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恽赏析

30、木叶乱飞尽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翻译(秋月照层岭夏云多奇峰)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翻译(秋月照层岭夏云多奇峰)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翻译(秋月照层岭夏云多奇峰)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说木叶中的诗句赏析

1.关于木叶的诗句

1. 关于说木叶的诗句赏析

关于说木叶的诗句赏析 1.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2.说木叶>中所有诗句的翻译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7.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着美好的橘树,良好的品质服习着一方水土。

8.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9.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10.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 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不全

3.翻译《说木叶》里所有诗句的意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 , 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 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 还、似 ” 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 , 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 桂花是与隐 士相联的 , 有着 " 虽处僻远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 茂密的花朵 奇树 :犹“嘉木” ,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 解释。

“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

1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塞未归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 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 , 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 , 深秋微寒 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3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5.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6.含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

唐曹邺

《寄监察从兄》

唐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唐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唐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唐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唐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唐王勃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唐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唐刘长④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唐刘长卿

16、木叶纷纷落

唐韦应物

17、蝉鸣木叶落

唐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江上》

19、天清木叶闻

《晓望》

20、木叶纷纷下

唐刘昚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1、木叶相号悲

唐孟郊

《戏赠无本》

22、身著木叶衣

唐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

23、木叶渐惊年

唐鲍溶

《闻蝉》

24、西风木叶黄

唐郑巢

《楚城秋夕》

25、寒木叶微凋

唐顾非熊

《送皇甫司录赴黔南幕》

26、木叶忽已黄

唐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27、风满寒林木叶黄

唐刘沧

《怀汶阳兄弟》

28、木叶萧萧动归思

唐刘沧

《雨后游南门寺》

29、洞里烟深木叶粗

唐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唐李咸用

《秋兴》

7.说木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

木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描写秋月的句子?

唐马戴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

此句出自(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溯溪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李煜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诗中带尹秋月的诗词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找不到尹秋月,只有秋月的,望采纳。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古风其三十八》 李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白居易

不然秋月春风夜,争那闲思往事何?——《强酒》 白居易

水北水南秋月夜,管弦声少杵声多。——《卧疾》 白居易

前庭后院伤心事,唯是春风秋月知。——《过元家履信宅》 白居易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与苏九德别》 何逊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答柳恽》 吴均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邻里相送至方山》 谢灵运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清》 李白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乌栖曲》 李白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李白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长信秋词五首·其五》 王昌龄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回头满眼凄凉事,秋月春风岂得知。——《鹧鸪天》 晏几道

翩联桂花坠秋月,孤鸾惊啼商丝发。——《李夫人歌》 李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刘禹锡

秋月临高城,城中管弦思。——《羽林骑闺人》 王维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李益

答柳恽原文及翻译

唐杜甫

答柳恽

【作者】吴均 【朝代】南北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拓展:

《答柳恽》是南朝诗人吴均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开头表述了诗人从陇西出发,沿长城东下到飞狐谷,旅途的艰辛,接着写远离朋友越发遥远,相见无缘,因而引发了诗人对好友柳恽的思念之情和深情厚意。全诗气体遒上,情思深沉。

吴均《答柳恽》原文及翻译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

答柳恽原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答柳恽注《临江二首》释

1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亲历其地。2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避风寒。3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4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5无缘:无由。这两句是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答柳恽鉴赏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阪」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像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著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著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像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着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像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 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诗词作品: 答柳恽 诗词作者:【 南北朝 】 吴均 诗词归类: 【惜别】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翻译

9.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翻译: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出自南北朝吴均的《答柳恽》。这首诗是吴均赠予好友柳恽的。当时柳恽任吴兴太守,离职时曾写有《赠吴均三首》赠给作者吴均,作者吴均作此诗予以回赠。

原文:——沈佺期《古意》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译文:

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表述了诗人从陇西出发,沿长城东下到飞狐谷,旅途的艰辛,接着写远离朋友越发遥远,相见无缘,因而引发了诗人对好友柳恽的思念之情和深情厚意。全诗气体遒上,情思深沉。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的翻译

4.关于木叶的诗句

木叶”就是“树叶”的意思,“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意思就是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 发老人。 17 、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 圆 ” 字绘出绿树 葱茏的形象。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赏析“秋月照层岭,风扫高木”

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南朝吴均的《答柳恽》。

诗句应该是秋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结合整首诗来看,“秋月照层岭”是想象柳11、九月寒砧催木叶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

答柳恽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远的水滨。

答柳恽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标签: 惜别 情感

《答柳恽》注释

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定。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柳赠吴 有“夕宿飞3、九月寒砧催木叶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亲历其地。

②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避风寒。

③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⑤无缘:无由。这两句是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5-1086页

《答柳恽》赏析 赏析一 “清晨”二句是应柳“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构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像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着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像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 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赏析二 这是一首朋友离合之际的赠答诗。可能是柳恽离职时,吴均送行所作。柳悖邰希萑有赠诗,吴均以诗作答。赠答诗有数首,这是其中之一。诗中描述离别之后,山川阻隔,风露凄凉,信笔写来,确有苍然“古气”。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解县西北)人,梁天监中为吴兴太守,这时吴均曾应邀而往,但不很得意,曾经一度离开。过了一些时候,他又重返吴兴,面柳恽待他如故。 《答柳恽》作者吴均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吴均的其它作品

○ 与朱元思书

○ 山中杂诗

○ 行路难·洞庭水上一

○ 赠王桂阳

○ 吴均更多作品

答柳恽原文_翻译及赏析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南北朝·吴均《答柳恽》 答柳恽 南北朝吴均

2.中所有诗句的翻译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惜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鉴赏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构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像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着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像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 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吴均赠予好友柳恽的。当时柳恽任吴兴太守,离职时曾写有《赠吴均三首》赠给作者吴均,作者吴均作此诗予以回赠。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吴均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清代·纳兰性德《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 送别 , 感伤惜别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复起。嘶声盈我口,谈言在我耳。“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南北朝·鲍照《门有车马客行》

门有车马客行

南北朝 : 鲍照

展开阅读全文∨ 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复起。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 惜别友人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宋代·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宋词三百首 , 送别 , 写景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