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乘化以归尽_聊乘化以归尽的乘
陶渊明“聊成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消极的表现吗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聊乘化以归尽_聊乘化以归尽的乘
聊乘化以归尽_聊乘化以归尽的乘
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东晋义熙元年(405年)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本文语言十分精美,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
本文作于陶渊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欧阳修甚至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而人教版教材注释解释整句话为: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注解清楚详致,把“乐夫天命”注释成”乐天安命“,可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学生的理解了。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要把这句话翻译得准确,必须先从背景说起。陶渊明非常向往恬淡、宁静的隐居生活(心),但又不得不为生计之故而委身世俗,为五斗米而折腰(形),然而内心又不甘深陷世俗总想回到心向往之的田园生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既然是自己愿意让心灵(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为身体(为生计委身世俗)所左右,为什么还惆怅而独自悲伤呢?”
由此而顺理成章地铺垫出其后辞官回乡的理由。既然以心为形役还是觉得惆怅悲伤,那就以形为心役,回到向往已久的生活。
“乐夫天命”做何解
《归去来兮辞》文末陶潜提出“聊乘化似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观点,历来纷纭众说。
其实理解这“乐夫天命”意思,就要掌握”乐天安命”意思。这是个联合述宾结构,因此,关键对天和命的理解,这个“天”其实就是就是自然,而“命”,像是天,又似不是。《归去来去辞》小序写到“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而《归园田居》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处提及“性”,这是人的本性,说到底人也是万物自然之一,因此,它又归属自然。乐天安命,其实就是顺应自然,又是顺应人的本性,二者是统一体。
如果将“乐天安命”和“安分乐生”(沈从文《边城》)比较,更能体会到之中的区别。“安分乐生”,是沈从文突出边城人那种安守本分、快乐过日子的生活状态,可陶潜却在强调生命本性,顺其自然的生活状态,此是一种被现实牵累,寻求超现实的精神满足的自由,更多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足。
于是,《归去来兮辞》一再描述家园的美好温馨以及和亲戚农人相悦的生活,其实这种生活就是他极难得到的生活状态,因此会不断的寻求和呼吁。人总是这样,得不到的总喜欢唠叨,得到的就不爱挂在嘴边了。一个不断强化归园的美好,恰恰表明内心的空洞。“乐天安命”不是消极思想,一定是陶潜理想的一种生活状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