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拼音朗读
写景文言文短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1. 简短的写景记游文言文 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来合,其势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里,入净名寺。雨益甚,云雾中仰见两崖,重岩夹立,层叠而上,莫辨层次。衣履沾透,益深穷西谷,中有水帘谷、维摩石室、说法台诸胜。二里,至响岩。岩右有二洞,飞瀑罩其外,余从榛荆棘莽中履险以登。其洞一名龙王,一名三台。二洞之前,有岩突出,若露台然,可栈而通也。出洞,返眺响岩之上,一石侧耳附峰头,为“听诗叟”。又西二里,入灵岩。自灵峰西转,皆崇岩连幛,一开而为净名,一璺直入,所称一线天也;再开而为灵岩,叠嶂回环,寺当其中。
登泰山记原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拼音朗读
登泰山记原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拼音朗读
泰山正南面有三道山谷,中间山谷的河流绕泰安城而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开始巡着山谷进去,走完了一小半路程之后,再翻越中岭;又顺着西谷上去,就到了山顶。古时人们登山,顺着东谷进去,途中有道天门。东谷在古时被称作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达的地方。现今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上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之为天门。路上迷雾弥漫,冰雪滑溜,石板台阶几乎没法攀登。等到了山顶,只见苍郁的群山积满了白雪,雪光映照着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墙,汶水和徂徕山犹如一幅图画,而半山腰上停着的云雾就像一条带子一样。
摘自《徐霞客游记》
2. 描写景色的古文(短的,不要古诗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3. 写景文言文
写景的古文的是《水经注》! 如其中描写三峡的景〔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空缺之意)处。
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
虽乘奔御风(乘奔马、驾长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流冲)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鸣。属引(连续不断)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沾衣裳”。 还有《水经注·河水·孟门山》: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杨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 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
刘基《清风阁记》 唐顺之《竹溪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 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不多了吧,个人认为古文写景还是《水经注》看的爽,表达清晰,语言干练,意境优美。苏轼曾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4. 描写风景的文言文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唐·白居易《宴散》
5. 描写风景的古文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谵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
北海虽赊,夫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
登泰山记拼音版原文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泰tài山shān之zhī阳yánɡ,汶wèn水shuǐ西xī流liú;其qí阴yīn,济jǐ水shuǐ东dōnɡ流liú。阳yánɡ谷ɡǔ皆jiē入rù汶wèn,阴yīn谷ɡǔ皆jiē入rù济jǐ。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当dānɡ其qí南nán北běi分fēn者zhě,古ɡǔ长chánɡ城chénɡ也yě。zuì高ɡāo日rì观ɡuān峰fēnɡ,在zài长chánɡ城chénɡ南nán十shí五wǔ里lǐ。
余yú以yǐ乾qián隆lónɡ三sān十shí九jiǔ年nián十shí二èr月yuè,自zì京jīnɡ师shī乘chénɡ风fēnɡ雪xuě,历lì齐qí河hé、长chánɡ清qīnɡ,穿chuān泰tài山shān西xī北běi谷ɡǔ,越yuè长chánɡ城chénɡ之zhī限xiàn,至zhì于yú泰tài安ān。
是shì月yuè丁dīnɡ未wèi,与yǔ知zhī府fǔ朱zhū孝xiào纯chún子zǐ颍yǐnɡ由yóu南nán麓lù登dēnɡ。四sì十shí五wǔ里lǐ,道dào皆jiē砌qì石shí为wéi磴dènɡ,其qí级jí七qī千qiān有yǒu余yú。泰tài山shān正zhènɡ南nán面miàn有yǒu三sān谷ɡǔ。
中zhōnɡ谷ɡǔ绕rào泰tài安ān城chénɡ下xià,郦lì道dào元yuán所suǒ谓wèi环huán水shuǐ也yě。余yú始shǐ循xún以yǐ入rù,道dào少shǎo半bàn,越yuè中zhōnɡ岭lǐnɡ,复fù循xún西xī谷ɡǔ,遂suì至zhì其qí巅diān。
今jīn所suǒ经jīnɡ中zhōnɡ岭lǐnɡ及jí山shān巅diān,崖yá限xiàn当dānɡ道dào者zhě,世shì皆jiē谓wèi之zhī天tiān门mén云yún。道dào中zhōnɡ迷mí雾wù冰bīnɡ滑huá,磴dènɡ几jī不bù可kě登dēnɡ。及jí既jì上shànɡ,苍cānɡ山shān负fù雪xuě,明mínɡ烛zhú天tiān南nán。
望wànɡ晚wǎn日rì照zhào城chénɡ郭ɡuō,汶wèn水shuǐ、徂cú徕lái如rú画huà,而ér半bàn山shān居jū雾wù若ruò带dài然rán。
戊wù申shēn晦huì,五wǔ鼓ɡǔ,与yǔ子zǐ颍yǐnɡ坐zuò日rì观ɡuān亭tínɡ,待dài日rì出chū。大dà风fēnɡ扬yánɡ积jī雪xuě击jī面miàn。亭tínɡ东dōnɡ自zì足zú下xià皆jiē云yún漫màn。稍shāo见jiàn云yún中zhōnɡ白bái若ruò数shù十shí立lì者zhě,山shān也yě。
极jí天tiān云yún一yí线xiàn异yì色sè,须xū臾yú成chénɡ五wǔ采cǎi。日rì上shànɡ,正zhènɡ赤chì如rú丹dān,下xià有yǒu红hónɡ光ɡuānɡ动dònɡ摇yáo承chénɡ之zhī。或huò曰yuē,此cǐ东dōnɡ海hǎi也yě。
回huí视shì日rì观ɡuān以yǐ西xī峰fēnɡ,或huò得dé日rì或huò否fǒu,绛jiànɡ皓hào驳bó色sè,而ér皆jiē若ruò偻lǚ。亭tínɡ西xī有yǒu岱dài祠cí,又yòu有yǒu碧bì霞xiá元yuán君jūn祠cí。皇huánɡ帝dì行xínɡ宫ɡōnɡ在zài碧bì霞xiá元yuán君jūn祠cí东dōnɡ。
是shì日rì观ɡuān道dào中zhōnɡ石shí刻kè,自zì唐tánɡ显xiǎn庆qìnɡ以yǐ来lái;其qí远yuǎn古ɡǔ刻kè尽jìn漫màn失shī。僻pì不bù当dānɡ道dào者zhě,皆jiē不bù及jí往wǎnɡ。山shān多duō石shí,少shǎo土tǔ。
石shí苍cānɡ黑hēi色sè,多duō平pínɡ方fānɡ,少shǎo圜yuán。少shǎo杂zá树shù,多duō松sōnɡ,生shēnɡ石shí罅xià,皆jiē平pínɡ顶dǐnɡ。
文章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散文。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登泰山记翻译一句一译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原文:
古ɡǔ时shí登dēnɡ山shān,循xún东dōnɡ谷ɡǔ入rù,道dào有yǒu天tiān门mén。东dōnɡ谷ɡǔ者zhě,古ɡǔ谓wèi之zhī天tiān门mén溪xī水shuǐ,余yú所suǒ不bú至zhì也yě。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原文: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原文: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原文: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原文: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译文: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登泰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作品:登泰山记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本篇选自《惜抱轩全集》。作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清代古文家,桐城派的重要作家,曾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其论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惜抱轩全集》共八十八卷,包括文集、诗集、《法帖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谷梁补注》、《九经说》等。本篇是一篇游泰山后的游记,对深冬时节泰山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②,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③。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④,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①阳、阴:古人称山南为“阳”,称山北为“阴”。 ②摴(chū)蒱(pú):同“樗蒲”,古代具。 ③绛(jiànɡ):大红色;皜(hào):同“皓”;驳:杂;偻(lǚ):弯腰曲背。 ④罅(xià):瓦器的裂缝,此处指缝隙。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成为南北山谷分界的,是古代长城的遗址。泰山处的日观峰,在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的西北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达了泰安。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从泰山南麓登山。四十五里的山路,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台阶,总共有七千多级。
戊申这月月底,五更的时候,我与子颍同坐在日观峰的一个亭子上等待日出。大风刮起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的东面从我们的脚下起都是云雾弥漫着,隐隐约约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像一样站立的东西,那就是山峰。在极远的天边,有一条云线颜色奇特,一会儿就变得五彩缤纷;太阳出来,红得像朱砂,下面有一片晃动的红光浮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过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阳光照着,有的还没有,红色与白色错综相间,又都像弯着腰曲着背一样。
日观峰亭子的西面有岱祠,还有个碧霞元君庙;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我们沿途观看了路边的各种石刻,这些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后的,那些古老的石刻都模糊毁坏了。偏僻不在正路上的,都来不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土少;登泰山记翻译及译文如下:石头青黑色,方方正正的多,圆形的少。杂树少,松树多,长在石头缝里,都是平顶的。冰雪覆盖,没有瀑布,无鸟兽的声音和足迹。靠近日观峰的数里内都没有树,而积雪与人的膝盖齐高。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第二段写的好的字有哪些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登泰山记第二段写的好的字有登、皆。《登泰山记》第二段原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 滕王阁序 ——王 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登泰山记第二段的登字,表明作者在登山,皆在文中的意思是都,所在句的意思是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表明登山的路很平整。
登泰山记作者为什么登泰山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原文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通过后边作者对泰山的描写,不难看出作者的真实目的是想要阅览泰山的美景风光。体验泰山之高、泰山文化等。
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泰山之高: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与平原、丘陵相对高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
泰山文化: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人类所开发,泰山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
泰山传奇:泰山,“五岳之首”,自古以来是一座神奇的山。传说泰山为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古崇拜泰山,历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各代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许多诗文佳作。
登泰山记高一必修原文多少字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登泰山记》共计459个字(其中包括题目4个字,作者姓名2个字;不包含标点符号)
冰bīnɡ雪xuě,无wú瀑pù水shuǐ,无wú鸟niǎo兽shòu音yīn迹jì。至zhì日rì观ɡuān数shù里lǐ内nèi无wú树shù,而ér雪xuě与yǔ人rén膝xī齐qí。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包含了很大容量。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登泰山记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的一篇文章,也是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登泰山记每段主要讲了泰山的景象,具体可参考下方。
一、登泰山记每段主要讲的内容。
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二、登泰山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记的思路。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薛福成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复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授吾虑也。
登泰山记薛福成原文及翻译如下: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
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则一线危橙,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趄却顾。
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罪。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
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的翻译
唐·杜甫《夏夜叹》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的翻译为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都来不及前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这句话是姚鼐的《登泰山记》中的语句,全句为:“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选自《惜宝轩诗文集》。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生动,通过描写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过程,表现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的一篇文章,也是文学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