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慢拖拉怎么暗示

1、皮克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专门治疗那些不积极的孩子,因为曾经罗森塔尔曾经做出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对一些孩子做了一次测试。他发现只要给孩子一些期待,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并且变得容易进步。

什么是普雷马克效应(普雷马克效应名词解释)什么是普雷马克效应(普雷马克效应名词解释)


什么是普雷马克效应(普雷马克效应名词解释)


2、正性强化效应:这个效应主要是为了提高孩子的主动性的,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觉得如果想要激励一个人,那就要对方发生行为。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样的理论,譬如对孩子正性强化,这要比负面的批评好得多。

3、普雷马克原理:这个效应主要是对付那些拖延的孩子,而这个原理也是非常有效的。主要的做法就是,想要实现B,那就必须要完成A,因此,孩子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做成一些事情。可以通过这样的做法,来让孩子克服懒惰和一些缺点。

普雷马克原理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

正强化。

普雷马克原理又称“祖母法则”,是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给予“高频活动”属于正强化。

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注意事项

比如,家长可能觉得弹钢琴要比练毛笔字有趣得多,因此告诉孩子说:“你放学后先写一百个毛笔字,然后我允许你弹一小时钢琴。”家长心想这回孩子该好好练字了,可孩子根本不买账,因为他宁愿多写毛笔字,也不愿弹钢琴。

可见,教师和家长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了解与所要强化的学习行为相比,儿童更喜欢什么,并把后者做为强化物,方能有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原理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但从孩子长远来看不一定非常有利。因为经常这样做,会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完成学习任务是为了……”惯性思维,从而缺乏真正持久的学习动力。

普雷马克原则在书的哪里

13到18章。书是一个汉字。普雷马克原则,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书中的13到18章。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和普雷马克原理。

罗森塔尔效应: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和普雷马克原理。

不是啊,不是相反的。

可是没有可比性,他们并不是从一个方向来说的。

普雷马克原理比较简单,先给你说这个怎么作。

普雷马克(D·Premack,1965)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由于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所以又被称为祖母原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

这个原理太简单太简单,他就是说当孩子不喜欢做一件有益于他身心健康的事的时候,大人可以用“条件”来孩子做这件事。

比如说,孩子不喜欢做作业,但是他喜欢踢球。 那么你就对他说,做完了作业才可以去踢球。

再比如说,孩子不喜欢米饭,但是喜欢吃零食。 那么你就对他说,吃完了饭才允许吃零食。

(就是这么简单的原理,其实很多人都会的)

罗森塔尔效应就要特别一些。

他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暗示”。

我给你说个他的故事, 又一次罗森塔尔去一个小学做了一个实验,他在花名册上随便选了几个学生的名字(是随机选的) ,然后他到了班上去报了这几个学生的名字,然后对着全班的学生(包括老师)说:我点的这几个名字的学生,他们的智商都比较高。

然后他就走了。

过了好几个月,他又到那个学校去,找到那几个随便点名字的学生,他发现,这几个学生的成绩和几个月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学生的智商其实并没有他说的那样,其实很普通,而且当时成绩也都很普通,但是从他“说了那个谎”之后,过了几个月这几个学生的成绩都提高的非常快。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人的这种心理机制叫期待。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提高成绩呢? 其实原理也并不复杂。 当时他在班上报出这几个学生名字的时候,老师也在场,学生本人也在场。

从他走了之后,学生和老师们并不知道“他说了谎”,所以学生自己的心目中觉得自己的智商真的比别人高,所以潜移默化的就更认真学习了,(因为自尊和自信都提高了), 老师呢,也以为这几个学生的智商真的比较高,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对这几个学生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这两方面的改变,促使了老师对学生更加关注,学生自己也对自己更加注意。 老师和学生都自我心理暗示,这就是期待。

其实道理很简单。他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呢,他想说的是,有时候权威者的一句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动机,特别的孩子的动机,积极向上、好好学习的动机。

这个鼓励是在无意中又权威者的口中发出的。

孩子们都是有积极向上的态度的,只是有些时候老师和家长根本没有注意,除了打击,还是打击,不注意方法。

以至于孩子感觉被放弃了,家长自己的心理也觉得孩子比较笨,这就导致了很多不该“笨”的人,但是“很笨”。

以上,希望你看的明白。

这两者其实的区别是,普雷马克原理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

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机制”。

楼上说的很对,但是您的认识也有正确的地方。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说白了就是教师(或家长)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动机,成为一种孩子自身的内部动力,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甚至可以达到教育学意义上的“无为而治”;而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则”说白了是一种强化手段,用高频行为强化低频行为,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交易,为了A先做完B,从效果上看它调动学生内驱力很有限,做多到达附属动机的水平,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更像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事必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