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十则教子齐家经典

《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治家格言十则翻译 治家格言注解治家格言十则翻译 治家格言注解


治家格言十则翻译 治家格言注解


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

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 历史 表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早教利功倍----

东汉《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 历史 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

立志以成事----

曾国藩亦以治惰立志教子,《家书》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一处弛则百处懈”“惰则弛缓”“勤则医惰”,百种弊原文:端,皆由惰生。

《颜氏家训》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齐家,为学治世”。

立德遗子孙----

朱熹《家训》曰:“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重视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贤者居世,以德自显”。

历史 上的林家重德,亦善于教育后代。

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

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苏轼父子考山喻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与严实相悖!,则增其过”。

训俭以示子----

司马光《训俭示康》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说明“俭”和“侈”的必然性,“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诸葛亮《诫子书》亦崇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忠孝以立身----

苏轼十岁读《汉书》,慕范滂为忠献身,“范滂对母说:‘儿忠孝不全’,范母说:‘我为儿骄傲’”。

苏轼问母,若我像范滂,您若何?苏母曰:“你成范滂,我即范母。”

《林氏家训家规》亦强调忠孝:“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必反为 之蠹虫”。

《列女传·母仪》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母,择邻处”“昔孟母扞动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蒙学之冠、督学教子、母教之范。

《颜氏家训》亦有督学名典曰:“若能常保书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告诫子孙“不可骄逸怠惰,整齐门内,门风不坠”。

《颜氏家训·勉学》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烹豕以立信----

《韩非子》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非以成教也。”遂烹彘。

说的是曾参妻携子到市场,其子啼哭,母说归后为子杀猪。

归后,见曾参正要捕猪杀之,妻止之,说与儿戏言,曾参认为不能失信于子,终杀猪以取信。

垂范敕“二代”----

《帝范》“求贤、审官、纳谏、崇俭、赏罚、崇文”等十二篇,“帝王之大纲也”,教育太子为君之道,以身垂范,“安危兴废,咸在此焉”。

“宗法”警后世----

《包拯家训》载宗法:“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亦称开除家籍。

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朱子治家格言一句

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朱子治家格言一句是:守分安命。顺时听汉高祖刘邦《手敕太子》亦是写给“二代”刘盈的敕书:“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刘邦敕“二代”,学范读书用贤治天下。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心,报在妻

1、“守分安命”,每天日子都很充实、快乐,守本分,敦伦尽分。

每一个角色都有本分,父慈,慈是本分,子孝,孝是本分,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我们爱护下属是本分、爱护是本分,臣忠,忠也是我们的本分,夫义、妇德、长惠、幼顺、朋友有信,这个都是我们的本分。

守了本分,良心很安,所以安命,安于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人生遭遇,不要怨天、不要尤人。

所以孟子说,你虽然有农具,你也要等到春天来才好耕种;你虽然有智慧,也等到好的出现、好的国君出现,可以顺这个势,多为做一些事情。

所以,现在有很好的时机,我们要把握住,但是要有实力,不然好的时机出来,我们跑进去添乱也不行。时机还没有到,不要急,不要攀求,这样会自讨苦吃。

3、“为人若此,庶乎近焉”,一个人做人能做到整部《朱子治家格言》这些教诲,庶是不多,庶乎近焉,就是不多也接近圣哲人的境界了,这一句话也是期许我们好好的一句一句去落实。

原题为《治家格言》,流传后通称《朱子家训》,作者是朱柏庐。这是一篇广传数百年而不衰的名作,它宣扬家庭的基本道德,主张要严格治家,在民间产生过广泛影响。

朱柏庐(1617—1688)是江苏昆山人,明末的一个生员。他的《朱子家训》,是总结了封建里无数家庭兴衰的经验教训。文中的每句格言都来自生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可作性强,稍懂文字者即能背诵。这大概也是它得以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柏庐是个哲学家,他主张知行并进,言行合一。对待《朱子家训》,他既是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身体力行。明朝灭亡后,他就携家眷隐居山林,过着既清贫又和睦的生活,在当时曾传为美谈。

参考资料来源:

1、朱子治家格言一句是: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2、翻译:读书志在学习圣贤,做官能把思放在身上;谨守本分,安于命运不妄求,一切顺乎时局、天理而行。能够做到这样,不多就可以接近圣贤的境界了。

《朱子治家格言》赏析:

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全文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什么意思

督学以立本----

意思是说: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的来之不易;穿戴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多少人的心血,应该好好苏轼着《石钟山记》前,为了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携儿子苏迈到实地考察,写出了传颂千古的 美文 。珍惜。

曾国藩《家书》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强调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这句话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懂书法的帮忙翻译下谢谢

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

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怀有仁慈的心。作为臣子,最重要的则是忠诚。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爱;为人子,最要紧的则是孝道。作人的兄长,最要紧的是友爱弟妹;作为弟妹,则要恭敬兄长。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平和,作妻子的,则必须重视温柔的作用。与师长相处,最重要的是合乎礼;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则是讲信用。遇见老者,当有尊敬之心;看见幼者,当有慈爱之心。对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年纪比我小,我也应当尊敬他;对那些素行不端者,虽年纪比我大,我们也该离他远点。

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处世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戒多言,言多必失。

中间脱落很多,很不完整,给你整个完整的!

朱子治家格言

朱熹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

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

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

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

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

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

资财,薄父母,不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

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

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

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

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放翁家训文言文翻译

考山求严实----

放翁家训文吉文翻译如下:

扩展资料:

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赏析:

本文选自朱柏庐《治家格言》亦尚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陆游写给家族后辈的《放翁家训》,选文句就强调有才气的后辈,最容易学坏。长辈看到孩子很聪明应该担忧,不应该高兴。

家训是古代士大夫写给自己子孙的训诫,主要是对子孙立身处世和做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都有良好的作用。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有关朱子文化的手抄报 关于文化的手抄报

二、朱子家训

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资料弘扬朱子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手抄报

【评析】

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资料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手抄报

朱子文化手抄报 茶文化手抄报

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资料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手抄报

简约宣传朱子文化手抄报

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资料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手抄报

朱子文化手抄报三年级

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传统文化手抄报

怎样传承发扬朱子文化的手抄报 关于文化的手抄报

朱子治家格言翻译 朱子治家格言 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内容 朱子文化

一粥一瓢一饮文言文

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简单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内容

1. 一箪食一瓢饮的文言句式 原文∶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贤德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贤德啊!”注: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句,翻译是要正常语序.回也,贤哉!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2. '一粥一饭的下一句是什么

是出自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白话释义: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5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扩展资料

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讲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

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3. 紧急,文言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瓢:音piáo,剖开葫芦做成的酒器或饮水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忍受。

乐:乐于学。

贤哉回也:倒装句。

“一粒一,当思来之不易”出自哪首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出自《朱柏庐治家格言》,也称《朱子家训》。

作者是朱用纯(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理学家、教育家。

《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仅500余字,然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三百年来影响力,也是内容最为详尽的一部“治家”规范书。

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他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原文及翻译对照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 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 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翻译: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掘井。

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什么意思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于家这是风范,于国即是脊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的来之不易。

3、表达:这是古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朱子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出自明末清初时期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原文如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出明末清初时期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

翻译为: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猜一猜这是哪个地方的家庭饭菜

猜一猜这是哪个地方的家庭饭菜美食拼多多精选好货,1件也是批发价,省薪省时放肆购!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广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俺就立马把碗吃得干干净净再比如,天黑了还未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的来之不易。

出自明末清初时期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原文如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翻译为: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治家格言的基本原则和道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这一句是这样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1]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康熙《庭训格言》亦重早教曰:“谕教宜早,弗敢辞劳”。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一般认为《朱子家训》为朱柏庐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朱子家训》为南宋朱熹所作,其依据可能是有些出处所写的《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是朱熹的别号。

朱子,朱用纯 (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理学家、教育家。

朱用纯始终未入仕,一生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困衡录》、《愧讷集》、《毋欺录》、《治家格言》等。《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其代表作,

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谱》)

译文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翻译

千万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更不可以仗侍著自己的长处而自以为了不起。对人有很意,化解之道就在於检查自己是否站在合於道义的一方;对於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则应以平直的心态,正常地对待他们。随便遇到什麼样的环境,都当心平气和地接受。别人有小过错,则应有包容之心;别人犯了较大的过错,则应将正确合理的作法明白告诉他。不要以为只是一件小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可以认为是小小的坏事而大胆地去做。别人的缺点,(面对他人时)我们应帮他稍加掩盖;别人的优点,则应该帮他宣扬。处世不应为了私事而与人结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为私心而有不公平的作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遇到不顺的事情,切勿因气愤而求一时之快;不要违背正常的行为规范而去伤害别的物体。遇有不合正义的发财机会,则应该放弃;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则不妨从事。

古圣先贤所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可以不读;待人的合理规范与处世的正当态度,则不可不知。对後代子孙,不能不重视教育;对仆人帮佣,则必须能体谅关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不尊敬;遇到灾变打击,则不可不相互扶持。谨守本分,必须有赖於了解做人的基本规范;而我们一生的命运,则是由老天来决定。一个人能做到以上各点,则老天必定会来相助的。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做的。就像衣服之於身体,饮食之於口腹,是每天都不可离开,每天都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怎可不重视呢?

朱子,朱熹(1130~1200年)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朱熹是北宋以来理学(即: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学正宗,他是封建后期影响的思想家,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的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