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不饶人心地善,心不饶人嘴上甜;   心善之人敢直言,嘴甜之人藏谜奸;什麼意思

这是微信中流传的一句话,意思:嘴碎之人多为心直口快之人,此类人多为良善之人;而那种特别能说会道之人多为奸佞之人。

忠言逆耳谗言入魂 忠言逆耳a忠言逆耳谗言入魂 忠言逆耳a


忠言逆耳谗言入魂 忠言逆耳a


忠言逆耳谗言入魂 忠言逆耳a


这半句其实也不全对,因为在朋友亲人交流的时候,舒服重要,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嘴甜暖人,嘴毒伤人”。但要是朋友做了一些有违道德的事,这时候站出来说明情况就是好的了。而前半句“嘴不饶人心地善,心不饶人嘴上甜”就没有依据了。“嘴不饶人”和心地善良没有关系,都是管住不嘴巴的人找的借口。

该句中的“嘴甜之人藏谜奸”和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接近,孔子说:花言巧语,鲜矣仁(意思是指能说会道,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义君子)。

扩展资料:

类似的句子:

1、有时候应该适当的有点脾气,对待有些人真不能太温柔和忍耐,因过分善良会让你丢失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2、口不饶人心地善,心不饶人嘴上甜。

3、宁交一帮抬杠的损友,不结一个虚伪的小人。

4、人与人之间矛盾大部分的来源都是高估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把陌生人当熟人,熟人当朋友,朋友当亲人,恋人当爱人,把爱人不当人。过了界,让对方不舒服是小事,失望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5、避免失望的办法就是,不寄希望于任何人、任何事。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心不动,则不痛。自己、变得更强大才是正道。

6、接受突如其来的失去,珍惜不期而遇的惊喜。

7、大部分萌妹子的娇羞外表下,都有一颗坚硬孤独的内心。

8、经常喊饿的姑娘,大多数是心地善良单纯可爱直率天真。

善良的人总是会勇于批评和指正的错误,所以他们嘴上总是跟你过不去,而心里却是为了帮助你;

想害你的人,总是在你面前说你喜欢听的话,恭维你拍你马屁;

心地善良的人敢说人前不敢说的话,敢做人前不敢做的事;

嘴上说好话的人,心理却藏着见不得人心思。

嘴不饶人的人一昧的评论别人地是非,到其实他们也正因为善意看到了别人的不好,快意直言。而记仇的人,往往奸险有心计,懂得隐忍,表面彬彬有礼,实际笑里藏刀,此等人是微笑。

心善的人嘴直口快,不饶人,实话实说,容易得罪人。心恶的人口蜜腹剑,虚情意,笑里藏刀,有时把你卖了你还帮他数钱!

意思是:说话很直接,咄咄逼人的人心地善良,心里记仇的人说话很甜,心地善良的人,说话直接,直言不讳,油嘴滑舌,甜言蜜语的人诡计多端。哈哈

往往嘴上很凶的人,心其实很善良,嘴甜会说好听的话的人,心里想的却不一样,说话很直接的人心地善良,没有心眼,嘴甜的人心机很重。

就是说,嘴上说话比较直率的人,他是心地善良的。嘴巧的人说的好听,可能就是乱捅刀子的人。

嘴不饶人~就是心直口快话不好听心眼不坏

心不饶人嘴上甜,就是明明看你不顺眼,不服你,但还是装出一副崇拜你的样子

你们那回答的都是啥啊,字面的意思就是嘴上不饶人的 心地很善良,心里不饶人的 嘴上说的都是好话 都是甜话,心地善良的人 都是快人快语 有话直说 嘴里甜的人 心里想什么坏事 你不知道。

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是中恳的语言虽然不好听,但对你的行动却有帮助。

这个成语出自“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中忠言逆耳利于行是指正确的批评、建议、意见对个人品德的修养、事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些话虽然说得刺耳,有些批评可能辣地烧心,但只要是中肯有益的,也不应该挑剔提意见者的话是否顺耳、方法是否得体。

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的意见。强调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二者说出的从治病到治身,从治身到治国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并且通过前后语言上的对比和哲理上的互补把主题表达得一清二楚。

忠言逆耳利于行造句

1、忠言逆耳利于行,入耳就要留在心;兼听则明利于断,偏听偏信害人深。冷嘲热讽耳边溜,坚持真理心情优;金玉良言听入耳,生活之中少走弯。

2、我们常说,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进去逆耳之言的。相反,逆耳之言往往引发对方的反感,使沟通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根本达不到说话的目的。而正话反说,则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良不再苦口,忠言不再逆耳。

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苦口利于病。世人往往善于听信谗言,因为谗言总是美丽的,而忘了这句古话。待到自己失败时,一切如过眼云烟,烟消云散。

为什么忠言逆耳利于行?

常言道:“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敢对你说真话的下属,便是你生命中的真正贵人,值得好好珍惜。

逆耳的语言是很难听的,但偏偏逆耳之言是治病良,能够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因为能听进逆耳之言而成为一代名君的,他的谏臣魏征也因为敢于纳谏而名垂青史。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不久后,就提升他的大臣魏征为谏议大夫,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征的名声,魏征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征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历史上是的。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它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它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了。

魏征就是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做谏官的,他劝谏的内容从长治久安的军国大计,直到个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许多方面,对唐太宗及唐朝贞观年间的,可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使用人才方面,魏征主张在不同的时期要对德才有所取舍。他对唐太宗说:“在天下未定之时,用人的标准是重视才能,不过多地考虑他的品德行。天下平安以后,则非德才兼备不可用。”在魏征的影响下,唐太宗“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一次,他还主动地对魏征说:“选择任用官吏,是不能轻率马虎的。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就会纷纷而来,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也就会钻营投奔而来。”

尤其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紧紧跟踪唐太宗,经常犯颜直谏,不让他大兴土木。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唐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决定修建洛阳宫,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劝阻,言辞激烈。唐太宗发怒,要治皇甫德参的罪,魏征连忙拿汉朝的贾谊为皇甫德参辩护,证明自古上书言辞不激烈就不能打动君主的心,唐太宗这才作罢。后来,河南、陕西一带大雨,泛滥成灾,偏在这时,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阳的正山宫,魏征听说了,赶忙上奏说:“隋朝所以很快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大修亭台楼榭,不堪役使,才反对他。如今,现有的宫观楼台已经足够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灭亡,甚至还应该拆掉宫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码不该再修大的宫殿了。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艰难,不断地扩大宫殿建筑,追求华丽和享乐,增加的劳役,那就会像隋朝一样灭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停修宫殿,把材料运到了区,帮灾民建造了房屋。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公卿大臣都请求太宗登泰山封禅,只有魏征认为现在举行封禅仪式不妥。太宗对魏征说:“我希望你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难道是我的功劳不高吗?是我的德行不淳厚吗?是还没有平定吗?是远方的异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义吗?是吉祥尚未降临吗?是农业没有丰收吗?为什么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然是极高的,可是并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虽是淳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传及全国各地;全国虽然安定,但并不能为兴办事业提供足够的资贴;远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义,但朝廷却没有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吉祥的征兆虽然出现,但法网仍然密集;虽然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但粮仓仍然空虚,这是我认为目前不封禅的原因。我不能用遥远的东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现在有个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将要治愈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马上让他扛起一石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他一定不可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乱已经不止十年,虽然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但国库尚不充实,在如此情况之下,向天地报告事业已经成功,我对如此作法持怀疑态度。”太宗听了魏征的一番话,也深感生产远未恢复,国库仍然空虚,如何能把如此严峻的形势告慰天地,遂将封禅泰山之事搁置了下来。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听后很吃惊,就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么?”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了以后,十分感动,他连声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送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当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下佬。”皇后非常贤德,赶忙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侮辱我。”皇后听了这话,连忙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见了,十分惊讶,问她这是在干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因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贺呢!”太宗听了,觉得很高兴。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后,唐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境,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的哀荣了!

[孔子箴言故事]正直力行——忠言逆耳利于行