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惟妙惟肖造句 关于惟妙惟肖的造句

1、小明在绘画艺术方面很有天赋,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

用矫健和惟妙惟肖一段话_用惟妙惟肖说一句话用矫健和惟妙惟肖一段话_用惟妙惟肖说一句话


用矫健和惟妙惟肖一段话_用惟妙惟肖说一句话


2、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3、看那精湛的雕刻品,玲珑剔透、小巧可爱、惟妙惟肖,真让我深受喜欢。

4、他模仿那个乞丐的动作惟妙惟肖,让人捧腹大笑。

5、在故宫博物院中的金雕蟠龙,真是惟妙惟肖啊。

6、这副肖像画真是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像这画中的人站在眼前一样的鲜活。

7、她用惟妙惟肖的表演,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8、当我看到熊猫时,我惟妙惟肖的模仿起了它那憨厚的行走姿势。

9、这幅山水图被画得惟妙惟肖,可以说精妙绝伦。

10、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用惟妙惟肖这个词语造句

【成语】: 惟妙惟肖

【拼音】: wéi miào wéi xiào【解释】: 肖:相似。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读聊斋杂说〉》:“形容惟妙惟肖,仿佛《水经注》造语。”

【举例造句】: 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

1、上的那些石头狮子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观看。

2、展会上的手工艺品件件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

3、他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让人叹服。

他一眨眼的功夫就捏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面人

惟妙惟肖的意思解释

惟妙惟肖的意思解释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读聊斋杂说〉》:形容惟妙惟肖,仿佛《水经注》造语。

用法: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指非常逼真。

近义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唯妙唯肖、妙手丹青。

反义词:画虎类犬。

示例:钱钟书《围城》:高松年直跳起来,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造句

1、这幅雕像很形象、生动,简直惟妙惟肖。

2、完美的体体型,腾空飞跃的矫健的身躯,惟妙惟肖的姿态,像风一般轻盈完美的落地。

3、他画的这幅画,惟妙惟肖,简直是真的一样。

4、每一幅上的人物,动物都惟妙惟肖,不是与动物嬉戏,就是翩翩起舞,要不就是与伙伴互相帮助,要不就是津津有味的读书,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5、她画的还真不错,惟妙惟肖的一头猪,肩上还有绿色扁担。

6、这里的树雕惟妙惟肖,跟真的一样,真让我们流连忘返。

7、在故宫博物院中的金雕蟠龙,真是惟妙惟肖啊。

以上内容参考:

用惟妙惟肖写一句话

1上的那些石头狮子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观看。

2他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让人叹服。

3大桥栏杆上的狮子雕像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4展会上的手工艺品件件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

5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6他模仿古人吟诗竟然模仿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7小强在绘画艺术方面很有天赋,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

8看着那些滑稽演员惟妙惟肖的动作,大家忍俊不禁。

用惟妙惟肖怎么造句?

惟妙惟肖,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 miào wéi xiào,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出自《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读聊斋杂说〉》。下面是我整理的惟妙惟肖造句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 他画的花惟妙惟肖。

2. 这幅人物油画有独到的笔法,有恰到好处的色彩,还有独具创新寓意,使得画像惟妙惟肖。

3. 每一位雕刻家都是心灵手巧的精灵,他们手下的作品都显得那么惟妙惟肖,富有生机。

4. 小明做的这个泥人真是惟妙惟肖。

5. 这幅画上的几只小猫画得惟妙惟肖,好像真的一样。

6. 罗丹做的雕塑惟妙惟肖。

7. 翁美玲将“俏黄蓉”演绎得惟妙惟肖,其演技和美貌是的。

8. 这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堪称惟妙惟肖,在以往的历史中是的。

9. 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10. 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一窘境。齐白石的画惟妙惟肖。

11. 他诚心诚意地我买那个惟妙惟肖的雕像。

12. 那位画家把我的父亲画得惟妙惟肖。

13. 他模仿的猴子惟妙惟肖,这在我们社区是妇孺皆知的。

14. 这幅画虽然画的简单,但却画的惟妙惟肖,你看,那点缀在石头下的小虾正在和朋友们玩捉迷藏呢!

15. 远看华山雄姿英发,近看华山惟妙惟肖,此山真如天工开物,巧妙绝伦。

16. 花展上的花那可真叫一个多呀!百花姿态不一,独具,瞧那朵朵菊花惟妙惟肖,似大仙匠心独具巧绘,似仙子临波暗送秋波巧点缀,令游人应接不暇。

17. 这幅人像素描画得惟妙惟肖,跟本人很像。

18. 他用巧妙绝伦的技巧创作出世界上的园林,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那山,因地制宜利用了活水和周围的景观,连那山上的人物都制作得惟妙惟肖。

19. 他独具匠心,做出个惟妙惟肖的小板凳,刷上了华丽的油漆,真是巧夺天工!

20. 雨花石,五彩斑斓,个个象形,有的像熊猫还有的像猴子惟妙惟肖让人爱不释手。

21. 全家都被这个惟妙惟肖的卡通辰辰逗笑了!

22. 他画的这幅画惟妙惟肖。

23. 这副肖像画真是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像这画中的人站在眼前一样的鲜活。

24. 他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让人叹服!

25. 一位画家画的两条龙,惟妙惟肖。

26. 老师傅捏的面人,真是惟妙惟肖。

27. 在故宫博物院中的金雕蟠龙,真是惟妙惟肖啊!

28. 这张人物,画得惟妙惟肖,更可贵的不仅是人物的五官与真人一模一样,人物的神韵更是像了十成十。

29. 他表演的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30. 当我看到熊猫时,我惟妙惟肖的模仿起了它那憨厚的行走姿势。

31. 这尊天津卫泥人张作品太好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尤其把耍大刀的红脸关公捏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显现出的高超工艺真是巧妙绝伦呐!

32. 这小猫画的惟妙惟肖。

33. 这个小孩子扮演的“孙武空”真是惟妙惟肖。

34. 他不愧是一个演员,他演的小熊惟妙惟肖,感觉有趣极了。

35. 这些石刻狮子,有得母子相抱,有得交头接耳,惟妙惟肖。

36. 尽管模仿鸟学很多种鸟的鸣叫声惟妙惟肖,但人类还是能够依其声音上的线索很快识别它们。

37. 作品中的鸳鸯惟妙惟肖,背上羽毛的雕刻一丝不苟,纹理清晰,栩栩如生,寓意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38. 这小朋友画的一幅画画得惟妙惟肖的,真不是一般人能画得出来的。

39. 小明模仿的老真是惟妙惟肖。

40. 老木匠雕刻出来的人像,惟妙惟肖的,煞是好看!

41. 齐白石画的虾惟妙惟肖,仿佛真的在水里游。

42. 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用惟妙惟肖造句怎么造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_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用惟妙惟肖造句怎么造】内容,供您参考。

1、大桥栏杆上的狮子雕像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2、展会上的手工艺品件件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

3、上的那些石头狮子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观看。

4、他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让人叹服。

5、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6、他模仿古人吟诗竟然模仿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7、小强在绘画艺术方面很有天赋,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

8、看着那些滑稽演员惟妙惟肖的动作,大家忍俊不禁。

9、经过沙尘暴的洗礼之后,地下露出了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古代艺术珍品。

10、古庙墙上的浮雕惟妙惟肖,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

11、这张人物画像惟妙惟肖,看来他画画的时候很细心。

12、看着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13、他的文章思路行云流水,把各种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把各种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4、他学别人惊慌失措的表情学得惟妙惟肖,我们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15、只有的画家或画师才能创作出如此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的作品。

16、由于他技艺精湛,所以被他捏出来的泥人总是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17、这篇的主人公,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似乎呼之欲出。

18、这幅山水图被画得惟妙惟肖,可以说精妙绝伦。

19、花馍上坐着一个金光闪闪惟妙惟肖的小人人。

20、他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但是画出来的人物竟然惟妙惟肖。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什么意思?

这是一句描写雪景的诗句,意思是枝头落满了积雪的样子像极了盛放的梨花,仿佛是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了一样。梨花和雪都是白色的,是有那么些相似,不过如果诗人没有对春天的期许的话,也写不出这么美的句子。

下面是合理补充,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这句诗。

一、出处

这句诗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

二、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背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受到安西特使长青的高度重视,他的边塞诗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在这首诗中,岑参用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的写作风格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在边塞军营中向使节告别的温馨场景,这显示了诗人和军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四、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无常,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以突然而来的春风,和如桃花争相斗艳的场景,形容我国北方冷冽的边疆环境。将守护国土的战士们生存的环境视觉化的还原了,惟妙惟肖。

五、作者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是写的北国突降大雪白雪皑皑的景象,将雪白的白雪比作梨花,就好像是突然的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漫山遍野的梨花都全部竟相的开放。带给我们强列的视觉冲击,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出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受到安西特使长青的高度重视,他的边塞诗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在这首诗中,岑参用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的写作风格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在边塞军营中向使节告别的温馨场景,这显示了诗人和军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这首诗开头很突兀。在雪被传下去之前,所谓的“笔没有被吞掉”——都是飘雪的精神。雪必随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美是从风中看到雪。“白草”,据《汉书》Xi Xi古注,是西北的一个草名,王先谦补充说,其性质是坚韧的。但是,霜草很脆,所以可以折断(如果是春草,就不能随风“折”)。“白草折”再次显现出猛烈的风。八月的秋高,北方一直在飘雪。“湖天在八月飞雪”,一个“即”字,由南方人优美地书写,罕见而奇特的惊人之音。

扩展资料: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写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就像一夜盛开的梨花,似乎是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了一样。“忽如”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扩展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参考资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梨花喻冬雪,极富浪漫色彩,形象描绘出塞外大雪的壮美,让人感到茫茫大雪中的一片春意,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和好奇。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扩展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参考资料:

这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这两句写的是北国雪景,紧接着前面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北国突降大雪时的情形,这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就像是一夜春风吹来,漫山遍野的梨花盛开了。这一比喻新颖贴切,非常形象地绘出了北国的雪景,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寒冷的冬天似乎抹上了一层的春意,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落满树上,就像一夜之间春天来了,都开满了梨花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扩展资料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呼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翻译:宛如一夜之间忽然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

补充:这是描写雪景的,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切切注意。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雪景,但是如果真实感受一下,雪景也确实挺像梨花盛开的。如下图分别是雪景和梨花:

拓展: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