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内经讲座1一80集视频 黄帝内经王洪图1一80集
黄帝内经 谁讲的
王宏图老师的讲座视频很不错,王老是《内经》大家,主编了《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这部巨著。
王洪图内经讲座1一80集视频 黄帝内经王洪图1一80集
王洪图内经讲座1一80集视频 黄帝内经王洪图1一80集
王洪图内经讲座1一80集视频 黄帝内经王洪图1一80集
不知道谁讲的,不过我你找找中医学博士罗大中的讲座和书,我觉得他讲的很不错,有一些是涉及《黄帝内经》的,连我一个外行人都喜欢听。
王宏图
曲黎敏
不分先后,各有千秋。都非常不错。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2讲《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
第2课《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
我们讲课的顺序基本上是按《讲义》上面来的,有的时候就要离开一些,反正书本这儿,大家可以自己来看。《讲义》第1页首先讲的就是《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然后就是流传,到第5页才讲了《内经》的书名的问题,我下面就先从书名讲起,我想这样更便于大家的学习。所以我先讲第5页,《内经》书名的含义问题,也就是《内经》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叫。你看、我拿的这本《黄帝内经素问》是很旧的,这是我念破的至少是第4本,这一本叫《黄帝内经灵枢经》。
这些书名为什么这么叫呢?它首先是要叫“黄帝”,其实它不是黄帝写的书,这里有一个托名的问题,托于黄帝,托有什么好处呢?因为黄帝是文化的始祖,起码人是这样,外国人我没有调查过,我们对祖先都是非常崇拜的嘛,对不对,人都特别认祖宗,是不是,这是优点。那黄帝是我们文化的祖先,所以作为文化界的很多东西就加上黄帝二字,大伙信任、好流传。
黄帝是怎么回事儿啊,据现代的研究,黄帝是古代氏族的一个氏族,叫黄帝族。黄帝作为一个人来看是怎么看的呢?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帝说的就是黄帝,说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所以我们大伙常说轩辕黄帝。司马迁说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徇齐是说想总量很周到。那《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是怎么描写怕呢?只有一句话不同,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登天是登天子位,这个作者在写这几句话的时候,可能是从《史记》那儿抄来的,因为就一句不同。
还有一说黄帝姓“姬”,因为他长时间地居住在姬水这个地方,过去人们住在哪儿就姓什么嘛。后来又传说黄帝、炎帝与蚩尤战于阪泉,把蚩尤打败后融合两个氏族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叫炎黄子孙就是这么下来的。
当然,在历史故事当中,涿鹿之战胜利后,天下诸候就奉黄帝为天子,说他有“土德之瑞”,土色为黄嘛,所以叫黄帝,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这不是我们传统的五行理论嘛,在古代的时候也是这么个观点啊。
本来说黄帝是一个氏族,是一个历史时代,但又把它比喻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说的文化是从那儿开始起源的,这些都传说了。说那个时代造舟船、弓失,又有仓颉造字,有嫘祖养蚕、缫丝织绢、染五色衣裳,那不是文化就很发达了吗,还有隶首算术、《岐伯内经》,都传说是在黄帝那个时代发明出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是中华民族的起源。
以上这些是中华民族崇尚祖先,还给我们保留了很多的文化遗产。那么医学著作、为了让它更好的流传,也托名于黄帝,所以就叫《黄帝内经》。但为什么叫“内经”呢?刚才我说了,在《黄帝内经》同时代还有其它一些著作,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旁篇》。这个“内”和“外”,据考证,没有太多的深意,只不过像我们现在写书分成上下篇,这样一个分法而已,因为现在的古籍中还有很多的这种分类方法。比如说《庄子》有内外篇,《韩非子》有内外储,都是以内、外来分的。但是“经”字倒是很重要的,“经”的本义是丝织品的纵线,经纬嘛,横的叫纬,但纵线又可以引申为“主干”,再引申就有“基础”的、原则的、重要的,所以在文献上一称为经的,那就说明是重要的原理,就是大家必须遵循的,这就是经。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经典的医学理论。
《素问》的命名。《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书构成。为什么叫“素问”呢,过去的解释有很多种,《讲义》特别引证了《新校正》的话,《新校正》是宋代校正医书的著作,《新校正》关于“素问”的论述是:引《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所以“素”是质的意思,“问”字还是学问的意思。素问就是研究人体的“质”的理论,“质”就是体质、气质,生理、病理都有质的存在,有了形与质的存在,才有其它一切可言。说“气形质具,而疴瘵(zhài)由是萌生”,疴瘵就是疾病。
再就是《灵枢》的命名。《灵枢经》的命名有个流传的过程,当然就这两个字来说,灵就是灵验、枢就是枢纽,就是说经络作为人体的枢纽,用针灸它非常灵验,它讲的主要是经络穴位的问题。但《灵枢》共有9卷,一开始并没有名字,曾经就叫“九卷”,所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文里就说引用《素问》、《九卷》,这里的《九卷》就是后来的《灵枢》。《灵枢》的名字是后人给起的,从名字上看它有道家的意味,所以有是唐代的王冰把《九卷》改为《灵枢》的说法,当然还有其它的名字了,后面我们还要讲。因为王冰是信的,王冰我们一会儿还要说。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素问》就是王冰整理的,要不经过他整理,说不定我们现在也见不到、早已经失传了。
《素问》、《灵枢》为什么各有81篇文章呢,因为八十一,从传统观念上说,九为数之极,没有再大的了,表示我这个医学理论是天、地、人无所不包,是完善的理论,恐怕各定为81篇文章有这种意思。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的问题,成书年代有3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就是黄帝写的书,别人写不了这么高明的著作出来,当然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因为那个时候是文化创始阶段,不太可能写出这样完善的医学著作。第二种说法说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这种说法有可能,因为我们读《黄帝内经》162篇文章里,确实有些篇章的文字、语言、用词以及涉及的背景,确实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了。但话说回来,文章可能是那个时候的文章,因为春秋战国本身就有几百年,可是从有一些、比如甲篇和乙篇在学术观点不同,在用词考据上前后可能几百年,甲篇是春秋早期的东西,乙篇用的话是后几百年的话,间隔时间很长,所以说春秋战国形成系列篇章是可能的。但是,这些篇章还没有成为一部书,换句话说这么多篇章不可能是一个人写的,所以有一个简单的结论:“非一时一人之作”。那么何时汇编成册的呢?这个就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了,古籍中早能见到《黄帝内经》名字的,是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他是根据《七略》这部书“简其要”而成的,而《七略》是刘向和刘歆父子作为图书分类目录来做的,是他们、由一个叫李柱国的人来分管校正医技类时的东西,李柱国校正的具体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我们从以上的推论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晚也得在公元前26年就成书了,不然的话,《七略》上不可能写《黄帝内经》的名字,《七略》不写《汉书·艺文志》也就不会写。
上面说的是成书下限的问题,而下限是什么时候呢?《讲义》第3页认为早也早不过司马迁写《史记》那个时候,因为《史记》作为皇家的收录,它记述得非常详细,《史记》关于医学家的内容也记了不少,什么公乘、阳庆、仓公、扁鹊,可唯独没有《黄帝内经》的名字,如果《黄帝内经》已经成书,我们想,司马迁肯定要把它写进《史记》里面去。司马迁是公元前99年入狱并开始著述《史记》,因此《黄帝内经》成书的下限是公元前99年。因此,主流的看法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之间成书,中医学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
当然了,成书的上下限问题,还有些专家另有看法,还有从别的角度来研究的,比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14部医学文献,墓主是西汉初年被封于长沙的轪(dài)侯利仓之子,下葬的年限是汉文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但是这些文献很简略,就只从经脉来说,它是《足臂十一经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而《黄帝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十二经的理论,完善的是《灵枢经》的第十篇-《经脉篇》,这十二经既分了阴阳,又分了手足,阴阳、手足同时又和腑联系,可是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没有这么完善的名称,而且只有十一条经脉。因此从医学理论粗略与完善来看,十一经肯定要早于十二经的理论,学术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完善,十二经是很完善的理论,我们一直延用到今天啊。
我们再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来看,全书一个重要的学术特征,是广泛地运用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几乎每篇都涉及到。阴阳、五行是一种哲学思想,从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都有古老的源头,并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各自是发展的,两个学说的合流、结合,是始自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而《内经》很好地运用了阴阳五行,所以说它肯定成书于战国末期以后。换句话说,《内经》所运用的正是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因此我们现在把它汇编成册的时间定为西汉时期,当然,其中的162篇文章的成文可能要相关几百年的时间。
我们下面说《内经》的流传。东汉张仲景在著述《伤寒》的时候,《素问》、《九卷》都是他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因为古代的传抄、抄写,刻在竹简上、或者是用纸张上的条件比较,传写当中经常有散失、错乱,所以到唐代的时候就比较乱了,多亏了唐代的王冰,道号叫启玄子,他在唐代的宝应年间,面对残缺不全的《素问》、《九卷》的流传本,感到很苦恼,他到自己的老师张公家里去看到一本“秘本”非常好,秘不外传之本,或者相对来说比其它的流传本要好,他就以“张公秘本”作为蓝本,参校其它的版本作了整理、注释和编次,因为原来的比较乱,有的同一内容有两个篇名,有的是同一篇名但内容不同,有的句子也念不通,经他整理后书名叫《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次注”,意思是他编排的次序和的注解,你看出版社这本书,这一页上面的就是原文,下面的小字就是王冰对原文的注释,现在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就是经王冰整理的,这个版本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没有完整的《素问》了。尽管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比王冰的早,但杨上善是把《内经》的《素问》、《灵枢》根据内容分类了,不是按原篇章下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能读到《素问》,应该感谢王冰。王冰在整理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念不通时,原来的字是用的黑笔、墨笔,他自己改的地方用朱砂笔写成红字,表示说我很负。但是在后来一千多年的传抄过程中,红字也被改为黑字了,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有的字可能是王冰改的,那是猜测,有的很明显知道是改的了,有些就看不出来,所以哪是红笔王冰改的、哪是原文的,一时也分不大清楚。因此《黄帝内经素问》,我们读到的是王冰的本子,那是早的。当然了,我们现在读不到王冰写的那本了,现在能见到的早的本子大概是明代的版本,图书馆有,是线装书。
《素问》还是一直流传下来了,但是有一些丢失,王冰把《九卷》改成24卷了,其中第七卷给丢了,到宋代之后又有人补上了两篇,名叫《素问遗篇·刺》、《素问遗篇·本病论》,但后人补的就不是《内经》的原样了,加上这两篇一共是现在的81篇。
还不止是这们,《内经》当中讲“五运六气”的7篇大论,经研究也不是《内经》原来的文章,而是王冰补入的,当然它不是王冰自己的著作,也是古时候研究五运六气的著述。因此《素问》81篇文章是这样情况,全书是经过王冰整理,五运六气的7篇是王冰采用大概是汉代的古文补入,但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了第7卷的2篇,宋代的人再次补入了《本病论》和《刺》。虽然有个别遗失,但是毕竟主要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
关于《灵枢》的流传。《灵枢》很早的时候叫《九卷》、《针经》,因为这本书的篇就有“针经”一词,在王冰之前还有的叫《九灵》,经王冰整理后取名叫《灵枢》,到了宋代的时候,林亿等人校正医书,《素问》不是他们校正的吗、叫《新校正》,他们校正的时候《灵枢经》已经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读到的,是北宋时高丽国换书,换书中就包括《灵枢经》,当时高丽国想拿《灵枢经》来换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治国良策啊,有的大臣(苏东坡)认为不能换,说治国方略不能交给他们,但是还是决定换,把《灵枢经》换回来了。《灵枢经》以针灸为主,当然也有很多中医理论。现在看交换对了,否则我们现在就读不到《灵枢经》了。当然后来有一段时期我们又找不到了,北宋不是老打仗吗,因此我们现在读到的,是南宋时期史崧的家藏本整理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