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出动1979全过程 79年自卫反击战真实纪录片
合肥之战第五次开战的具体过程如何?
合肥之战第五次开战的具体过程如何
大军出动1979全过程 79年自卫反击战真实纪录片
大军出动1979全过程 79年自卫反击战真实纪录片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史称合肥之战。
1.第五次开战战役过程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遗使请东吴一起出兵。孙权答应。孙权误以为谓魏明帝曹睿不会率大军前来,于是,同年五月,孙权进驻巢湖口,自称有十万人,亲自带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驻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向广陵、淮阴进逼,形成三路兵马北伐。
六月,曹魏老将满宠打算率领众军援救新城守将张颖,但殄夷将军田豫却认为该新城自守有余,如果有援军至,怕孙权反过来吞并满宠的援军。
于是说道:“敌人竭尽全力大举出动,不只是为了争夺小利,他们是要借助攻打新城以引诱我出动大军。应该听任他们攻城,挫败他们的锐气,不应该与他们争高低。他们攻新城不下,士兵必然疲惫;等其疲惫之后,我们再出击,可大获全胜。如果敌人知道我们的,就不会再攻城,必定会自动退走。我们若现在进兵,正中了他们的诡计。此外,大军出动的方向,应该使人难以预料,不应该让自己筹画。”而当时吏士多请,满宠上表请召中军兵及召回所有请将士,抵挡。不过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认为满宠该自守不攻,避其锐气;而中军则先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出发,将队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敌军知道大军到来,必定自走,可以不战而破。魏明帝听从其计,先派前队出发。
而魏明帝也不接纳满宠提出的撤离合肥而退至寿春的意见,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重要防点,守城有余。卫臻也看穿了孙权外表上响应诸葛亮,其实内心只是想在一旁观望,认为合肥城池坚固,孙权的进攻不足为虑。
当时的满宠至少已有76岁的高龄。满宠的大军援救被田豫驳回,满宠的撤除合肥新城退至寿春的又不被采纳。于是,满宠便募集数十壮士,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在的位置顺风放火。火势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断蔓延,一直烧到了敌军的攻城器具。孙权的侄子孙泰前来救火,满宠又向吴军放箭。当时满宠射出的箭支是顺风而行,被风力增大了射程和贯穿力,最终射杀了孙泰。至此,吴军的一些攻城器具被烧毁。
正如田豫、卫臻、刘邵的预料,曹魏的合肥新城守将张颖等拒守力战,使得孙权久攻不克,双方一直战至七月。
七月壬寅日,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东行。魏明帝曹睿的大军距离合肥新城还有数百里的寻阳时,孙权便恐惧而退走,进攻淮水流域的孙韶军亦同时回师,只有进攻汉水流域的陆逊军还在继续战斗,但不久亦撤退。
2.史料记载
《三国志·魏书三·明帝纪》: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卫臻传》:帝欲自东征,臻曰:"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帝到寻阳而权竟退。
《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刘邵传》: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满宠传》: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孙泰。贼于是引退。
《三国志·魏书二十六·田豫传》: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适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贼遁走。
3.史料总结
青龙二年(234年)夏秋之交的第五次合肥之战:孙权此次出征是孙权一次亲征,正如田豫、卫臻、刘邵的预料,被合肥新城守将张颖屡屡击退。而曹睿举曹魏朝廷大军来征,吓得东吴全线撤退。不但孙权都退走,孙韶、张承也都纷纷退走,甚至远在汉水流域的陆逊、诸葛瑾也都恐惧退走。
起初,孙权挟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威只需要面对“城欲崩”、庆幸“得全”的少量合肥守军。后来,面对的是人数仍占明显劣势的7千合肥守军。再后来,孙权面对的是曹魏的扬州、兖州、豫州这三州兵马。如今却要面对魏明帝曹睿亲自率领的曹魏朝廷大军。孙权固然想拥有合肥,但他要面对的魏军却是越来越多了。或许,此时的孙权非常后悔当初就不该相信蒋济的伪报之信。
越方资料披露,越军内部对1979年中越,存在不同看法
1979年2月至3月,和越南之间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境局部。从越南的角度出发,他们把这场短暂而激烈的边境,称之为“北部边界保卫战”。这场的结果是,越南方面遭受了相当惨重的损失,武装力量伤亡5万人以上,有21个重要城镇(包括3个省会)被攻占,边境地区针对的军事设施和防御体系完全被摧毁。
的失败,极大地挫伤了自诩为世界第三的越军的军心和士气,其内部对于的方方面面长期众说纷纭,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为此,越军《全防》杂志1988年第2期发表了署名为“军事”的评论员文章,就一些主要的意见分歧进行了分析。
一、关于结束的原因。 越军一些人认为,“79.2”之所以能在1个月之内结束,主要取决于的战略意图有限,行动有限。该评论员文章认为,出动60万大军,意图在于迫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以保卫河内,而不仅仅是为了“”和“维护体面"。结束的原因是遇到了越南军民的坚决抵抗。
作者点评: 我军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到3月16日结束,前后总共历时28天,是一场典型的有限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规模的有限。之所以只打了一个月就全部撤军,主要是由当时的环境、国内环境和战场环境所决定的。
就环境而言,和越南于1978年11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这实际上是一个明显针对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我们出兵教训越南,就有可能引发苏军的干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必须控制好南线作战的时间,使来不及作出大的反应。
就国内环境而言,在进行对越作战准备的同时,召开了决定当代命运的全会,做出了转移工作重心的战略决策。既然已经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显然不可能同时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几十万人参战的中等规模的局部。
就战场环境而言,越南北部浅近纵深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地形复杂,道路条件恶劣,不便于重型装备机动和大兵团作战。况且进入4月份之后,越南北方就是大雨连绵,道路泥泞的雨季,更加不利于大兵团和重型装备的机动与展开,不利于组织后勤保障。所以,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结束。
正是由于以上三个因素,从一开始,军委打这一仗的指导思想就是较短时间、浅近纵深、有限规模、速战速决的有限。因此,越军评论员文章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关于何种武装力在中起主要作用。 越军一些人认为,在这次中,一线地方部队和民军起了主要作用。该评论员文章认为,这种看法不全面。在这次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二线诸省直接支援下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除当地力量与机动主力兵团之外,或总部主力部队扼守最重要方向的防守区域,是这次在方面出现的一种新情况。
作者点评: 和越军前一种观点一样,我方也有不少人认为,越军在中投入的主要是地方部队和民军,主力部队少之又少,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越军的作战指导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决心从仗和线就取胜。边打、边巩固、边建设”,“诱敌深入的战略是错误的”。为了贯彻“一线决战”、“一线取胜”的战略指导思想,越军不断加强中越边境地区的。
1979年2月我军发起自卫还击作战时,越军在北方边境六省一共部署了6个步兵师(316A师位于莱州省、345师位于黄连山省、346师位于高平省、3师和338师位于谅山省、325B师位于广宁省)占当时越军北方主力部队总兵力的66%。作为越南武装力量的骨干,作为越军正规军的主体,步兵师在中居于主导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地方部队和民军是配合步兵师作战的。
以高平方向为例,越军在这一地区担任防御任务的核心力量是步兵第346师,下辖步兵第246团、第677团、第851团、炮兵第188团,全师兵力8000余人,占整个高平地区越军正规军兵力的70%。
三、关于指挥的问题。 越军中有不少意见认为,从组织指挥角度看,边境六省的作战属于自发性质的零星战斗。该评论员文章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次预先已形成了总体阵势,三种武装力量是根据统一意图和统一行动的。
作者点评: 自70年代中期开始,越南因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在中南半岛各个战略方向全面出击,企图建立印支联邦,从而导致中越关系恶化之后,黎笋对于同可能发生的,是早有准备的。在爆发前一个多月,越军统帅部就已经发出了加强战备的指示,要求全军,特别是位于我国广西当面的和云南当面的第二以及北部边界各省,必须处于战备等级状态。
越军总局在1978年颁发的《教育提纲》中也明确指出:“把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军三种力量结合起来打,小打、中打和大打相结合,游击战和正规战相结合,当地力量作战同机动部队作战相结合”。
在进程中,按照指挥程序,越军和第二在河内的统一指挥下,又分别指挥所属武装力量与我军进行有、有组织的作战。越军先后投入的总兵力(含民军)达20余万人,这绝不是什么自发的零星的战斗。
对越反击战揭秘:越军到底有多少兵力
长期以来,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一直是军迷兴趣浓厚且讨论不休的话题。根据近年披露的史料可知,这一战我军出动了50多万兵力和大量技术兵器,形成大军压境犁庭扫穴之势。那么,越军又有多少兵力来防御我军的进攻呢?对于这个问题坊间说法不同,其中不乏有影响力比较大的观点。曾经有一档的视频脱口秀节目《晓说》,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2014年2月21日,《晓说》第二季中播出了一期关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节目。播到12分56秒时,说书者如此言道:“(越军)在整个越南北方大概只有三个正规师。”鉴于说书者强大的公众影响力,于是乎这个说法得到广泛传播。很多人以此为据著文立说。那么,历史真实是否如此呢?
是:否。越军中历史最悠久的军种是,于1944年12月开始组建。经过抗日、抗法、抗美和统一30余年的战火锻炼,加上和的大力帮助,越军不断成长壮大,完成了正规化,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较强战斗力。至1979年时,越军的总兵力已超过了100万人,辖、、、防、地方部队和部队等军种,并装备了同时代比较先进的武器。在军事体制上也很有特色,全面实施了以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以为例,1979年时辖4个军、28个步兵师(作战师)、1个海岛守备师、29个步兵团、20个装甲旅(团)、19个炮兵旅(团),总兵力40余万人,装备85毫米以上口径各种火炮2200余门,有各型坦克、装甲车约2000辆。还有22个国防经济师(也译为生产师),兵力20余万人,一旦急需,其中一部分可转为作战师。此外,越军的地方部队和部队有约15万人,军事机关、院校有约10万人。
1978年12月25日,越军出动18个步兵师另15个团(旅)、1个航空兵师,配属60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几百门大炮,还有一部支援,共20余万大军,在越南副黎仲迅、副总参谋长黎玉贤等直接指挥下,兵分八路发动侵柬。与此同时,为了防备的军事压力,北方越军也进行了积极准备。1979年时,越军在北方有两个,即广西当面的一和云南当面的二,一共部署了9个作战师、8个生产师、2个训练师、30多个团和1个师。其中在边境六省(高平省、谅山省、广宁省、黄连山省、莱州省、河宣省)担负机动支援一线任务的就有第3、316A 、345、346、338、325B师等6个作战师,还有省军事指挥部下辖的15个团、30余个营和54个屯,总兵力约8万至10万人。除了正规军外,还建立了数量庞大的民军。这些民军以18-45岁男性、18-35岁女性为骨干,按城镇、厂矿、农场、林场等地域编成,一般以营为建制级别,装备、机枪、火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火器。民军组织体系较为严密,实行村、组联防,3人一组、5人一群、10人一班,家家有兵,户户有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熟悉地形,兵民莫测,战斗力不容小觑。据战后了解,8万人口的高平省广和县就组织民军1万多人,编成了62个连队,协助正规军防守广渊至下琅一线边境。总算下来,在北部边境协防的民军总数不下10万人,加上正规军,越军总兵力约有20万左右,同我军约为1:2.8,绝不是什么“只有三个正规师”。由此可见,在1979年中,我军对越军在总兵力上约有3比1的优势,但并没有占据优势。加上越军在北部边境长期经营建立的坚固防线,还有越北地区特殊的地形、气候和民情,更增加了我军作战的困难。因此,尽管我军占有比较明显的兵力、火力优势,但还是打得非常艰苦,费了很大力气才基本达成了作战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