎干。④浚(jùn):疏通水道。⑤下愚:愚笨的人,这里是自谦之词。⑥明哲:英明圣哲的人。⑦当:掌握,据有。⑧神器之重:帝王这样的重要的职权。神器,帝位。《老子》:“天下神器”。之,此,这样。重,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重要的职权。⑨居:处在。⑩域中:天地间。《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11)大: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重要的地位。(12)戒奢以俭:状语后置,即“以俭戒奢”。戒,革除。(13)以:而,却。(14)凡百:所有一切。(15)元首,指帝王。(15)景命:重大使命。景,大。(17)克:能。(18)盖:大概。(19)盖:因为。(20)殷忧:深重的忧患。殷,深。(21)傲物:看不起他人。物,与“我”相对。(22)吴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这里指互相敌对的双方。(23)骨肉:至亲,指父母兄女。(24)行路:路人。(25)虽:即使。(26)董之以严刑:即“以严刑董之”,状语后置。董,监督。(27)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状语后置。振,通“震,威压。(28)苟免:“苟免于刑”的省略。(29)怀仁:怀念恩德。(30)惟:是。(31)人:民。为避唐太宗讳“民”为“人”。(32)载舟覆舟:《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覆,使……翻过来。(33)所宜深慎:应当特别谨慎的。所,结构助词,“……的”。(34)欲:动词用如名词,爱好的,想要的。(35)作:建造,大兴土木。知止:知道适可而止。(36)安人:使得到安宁。安,使……安宁。(37)高危:同义词连用,强调“高高在上”。(38)谦冲:谦虚。冲,虚。(39)自牧:修养自己的美德。牧,养。(40)江海下百川: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的下游。江海,名词作状语。(41)盘游:游乐忘返。这里指出去打猎。(42三)驱:一年打三次猎。一说,围合三面,放开一路,不过分捕猎,以示凡是脑袋里装着聪明才智的人,继承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为的发展而竭尽全力。但很少有人能永远保持成功,把好事坚持到底。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有大志向的人,在忧患还没有出现时,就已经把它当作忧患;在还没有成功时,就已经把它当作成功。竭尽全力就会达到胡、越两国也能结成一个整体那样亲密,傲视他人就会达到骨肉成为陌路那样疏远。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振威的怒气来吓唬他们,终大家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感激你的仁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用这种办法来治理自己,太危险了;用这种办法来治理别人,就太凶狠了。仁德。(43)以为度:“以之为度”的省略。把这作为限度。(44)敬:慎。(45)壅(yōng)蔽;被蒙蔽。壅,堵塞。(46)以:来。下一句的“以”用法相同。(47)下:臣下。(48)谗邪:谗言邪说。谗,说别人坏话陷害他人。(49)黜:斥退。(50)恶: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邪恶的人。(51)恩所加:有所赏赐。(52)以:而。(53)谬赏:奖赏不当。(54)罚所及:施加刑罚。(55)以:因。(56)滥刑:滥用刑罚。(57)总:总括。(58)宏: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大,扩大。(59)兹:此。(60九)德:《尚书·皋陶(yáo)谟》所载的是:“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治理,即有治民的才能)而敬(慎重),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宽松)而廉(有棱角,品行方正,有节),刚(刚而能断)而塞(充实,不失于空疏),强(无所屈挠)而义(动必合乎义)。” (61)简能:挑选有才能的人。简,选。能,动词用如名词,指能人。(62)善:形容词用如名词,指好的意见。(63)从:听从,采纳。(64)播:广施。(65)信者:诚信的人。(66)效:献。(67)垂拱而治: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垂,垂衣,拱,拱手。(68百)司:百官。(69)职役:职务。
[译 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牢;希望水流得远,一定要疏浚它的源头;想要安定,一定要积累恩德和道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扎得不牢却盼树长得高,我虽然是笨的人,也知道这是不行的,何况对于那些英明圣哲的人呢!君王执掌着
帝王这样重要的职权,占有着天地间这样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记取身处安乐时要想着可能发生的危难,用节俭来戒除奢靡,这也就是砍伐树根却想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长远啊。
所有的君主,都承受了上天的重任。开始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坚持做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却很难吗?(这是)因为君主处在深重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而) 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傲视他人。(待人能)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双方也可以团结成一体;傲视他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即使用严刑峻法去督责他们,用威严怒气去吓唬他们,(能)免于惩罚却不会怀念(君主的)仁慈,外表恭顺可是内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的怨恨之心)。(就像江河湖海)既可以托起帝王这只船,也可以叫它覆没,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如果能做到:见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要知道满足来警惕自己;打算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使能安宁;考虑到自己身居高位,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修养;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的下游;喜好游乐,就要想到国君每年打猎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既要慎始,又要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来听取臣下的意见;怕偏听谗佞的话,就要正心修身来斥退邪恶小人;有所赏赐时,要想到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施加刑罚时,要想到不要因为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个“想到”,发扬光大古人要求的九种美德,选拔贤能的人加以任用,择取好的意见加以采纳,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尽量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文武都有贤才可用,君主就可垂衣拱手而致太平。哪里用得着自己劳神费力,(去)代替百官的职事呢?
[鉴 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议中的名篇,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步,提出问题。作者以木必固根,流必浚源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的国君,“必积其德义。”由于人君执掌着权力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果国君不能“居安思危,戒奢以检”,想要让长治久安,只能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妄想。第二步,分析问题。作者从对分析人君“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历史现象入手,指出“守之难”的关键在于国君在得志后,不再“竭诚以待下”,极易忽视“纵情以傲物”的后果——民怨,不懂得的力量像汪洋大海,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结果不得善终。居安怎么能不思危呢?第三步,解决问题。居安思危思什么?作者概括为“十思”。其核心是:为治国安民必“正身”“自牧”。做到自觉地戒,戒骄傲,戒放纵,戒听信谗邪,戒赏罚不公。唯其如此,才能广纳贤能,垂拱而治。全篇以一“思”字贯穿,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文章深寓哲理,词锋犀利,其中许多对偶句、排比句,都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箴言警句。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翻译: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
国君处于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国之理 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吴越 一作:胡越)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作者:唐代魏征
作品介绍: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使“骨肉为行路”,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难守天下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谏太宗十思疏》谈论的虽然是帝王的治国之道和修养问题,但其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顾伟列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在这篇奏章中,魏征劝谏唐太宗在治理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提出了“十思”的建议。这篇奏章言辞恳切,富有思想性,被誉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也是唐代“贞观之治”时期治国安民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以此治己,则侮辱;以此治人,则凶危甚矣!
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安定,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品质。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安定,我虽然愚笨,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的重要权力,处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不想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砍断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希望泉水流得远啊。
希望以上翻译能够帮到您。
《谏太宗十思疏》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课时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教学步骤】
开场白: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休养生息。当这个政权巩固之后,出现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zhǎng) 浚(jùn)源 塞(sè)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结合“练习”(一),了解每段段意。
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课时
一、翻译并分析、二段,背诵、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段。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三、背诵段。
四、翻译并分析第二段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诵第二段。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
【教学步骤】
[8]景:重大。 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见可欲 戒 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 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 戒 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 骄傲 江海下百川
1、居安 乐盘游 戒 “五戒” 三驱以为度 “十思”
忧懈怠 纵欲 慎始而敬终 解决问题
虑壅蔽 戒 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轻人言 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 戒 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 赏罚不公 无以怒而滥刑
三、背诵第三段。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求古文翻译"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谏太宗十思疏》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
既,已经
得志,完成自己的志向
纵情,2、作者理想的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放纵情怀
已经达到了目标(指统一了中原),就放纵情怀傲慢对待任何人和事。
"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是什么意思
4、作者意思是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想到适可而止来使安定。原句出自于唐代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11.殷忧:深忧。原文: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白话译文: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意思是对拥有的感到满足要保持自我节制,知道适可而止以安抚人,这两句并不完整,是删减版的“十思”中的两思。要理解完整的意思,需要在原文中去理解。这两句话摘自唐.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是:“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原文(节录)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译文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做什么事情要奴役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容纳百川,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扩展资料:
《谏太宗十思疏》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
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参考资料来源:
1、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译文: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安宁。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大意是:将要大兴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使安宁。
语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扩展资料: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是历史上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集中、深刻、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
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探讨一个政权怎样才能巩固,并且塑造了一个较理想的君臣关系样板。
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提出“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这就是1945年黄炎培与在延安谈的政权周期律。后人常说的“居安思危”、“善始善终”、“水可载舟覆舟”,主要出于此。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译文: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安宁。
要懂得知足;要修建什么,就要学会克制自己,以安定的生活为首要前提。
安人是指安抚,使安居乐业。安:安抚,安定。人:黎民。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翻译
傲物,傲视一切这句话的意思为: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的地位。
〔1〕神器:帝位。出处:唐·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白话释义: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扩展资料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
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
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的地位
Prince throne hey power, in between heen and earth the highest ition
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特殊句式。
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1.判断句
“练习”(二)(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2.省略句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
3.倒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