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_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名句
陈鹤琴对近代学前教育有什么影响?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他所有新教育实践的结果。他的足迹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为这个体系添砖加瓦,使之日臻完善。我认为这个体系有三层结构,即先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活教育”理论。另外,在19—1949年的背景下,陈鹤琴先生也非孤军奋战。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与之并肩作战的同仁,他们共同构筑了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石。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_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名句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_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名句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而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活动,称为“五组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卫生、安全教育等),儿童活动(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劳动工厂和科研机关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书法等)。
陈鹤琴提出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个方法10. 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 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论,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也就是说,陈鹤琴先生认为孩子应该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去感受这个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这个结果。
他对玩教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创办了多所儿童玩具厂,并为儿童编写了各种读物和教科书。可以说,凡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陈鹤琴都是做了努力并取得成就的,而这些成就汇聚起来,集大成为③幼稚园教材:幼稚园的教材应取材于儿童的生活,而且要适应生活,能充实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在脑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热爱劳动,互相合作并有自理能力。“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和主要观点?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1.做人,这是最一般意义的目的。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进步、人类发展。
2.做人,体现出民族特征。生活在这个国度和别的的人不同,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要爱护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的光荣历史,爱自己的同胞。所有拥有这份情感的人应该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提高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为的兴旺发达而努力。
3.做人,体现出时代精神。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历经一个世纪的抗争,仍未摆脱列强欺侮,反而蹂躏更甚,引进西方思想文化教育,但和民众的落后情况仍未改观,救国图强和科学启蒙仍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内容,这需要人来承担。
人的要求:
(1)要有健全的身体。改变身体羸弱、摘除病夫帽子。
(2)要有建设的能力。长期的外内乱,破坏多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建设。
(3)要有创造的能力。数百年的统治和科举为中心的教育扼杀了民族创造力。
(4)要能够合作。近代国民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所以为人逐一击破,我们应该舍小我成就大我。
(5)要服务。克服利己本能,养成儿童服务的崇高德行。
二、课程论
1.“大自然、大都是活教材”,这是针对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而发出的。但他并未否定书本,追求自然、、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内容来源于自然、和儿童,那么组织形式也应该符合儿童。所以提出了五指活动:以五指做比喻,这五种活动,犹如一只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
是儿童健康活动,第二是儿童活动,第三是儿童科学活动,第四是儿童艺术活动,第五是儿童文学活动。
三、1. 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 研究的事物也相同, 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教学论
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教学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福禄见尔、蒙台後利、陶行知、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分别是什么?
1. 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 研究的事物也相同, 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福禄培尔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与理论体系,他的“恩物”论,显示出在大量观察 基础上的独到创造。
蒙台梭利的幼儿发展观和自由教育则对世界学前教育实践与理论均产生积 极影响。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有感于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人,做人”.其中,“做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
,要有健全的身体;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第五,要乐于为服1、目的论务,为服务.
很显然,这五方面的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
“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呼吸、游动,甚至解剖鱼体,研究鱼的各部.这样获得的知识真实、亲切,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师范生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陶先生深深认同他的德国朋友傅有任先生的观点:“人如果懂得‘行知’的道理而放弃‘知行’的传统思想,才有希望。
通过“行”而获“知”不是最终目的,“知”是为更好的创造性的“行”。教育实践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由行之知,由知而行的过程。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实践,只是岸上观摩与书本理论研究是学不会的,师范生在校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也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哪个人的有异同
4. 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化的;比较陶行知和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 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 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 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 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 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收藏本文 分享
20世纪初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文化和教育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变革。一方面是受外国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国内有志之士的探索和改革。在学前教育领域,陶行知和陈鹤琴两位思想家、教育家经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儿童教育理论成果,并带头创办幼稚园和幼稚师范学校,为的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两人的思想体系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和侧重点。一、两人学前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1.立足国情,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是一名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主要从事平民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教育问题,提出要创办适合国情的并提倡把教育平民化。这种结合当代国情研究教育问题的特质也是陈鹤琴先生所具备的。陈鹤琴先生也为平民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抗日时期,他担任难民教育协会的负责人,进行文化和抗日知识的教育,同时他还推广新文字运动,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2.理论丰富,实践具体理论方面:(1)他们都强调了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陶行知认为儿童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充分的营养,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夭折。而陈鹤琴先生也强调要考虑儿童的健康,这在当今也是(本文共计1页)
陈鹤琴在学前教育史上的贡献
第四,要能够合作;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 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它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对学前教育来说, 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 用什么来培养, 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 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 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人为, 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 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 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 养成卫生的习惯, 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 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 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 在二三十年代, 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并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难能可贵的。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又根据什么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呢?对此,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都是活教材。”他认为,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为中心组织课程。因为,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杨花、柳絮, 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 秋菊冬雪等。
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 是人文环境, 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 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 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习得文化的特征, 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化教育, 注重在环境中教育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 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 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 是学前儿童经接触的环境, 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 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构成的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必须符号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作为中心, 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 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每天的谈话、常识等。
3. 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 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 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 强种先要强身, 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 性格活泼, 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 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 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年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 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版, 117,120)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 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沐浴到充足的阳光, 活跃儿童的精神, 强健儿童的体魄, 增加饿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 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 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 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 “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版, 115、224页)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异的不同个体, 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的, 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 兴趣不同, 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 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五) 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三种具体编制法
十大原则是:
1. 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 不是的;
2. 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应是科学的, 不是封建迷信的;
5. 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 而不是孤立的;
6. 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 而不能脱离现实;
8. 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 课程的陶冶性:课程是陶冶江西幼师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活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幼师未开办之前,陈鹤琴先创办了南昌实验小学新池分校,因为在幼师建筑和辟荒的三五个月时间里,他们也觉得有开展教育的需要,而老又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师开办之前,“活教育”就已经开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师正式开学。但由于学校尚未完工,于是开学实际上就是全校师生集体劳动生活的开始。“劳动生活课”成了幼师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光会读书而不愿做事的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儿童性情, 培养儿童情感;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 它的指导性比较强, 但作性比较。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3. 混合法:就是在扳指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以上只是介绍了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之外, 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毕竟具有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因此, 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辨证地继承, 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容; 不能把他的思想奉为神灵, 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习。时代变了. 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水平, 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不同了。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价值。
陈鹤琴论学前教育的意义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相关信息:素质。
陈鹤琴在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史上都做了那些重大贡献,他的实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 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它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对学前教育来说, 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 用什么来培养, 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 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 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人为, 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 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 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三) 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格, 养成卫生的习惯, 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 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 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 在二三十年代, 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并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难能可贵的。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又根据什么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呢?对此,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都是活教材。”他认为,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为中心组织课程。因为,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杨花、柳絮, 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 秋菊冬雪等。
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 是人文环境, 对学前一、目的论:做人,做人,做人。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 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 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习得文化的特征, 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化教育, 注重在环境中教育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 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 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 是学前儿童经接触的环境, 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 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构成的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必须符号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作为中心, 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 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每天的谈话、常识等。
3. 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 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 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 强种先要强身, 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 性格活泼, 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 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 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年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 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版, 117,120)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 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沐浴到充足的阳光, 活跃儿童的精神, 强健儿童的体魄, 增加饿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 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 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 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 “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版, 115、224页)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异的不同个体, 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的, 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 兴趣不同, 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 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五) 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三种具体编制法
十大原则是:
1. 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 不是的;
2. 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应是科学的, 不是封建迷信的;
5. 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 而不是孤立的;
6. 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 而不能脱离现实;
8. 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 课程的陶冶性:课程是陶冶儿童性情, 培养儿童情感;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 它的指导性比较强, 但作性比较。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3. 混合法:就是在扳指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以上只是介绍了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之外, 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毕竟具有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因此, 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辨证地继承, 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容; 不能把他的思想奉为神灵, 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习。时代变了. 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水平, 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不同了。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价值。
比较陶行知和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①课程应结合自然、、儿童②开设“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比较陶行知和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收藏本文 分享 20世纪初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文化和教育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变革。一方面是受外国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国内有志之士的探索和改革。在学前教育领域,陶行知和陈鹤琴两位思想家、教育家经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儿童教育理论成果,并带头创办幼稚园和幼稚师范学校,为的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两人的思想体系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和侧重点。一、两人学前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1.立足国情,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是一名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主要从事平民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教育问题,提出要创办适合国情的并提倡把教育平民化。这种结合当代国情研究教育问题的特质也是陈鹤琴先生所具备的。陈鹤琴先生也为平民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抗日时期,他担任难民教育协会的负责人,进行文化和抗日知识的教育,同时他还推广新文字运动,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2.理论丰富,实践具体理论方面:(1)他们都强调了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陶行知认为儿童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充分的营养,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夭折。而陈鹤琴先生也强调要考虑儿童的健康,这在当今也是(本文共计1页)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7. 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 促进儿童健康;“活教育”理论是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
鹤琴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一节课地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地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鉴于传统教育的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中去寻找“活教材”。
陈鹤琴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历 来为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强调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思想去发现。第二,儿童的做往往带有盲目性鼓励学生积极做的同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运用各种心理学教育学规律启发诱导。点和生活特点。
他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理想的生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