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的特点及历史背景

三清山属于自然风景名胜区,不算历史名胜。

三清山历史背景 三清山的历史背景三清山历史背景 三清山的历史背景


三清山历史背景 三清山的历史背景


三清山的名号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AAAAA级风景旅游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等。

而三清山景区里的三清宫是名胜景观,历时上千年,这个小景点可以说是历史名胜。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国内对比

花岗岩是大陆上出露面积广的岩浆岩,花岗岩景观也是重要的岩石地貌景观之一。是世界上花岗岩发育的,花岗岩分布面积达86×104km2,占国土面积的九分之一强,特别是在华南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份分布面积更广。据前几年的统计数据,以花岗岩地貌景观为主构成的和的景区40多处,单个花岗岩地貌景区年收入超亿元的有13 家之多,(陈安泽,2007),这是可持续开发的“绿色矿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千姿百态,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旅游休闲、科普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有:内蒙古的克什克腾,黑龙江的伊春,辽宁的千山、医巫闾山,的莲花山,天津的盘山,山东的泰山、崂山、大泽山和昆嵛山,陕西的华山、太白山,山西的北武当山,河北的祖山、蝎石山,河南的宝天幔、渣岈山、神灵山、鸡公山、石人山,安徽的黄山、天柱山、牯牛降、九华山,湖北九宫山,四川贡嘎山,江苏的云台山、灵岩山、天平山,江西的三清山、武功山、梅岭、九岭山,福建的太姥山、石牛山、鼓山、鼓浪屿、万石山,清莲山,浙江的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湖南的衡山,广东的罗浮山、白云山,广西的桂平西山等等。这些花岗岩山体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地形阶梯上,以海拔0 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以35°N为界线,南北表现出不同的花岗岩特征,界线以北以物理风化为主,花岗岩比周边的灰岩地貌抗风化能力,造型石较少;界线以南花岗岩地貌以化学风化为主,抗风化的能力比相邻的灰岩强,造型石较多(崔之久等,2007)。

普通游客普遍认为三清山就是“小黄山”,从地质地貌的角度看,其实不然,下面我们着重对比一下这对“孪生兄弟”。

从大地构造背景看,两者均位于扬子与华夏古板块缝合带附近的江南古隆起部位,区域的地层也十分相似,从小的构造单元上看,黄山位于扬子板块的南缘,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断带西段(袁万明等,2011),三清山位于苏州-德兴缝合带南侧的怀玉山构造单元。从岩体的形成年龄看,两者属早白垩世晚期,但黄山可能要稍早于三清山。从区域的花岗岩类型看,山体本身均为A型花岗岩,但三清山地区发育完整的I-S-A型演化序列花岗岩田。从岩性组合和空间分布特点上看,黄山有四期,从边缘到中心依次为细粒含斑花岗岩、中细粒斑状花岗岩、中粒似斑状花岗岩和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陈安泽等,2008),三清山为三期(即三相)+补充期。相似之处是岩体的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含量和特征参数十分类似,不同期次花岗岩均呈侵入接触关系,后一期侵位于早期的花岗岩中,形成地貌上的峰,不同之处是黄山基本呈同心圆环状分布,具有“中高外低,中新外老”的特点,而三清山不同期次岩体在空间分布上没有规律,呈不规则出露。这暗示黄山岩体可能是岩浆就地分异结晶的结果,三清山岩体是深部分异后侵位的。在山体剥蚀程度上,三清山的剥蚀程度比黄山山体更浅。在景观类型和特色上,“黄山式”和“三清山式”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前者可用“壮美”来概括,后者用“奇秀”来形容。黄山的微地貌景观不如三清山的集中,密度比三清山小。从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而言,“黄山式”峰林圆状顶较多、锥状峰较少,属壮年早期,“三清山式”以锥状为主,处于幼年晚期和壮年早期的阶段,“黄山式”要早于“三清山式”,这与岩体测年的结果是吻合的。从地貌成因上看,黄山是世界上构造切割和冲刷侵蚀作用为主,后受到第四纪冰川刨蚀作用(李四光,1936;注:黄山的冰川作用存在长期的争议)叠加成因的花岗岩峰林的典型代表,三清山是世界上构造侵蚀和外动力作用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完美、杰出的代表。两者详细对比见表7.1。

表7.1 三清山与黄山对比简表

(据张舒等,2009;张招崇等,2007;刘细元,2005等;袁万明等,2011等资料整理)

下面再从美学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学价值的角度作进一步比较。

(1)两者的美学价值内涵、艺术品质和文化底蕴不同

黄山整个山体体量较大,组合结构较为松散,景观分布亦较为分散,体现为雄伟壮观的气势。而三清山相对体量较小,但结合紧凑,景观也相对集中,尤其是主峰中心部位极为突兀,更体现出“峻峭挺拔”的整体形态。

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景观优势显著,不仅峰林、峰柱、峰丛等各种类型景观齐全丰富,尤其以造型石景观为典型,其代表性的“东方女神”、“巨蟒出山”、“观音赏曲”等石景,自然天成,栩栩如生,其体态、神韵、尺度、比例均精彩绝伦,惟妙惟肖,堪称世界的,为任何雕塑艺术所不能及,被推崇为“乃至世界造型石构造景之自然模本”。而黄山在造型石景观上虽也不乏精美之作,但其数量、规模和成景艺术品质上均略显逊色。

三清山花岗岩山体中大小水系纵横,瀑溪遍布且终年水量稳定,全山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由此而形成的花岗岩景观与植物、水景、云雾完美组合,呈现出梯级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色,这在同类花岗岩山体中实为罕见,更突出了三清山“雄中藏秀”的艺术品质与风格韵味。而黄山由于植被和雨量、水量不及三清山,多见山头,溪流、瀑布也多为季节性景观,展现出的是颇似古典造园艺术中被称为“枯山水”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黄山由于山体庞大而雄峙,顶端植被较少,宜于登高远眺和俯视,景色壮观而一览无遗。三清山则由于山体构成及植被生态环境不同,其景观分布由峡谷至峰顶呈立体结构全方位展开,风景游览的可进入性、选择性,为游览者在多角度、多方位及不同高程的欣赏视觉方面,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三清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建筑的博物馆”,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印证了历史的久远及工艺的精湛,是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稀有珍品,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在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上显和谐完美。而黄山是一处近代尚得以发掘的“闺秀”,历史文化蕴涵不及三清山深厚。

从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三清山和黄山虽同属花岗岩地貌,但两者的地貌特征、成景效果、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感受和意境却有所不同。

(2)两者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不同

表7.2 三清山地质公园与黄山地质公园野生动植物比较

(据三清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2009)

三清山的珍稀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整体上优于黄山(见表7.2),且在以下四方面有显著不同:一是地带性植被类型不同,三清山地区是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黄山是北亚热带温湿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二是已查明的生物丰富程度不一,三清山地区高等植物2373种,脊椎动物数量401种,而黄山分别是1805种、297种;三是黄山处在指示物种总热点值为14.55的浙皖低山丘陵地区,而三清山地区毗邻总热点值为25.10的浙闽山地(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研究,2003);四是关键物种的分布状况不同。三清山地区分布有世界上罕见的大面积的华东黄杉群落,可能是松科黄杉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另外,2000年三清山地区发现了消失近一个世纪全球极度濒危鸟种黄喉噪鹛(叶建华,2010),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黄喉鹛的提供了天然的栖息繁衍环境。

宗教知识:三清山古建

三清山有“露天博物馆”之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大批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比较系统、完善的一批珍贵文物。

三清山古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构思奇妙,多样而统一,这与道家总体思想宇宙观是分不开的。遍布全山的古建筑,共有230多处,有条不紊,形成一个奇妙的有机总体,这个总体就是道家太极八卦图的模式。即以三清宫为一个中心(无极),前后两殿象征阴阳二极(太极),围绕着这个中心的各部景点建筑物向四面八方辐射,并与自然景观巧妙的交织在一起,相互因借,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突出地体现了道家宇宙观。

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即在每一景物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变易”法则。风门、逍遥路、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往往于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在造型艺术上,也渗透着道家“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风雷塔、龙虎殿等,借势造景,借景传神。沉静古建筑,以日月之运行、山峦之起伏、云海日出之变幻为背景,景愈藏而境愈深。

南京到福建自驾游途径哪些地方

南京至福建,自驾游途经哪些地方

自驾游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旅行方式。南京到福建的自驾旅行,将带您经过的许多美丽景点。这些景点不自然美景,还有历史文化的魅力。以下是南京到福建自驾游途经的一些景点。

站:庐山

庐山是古代的风景胜地之一,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接洪都山,南临彭蠡湖。这座山自古以来就以其峻峭、秀美、奇巧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而闻名。庐山之美魅力在于它那优美的山水画卷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而且这也是一座非常适合自驾游的旅游景点。

第二站: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福建、江界处,是名山。山上不大量的文化古迹,而且还拥有壮观的自然风光。自驾游到三清山的过程中,你会有机会欣赏到令人惊叹的山峰和峡谷,以及清澈的湖泊和瀑布。

第三站: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南部,是的旅游胜地之一。自古以来,武夷山就以它壮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而闻名遐迩。武夷山是一个非常适合开车自驾游的地方,这里的山奇、水秀、林茂、洞幽,还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旅游体验。

第四站: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也称土围楼,是福建省土著的建筑群。这些土楼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其中的是云水谣土楼群,它被誉为是土楼群中的“皇冠上的明珠”。自驾游到福建土楼,您将有机会欣赏到独特的土楼建筑、百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总结

南京到福建自驾游途径的这些景点都是的旅游胜地之一。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如果您正在寻找一个非常难得的自驾游体验,那么南京到福建的旅游路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花岗岩地貌景观发育的构造背景

构造在地貌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它控制了地壳的隆升或沉降,使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或接受沉积,形成山地、盆地或丘陵等地貌单元。正是由于构造条件的不同,怀玉山花岗岩区呈现出四种不同风格的花岗岩地貌,即三清山式密集尖峰峰林地貌,灵山黄山式壮阔雄浑峰林地貌、梧风洞华山式断崖峭壁地貌和怀玉山泰山式穹状雄伟地貌(杨明桂等,2009)。三清山花岗岩峰尖坡陡,棱角分明,石蛋较少,相对高大,第四纪堆积物很少。一方面说明三清山目前仍处在不断缓慢抬升的状态,且抬升速率大于风化剥蚀的速率,这在第四章已进行了具体的定量计算;但另一方面,三清山剥露出地表的时间不长,剥蚀程度不及黄山,这与地貌发育的阶段是对应的。三清山山体上部三清宫附近(28°52′36″N,118°04′02″E)保留有残留顶盖(图版Ⅱ之5),点北为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点南为寒武系西阳山组条带状灰岩夹粉砂质页岩、钙质泥岩,产状为135°∠45°,见有三叶虫化石和少量底栖腕足类化石,而黄山没有类似现象的。三清山岩体不仅侵位于下寒武统地层中,侵入接触关系新的是泥盆系西湖组地层,而与黄山岩体侵入接触新的是寒武系地层。这都说明黄山经历了比三清山更大程度的剥蚀,这与两者裂变径迹的证据也是吻合的。三清山山体下部300~400 m为沉积围岩,并还能见到岩体与围岩的原始侵入接触界面,中心相出露面积小。这些都是三清山还处在地貌发育的早期阶段、剥蚀程度不高的证据。

其次,断层和节理等次一级的断裂构造使岩石发生破碎,降低其抗风化的能力,易发育形成各种微地貌景观,在控制景观发育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清山花岗岩体中的断层和节理发育十分典型和独特,是研究不同尺度构造现象的理想场所。

6.1.1.1 断层

三清山岩体在燕山晚期形成后,地壳仍以抬升作用为主,三清山花岗岩断层(带)主要有三组方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七条主要断层(带):长棚断层、冷水坑—徐家村断层、吴家—土城断层、小坑—芭蕉坞断层、鹅公岭—下西坑断层、枫林-紫湖镇断层带(表6.1;图6.1)。后三者是控制三清山“三角形断块山”的主构造,发育早期分别为逆冲断层、左行走滑断层和张性断层,时间依次从早到晚。到喜马拉雅伸展期转化成为区内三条正断层,即相对三清山山体而言,其倾向均向外倾,即断块山以内的岩石为上升盘,以外的为下降盘。这三条断层基本呈等边三角形,将三清山主岩体分割成一个典型的断块山。

小坑—芭蕉坞断层:位于公园的西北部,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切断了北东-南西走向的断层。其南东盘上升而北西盘下降。沿断层可见构造角砾岩、硅化岩和碎裂岩,沿断层走向形成很深的断层谷地貌。

鹅公岭—下西坑断层:位于公园的东部和东北部,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5°,其南西盘上升而北东盘下降。断层面展示片理化花岗岩、构造角砾岩,岩石强烈硅化。沿断裂形成大的峡谷,其东南段断断续续可见由硅化岩石形成的断层崖(图版Ⅱ之6)。

枫林—紫湖镇断层带:位于地质公园东南部,由数条呈北东50°~60°延伸断层所组成,倾向南东,倾角60°,沿此断层可见到早期剪切作用形成的劈理带、片理带和断层角砾岩带。断层带宽10~40 m。

三清山在怀玉山地体隆起的背景上又受到三条断层围限的三角形断块控制,构成一个独特的“隆上隆”地质构造山体。这进一步加剧了三清山的隆升,使得其抬升幅度明显比周边地质体大得多,即以新的补充期花岗岩株为主峰,突立于群山之上。

6.1.1.2 节理

克鲁斯根据节理与“流动构造”的关系将节理分为三类:同时平行于流线和流面的为L节理,又叫平行节理;平行流线但垂直于流面的为S节理,又叫纵节理;同时垂直于流线和流面的为Q节理,又叫横节理(王根厚等,2007)。从与造景关系的角度出发,分为造景节理、保景节理和损景节理三种,造景节理主要指纵节理,稀疏纵节理主导的花岗岩多形成悬崖峭壁的峰峦,密集纵节理主导的花岗岩多形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景观;保景节理主要指水平节理,如河南伏牛山因水平节理控制形成“摞摞石景观”;损景节理主要指横节理,通常有一定的斜度,俗称斜节理,倾角越大越不稳定,容易沿节理面产生滑塌(崔之久等,2007)。

三清山在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侵位上升,减压降温,体积收缩,形成原生节理。据统计(表6.2),主要有三组方向,即与岩浆侵位时的流线平行的北东—北北东向节理(纵节理),与流线垂直的北西—近东西向节理(横节理),以及与地面平行的水平节理(水平节理)。北东—北北东和北西西走向的节理整体上构成棋盘式的格局。前者自南西往北东呈带状展布,整体走向具有由收敛到撒开的趋势,在宏观上呈似帚状形态,发育规模较大;后者总体走向北西西向,往南东部转为近南北向(图6.2)。“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成因与这三组节理是密切相关的,锯解石(见图版Ⅱ之7)就是节理控景的实例。这些节理具有规模大、延伸长、切割深、网格状的特征,将花岗岩切割成块状、厚板状、棱柱状的块体。其中纵节理的规模较大且成带发育,是控制西部峰墙(如西海重墙、九天长城等)和南部峡谷(如福寿门、一线天等)的主要构造。横节理是控制中部峰柱、南东部峰墙及部分峡谷的主要构造。同时发育的近水平节理裂隙是造型石的主控构造,产生球形风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即峰墙、峰丛、峰柱等形成棱角分明的岩块,经水平节理切割和球形风化剥蚀及流水侵蚀等作用,棱角被磨圆,变成(椭)球形景观,如东方女神、神龟探海等造型石。即使同一组节理在不同区段的规模、密度也有异,致使有的形成峰墙,有的形成峰丛,如在多组节理交汇的三清山中部,形成了天门峰丛。在外营力的继续作用下,有的峰墙、峰丛逐渐被切断而形成峰柱,也有的变窄形成规模更小的石芽。

图6.1 三清山地质公园断裂构造图

(据三清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2009)

1.上泥盆统;2.下志留统;3.寒武系—奥陶系;4.震旦系;5.南华系;6.燕山晚期花岗岩;7.背斜/向斜;8.正断层;9.逆断层;10.节理;11.地层界线;12.岩体侵入接触界线;13.角岩(化)带边界;14.岩层面产状;15.褶皱编号;16.断层编号

表6.1 三清山地质公园断层构造一览表

(据实测和三清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2009)

表6.2 三清山地质公园节理统计表 续表

(据实测和三清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2009)

图6.2 三清山地质公园构造解译和节理玫瑰花图

(据三清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2009)

三清山区域构造的主应力方向在晚白垩世至始新世为南北向,在渐新世至中新世为东西向(万天丰,1993),可见区域主应力方向与花岗岩体的原生节理走向是基本吻合的,这就使岩体在受区域主应力作用下更容易沿着花岗岩的节理裂隙薄弱面发生挤压和断裂等现象。在三清山经常看到一些发生在花岗岩中的断裂结构面。图6.3为西霞港附近见到的一个断裂带的素描图,断裂破碎带宽约5m,岩壁直立,由花岗岩的劈理化带、断层泥和花岗岩透镜体组成,从两壁的阶步和擦痕判断,这是一个压剪性右旋断层。离地面有1~1.5 m的高度被剥蚀,易遭受进一步的侵蚀破坏,形成一线天、河沟和峡谷等负地形。

图6.3 三清山某断裂素描图

①⑦为花岗岩体;②为断层泥;③⑥为劈理带;④⑤为透镜体

浦庆余等(1997)还用岩体结构力学知识分析了“三清山式”花岗岩成因。岩体结构和结构面是主导岩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决定了岩体的排列和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岩体结构可以分成五类,即块裂结构、板裂结构、完整结构、破裂结构和散体结构(谷德振等,1963,1979;孙玉科等,1965;孙广忠,1983,1987;许兵,1994)。三清山花岗岩体的三组互相垂直的节理面,将岩体切割成似长方体,形成了块状的花岗岩结构体和硬性的结构面,岩体的稳定性能较好。三清山的两组垂直节理使岩体沿节理面陡立,近水平节理起到“承上启下”的承接作用,正如砖块可以砌起高大的建筑一样,巨蟒出山峰柱高达128m,但重心稳定,见图6.4。可见三清山现存的峰墙、峰柱等尖峰陡坡地貌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稳定岩体破坏之后的重新平衡状态。

图6.4 “巨蟒”重心示意图

婺源必去十大景点是哪些?

根据旅游资讯和,以下是婺源必去的十大景点:

1. 汪口景区:以壮观的岩溶地貌、清澈见底的溪谷和美丽的瀑布闻名。

2. 三清山风景区:拥有壮观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

3. 赤水景区:以其清澈见底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而闻名。

4. 晓起村:被誉为“美乡村”,以其传统建筑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而。

5. 玉华洞景区:以其怪石嶙峋、钟乳洞奇观而。

6. 天台山景区:拥有绝美的高山景色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遗址。

7. 姥山景区:以其迷人的山水景点和安静祥和的氛围而著称。

8. 金华山景区:以其古老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水环境而。

9. 桃花源景区:以其美丽的风景和文学背景而知名。

10. 南昌关景区:以其古老的军事遗址和美丽的风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